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俄国为何会战败,谁才是这次战争真正的赢家?

苦心de孤诣


那就好好扯淡一下这场克里米亚战争,说实话吐槽机不太愿意写这场战争,因为实在太复杂,包含了地区政治、国家恩怨、宗教冲突和民族运动,总之它绝不能简单归结成一场由沙俄扩张引起的战争,也不完全是欧洲苦“宪兵”久矣的反抗。

远期背景——衰落的奥斯曼和汹涌的民族运动

19世纪初期,曾经强大到封锁东地中海的奥斯曼帝国开始衰落,内部控制力急速下降。此时欧洲的民族运动开始蔓延到这里,他们传统的米利特自治管理开始无法满足少数族群的期望,纷纷开始独立。

1820年塞尔维亚独立,1821年希腊在英俄两国的支持下开始起义,感觉军队衰落的苏丹一怒之下在1826年解散禁卫军重组,却造成武力短暂的空窗期。1827年英法俄三国联合舰队彻底摧毁了帝国海军,奥斯曼不再拥有远征能力。

随后希腊独立成功,法国也拿走了阿尔及利亚,并且将埃及从帝国分裂出去。然而法国逗逼们这次高估了奥斯曼帝国残存的实力,埃及的军事力量明显太强了,1833年他们居然打到伊斯坦布尔城下,这尼玛就尴尬了,搞不好“欧洲病夫”要突然死亡啦!

关键时刻欧洲宪兵沙俄当仁不让,强迫奥斯曼帝国答应援助,1万俄军打跑了埃及人。事后分蛋糕时他们拿走了最大的一块,禁止除沙俄的任何国家在伊斯坦布尔海峡有军事存在。

然而1839年的时候埃及再次杀了过来,这次英国、奥地利、普鲁士都掺和进来,又一次把埃及痛打一顿。随后这帮人签订了《伦敦公约》,条约剥夺了俄国禁止第三舰队进入黑海的权力,在有军事冲突的情况下英法也可以派舰队进入那里。

因为连续两次被其他国家拯救,奥斯曼帝国基本丧失了外交独立性,各方强国可以随意插手其内部事务,这个待遇大约比清朝还不如。插手的国家多了自然就有江湖,很多国家非常反感沙俄什么都要管管的恶习。

近期背景——矢志复仇的法国和粗枝大叶的沙皇

关于沙俄能当欧洲宪兵的原因很简单,他们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打败了,但是当国际警察其实是件挺败人品的事儿,今日之美国就是例子。偏巧战斗民族怎么看都不是玩细活儿的材料,简单粗暴的风格更让人反感。

更巧的是那时候法国玩了一次经典复辟,拿破仑的侄子当上了皇帝,也就是知名逗逼拿破仑三世。这货刚登基的时候各国都依照惯例发贺信,沙皇尼古拉一世那封信的抬头有点问题,他写的是“我亲爱的朋友(Monsieur mon ami)”,而不是惯例中“我亲爱的兄弟(Monsieur monfrère)”。

吐槽机个人觉得这个错误应该归咎于战斗民族一贯的粗枝大叶,并非是为了故意羞辱拿三先生,因为这帮家伙大抵属于羞辱全世界的生物。然而本来就苦大仇深的法国人显然不这么看,觉得被轻视的拿三憋足了劲准备搞事情。

直接原因——延续千年的宗教恩怨

拿三先生首先宣布奥斯曼帝国境内巴勒斯坦地区的基督教徒受自己保护,享受“主权权威”,对此沙皇没啥意见,你抢你的,我抢我的。随后拿三的操作就有点浪了,他要求当地东正教堂把钥匙交给天主教徒管理。

这下沙皇可不干了,还能不能做个职业的演员?大分裂都快1000年了,你还在这块找不自在?谁不知道东正教是我罩着的?那是咱们的国教!你想干啥?伤养好了想再出来练练?

