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三国”为何而精彩

三国故事已经流传了近1800余年,今后还会一如既往的传颂下去。

假如三国中没有刘备集团的出现,没有“三顾茅庐”及诸葛亮的出山;没有关张赵马黄等英雄的业绩;没有关公斩颜良诛文丑;没有荆州大逃亡和赵子龙七进七出;没有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没有诸葛治蜀和七擒孟获;没有“出師表”和“六出祁山”;没有姜维“九伐中原”和“黄皓弄权”;······。等等一系列“蜀汉”英雄艰苦奋斗的故事, “三国”故事还有这么精彩吗?人们还记的“三国”吗?对“三国”故事还那么地“津津乐道”吗?总之一句话:“三国”还能成其“三国”吗?

人们会说,那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功劳?可是真实情况是这样吗?远在小说《三国演义》誕生至少一千年之前,“三国故事”就已“家喻户晓”,甚至比现在还“深入人心”。到了唐代,那更是“诸葛大名垂宇宙”了。唐代比之《三国演义》的誕生時间至少又早了五、六百年。(20)

蜀“汉”是一个无数有热血,有梦想的人建立起来的国家。有知识,有文化容易产生“梦想”;有勇气,有奋斗容易产生“故事”。蜀“汉”国有无数的故事可歌可泣!

开始時刘备只有“名声”没有“地盘”,到处“寄人离下”,只有关张赵等人的舍命跟随。特别是关羽,宁愿舍弃已到手的“荣华和富贵”,厉尽千难万险,也要“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离别曹操、追寻“大哥”而去。虽说是“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是属小说《三国演义》的虚构,但其间挖掘了外人少知的意外和艰辛?这儿不仅要问,“熟读春秋,深明大义”的关羽不是为着“梦想”又是为了什么?

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张飞、赵云舍命跟随又是为了什么?诸葛亮舍弃刘表、曹操;庞统舍弃孙权而投刘备又是为了什么?

《三国演义》对于关羽“绝北道”战役却提都没提,也算是对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的一种“补偿和交换”。这也是小说创作中常有的事!

“绝北道”战役是孙刘联军攻打“江陵”期间、使关羽领2000水军阻挡曹军的增援。在长达一年多的時间里,关羽神出鬼没,以区区2000多水军阻挡住了曹军徐晃、乐进、文娉,满宠,李通,曹仁等“六大名将”的轮番进攻或合攻。

本来历史对蜀军就不“公正”:魏、吴有自家的“史”官而蜀方没有!谁家的“史”官不为自已一方“评功摆好”?特别是“吴”国的史官更无公正可言!至今人们只能从《三国志》或一些人的“别”传中、“挖掘”蜀汉“名人”的事迹。

由于没有自己的史官,历史淹没了好多好多蜀汉方面的事迹!但“考古”活动一一发现了蜀汉英雄们的事迹和历史上人们的“歌颂”基本相苻。(21) 说实在的,蜀汉“英雄群体”的出现、是中国2000多年专制历史的“奇迹”!(请看下面:三国文化大PK)

正史中讲:三国以后“说勇士必首推关、张”!或者说,论三国英雄的“勇武”能力必然以关张为首;加之他们的“忠义”等优秀品质特别受人尊重。尤其是魏晋以后的南北朝時期,战争不断,说xx将领英勇善战常冠以“小关羽”,“小张飞”的称号!根据相貌年龄等特征有時也冠以

“赵云”、“马超”、“黄忠”等名字。凡正都是蜀方的名将!显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蜀汉英雄的“偏爱”。

人民大众何以偏爱蜀“汉”?自然有它偏爱的道理!

刘备创业之初,没有能力像曹操、孙权那样,以“金钱地位”吸引人才。完全靠人挌魅力”吸引人才:一是刘备要有独特的“人挌魅力”;二是“人才”要有不怕“栖牲”的精神。这“二”种精神的“合二为一”,才创造就出一个可歌开泣的“英雄群体”。古往今来,这样的“群体”委实罕见!“三国”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

“水涨船高”!蜀“汉”英雄群体也提高了其它三国人物的角色“能量”和“知名度”。在“三国”大“舞台”上,各色人物纷纷登场:“忠”的和“奸”的;“好”的和“坏”的;“智”的和“蠢”的;“英勇”的和“懦弱”的;······

;个性张扬,异彩纷呈!十分吸引人的“眼球”。有如“高手对招,各显其能”!人们常说“三国”是一个“英雄”倍出的時代!哪一个時代也没有“三国”出的人物“高、大、全”!这也苻合“時事造英雄,英雄造時事”,以及“什么時代造什么样的英雄”的常理!

