李鐵:科學管控疫情,降低危機的經濟社會成本

科學防控,重點在於城市和地方管理者是否以科學思維來處理疫情防範的問題,更重要的還在於,如何降低他們的恐懼心理

李鐵:科學管控疫情,降低危機的經濟社會成本

從武漢封城到現在,全國的企業停工停業已經持續一個多月了。很多城市出於對疫情傳播的擔憂,仍然對開工復業持小心謹慎的態度,生怕因個別新增案例導致隱患出現而擔責。事實上,最近發生的幾例突發性的疫情傳播案例,使得相關責任人受到處分,甚至被立案查處,確實加大了對於疫情風險的恐懼和擔憂,使得各地的疫情管控措施始終繃緊。

雖然國內不惜一切代價地防控疫情傳播,已經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效果,但國際上疫情傳播風險卻在到處蔓延,大有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反思中國的抗疫舉措,如何在接近後疫情時期,總結經驗和教訓,儘快通過科學管控的措施,降低經濟和社會成本,目前看來還是十分必要。

何謂科學的疫情管控?

如何理解科學管控,大概有兩個方面內容:一種是實施醫學和防疫的科學手段,提高醫學和防疫的治理水平,完善公共衛生防疫體系建設等;另一種是以更為科學的手段完善防疫的社會治理,降低經濟和社會成本。前者是醫學專家和衛生防疫系統需要解決的問題,後者則是城市政府管理者必須要面對的現實。

所謂經濟和社會風險,很多人研究分析了疫情對經濟增長速度的影響,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對各類產業和行業的影響。這些分析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僅看經濟數據,可能還會導致某些方面認識的誤區。

經常聽到有人說,經濟數據少幾個百分點有什麼關係?畢竟人命關天。在疫情防控趨緊的時候這麼說,幾乎絕大部分人都認同。但是已經接近後疫情時期,在疫情中承擔各種風險的城鄉居民,可能更為關心的是自己的收入和就業會受到什麼影響;同時對於一部分中小企業家來說,憂心的是自己的企業是否面臨破產,而這一切都直接關係到人們的生活質量。生命雖然重要,但是在生命危脅解除的時候,人們會轉而擔心自己的生活損失是否可以承受。隨著疫情傳播風險降低,這種潛在的社會風險會進一步加大。

因此,對於疫情風險大幅度下降的城市管理者來說,現在要及時認識到通過科學管控的治理手段,化解未來潛在社會風險的重要性。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任務之一,應該是在加強防控不留死角的同時,迅速恢復正常的社會運轉,確保城鄉居民的生活狀態和收入不會受到更大的損失,讓更多的中小企業經營者不要因疫情期間停工停業而傾家蕩產。

所謂科學管控,實際上是要通過科學合理的方案,把可能帶來的經濟社會風險降到最低。如果說在疫情開始的時候,面對人口大規模流動和原發地疫情傳播的失控造成的疫情迅速蔓延,因而採取一些相對極端的防控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必須要認識到,疫情防控取得一定成效後,仍然延續疫情初期的防控措施,等於是要耗費更大的社會成本。

那麼,很多新增確診病例已經明顯處於零增長的地區和城市,對於逐步解禁和恢復停工停業的措施,究竟要採取多大的力度?坦率地說,很多城市和地方政府的管理者並沒有把握,腦子裡防疫的弦仍然處於過份地緊繃狀態。

其實重新分析一下疫情的傳播規律,從開始的不重視,到形成一定範圍內的傳播,然後隨著人口大規模流動,迅速蔓延到全國。現在可以說,沒有哪個地方和城市,甚至社區和村莊會不重視疫情風險,而且這種風險甚至放大造成了全社會的恐懼。他們不僅僅是擔心疫情對自身的影響,更是擔心對自己的朋友圈和關係鏈以及周邊鄰里的影響。而對於很多城市和地方管理者來說,在積極防控的同時,卻是擔心如果出現了一點問題都會丟掉烏紗帽。

如果客觀地分析疫情的演化形勢,在這種情況下,大面積嚴防死守,可以轉化為軌跡跟蹤和點對點的嚴控,餘下的則是加強對社區居民的社會防範意識的教育和普及,提高每個人對疫情風險的認識。

現在其實可以確定,即使某個城市發生了極少數的案例,只要迅速對確診和疑似病例人員的行動軌跡進行大數據跟蹤和對相關人員進行隔離,就不會影響到城市正常的生活生產。

如果擔心人員的開放式聚集會引發個別案例的傳播蔓延,那就繼續停止各種大規模的聚集活動,限制餐館聚集性就餐的人數。或者是對會議等聚集性活動,提出配戴口罩和保持安全距離等措施。