拿三表示练练就练练,直接把舰队开到了黑海,沙皇则一边把陆军推进到边境,一边去找英国佬评理。你管管那帮法国佬啊!他们犯规了!这还没军事冲突就把舰队拉黑海上了,而英国人则表示理论上我们是玩新教的,天然和那边比较亲啊!沙皇只能表示MMP。

开战前夕——彻底失败的调解

得知外交努力失败的沙皇暴怒,在1853年6月派8万大军悍然渡过普鲁特河,进入现在的摩尔多瓦附近,开始军事示威。奥斯曼小鬼你丫必须给我个说法,不然老子就在这过年了!然而逗逼的是光1853年下半年这8万人就死掉一小半,原因还不是军事冲突,俄军丧心病狂的医疗体系让军营里疾病横行。

奥斯曼帝国上层对俄国的神操作完全处于懵逼状态,大佬你和法国的恩怨别拿我说事儿啊!我就一打酱油的,你说哪边我惹得起啊?此时头铁的沙皇已经听不进去人话,不行!今天你不给我说法的话,我就给你个说法!于是奥斯曼帝国也难得硬气一回,直接对俄宣战了。

眼看沙皇真急眼了,西欧那几个国家也有点发憷,英国、法国、奥地利和普鲁士赶紧在维也纳开会,弄出一份调解方案,要求俄国撤军,但答应了俄国关于东正教徒受他们管理的要求。尼古拉二世对结果表示满意,准备签字同意,然而此时奥斯曼帝国不干了,你们这么做有没有考虑我的感受?

逗逼开战——莫名其妙的打起来了

奥斯曼帝国代表拒绝签字初期沙皇还有点耐心,一再表示自己没领土野心(谁信啊),只是为了保障国教徒的利益。奈何奥斯曼被这帮人坑怕了,也一再表示咱们不是不答应,只是你们弄这么多种文字,歧义太大啊!

两边就这么磨磨唧唧的继续修改合约内容,俄国这边稍微不高兴了就把军队往前提几步,奥斯曼也暗搓搓的弄几条破船去监视俄国海军,虽然很快就被俄国糊得满脸花,但好歹也算表明些态度。

然而俄国舰队攻击奥斯曼船只的事情很快被英法舆论广泛宣传,并界定成了战争行为,双双向沙俄宣战。本来和沙俄关系亲密的奥地利虽然没宣战,但表示支持的英法的行为,沙皇对局面有点懵逼。

大打出手——比谁变得快

随着英法共同宣战,克里米亚战争全开展开,其实这个战争命名不算很准确,克里米亚只是其中的一场战役。事实上几个参战国在黑海、波罗的海、白海、太平洋都有战斗,陆地上的战斗更是从多瑙河北岸蔓延到高加索地区。

因为战场实在太散,吐槽机也不好详细介绍具体经过,总之这仗俄国打的很憋屈,初期他们在传统盟友奥地利的压力下直接撤出了之前占领的摩尔多瓦一代,这时候战争的理由已经没有了,俄国觉得可以继续谈判,然而对面根本没管这些,直接多点开花的进攻,打得他们完全懵了。

刚刚回过点神来在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顶住了联军的进攻,那边奥地利加入了反俄同盟,撒丁王国(就是意大利)更亲自下场参战,结果另一边的阿尔马河战役打崩了,塞瓦斯托波尔被彻底包围。

这种多点开花的战争模式让俄国很不适应,波罗的海上的失败也让国家经济遭到重创,于是他们开始尝试新的战争打法。比如将新型炸药应用到战争,或者利用堑壕防守(一战堑壕战鼻祖),又或者强化军队医疗条件减少伤亡。

变化的战争模式给四国联军造成极大的伤亡,这场战争最后其实俄国的伤亡是小于联军的,于是各国也都开始了调整,英国评价工业化体系优势脱颖而出,他们的军医系统比俄国更强,南丁格尔就是那时候出现的。

最终这场漫长的战争演化成长期围困的对峙,塞瓦斯托波尔被围了一年才陷落,两边其实打到1855年谁都坚持的很困难,只是在等待一个台阶下。随着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死亡和塞瓦斯托波尔陷落,这个契机来了。

