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酒雜談:用肥豬肉釀出來的酒—玉冰燒

大家可還記得美味豆豉雞、叉燒?可還記得建築工人下班後大塊吃肉大杯飲酒的暢快淋漓?這就是玉冰燒80年代的粵語經典廣告,當時香港亞視頻道深夜段的必播廣告。這個名字是不是非常好聽,此酒應該是飲之溫潤如玉吧?事實證明你想多了!真的想多了!

用肥豬肉燒出來的玉冰燒

石灣玉冰燒酒釀製技藝,由1830年(清代道光十年)創立的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石灣鎮陳太吉酒莊第三代傳人陳如嶽始創。

陳如嶽年輕時學富五車,登甲第二,光緒皇帝欽點翰林,賜進士出身,官至貴州省正主考官。在1889年,陳如嶽因不滿清朝官場腐敗和想回家鄉照顧年邁母親,毅然辭官返里。

家族以經營酒莊為主,陳如嶽回鄉後,其父親隨即把酒莊交給陳如嶽經營,這對於從小在酒坊內耳濡目染的陳如嶽來說,繼承釀酒祖業也是一件樂事。

為求酒莊經營上從眾多同行中脫穎而出,陳如嶽發揮自己飽讀群書優勢,在繼承家傳的米酒釀製技藝基礎上,不斷研究新的釀酒手法。

1895年,陳如嶽受當地人喜歡使用藥材、蛇等浸泡米酒以及自家用酒糟飼養豬的啟發,嘗試在米酒添加“肥肉”的陳釀工藝,結果發現浸泡肥肉和缸埕陳釀的米酒酒質特別不同,一是酒味綿甜柔和、酒香豉香濃郁、酒體豐滿;二是酒液清澈,不再混濁(當時米酒工藝是蒸完酒後經過簡單調兌即出售,酒液混濁呈乳白色)。

又因“肉”字不雅,粵語上的“肉”字與“玉”同音,而且浸酒的豬肉呈白玉色,於是把“肉”字改為粵語同音的“玉”,經過浸泡“肥肉”的米酒比不浸泡的米酒清澈透明,顯得冰清玉潔,所以確定以“玉、冰、燒”三字為酒名,這就是“玉冰燒”名稱的由來。

中國白酒第六大香型的代表

從此民眾都喜愛陳如嶽這種陳釀手法,陳太吉酒莊的米酒大受當地民眾歡迎,陳太吉酒莊也因玉冰燒酒名聞遐邇,其獨特的釀製米酒技藝一直傳承。

1982年開始,由石灣酒廠出資聯合多家科研機構進行玉冰燒酒香氣研究,這是國內第一次系統的、科學地總結中國獨特傳統產品的特色及形成原因,研究結果發現石灣玉冰燒含有152種香氣成分,並形成完整工藝標準。

1984年,石灣玉冰燒獲得“國家優質酒”稱號,是廣東地產米酒唯一獲得此獎的產品。

1996年,以石灣玉冰燒工藝標準為基礎,由太吉酒廠主導起草的GB/T 16289—1996《豉香型白酒》國家標準正式頒佈執行。從此,以石灣玉冰燒為代表的豉香型白酒成為繼醬香、濃香、清香、鳳香、米香之後的中國白酒第六大香型。

其味道用比較接地氣的話來形容就是:一來口感非常柔和,二來味道偏甜的,三來就是最主要的區別的是相對於別的酒來說有點油,就是油膩的油那種感覺。

但外地名酒以近乎瘋狂的廣告和新穎多樣的營銷手段為攻佔市場的利器,吸引了年輕消費者,並且也搶奪了傳統米酒的市場。加上紅酒、啤酒等的流行,保健酒、果酒等紛紛興起,引發廣東地區酒類消費的深刻變化。

老酒雜談:用肥豬肉釀出來的酒—玉冰燒

以往老廣東餐餐不離左右的米酒並不是唯一也未必是最好的選擇,米酒消費市場也不斷流失,而玉冰燒的存在,其實就是老一代廣東人辛勞歲月中的“安慰劑”。下圖為84年第四次國家評酒會參評酒-玉冰燒,市場價在萬元以上。

老酒雜談:用肥豬肉釀出來的酒—玉冰燒

老酒雜談:用肥豬肉釀出來的酒—玉冰燒

老酒雜談:用肥豬肉釀出來的酒—玉冰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