这“高、大、全”的“英雄氛围”、造就出的“顶尖”人才:其中就是“诸葛亮”!网络上经常有争论:“xxx智超诸葛亮”;“xxx勇超关羽”;······。这种争论毫无意义。特种人才都具有特种个性、特殊的学识、特种经历、特殊的条件和特种发挥。虽然有“英雄所见略同”之说!但“差之毫里,谬之千里”!100个人就有100个不同的形象。

诸葛亮的最大成就是“治蜀”,这一点《三国演义》几乎提都没提,读者也没什么印象?诸葛亮南争北战,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三国演义》也没写出来?其间多少惊人的智慧,就化作了中国式的“神机妙算”!这样一来,就把诸葛亮“描写”的近似“妖”了!

诸葛亮27岁“出山”,是47岁的刘备

“三顾茅庐”请他下“山”的。如此“大才”如此年青,还寄生于普通“茅庐”之下,怎不吸引人的“眼球”。

那年刘备已经“跑遍”了大半中国,“身经百战”,仍然如“丧家之犬”,没有自已的“地盘”。“隆中对”首次向他展明了“发展方向”和“天下大勢”。也许还讨论了具体的“战略和战术”,要不刘备咋会自称“如鱼得水”?而从此以后刘备的“事业”也蒸蒸日上!

鲁肃与孙权的“塌前对”怎可与之相比?!不知名的其它什么“对”咋能与之相比?

永安托孤更显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据史载,刘备对诸葛亮泣曰:“君材十倍于曹丕,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君可自取。”;并嘱咐刘禪对诸葛亮一定要“事之如父”;此境此情超越了一切“阴谋论”和“厚黑学”想象;也是“嗜”权如命、如

乾隆帝之流所无法想象的。我们常说:刘备看人一向“精准”!在十几年的战争中,总是刘备在前方争战而诸葛亮负责后方“保境安民,足兵足食”。这是刘备事业与前不同的地方;也是刘备事业“蒸蒸日上”的标志。对诸葛亮来说,遇到刘备也是“如鱼得水”!

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机”,说服了孙权“联吴抗曹”;帮刘备“掙”的了大半个荆州;并发展成“足兵足食”的“根据地”;又带兵入川帮刘备拿下“益州”;平“南中”、“七擒孟获”;千里北伐、“五出祁山”;······。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心胸”和“思想”!也许聪明才智不难获的,这“心胸”和“思想”不可能同時获取。

比如南征“南中”時,竟然对“叛乱”头子孟获“七擒七纵”!这在世界战争史中也没有见过!每一“智慧”都传达出主人公“奇妙”的思想和“奇特”的战术。

如郭嘉、鲁肃能行吗?身在以“屠城”等恐怖战术为战争“理念”的魏、吴阵营,咋会想到“七擒七纵”?既便是有了这种想法,而曹操、孙权能听他们的吗?

在平南中的回師路上,需要“蛮人之头”祭祀泸水!诸葛亮就发明了“馒头”以代替“蛮人之头”!就这一点无论是郭嘉,还是鲁肃,谁能做的到?

又如在五次北伐中的第四次!先是诸葛亮北伐大军“佯攻”祁山堡,魏军兵不敢出,“调动了”座阵“上卦”(甘肃 天水)附近的司马懿亲率大军主力南下增援祁山。诸葛亮则亲率一支军队绕道北上,直扑上卦,战败了上卦守军郭淮,占领了魏军的麦区(古時天水周围是著名小麦产地),收割了魏军的小麦,补充了一个月的军粮。后又挥军南下装出“逃跑”摸样。司马懿亲率十几万“优势”兵力“来回”的追赶。诸葛亮却占领了祁山堡东部数十里外的“卤城”(甘肃 礼县),就此扎下大营,修筑工事,专等魏军“追上”。眼看着蜀军陷入了“绝境”:西面有魏军的坚固城堡“祁山堡”;东面有魏军都督司马懿的十万大军、东南面是付都督张郃的数万大军。看诸葛亮以区区六万大军如何应付(各种史籍记载的数字之最大值!)?

