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時候有了疫情是怎麼消失的?

游魚道凡


歷史上,任何一次瘟疫的來臨,最有效的治療方法都是集中隔離、集中治療,保持通風,防止瘟疫的蔓延。

在西漢的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漢朝各郡屬國出現了大範圍的旱災、蝗災。當時的王莽還在“謙恭未篡時”,他自己帶頭並且號召王公大臣一起捐款,抵抗災情。同時,他命令各郡縣發動百姓抓蝗蟲,然後按照重量給百姓付錢。

旱災和蝗災帶來了瘟疫,特別是青州(今山東半島中部)尤為嚴重,漢平帝劉衎下旨,在當地找適合的大房子,醫生和藥品集中供應,把病人集中在這裡治療,與其他正常人群隔離。這是史上第一座臨時時疫醫院,有效的隔離讓瘟疫迅速得到控制。

中醫認為,瘟疫“始於冬至、盛於春季、至於夏至”,隨著天氣變暖,瘟疫的病毒或者細菌大多數不會存活的過久,但是也有疫情長達數年的情況,比如明末的那場大瘟疫,在京城就持續了3年,直到李自成兵臨城下,京城15.4萬個城牆垛口,只有5萬羸弱兵丁值守,這些在鼠疫中僥倖活下來的軍士們已經“衣裝狼狽,等於乞兒”,因為多日沒有進食,橫七豎八的倒伏在城牆邊上,上司用皮鞭抽打都不能讓他們站立起來。士兵如此,戰馬也不能倖免,2.7萬匹戰馬只有一千多匹可以騎乘。

當然,明末的鼠疫是因為饑荒造成的連續蔓延,當時有一位在京城的名醫,他用刺血療法給病人治病效果很好,每天都有近萬人排隊請他治病。結果李自成進城後,亂兵把神醫殺了,瘟疫也就在李自成的軍隊裡傳染開了。

1910年中國東北的鼠疫,中國最著名的公共衛生學家伍連德,把病人集中隔離、統一收治,而且對公路、鐵路等交通進行了限制,隔離疫區,還推廣分餐制。同時他發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口罩,在防疫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歷史轉角359度


疫情從古至今發生的次數很多,面對疫情古代並沒有非常好辦法;我們今天所經歷的辦法就是在前人智慧與經驗的基礎上發展得來的。

人類買不斷髮展的過程中每過一段時間都會出現一次疫情。歷史上有名的傳染病有很多:天花、痢疾、鼠疫、霍亂、禽流感、登革熱……

每一次的疫情的出現都是伴隨這死亡。

疫情出現後最積極有效的處理方式也只是隔離,防止擴散。

隔離分區管理,將病人分為重症、輕症以及疑似;只是古代的重症病人基本已經被宣佈死亡。

古代交通不便傳播病毒並不像今天可以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影響到全球。

相對來說隔離也就方便的多,只需要劃定疫區派軍隊將疫區封閉就不會再像外傳播了。

對付傳染病最有效也是最笨的方法就是隔離控制。因為至今為止人類對於各類傳染病並不能完全解決。

人道毀滅成為古代擴散的極端手段。

隔離治療是基礎,如果能治好病人固然是好的;可是如果疫區無法控制住疫情呢?

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只能採取極端措施,那就是將損失減到最低將疫區的所有病人、疑似一刀切。

中草藥治癒部分病患。

《康熙王朝》中蘇麻喇姑帶著所謂的芨芨草為康熙治好了“天花”,這或許只是電視劇卻也反應了在古代;由於一部分人抵抗力頑強再加上對症下藥而戰勝了疫病。

人類歷史是一部與疫情的戰爭史;每次戰爭都伴隨著死亡。

鼠疫有稱黑死病,曾經席捲歐洲;在那個醫療水平低下的年代歐洲死亡人數達到了上億。

古代有六層以上的人受到天花的威脅,感染者有25%會失去生命;還好我們現在種了“水痘”只要小時候沒有感染成年後就有免疫力。

1918年從美國傳出的“西班牙流感”造成了預計2000萬-4000萬的死亡人數,還好這次疫情只持續了幾個月如果時間再長一些人類是否消失呢。

這些只是人類病疫史的冰山一角,古代對付傳染病的方法是簡單粗暴的:隔離~治療~消滅,當病毒的寄存體(感染的人類)消失之後病毒也就暫時消失了。

相對與古代的簡單粗暴,很慶幸我們生活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也很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統一的擁有完善管理的盛世。

下面小編借毛爺爺的詩預祝我們再次戰勝病毒。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 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 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山河鐵臂搖。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蟻史為諫