實際上,自復工復業以來,各企事業單位的電梯運營正常,公共交通和地鐵運營正常,復工單位的食堂就餐和會議也是正常進行。這種人口高密度聚集的場所恢復正常,意味著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大規模全面動員的防控時期,已經逐步讓位於對重點社區、重點任務和重點來源地的防範過程,而且隨著疫情在全球範圍的擴張,也開始從原來防範如何疫情地區人員的輸出,到現在強化防範外國疫情地區人員的輸入。

科學管控還要重視人們對疫情防範的心理變化。如何通過有效宣傳,使防範意識深入人心,強化個人防護措施尤為重要。在防疫物資、設施和設備確保供給的條件下,例如口罩和體溫檢測儀器,以及各種防疫衛生用品的供給,可以把防範的責任和義務交還給社會。

如何進行科學管控?

在疫情初期,由於認識不到位,錯過了疫情最佳控制時機,導致了疫情的蔓延。所以即使恢復正常的社會生活生產,仍然要提高全社會防範意識,不能鬆懈。這種對社會心理的強化教育和宣傳,對疫情治理向後疫情時期延伸,是科學管控的重要任務之一。

科學管控當然離不開現代化信息手段的監測。各種大數據的應用,無論是在對疫情發展軌跡的跟蹤,還是對個人某段時間內行動軌跡的監測,都可以為絕大部分人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每個人的行動在特殊時期,有數據定位的軌跡,可以加強人與人之間,人與社區和企業以及機構之間的信任,這也是通過信息手段方面提高疫情防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

當前應該認識到,經歷了舉國動員的疫情防控措施,很多地方和城市都基本實現了零增長,但是不等於不會有意外事件的發生。原因在於疫情在個人身上的潛伏期、治癒病人的復發、境外的輸入以及極少數漏掉的病例,都可能會以某種特殊的形式進入社會,並且會導致再度傳染。

但是,對於當前的形勢,是否要繼續採取全面封鎖的措施,顯然需要認真斟酌和考慮。對於極少數遺漏的感染病例,如果繼續採取全面封鎖、全民動員的方式,等於大炮打蒼蠅,效率最低,成本最大。

其實從2003年非典的案例看,發現了病例之後,及時隔離,並進行軌跡調查,之後對重點密切接觸人群進行隔離就完全可以解決問題。發生遺漏是正常的現象,這麼大面積的疫情傳播,涉及到8萬多個確診病例,隔離人群成幾何級數的增長。但是在已經建立了全民防範措施之後,即使有漏掉的現象,也並不是十分可怕。因為與疫情初始階段不同的是,我們在打有準備之仗,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更為充分,因此可能發生的新增病例也基本可以保持在可控狀態,而不需要付出更多的經濟社會成本。

想象一下,如果恢復到疫情最初始的發展狀態,假如在出現第一個傳染病例後,我們當時能及時控制,那麼武漢市是否還需要封城,是否需要湖北省的絕大部分城市封城?答案可能沒那麼確定。

科學防控,重點在於政府管理者是否以科學思維來處理疫情防範的問題。更重要的還在於,如何降低政府官員的恐懼心理。過去的不擔責表現在疫情出現之後各地的盲目仿效和攀比,不管做得多麼過頭都不會有問題,因為產生的經濟和社會代價只要往天災上一推了之。而一旦發生問題,各種責任追究也超出了人們的心理預期。

其實如果認識到可能出現的病例遺漏是正常現象,及時堵塞漏洞就可以解決問題。同時,對於官員追責也更為人性化,並且也要考慮到監管手段和水平等外部條件的制約。比如,一些醫院發生的新增確診案例,對醫院來說可以理解為突發性事件,超出了醫生的判斷能力。但在非醫院發生的新增或遺漏病例,潛在的不可控因素或許超出人們的認知,如果這些也都嚴厲追責,可能給官員造成的心理壓力甚至超出了疫情。

也正是擔心出現任何遺漏都被嚴厲追責,也導致了一部分地方和城市管理者,仍然把防控措施保持在高級別,社會的生產和生活仍處於不正常狀態,人民的生活和就業以及收入都受到了嚴重影響。如果這樣一直延續下去,在後疫情時期就會出現引發其他社會問題的風險。

因此,理解科學防控,不僅要把眼光對準當下,而且還要關注未來可能引發的經濟社會風險。這不只是所謂GDP增長的數字問題,還是關係到每個人生活、就業以及收入等切身利益的問題,關係到大量中小企業是否破產引發債務鏈條問題。

如果我們及時未雨綢繆,從當前風險和未來風險同時考慮如何進行科學防控,轉變不惜一切代價的防控做法,儘可能降低經濟和社會成本,減少城鄉居民可能付出的各種代價,這次舉國動員的防疫之戰才會取得更有效率的成功。

作者為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編輯:朱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