握手言和——回到原点的巴黎条约

压力山大二世继位沙皇后一直对这场战争很无语,两边明显就是在置气,根本谁都拿不到关键利益。故此他一直很积极推动停战,就算认怂也无所谓,联军那边熬下了塞瓦斯托波尔倒是想扩大战果,但折腾大半年发现确实没法再占便宜,就答应谈判了。

1856年3月30日几个参战国加两个相关中立国在巴黎签署了合约,合约规定俄国退出之前占领摩尔多瓦一带,这其实完全就是个废话,开战初期俄国就退出去了,之后被一轮猛打,再也没占领过。

另外黑海成为中立区域,不准任何国家军事存在,这也是废话,之前《伦敦公约》就是这样规定的。联军把占领俄国的领土归还,但俄国也得把瓦拉几亚等几个地方还给奥斯曼。最后强迫奥斯曼改革,平等对待各宗教,还不给战争赔款,奥斯曼的待遇大抵和一战后的中国差不多。

回望历史——必输的俄国和意料不到的赢家

如今我们回望这场战争可以马后炮的说俄国是必输的,他们犯了太多根本性错误,最初他们压根就没准备好全面战争,在尼古拉一世的预期里这场战争就是欺负欺负奥斯曼帝国,最多再加上个手下败将法国。他压根没想过俄国名声臭到奥地利都不帮他们,英国和意大利直接下场。

另外19世纪中期随着技术革命,战争的形态也在发生变化,俄军无意中开启了变革,但传统农奴制拼体量的思维既然存在,他们引导了堑壕战、率先启蒙了军事医学,但最终这些都被英国更标准化的使用,能赢得了才怪。

当然,英法两国也没在战争中直接获益,甚至在签订合约时法国为了不过度刺激沙俄,阻止了其他国家对赔款的要求。几个国家打生打死最后产生了一个谁都没想到的赢家——罗马尼亚。那里处于战争核心,本来是奥斯曼的领土,结果几年战争中奥斯曼管不了,沙俄管不着,战后他们很快就独立了......


历史吐槽机


克里米亚战争是1853年至1856年间爆发于欧洲的一场战争,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帝国,另一方是奥斯曼帝国、法兰西帝国、不列颠帝国、萨丁尼亚王国。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但因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所以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双方议和,庆祝活动也跟着在新落成、所费不赀的多尔玛巴赫切宫(Dolmabahçe Palace,托普卡珀皇宫已于1846年废弃)举行。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值得庆祝的事:只有一连串的新债务,和事后看来因坦志麦特改革而造成的个性的丧失。

2014年,借着在乌克兰展现实力,普京(Putin)领导下的俄国人提醒自己,他们并不觉得自己输掉了克里米亚战争。而我们应该回想19世纪中叶伊斯坦布尔居民所知道的事情,俄罗斯无意克制自己的野心。对俄国而言,奥斯曼帝国是它的心头刺。

这场战争的表面起因是宗教问题,然后真正的原因是奥斯曼帝国逐渐的、内部的瓦解,俄罗斯认为这是自己扩大欧洲势力的大好机会,尤其是获得通向地中海通道和占领巴尔干半岛的好机会。

1678年至1917年,俄罗斯与奥斯曼总共打了十场战争,奥斯曼只赢了三场,其中一场就是克里米亚战争。关键在于这一次英国与法国(以及撒丁王国[Kingdom of Sardinia])出人意料地与伊斯坦布尔结为同盟。若是伦敦、巴黎与科斯坦丁尼耶没有达成协议,奥斯曼帝国很可能就会被俄罗斯吞并。为了保护在东方的商业利益,伦敦与巴黎乐得找借口批评俄罗斯没能保护奥斯曼境内的基督徒。俄罗斯的扩张主义被认为是显而易见的威胁。从英国外交大臣帕默斯顿勋爵(Lord Palmerston)提出的计划当中,就能一窥这场政治诡计的规模。为了削弱俄国,英国打算把克里米亚与高加索的控制权交还给科斯坦丁尼耶。