其实:这正是诸葛亮“导演”的“反钳形”作战。诸葛亮以縝密的谋划和极为大胆的行动完全掌握了主动,把战争“艺术”发挥到极致。我无法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整个战争的经过:其间经历大小战役十余次,司马懿好几次被弄的晕头转向,不知诸葛大军的主力到底在哪儿,完全被自已的“敌人”牵着“鼻子”走。

用削铁如泥的“蒲元刀”和“连弩箭”、以及“八阵图”武装起来的数万蜀汉军队开始攻击魏军。南面使王平率领5000“无当飞军”阻挡住张郃军队的猛攻;北面对敌军分割包围。蜀军是少数骑兵多数步兵,魏军以骑兵为主。但“地形特点”绝对对蜀“汉”军有利,是诸葛亮想方设法把魏军主力引到了这里;新“阵法”的采用和新式“武器”武装起来的蜀军,硬是把以“骑兵”为主的优势魏军不放在眼里(在古代骑兵与步兵作战效能比为3:1)。

就这样:在“深入敌方”的土地上;蜀军把“优势”的魏军打的“丢盔卸甲”,溃不成军!

司马懿与部下费曜,戴陵,魏平等高级将领完全其失去连系,狼狈如鼠窜。······。诸葛亮取得了“卤城大捷”的光辉胜利。据史书记载:仅此役蜀军斩“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考虑到当時各国军队披“甲”带“铠”的为少数军官“长”,“获甲首三千”,则意谓着歼敌不下数万。

诸葛亮正准备乘胜进军之机,后方传来了李严伪造的撤军“诏令”。退军途中,又以伏兵斩杀了前来追击的魏军付都督名将张郃。

从此司马懿再也不敢出战。司马懿也是三国時代“顶尖”的军事家、权谋家。以往他也可谓是“百战百胜”;可这次他遇到了“最可怕的对手”。他确实被打“怕”了!他不知道下一仗诸葛亮会怎么打?反正是蜀军不远千里远道而来,我仗持着人多勢重,以“主方”及“地利”优势,一味的避战,“任由蜀军来去自由”!

“仗”都打到这个份上了!如郭嘉作为“谋士”咋会“筹划”的这般精细老到?“战争中学习战争”!

只有身为“军事家”而自已又打过仗的诸葛亮才可能做得到。

由此产生了战争“美”学!难免人们会“津津乐道”!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先生赞颂诸葛亮的军事行动:“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挡、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

在著名兵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唐太宗李世民与一代名将李靖对诸葛亮用兵如神赞不绝口;并且有针对性的指出:“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

历朝历代的史学家、文学家们,都给与了高度的赞扬。

连司马懿的子孙们,司马氏家族们,都对诸葛亮用兵如神和几近神人的智慧称赞不已。

可“文革”前后的中国“知识分子”,却楞有人说诸葛亮不会打仗?

当然,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也有缺点也有错误!但他知错能改,“毫不隐瞒”,就不会再错上加错!第一次北伐時错用马谡至使前功尽弃,他自降三级,尔后类似错误再没犯过。恰如晋朝大臣所言:知错能改、“而不矝过”!这种高尚品质实在比现在有些人强太多太多!

至于小说《三国演义》,鲁迅先生说过,《三国演义》之描述:诸葛之之智近似妖;刘备之忠近似伪;反倒违背了小说的主旨原意。并不是说小说不该歌颂诸葛亮和刘备!而是说歌颂的很不恰当,反而有失读者对主旨人物的可信度,是小说的“一大败笔”!

小说《三国演义》着濹最多的是“赤壁之战”,最大的虚构是有关周瑜的故事!其次才是诸葛亮和曹操。对这一点几乎倒没人说三道四!

有人说《三国演义》宣传司马懿远超诸葛亮,我不知真假?但号称“智绝”的诸葛亮,确实有值得歌颂地方。

难道说干了好事非说是比干坏事还不如?

不管怎么说,“三国”到底为何而精彩?

“三国”为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而精彩!为有“蜀汉”而精彩!

其它的二个“国家”,你可以换上“南北朝,十六国”中的任何一个王朝;也可以换做元明清的大一统王朝。唯独蜀汉你不能更换?三国中若换去了“蜀汉”,就剰下“狗咬狗,一嘴毛”了!一样的货色,一样的屠城,一样的“坑俘”,一样的“祸害老百姓”!这样的“三国故事”,还有啥子看头?

自古蜀“汉”多“义士”!! 从刘备开始创业之日起,直到蜀“汉”灭亡,也就皇帝老儿刘禪投降,蜀“汉”将士仍在为他们心目中的事业而战斗。姜维,张翼等为蜀“汉”的复辟而战死;镇守永安的罗宪以区区2000多守军,抵抗住了“趁火打劫”的东吴“陆抗”的数万大军、长达半年多的进攻。······。

蜀“汉”将士不怕栖牲的精神、感人犹深!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能“绝地反击”的精神!这种精神,难道不是中华儿女应该学习的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