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前,何長工、潘漢年與廣東軍閥陳濟棠代表密談,達成就地停戰、互通情報等協議


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前,何長工、潘漢年與廣東軍閥陳濟棠代表密談,達成就地停戰、互通情報等協議

20世紀30年代,已經形成燎原之勢的中央紅軍為何幾乎陷於絕境? 面對國民黨50萬大軍重重封鎖線,中央紅軍如何層層突破?征途漫漫,路在何方?

從1930年起,蔣介石對中央根據地發動了四次“圍剿”,中央紅軍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取得了四次反“圍剿”的勝利。1933年9月,蔣介石調集100萬軍隊、200多架飛機,決定首先以50萬兵力,分幾路“圍剿”中央蘇區,蔣介石自任總司令,親自坐鎮南昌指揮。

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前,何長工、潘漢年與廣東軍閥陳濟棠代表密談,達成就地停戰、互通情報等協議

此時在中共臨時中央“左”傾冒險主義錯誤指揮下,中央蘇區主要締造者毛澤東已經被剝奪了軍事指揮權。仍在紅軍指揮崗位的周恩來、朱德在決策上也沒有多少發言權。

當時,中央蘇區的軍事行動方針完全由臨時中央決定。此時,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年僅24歲,缺乏實際革命鬥爭的經驗,不懂軍事的他把紅軍指揮大權完全交給了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奧托·布勞恩,中文名李德。

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前,何長工、潘漢年與廣東軍閥陳濟棠代表密談,達成就地停戰、互通情報等協議

由於李德推行堡壘對堡壘和短促突擊戰術,中央紅軍分兵把口,處處設防,用土堡壘去對付敵人的飛機大炮,並且經常輕率地以主力對敵人的碉堡陣地發動進攻,捨棄擅長的運動戰和游擊戰戰術,而同強敵拼消耗。結果,敵人步步推進,紅軍節節失利,屢屢遭受嚴重損失。

1934年4月10日,國民黨軍向廣昌發動進攻。博古、李德命令中央紅軍主力保衛並不利於堅守的廣昌,同敵人進行決戰。戰至4月28日,紅軍遭受重大傷亡,被迫退出廣昌。廣昌失守後,中央根據地日益縮小,軍力、民力和物力消耗巨大。

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前,何長工、潘漢年與廣東軍閥陳濟棠代表密談,達成就地停戰、互通情報等協議

1934年5月,中央書記處作出決定,準備將中央紅軍主力撤離中央根據地,並將這一決定報告共產國際。不久,共產國際覆電同意。

為了籌劃戰略轉移事宜,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周恩來組成的三人團。三人團中政治上由博古作主,軍事上由李德作主,周恩來負責督促軍事準備計劃的實施。

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前,何長工、潘漢年與廣東軍閥陳濟棠代表密談,達成就地停戰、互通情報等協議

肖裕聲 軍事科學院原世界軍事研究部 研究員

當時在物資上、軍事上做了一些準備,同時派出了兩支部隊,第一支是紅七軍團成立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贛皖出發。另外一支部隊就是紅六軍團,他們撤出湘贛蘇區,向湖南的西部發展,目的是為中央紅軍主力戰略轉移探路。籌劃比較早,但是決策猶豫不決,最後出發的時候比較倉促。


1934年9月下旬,在瑞金以西將近一百公里的尋烏,紅軍代表何長工、潘漢年與廣東軍閥陳濟棠代表之間的秘密談判正在進行。經過三天三夜的談判,雙方達成五條協定,包括就地停戰,取消敵對局面;互通情報,用有線電通報;解除封鎖;互相通商,必要時紅軍在陳濟棠防區設後方,建立醫院;必要時可以互相借道,紅軍有行動事先告訴陳濟棠,陳濟棠部撤離40華里等。

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前,何長工、潘漢年與廣東軍閥陳濟棠代表密談,達成就地停戰、互通情報等協議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紅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機關也由瑞金出發,向集結地域開進。10月16日,中央紅軍各部隊在於都河以北地區集結完畢。從10月17日開始,中央紅軍主力和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機關共8.6萬餘人,踏上戰略轉移的征程。

中央紅軍突破國民黨粵軍第一道封鎖線後,陳濟棠按照與紅軍達成的協議,將其主力撤至大瘐、南雄、安遠等地,防止紅軍進入廣東。而“圍剿”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國民黨軍何鍵部正處於分散“圍剿”的狀態,國民黨中央軍遠在贛江以東地區。中央紅軍比較順利地通過第二、第三道封鎖線。

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前,何長工、潘漢年與廣東軍閥陳濟棠代表密談,達成就地停戰、互通情報等協議