克里米亚战争的后果之一是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之间的神圣同盟终止。普鲁士在这场战争中保持中立,战后普鲁士与俄罗斯的关系变好,与奥地利的关系变坏,而俄奥之间的关系恶化。英国和法国在战后也开始与俄罗斯修好,因此奥地利日趋孤立。至此,奥地利在德意志邦联中的支配地位日益减弱,而普鲁士的地位则日益增高。奥地利的削弱同时也使萨丁尼亚不断增强。萨丁尼亚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发挥了支配性的作用。1861年,在法国的支持下,萨丁尼亚达到了建立一个意大利王国的目的。





Genswell


很高兴为你解答

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为了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所发动的一场战争,由于在克里米亚半岛开战,所以又称“克里米亚战争,东土战争或第九次俄土战争等”

俄罗斯为何会失败

这场战争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此时奥斯曼帝国此时已经衰弱,这个曾经横跨亚欧非的大帝国,由于各种原因开始分裂,此时俄国想趁火打劫,这时候拿破仑被击败没多久,为了防止法国死灰复燃,所以俄国与普鲁士和奥地利都结成了联盟,

所以俄国沙皇对这次出兵是很有信心的,一开始也的确是俄国站了上风,很快再一次海战(锡诺普海战)中取得了全面胜利,

可是俄国一胜利,便有人不高兴了,法国这时候的掌权者是拿破仑的侄子波拿巴,他很快撺掇英国和他一起参加了战争。

这时候法国刚刚经历了大革命 ,自由人民的士气空前高涨,俄国的农奴制度虽然不能击败,但也能勉强维持,但另一个坏消息便又来了,

普鲁士和奥地利先后表示了中立,这让俄国失去其他援助,只能孤军奋战,一开始也能维持不败 但后来到战争后期,奥地利率军调停,俄国在数次谈判后,最后在多国攻击下,不得不退出战争。

这次战争的真正赢家

本人觉得真正赢家还是法国,在拿破仑被打败后,第一次有了这么大的胜利,不管是奥斯曼土耳其还是英国付出了较大的代价,最后并没有得到什么,只是停止了俄国扩张的脚步。

而法国一扫之前阴霾,不仅解除了俄国对法国的同盟针对,也再次登上舞台。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嘴痕


克里米亚战争,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是俄国与英、法为争夺小亚细亚地区权利而开战,战场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亚半岛。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另一方是奥斯曼帝国、法国、英国,后来撒丁王国也加入这一方。

俄罗斯失败的原因也很简单,双拳难敌四手,俄罗斯再强大跟英法当时两国比起来还是力不从心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蒸汽动力的铁甲船和现代的爆炸性的炮弹第一次被使用。它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壕沟战和静止战。电报,天气预报,战地医院首次在战争中被使用,铁路火车首次被用来运送补给和增援。

这次战争催生出了护理行业,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带来医务人员去战场上给双方的伤病员实行医疗护理,被称之为“提灯女神”。

至于这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是俄国。通过克里米亚战争,俄国看到了农奴组成的军队与英国、法国自由民组成的军队之间的差异,俄国军队的训练与武器与英法也有很大差距,这促使俄国对农奴制与军事进行改革。

不久如此,俄罗斯因为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了,就去当时的清朝找便宜。这时候清朝陷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罗斯逼迫清朝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瓜分了中国外东北的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同样,因为此次战争,俄国担心在北美的阿拉斯加属地可能会遭到英国的报复而被抢走,因此迫切希望内战刚刚结束的美国能出价接手,一来免遭白白损失,二来可让美国牵制英国在北美的势力。美国最终以七百二十万美元的微薄代价获得了后来被认为史上最划算的不动产交易。


鄜延路节度使李


沙俄是败给了多国联军,法兰西,大不列颠,奥斯曼帝国等。俄国吃了败仗后担心保不住阿拉斯加,因为日不落帝国那时候已经准备要动手了。不过那个时候美利坚和日不落还在比身材,两国互相不服,俄国索性把阿拉斯加卖给了美利坚,如此一来,日不落帝国就无法通过侵略与俄国西伯利亚地区“接壤”,也就减轻了俄国的防御压力。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赢家:美国、德国、大不列颠、法兰西、奥斯曼;输家:俄国、大清、奥地利!