古代人是怎麼遇到了疫情怎麼辦的。我的觀點如下。

①隔離病人。古代人雖然醫療條件十分差,但是也知道一些基本的防控瘟疫的常識了,那就是瘟疫會人傳人。因此古代人也會將病人隔離。不僅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哪怕是王公貴族被傳染上也要被隔離。

②掩埋,深埋火燒屍體。古代人雖然不知道病人身上有什麼病毒細菌之類的。但是他們已經知道,瘟疫是會人傳人的,而一些的病人即使時死去,他們即使死去,也有可能會傳播。因此古代人一般也會將屍體進行掩埋,或者將屍體進行火燒。以此來隔絕瘟疫。

③果然沒有現在的醫療條件,更沒有各種各樣的藥來治療瘟疫。古代人一般遇到瘟疫,比如中國古代都會通過中醫進行治療,中醫通過實踐來得知哪些中藥和治療手段對於這種瘟疫有效。

④朝廷進行支持。古代遇到了瘟疫,朝廷都會減免賦稅,甚至會給予財政補貼。

⑤交通限制。由於古代交通條件不發達,地區與地區之間溝通交流不方便,人群之間的交流不會像現在這麼便捷,迅速。因此疫情的傳播,也並不會像現在的傳播這麼快。

最後,希望這次的疫情快點結束,中國加油!





俠花


大概是自生自滅,古時可沒有舉國體制的優越性。在全國一盤棋的嚴控下,疫情已經好轉:病人少十萬,月底見拐點

武漢“封城”到現在20多天了,17日下午,鍾南山院士給出了最新的分析和判斷。鍾南山認為,新冠肺炎發病人數比預計少了10萬人,這超出預期,是國家強有力的干預起了大作用。

關於何時到達峰值,何時才是疫情“拐點”,鍾南山院士表示:初步估計,二月中或者二月中下旬一點,就南方來說,應該達到峰值了:“達到峰值不見得說它馬上會下降。達到峰值,是指積累的病例,或者說新增的病例”。他說,就全國來看,應該還是二月中下旬達到峰值。

.

賀全國病人少十萬

.

阻疫情,滅新冠,

全民居家來奮戰。

舉國體制顯成效,

發病病人少十萬。

.

李蘭娟,鍾南山,

老當益壯成典範。

縱然病例破七萬,

猶待月底見拐點!



經濟信息速遞


從古至今,人類每次面對大規模疫情的時候,都是一次嚴峻的挑戰,即便如今科技日益發達,面對病毒也不得不謹慎和小心。面對傳染性極強的疫情時,從一次次慘痛教訓中可以發現,建立防疫體系,阻斷病毒傳播才是最有效控制疫情的方法。

早在古代,中國就已經建立了自己的防疫體系。古代醫療技術不發達,對疫情的認識也沒有如今這麼高,一旦發生大規模的疫情擴散,迫壞力都是極大的。所以,在古代人們發現,將病人與健康人群分開,是阻斷疫情傳播一個很有效的辦法。

比如在古代鄉村裡甲制度的結構下,如果本地有疫情發生,那麼鄉長就要對疫情負責,要將已經得病的病人隔離開來,還要將疑似病例報告給上一級的官府,官府會派專門的醫師對此地區的病人進行醫治。

由於疫情傳播速度太快,特別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為了使疫情不會大規模擴散,官府也會設立專門的區域作為隔離場所,比如宋代的“安劑坊”、清代的“留養所”等,這些地方都是對患者進行集中安置和治療的地方。甚至於患者接觸過的醫生或病人也都要隔離觀察一段時間,這就與如今的防疫措施有些相似了。

自西周以來,面對疫情發生時,朝廷都會撥款援助,朝廷還會動員各地富豪鄉紳積極參與抗疫的行動中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宋代蘇軾就曾捐修了有名的安樂病坊,為百姓的治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古代的防疫措施雖然做法是好的,但效果上與現代還是有很大差別。古代官府設置的醫療機構多為臨時應急機構,太醫院這類高水平的治療場所也僅服務於皇室。地方治療的醫師缺乏資質認證,水平參差不齊。如果朝廷遇上財政窘迫,就例如清朝末年國力衰退,面對疫情就不得不靠民間振捐等慈善行為來渡過難關了。

古人面對疫情也是經過長期不斷摸索的,然後形成了一套與當時醫療條件和大環境相匹配的行之有效的防疫體系,比如隔離、對疑似病例進行監控,早發現早治療等,這些方法都讓疫情慢慢消失了,而且這些方法經過不斷更新與改進,也一直延用到至今。