隨軍委縱隊長征的毛澤東看到了新的戰機,他向中央建議,乘各路國民黨軍正在調動之際,國民黨中央軍薛嶽、周渾元部尚未靠攏之時,組織力量殺一個回馬槍,尋機殲滅國民黨軍一路或一部,以扭轉戰局。

博古、李德始終堅持中央紅軍必須沿著紅六軍團走過的路向西,渡過湘江,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但這一行動意圖,早已被蔣介石洞察。當中央紅軍推進到廣西湘江地域時,蔣介石已調集了25個師,數十萬大軍,分五路前堵後追,背靠湘江天塹,設置了宛如天羅地網般的第四道封鎖線。而中央紅軍正緩慢而堅定地直面而來。

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前,何長工、潘漢年與廣東軍閥陳濟棠代表密談,達成就地停戰、互通情報等協議

1934年11月,蔣介石任命國民黨湖南省主席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統一指揮湘軍和中央軍共16個師77個團專事追剿中央紅軍主力;命令粵軍陳濟棠部4個師在粵湘桂邊進行堵截,命令廣西李宗仁、白崇禧部5個師控制廣西灌陽、興安、全州至黃沙河一線;命令貴州剿共總指揮王家烈率部到湘黔邊堵截,力圖將紅軍圍殲於湘江灕水以東地區。

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前,何長工、潘漢年與廣東軍閥陳濟棠代表密談,達成就地停戰、互通情報等協議

11月20日晚,桂系軍閥白崇禧以李宗仁的名義電告蔣介石,聲稱紅軍要南下桂林,要求將北面防守湘江的夏威部主力南撤,所留空白由湘軍填補。蔣介石不知是計,同意了桂系的請求。然而,桂軍迅速撤離,湘軍卻來不及補上。於是,在全州與興安一線國民黨軍防守的兵力比較空虛。

11月25日,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從廣西全州、興安間搶渡湘江。兩天後,紅一軍團第二師順利渡過湘江,控制了界首到腳山鋪之間的渡河點,並在附近架設浮橋。此時,軍委縱隊已到達文市一帶,距離湘江最近的渡口僅160里路。如果輕裝前進,一兩天內即可到達,但是這段路程軍委縱隊竟然走了整整四天。

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前,何長工、潘漢年與廣東軍閥陳濟棠代表密談,達成就地停戰、互通情報等協議

這時,以劉建緒為司令的追剿軍第1路軍兩個師正由東安向全州、鹹水一線疾進;以薛嶽為司令的追剿軍第2路軍一部進至零陵、黃沙河一線;以周渾元為司令的追剿軍第3路軍進至道縣地區;以李雲傑為司令的追剿軍第4路軍由桂陽向寧遠方向尾追紅軍;以李韞珩為司令的追剿軍第5路軍向水口、永明尾追紅軍。

11月28日,蔣介石得知湘江不設防的情報後,立即電斥桂軍,嚴令“剿匪”各部“擊匪竄渡,務使後續股匪,不得渡河”。對於中央紅軍來說,曾經敞開的生命通道就此關閉,一場惡戰在所難免。

王道金 時任紅三軍團第11團 警衛連長——

當時最困難是突破第四道封鎖線,就是湘江渡口。頭上是國民黨的飛機,下面是國民黨的大炮,後面是國民黨的追擊。

從11月27日到30日,紅一、紅三軍團經過三天浴血奮戰,以慘重的代價,拱衛了中央紅軍通向湘江及以西地域的通道。12月1日凌晨,當主要陣地相繼失守後。紅一軍團領導面對巨大的損失和嚴酷的環境,徹夜未眠,連夜給中革軍委發了一封十萬火急的電報:

“如敵人明日以優勢猛進,我軍在目前訓練裝備狀況下,難有佔領固守的絕對把握。軍委須將湘江以東各軍,星夜兼程過河,一、二師明天繼續抗敵。”

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前,何長工、潘漢年與廣東軍閥陳濟棠代表密談,達成就地停戰、互通情報等協議

12月1日3時半,心急如焚的紅一軍團負責人收到了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紅軍總政治部聯合對紅一、紅三軍團發出的戰鬥命令:“一日戰鬥,關係我野戰軍全部西進,勝利可開闢今後的發展前途,退則我野戰軍將被敵層層切斷。望高舉著勝利的旗幟,向著火線上去。”

12月1日白天,敵我雙方戰鬥達到了白熱化程度,敵人對我發動了全線進攻,企圖奪回渡口,殲滅紅軍於半渡中。紅軍將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彈打垮了敵軍整連、整營的一次次進攻,湘江兩岸灑下了無數紅軍將士的鮮血,渡口始終牢牢地掌握在紅軍手中。在當日17時,經過五天五夜激戰,中央領導機關和紅軍大部隊終於拼死突破了敵軍重兵設防的第四道封鎖線,渡過了湘江。

■來源/央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