遖唻苝暀


一群国家打一个俄罗斯取胜的概率不大。英国很少有自己去和别的国家打的时候。都要拉一群盟友。英国的原则是欧洲大陆上不许出现单个的强国。谁强大了,英国就拉着第二第三去打他。拉着俄罗斯打败了拿破仑。然后拉着法国去打俄罗斯。法国强大了,在支持普鲁士打法国。德国再强大了,再拉着法国俄罗斯去打德国。欧洲大陆上就这几个强国英国是转着圈儿和他们结盟打一个强的。所以欧洲这些国家没有一个能成立的都得失败。英国的原则是欧洲大陆上不能出现强国,不能欧洲大陆统一。欧洲大陆不能团结。如果再次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能胜利,那么会组织第2次反俄同盟,第3次反俄同盟,英国组织了9次反法同盟。两次世界大战反德 ,至今还在反俄罗斯同盟。


海中岩haha


说起克里米亚战争,需要先追溯到20多年前的纳瓦里诺海战。1812-1829年,希腊爆发了民族解放革命,旨在摆脱土耳其对其的奴役,当时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都表示支持,但实际都希望利用这次运动来加强自身在巴尔干和近东的政治与经济地位。

1827年10月英国、法国和俄罗斯的联合舰队在纳瓦里诺与土-埃舰队进行了海战。这次海战的胜利,使得土耳其海军全军覆没,有力推动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当然俄国在巴尔干的影响也有所增强。在这场战争中,俄国又获得了黑海东北岸的阿纳帕和波季。

在此后的第一次土埃战争中,俄国乘势在1833年与土耳其而签订《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又译《安吉阿尔-伊斯克利西条约》)获得了进出地中海的便捷(笔者注:条约规定土耳其禁止俄国除外的一切外国军舰出入达达尼尔海峡)。不过很快这个优势化为乌有,在1841年7月13日的伦敦海峡公约中规定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在和平时期禁止任何外国军舰通行,土耳其有权准许友好国家所辖的轻型军舰通过,而这也为日后的克里木战争埋下了伏笔。

克里木战争直接导火线是俄国要求土耳其承认对苏丹统治下的东正教臣民(主要是东欧和希腊)有特别保护权,随后两国谈判破裂,进入战争状态。战争一开始,俄国在多瑙河流域、高加索方向先后取得胜利,锡诺普海战一战击溃土耳其海军主力。由于担心土耳其失败,英法两国舰队在1854年1月进入黑海,而俄国则在2月与两国宣战。

在英法两国加入后,俄国逐步丧失制海权,到了1854年底奥地利和撒丁又对俄国宣战。俄国在主战场的黑海战场丢失黑海舰队驻地塞瓦斯托波尔,唯一扳回脸面的是在高加索方向攻克卡尔斯要塞,不过对于整个战争形势无济于事。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使得俄国黑海舰队再次覆没而且丧失了在黑海布置军舰的权利。根据条约,俄国只可以在黑海拥有6艘轻护航舰,总吨位不超过800吨,在地中海则是4艘200吨的纵帆船。而且将比萨拉比亚南部割给土耳其并归还卡尔斯,承认各国对于苏丹统治下的3个公国拥有联合特权。