文化歷史那些事


一哥“俗人讀史”之——

古代瘟疫多止於“死”

瘟疫是天災(“旱、澇、蝗、風、震”)和人禍(戰爭、屠殺、人為傳播)的“私生子”,在古今中外歷史的記載中,它的來迅雷不及掩耳像個惡魔幽靈,它的去如退潮般靜靜地走了像個疲憊的屠夫,歷史記載中多數是留下一串死亡的數字,或是滅門而亡、闔家而亡、某地人疫亡過半、十室九空悲慘的記載,因而人們對於瘟疫的敬畏是可想而知的,遍地的瘟神廟香火是旺的,亂死崗子在各地也有很多遺留。那麼,古人真的在疫情面前真的無能為力不作不為嗎?也不是,在他們敬畏的同時,也果斷地採取了分離、施藥、火化屍體深埋、接種疫苗等治療方案及相應的救助救災措施,但大多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多數還是面對疫情而束手無策。

其實,細菌、病毒最終一是敗給了人類自身的免疫力,過去是,現在也是,抗過去也就過了鬼門關;二是細菌、病毒也最終敗給了自己的傳播能力,比如傳播距離、活性及對外界溫度環境及宿主的依賴等;三是人員的有效隔離、死亡人員形成的“無人區”也以悲壯的形式戰勝了瘟疫;四是人們痛定思痛亡羊補牢的做法如改變飲食習慣、改變喪葬習俗、改善穿衣條件、改良飲水飲食衛生、建立了專門的廁所、注意自身衛生,知道了洗澡也給動物洗澡並及時清理糞便等等好的做法漸漸形成,都有效地阻止的細菌病毒的漫延;五是得病的人產生了對此類病毒的抗體,成了阻擋此類病毒的盾牌;六是大量化學品的使用有效地遏制了動物宿主的瘋狂增長,比如搞掉了老鼠鼠疫就很大程度地得到遏制。

歷史的教訓是沉痛而悲壯的,但願天下太平,祈求人類幸福,戰勝瘟疫不如防範於未然不戰而趨“病毒”來犯啊。



一哥於一


你好,我是古蘭衣,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古代由於交通不便,城市與城市之間基本都是有城池的,發生瘟疫的話,第一時間也是隔離的,如果是本城市發生了疫情,基本就是封城,不讓出城門。皇上會派郎中前往瘟疫地治療,如果是不治之症,基本就是封禁城池和街道,防止瘟疫擴大,以舍小換取大的安全,得了瘟疫的人只能慢慢的死去,直到瘟疫結束了,才會重新開放城門。古代相對來說,比較好控制,交通不便,基本不會跑到多遠。希望對你有幫助。


奇趣張老闆


新年本該普天同慶,而今年這隻突如其來的年獸卻讓人們感到揪心,相信科學的力量加上華夏兒女的眾志成城,這頭猛獸很快將成為歷史。不過回首人類歷史的發展軌跡不難發現古人同樣面臨著它們的威脅,在沒有科技的時代,古人對抗這頭無情兇獸的辦法卻讓人又喜又憂。

文字記載最早的古代疫情發生在周朝,魯莊公二十年的時候齊國有一次大災,《公羊傳》解釋為大疫。此後疫情的記載便時有發生,根據《中國救荒史》的大致統計為“周朝1次,秦漢時期約13次,魏晉及隋唐時期各17次,而兩宋之間增加到了32 次,元朝約20次,到了明清時期更是多達64次及74次,而疫情最大的一次則發生在公元1232年金朝的汴京,《金史》載五十日內“諸門出死者九十餘萬人,貧不能葬者不在是數”,由此可見古代沒有科技相助的環境下,疫情猶如洪水猛獸一般勢不可擋。

疫情巨大的危害是歷代統治者心頭揮之不去的大山,為了有效地避免與防控,古人對疫情的研究更是從未停止。但歷史侷限無法逾越,在先秦時代人們普遍將其視為瘟神作祟或者陰陽失調所致。直到宋朝病氣說的提出,人們對疫情開始有了質的飛躍。

電影《大明劫》中吳又可的原型便是病氣說的提出者吳有性,他總結疫情傳播的途徑是由口鼻侵入,停留在半表半里之間的膜原之處。而在當時有限的條件下,這樣的認識在無疑是推陳出新的一大步。

除此之外,與日俱增的流動人口也是疫情的誘因之一,《宋史》記載公元前1164年的南宋“淮甸流民二三十萬避亂江南,結草舍遍山谷,暴露凍餒,疫死者半,僅有還者亦死”隨後便是疫情驚人的擴散“是歲,浙之饑民疫死者尤眾。”面對疫情的巨大危害,數千年間人們的防治措施也在不斷更替,大致有以下六種措施:

