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動畫的沉浮之路(上)

1978年上海美術廠決定製作一部動畫片為建國30週年獻禮,經過全廠上下的反覆討論並在上海市領導的指示下,決定從我們國人非常耳熟能詳的《封神榜》中節選出《哪吒鬧海》進行動畫片的製作。確定哪吒的卡通熒幕形象成為第一個問題。

國產動畫的沉浮之路(上)

有人要說了,哪吒的形象還要確定嗎?不是個俊美的少年郎,腳踩風火輪,身披混天綾,手拿火尖槍嗎?小說裡這麼寫是沒錯,但這種形象還從未以畫面的形式展現過,所以第一件工作就是要把熒幕形象確定下來。

而早在1961年,同樣是在上海美術廠製作的經典動畫片《大鬧天宮》中曾經出現過哪吒這一形象。但由於當時哪吒的人物設定是屬於打孫猴子的反派,所以動畫大師萬籟鳴把哪吒畫成了一個肥肥胖胖,頭大身體粗的形象。

國產動畫的沉浮之路(上)

在《哪吒鬧海》中,哪吒是打死龍王三太子,拯救百姓的英雄角色,這一形象肯定是不合適的。於是上美廠請來了著名漫畫家張仃幫忙設計。大師就是大師,在接到任務之後,很快就從年畫中的一些形象中找到了靈感。經過設計,一個可愛又正義的哪吒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

國產動畫的沉浮之路(上)

藝術大師張仃

設計好人物形象後,工作人員為了逼真的描繪出哪吒的各種神態表情,親自對著鏡子擠眉弄眼,以捕捉任務形態表情。在這樣精心的製作之下,動畫一經面試就引起萬人空巷,成為當時的爆款產品。

甚至英國BBC在看到《哪吒鬧海》後,當即便決定購買放映權,在聖誕節當天於英國上映。緊接著BBC向上海美術廠發來了合作邀請,英方出錢,中方製作。

國產動畫的沉浮之路(上)

當時負責中英合作項目的王樹忱導演在對比了中英傳說故事之後,發現在中英文化體系中都有狐狸這一形象。於是王導以《平妖傳》中的狐狸精為原型,改編出了劇本《天書奇談》。

然而王導將劇本發到英國後卻沒了下文,說好的合作因為英方單方面毀約導致《天書奇談》不僅缺乏製作經費,更沒了國際推廣渠道。

好在我們的王導頂住壓力最終把《天書奇談》製作了出來,雖然沒能在全球放映,但在國內也取得了不小的反響。

國產動畫的沉浮之路(上)

憑藉《哪吒鬧海》和《天書奇談》兩部爆款,上海美術廠一鼓作氣推出了《阿凡提》、《金猴降妖》等一批經典動畫,雖然國產動畫起步晚,但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似乎有追趕歐美日的趨勢。國產動畫達到第一個發展高峰。

看到國產動畫發展的如火如荼,國外的巨頭們坐不住了。有人又要問了,一個小小的動畫片能有多大的利益?事實上,在動畫片的收入佔比中,影視版權費僅佔極小的一部分。

靠動畫積累的粉絲之後,開發IP的才能最大程度的挖掘價值。幾十年前就創作出來的米老鼠和唐老鴨兩個卡通形象,如今也依靠各種文創產品在全球範圍內撈金,但動畫片的劇情又有多少人在意呢?

可惜當時的中國剛剛改革開放,並沒有人意識到動畫的產業鏈能延伸的如此之遠。這就給了國外動畫巨頭以可趁之機。

下面給大家把國外巨頭蠶食中國市場的時間線簡單梳理一下:

1980年,國內播放了一部日本系列動畫片,也就是很多人接觸的第一部日本動畫片《鐵臂阿童木》,但大家可能並不知道,這部《鐵臂阿童木》是中國正式引進的第一部海外動畫片。

國產動畫的沉浮之路(上)

1986年,迪士尼旗下《米老鼠和唐老鴨》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兩個可愛的卡通形象尤其是米老鼠,幾乎成為全球最為成功的動漫IP。

1990年,誕生於40年代的美國動畫片《貓和老鼠》進入中國,Tom和Jerry可愛的形象、橫跨半世界的精良製作和搞笑卻不低級的劇情成為30年來國內經久不衰的爆款。

1991年,日本動畫片《哆啦A夢》進入中國,一開始還被叫做叮噹貓的哆啦A夢的小口袋,成了無數80後和90後的夢想。

這些動畫片進入中國全是免費的,只為搶佔市場。發達國家成熟的文化產業讓他們知道,影視版權對於龐大的動畫產業來說只是九牛一毛,有了粉絲基礎,未來的錢才是源源不斷的掙。

面對蜂擁而至大軍壓境的國外動畫片,國內市場一時間似乎一個能打的都沒有。80年代初期,當時電視機剛剛進入中國,而此前的《哪吒鬧海》、《天書奇談》等動畫片均是大熒幕上的。顯然在當時,適配於電視機的動畫連續劇更加適合市場的發展。

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影視製片廠連續上馬《葫蘆兄弟》、《黑貓警長》等作品,但一來每部動畫片集數太少,二來由於延續之前熒幕動畫的思路,加上當時嚴格的審查制度,每部動畫片的製作週期變得無比漫長。

國產動畫的沉浮之路(上)

《黑貓警長》從立項到第一集出來硬生生的花了4年的時間。而市場是不會等人的。在90年代以後,做了最後掙扎的上海美術廠面對凋零的業績,人才紛紛出走,國產動畫幾乎走到了覆滅的邊緣。

——分割線——

本文為《國產動畫的沉浮之路(上)》,《下》將不日推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