至于战争的赢家,英国、法国、土耳其都有各自的收获,相对而言法国收获大一些,因为扩大了在欧洲的影响。当然美国有了意外收获,俄国以低价将阿拉斯加卖给了它。


荣华之武器堂


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战败不是因为土耳其突然强大了,是因为英法等国背后支持甚至参与的结果。英国历来奉行大陆均衡政策,不让欧洲陆有任何强国,谁冒头就打谁。俄罗斯自从打败拿破仑后就以“欧洲宪兵”自居,到处干涉它国内政,英国早就想收拾它了。刚好找到个机会,克里米亚之败使得沙皇自杀国内危机,又怕阿拉斯加被英国从加拿大再打过来赶紧出手给英国的对手美国。目的是脱离接触英国保住西伯利亚。


国富论


大家好,我是历史的影像,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做简短的回答,接下来再详细分析

1、克里米亚战争俄国为何会战败?因为是奥斯曼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大英帝国,撒丁王国联军一起打俄罗斯帝国,实力上有差距,所以俄罗斯帝国会输。

2、谁才是这次战争真正的赢家?我的回答是美国。因为这场战争的影响,美国用七百二十万美元就买下了阿拉斯加。


弗朗茨·鲁鲍德笔下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是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的一场战役)1904年作


接下来我详细介绍一下克里米亚战争:在俄罗斯又称为东方战争,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是俄国与英、法为争夺小亚细亚地区权利而开战,战场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亚半岛。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帝国,另一方是奥斯曼帝国、法兰西帝国、大英帝国,后来撒丁王国也加入这一方。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亚战争是俄罗斯人对抗欧洲的重要精神象征,最终以俄方求和签订巴黎和约作结。


战争的起因

这场战争的表面起因是宗教问题。俄罗斯向奥斯曼帝国提出为保护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徒,要求在奥斯曼境内的“圣地”巴勒斯坦建立俄罗斯的保护地,这个要求被君士坦丁堡的苏丹拒绝,新教徒也反对俄罗斯在巴勒斯坦建立据点的企图。俄罗斯在苏丹拒绝后决定以此作为采取军事行动的理由。1853年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断交并开始占领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属国。

战争的真正原因是奥斯曼帝国内部逐渐地瓦解,俄罗斯认为这是其向欧洲扩张的好机会,尤其是获得一个通向地中海和占领巴尔干半岛的好机会。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统治此时显然摇摇欲坠,而俄罗斯则想争取获得对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英国和法国反对俄罗斯的扩张,它们不希望俄罗斯获得这些战略要地以维持它们自己在东南欧的势力和利益。


战争过程

1853年7月,俄罗斯出兵占据多瑙河流域,以及进攻两个奥斯曼土耳其的属国: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同年10月,奥斯曼土耳其向俄罗斯宣战。1854年3月底英国和法国与奥斯曼土耳其结盟,一同对俄罗斯宣战。1855年撒丁王国加入这个同盟。奥地利帝国虽一直没有参战,但亦陈兵在边境,在奥斯曼土耳其同意下,奥军就曾进入瓦拉几亚及摩尔达维亚,要胁俄罗斯奥地利会参战,迫使俄罗斯后来从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撤军。1854年9月,联军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并围攻俄罗斯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塞瓦斯托波尔被围攻近一年后,联军占领了这个重要的堡垒,此后俄军退出克里米亚半岛,并向联军投降。

英国、法国和奥斯曼的指挥官在战场上开会


战争时间表

  • 1853年7月3日:俄军攻占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属国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
  • 1853年10月16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向俄罗斯宣战。
  • 1854年3月27日和3月28日:英国和法国向俄罗斯宣战。
  • 1854年4月20日: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防御联盟协议,这个协议在这场战争内有效。
  • 1854年7月底至9月:在奥地利的压力下俄罗斯撤出多瑙河流域两公国。
  • 1854年8月16日: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奥兰的一个要塞被占领。
  • 1854年8月18日至8月28日:英法联军围攻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但没有最终战果、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也没有失陷。
  • 1854年9月14日: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登陆并开始围攻塞瓦斯托波尔。
  • 1854年9月20日:阿尔马河战役
  • 1854年12月2日:英国、法国和奥地利在维也纳签署反俄同盟。
  • 1855年1月16日:撒丁王国加入战争。
  • 1855年3月15日:奥地利出面调停,于维也纳开会商讨和议条约,然而最后失败告终。
  • 1855年5月22日:英法舰队进入亚速海,但没有获得任何成果。
  • 1855年9月8日:英法联军在围攻349日后占领塞瓦斯托波尔。俄军战败。
  • 1856年3月30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俄罗斯、撒丁王国、法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巴黎条约,正式结束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放弃所有占领地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域被保证,黑海内不得驻军。