一、順時守節

古人最初認為疫情的產生是由於“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只有順應節氣的規律作息才能避免。而與此相關的記載共有兩處,除了《禮記》中記載“孟春行秋令,則其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仲夏行秋令,民殃於疫;孟秋行夏令,民多瘧疾”之外,漢末曹植更是將建安二十二年病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的慘狀寫入了其《說疫氣》之中。

二、封建巫術驅疫

我們都知道先秦古人尚巫,他們認為疫情的產生是額項死去的三個兒子中其中的一個化成瘟鬼,所以我們時常在書中看到古人請巫驅邪的荒誕情形。尤其是後世人盡皆知的灘戲便是此種荒誕行徑的演化,《周禮》中有“方相氏四狂夫身披熊皮,頭帶面具,執戈揚盾,帥百隸逐室毆疫”的記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跳大神了。不僅如此,民間還有諸多送瘟的習俗,在那個條件極端落後災疫橫行的時代,人們從未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是值得慶幸的。但事實證明疫情面前,這些都是毫無意義的,他們的努力換來的只有消逝,兩兩相較悲從中來。

三、公共防治

這個略顯現代的詞彙在古代卻格格不入,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更替人們才逐漸意識到疫情與公共衛生之間的緊密聯繫,雖然依舊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但卻開啟了先河。南宋名臣真德秀就曾因為當時泉州的臭水溝而發文《開溝告諸廟祝文》稱“淤泥惡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燕為病疫”隨後便組織清理。

四、朝廷無償巡診

即便是諸多的影視劇中也很少見到所謂的無償巡診,其實在先秦時期的《周禮》中就有一個專門的官職來做此事,“凡歲時有天患民病,則以節巡國中及郊野,而以王命施惠”,可見當時君主對百姓疾苦並非視若罔聞。此後歷朝歷代每逢疫情發生都會有類似的派遣,除此之外還會協同民間藥局攜手共濟。

五、掩埋屍體

作為病毒細菌寄生的主要載體,屍體的處理往往時關係疾疫流行的重中之重。而早在先秦時期便有掩埋疫者無主屍身的做法,後世朝代爭相效仿。《南史》記載梁武帝曾下令朝廷給死者賜棺器盛瞼,以防傳染。宋朝更是以度碟獎勵來招募僧人專門負責掩埋屍體,後續更是設立漏澤園制度。

六、隔離病患

關於隔離的最早記載是《漢書》中“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足見漢朝已經開始重視疫情的傳染問題。直到晉朝六疾館的出現,開啟了朝廷成立專門養病館的先河,往後歷代效仿並加以擴展,著名詞人蘇軾也曾在杭州親自營建“安樂坊”以專門隔離病患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不過到了元明清時期,除了藥局得以保留外朝廷再無其他機構可言,雖然民間慈善開始興起但對於生存環境惡劣的古代仍然顯得杯水車薪。從古代記載的疫情傷亡來看,幾乎每次疫情都會奪去數以萬計的無辜生命。在科學沒有產生且人治氾濫的古代,這六個辦法仍舊難以阻擋疫情的肆虐,念及於此總讓人難掩悲傷。但值得高興的是無論是人禍還是天災,傳承千年的炎黃子孫總能眾志成城化險為夷度過一次又一次的難關創造一次又一次的奇蹟,而這次也不例外。

阿宇的美食日記


古代人口較少、居住點分隔較疏、由於是農耕社會、道路和交通工具單一、流通人員少,溫疫是靠人傳柒、飲用水傳柒的。古代由於森林和植被髮育、地下水資源較豐富、沒有水利渠道、水流汙染沒有,即使一個地方有溫疫、相對較好隔斷、加之有豐富的草藥、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所以在古代、沒有現代的醫療水平、對溫疫的發生、也不致於到無法控制的地步。


ZZH晴陽藍天風和日麗


古代人口沒現在密集,也不會大量集中,所以很難大規模爆發,但是一旦爆發,就不可收拾,基本上就是聽天由命了。

古人大多從事體力勞動,而且作息飲食規律,吃的也相對健康,所以自身免疫力相對現代人要好上很多。更能抵抗病毒侵害。

古人大多沒有現代這麼普遍的基礎性疾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這些,其實都是肥胖病,都是營養過剩導致的。這次疫情死去的大多人就是本身有這些基礎性疾病。

還有其它歡迎補充,喜歡請互相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