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普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一篇短文說透徹


硬核科普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一篇短文說透徹

橙全心理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概念

創傷後應激障礙是由異常威脅性或災難性心理創傷所致的延遲出現和長期持續的精神障礙,可導致明顯的心理生理功能紊亂和社會功能損害,對個體的家庭生活和職業功能造成長期破壞性影響。

最初創傷後應激障礙是用來描述各類創傷性戰爭經歷後的種種結果,也稱為“戰爭疲勞”。後來發現,在個體經歷威脅生命、嚴重物理性傷害、身體或者心靈上的脅迫等事件之後,都可能出現。其引發原因可以從自然災害、事故到刑事暴力、虐待、戰爭。這種壓力即可以是直接經歷,如直接受傷傷;也可以是間接經歷,如親眼目睹他人死亡或受傷。 有時候被稱之為創傷後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強調這個現象乃經驗創傷後所產生之合理結果,而非病患心理狀態原本就有問題。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症狀 創傷後應激障礙是指人在遭遇或對抗重大壓力後,其心理狀態產生失調產生的後遺症,這樣的病症往往會延遲發生:發生在數天至數月,一般發生在半年以內,以持續3個月,病程可長達數年。而在疾病發作時也將表現為身體、心理的一系列反應。

1、 反覆出現闖入性的創傷:個體會產生闖入性的創傷情情景再現,而且再現的內容非常清晰、具體。尤其生活中與創傷可能產生聯繫的任何事物,都可能引起個體對創傷情境的再體驗。這種再體驗會給個體帶來極大的痛苦,導致生理上的應急反應。(如出汗、心跳加快、恐慌等。)

2、 持續的迴避行為:出於對再體驗的痛苦,個體會主動迴避一些可能引發創傷體驗的事、物。這種迴避反應一方面對個體是一種保護機制;但另一方面他會延緩個體PTSD相關障礙的復原。(如受到性侵的孩子將無法正常談戀愛;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3、 高警覺:就是對許多小的細節件都引起比較強烈的反應。不少患者則出現難以入睡、易驚醒等睡眠障礙,表現出易激惹或易發怒、容易受驚嚇、注意力不集中等警覺性增高的症狀。

隨著時間的推移,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影響將並有可能進一步惡化,產生一些共病如社交恐懼症、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等等;伴隨著焦慮恐懼的情緒,因為場景的再體驗而導致失眠、煩躁不安、害怕等情緒,最後難以集中注意力,完全或者散失工作能力,並且有可能會出現心血管、消化、神經系統的軀體症狀。


常用的心理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方法:

1、認知行為療法:它幫助你針對於這些令人痛苦的想法,幫助人們理解發生的創傷,而非一味地逃避與掙扎。幫助看清楚創傷本身,改正錯誤的思維方式。比如:把失去家人的傷痛歸咎到自己沒有照顧好。認知療法可以扭轉這種信念,比如:“這並不是你的錯,你已經盡力了”。

2、延時暴露療法:暴露療法是一種有效降低創傷後痛苦感受的治療方法,能夠幫助人們直接面對與創傷相關的想法、感受和場景。治療過程中,在安全可控的環境下,治療師會要求你一次次重述創傷的過程,直到不再對回憶產生恐懼為止。在一開始這個方法可能很艱難,但是在一次次安全的情景下,通過釋放負性情緒,降低痛苦,再從正視創傷事件到接受事件,暴露療法在一步步教會你正視並控制恐懼。

3、眼動脫敏與再加工:被認為是治療PTSD的一種有效方法。這種方法起源於心理學家Francine Shapiro的一個偶然發現,當她的眼球進行隨意運動時,負性情緒和心煩意亂的思緒就會得到緩解。治療過程中最主要的環節是眼動脫敏,針對誘發來訪者創傷性痛苦的刺激,讓來訪者集中注意於視覺映象和甄別出的負性信念、情緒、以及伴隨的軀體感覺,同時在治療者的手指帶動下做眼球運動 (10~20次)。此後完全放鬆,讓患者閉目休息,排除頭腦中的各種雜念,並進行再次評級,直到痛苦降到最低級。

4、小組團體治療:與組員一起分享經歷,講述自己的故事和感受,互相支持,相互理解,討論如何應對,面對現實而不是過去。

自從汶川大地震之後,社會對於災後的心理干預越來越重視,在災後經常會出現心理諮詢師的身影,可見創傷後應激障礙干預的重要性。當家庭成員出現創傷事件時,作為家人首先要了解相關的知識,不要一味的強調讓患者堅強,這樣反而不利於疾病的干預與治療;其次要站在患者的角度換位思考,要給患者一定的時間緩衝,再鼓勵他恢復正常的生活;最後家人要監督患者積極應對,提醒患者不要採取消極的不良的應對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