战争的后果

克里米亚战争的后果之一是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之间的神圣同盟终止。普鲁士在这场战争中持中立,战后普鲁士与俄罗斯的关系变好,与奥地利的关系变坏,而俄奥之间的关系恶化。英国与法国在战后也开始与俄罗斯修好,因此奥地利日趋孤立。到此为止奥地利在德意志邦联中仍处支配地位,但这个地位日益减弱,而普鲁士的地位则日益增高。由此欧洲各强国之间的势力均衡开始产生对奥地利不利的变化。奥地利势力的削弱同时也造成萨丁尼亚不断增强,使萨丁尼亚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1861年,在法国的支持下撒丁成功地建立意大利王国。



巴黎条约

  1. 同盟国将它们于战争中所占领的地方归还予俄国,但俄国不得在塞瓦斯托波尔设立防御工事
  2. 英国、法国、俄罗斯及其他交战国撤军,黑海改划为中立地区,只对商船开放,而禁止建立军事设施,任何国家的军舰亦不得驶入
  3. 重申1841年在伦敦签订的海峡公约,规定和平时期,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均不准外国战舰通过
  4. 重新保证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确保的多瑙河得以国际开放,自由航行的权利
  5. 俄国放弃对黑海西北面的摩尔达维亚及瓦拉几亚两地(人口主要为罗马尼亚人)的控制权,并把南比萨拉比亚割让予摩尔达维亚。名义上,土耳其为两地的宗主国,但实际罗马尼亚人已取得自治权。
  6. 土耳其苏丹同意推行改革以加强自身国力;同时承诺一如对待回教徒般平等看待国内基督徒

阿拉斯加买卖原始支票,面额720万美元。


美国买下阿拉斯加

1741年,俄罗斯探险家白令第一次发现阿拉斯加,而阿拉斯加很快就并入沙俄的控制之下,成为俄属北美殖民地。阿拉斯加位于北美大陆西北端,由于人烟稀少,多年来阿拉斯加没有为俄国带来任何贡献,反倒增加驻军经费。1853年到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英国和法国联军击败,国库空虚;一方面,克里米亚战争中,阿拉斯加隔白令海峡的堪察加半岛上的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遭英法联军围攻。另一方面,由于英国进一步加强在北美殖民地的发展,特别是在西部的英属哥伦比亚,令俄国担心日后最终会战败而失去这个易攻难守的阿拉斯加。俄国希望拉拢美国以牵制日渐强大的英国的扩张。因此之故,考虑到国家安全及战略考虑,俄国于1859年首次向美国提议卖出阿拉斯加,以图制衡英国。可是由于美国正值发生南北战争,因此令计划告吹。

后来北方的林肯政府胜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指示时任首相再就阿拉斯加的买卖和美国国务卿威廉·H·苏厄德谈判。谈判由1867年3月初开始,并最终于1867年3月30日凌晨四时成交。双方终于以700万美元外加20万美元手续费成交,平均每英亩土块仅值两美分。而买卖的条约亦在1867年4月9日在美国参议院以37票支持,2票反对的情况下获得通过。


由上述,结合巴黎条约和战后影响,得出美国才是克里米亚战争真正的赢家。

如果错误之错,欢迎指正。谢谢!


历史的影像


俄国败给了多国联合战政。克里米亚战争给交战双方多国军人家庭带来了儿死夫亡父没的悲剧,交战双方欧洲多国没有赢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