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蜀漢劉禪自稱“後主”?難道他能預知他是蜀漢最後的皇帝?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


這個說明劉禪對自己是有自知之明的,他做皇帝是不行的但是情商是有滴,


老餘侃大山


為什麼蜀漢劉禪自稱“後主”?真不知道該怎麼說了……提問者是在哪裡看到劉禪“自稱後主”的?包括南北朝時期的那位陳後主陳叔寶,中國歷史上的這些個“後主”們從來都不是“自稱”!這和中國古代皇帝的廟諡有些類似,現而今電視劇裡一口一個什麼“參見太宗皇帝”“我孝莊”的,哥也是醉了、醉透了……

劉禪“後主”之稱的出處

中國古代的亡國皇帝除了像漢獻帝劉協、魏元帝曹奐那樣被取代自己的正統王朝追上諡號“獻”“元”者之外,絕大多數是沒有廟諡的,即便是被本朝的流亡政權追上廟諡,一般情況下也都是不作數的,至少在官修正史之中是不被認可的。如明王朝的景泰帝朱祁鈺,他的廟號代宗是南明政權所上,清王朝並不認可,在清王朝編纂的官修正史《明史》之中自然也不被採納。建文帝朱允炆的諡號“恭閔惠皇帝”是清王朝自己給的,《明史》必須認賬。但南明政權給建文帝上的廟諡“惠宗讓皇帝”同樣是不作數的!

劉禪是亡國皇帝,在降魏之後,被彼時曹魏政權的權臣司馬昭(晉文帝)封為了安樂縣公。直到去世,劉禪的身份一直都是安樂縣公,死後諡“思”,故又稱“安樂思公”。但晉王朝在編纂《三國志》(最初三家實際上是分開編纂的,宋王朝將《魏書》《蜀書》《吳書》合併為了後來的《三國志》)時卻遇到了麻煩,劉禪畢竟曾經是三分天下佔其一的皇帝,總不能用“安樂思公”這個稱呼吧?於是,在《三國志·蜀書》中,劉禪被陳壽(實際上是晉王朝官方)定名為了“後主”,與之相對應的“先主”則是蜀漢政權的開國皇帝劉備。

劉備父子為何被稱為“先主”“後主”

或許有人要說了,劉禪是亡國之君、沒有帝王廟諡,用“後主”稱呼也就罷了。可劉備是有諡號“昭烈皇帝”的,為何只稱“先主”而不稱“昭烈皇帝”呢?這還要從曹魏末期的那次“禪讓說起”。

雖然司馬昭徹底架空了魏元帝,但他與魏元帝的先祖曹孟德一樣,到死也沒有做皇帝。司馬昭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兼接班人司馬炎學著當初魏文帝曹丕對漢獻帝那樣、玩了一出“禪讓”的遊戲。而這,也是晉王啊正統性的唯一來源!曹魏政權的正統性源自漢獻帝的“禪讓”、晉王朝的正統性來自魏元帝的禪讓。換言之,晉王朝必須認曹魏政權為正統,否定了曹魏政權的正統地位,晉王朝自身便成了“三無王朝”!

眾所周知,《三國志》成書於晉王朝滅孫吳政權之後,天下歸晉。為了強調自身的正統性,晉王朝將曹魏政權視為了正統王朝。雖然認可了蜀漢政權與孫吳政權是事實上的獨立政權地位,但對他們的定位只是地方割據政權。換言之,蜀漢政權和孫吳政權只能算作是曹魏政權大框架下的地方割據政權,天下只有一家真皇帝,那就是曹魏政權的皇帝!因此,陳壽在編纂《三國志》時秉承了晉王朝統治階層的這一理念,將曹魏政權視為了正統王朝。

於是,奇特的現象出現了,《三國志》雖然分為了《魏書》《蜀書》《吳書》,但卻只有《魏書》中存在帝王紀,如曹孟德的武帝紀。《蜀書》《吳書》中只有列傳、沒有帝王紀!換言之,晉王朝將蜀、吳置於了“臣”的地位之上,列傳歷來都是史籍中臣的專屬。既然晉王朝只承認曹魏政權的皇帝為皇帝,那麼《三國志》中蜀漢政權和孫吳政權的皇帝自然是不能使用帝王紀的。可他們畢竟也是皇帝,正所謂“為尊者諱”、總不能直呼姓名吧?最終,晉王朝和陳壽想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將蜀漢政權和孫吳政權的皇帝稱為“主”,既體現了他們“人主”的地位、又沒有“僭越”為皇帝……也算是一片苦心了。

對曾經的主子、蜀漢政權的皇帝,陳壽還算是客氣的,將劉備與劉禪分開列傳,劉備的稱為《先主傳》、劉禪的稱為《後主傳》,所謂“先主”“後主”就是這麼來的。對於孫吳政權,陳壽就沒有這麼客氣了……只給吳大帝孫權單立了《吳主傳》,孫吳政權的其他皇帝被一股腦兒納入了《三嗣主傳》!

綜上所述,劉禪生前從來就沒有自稱過“後主”,也沒有人這麼稱呼他!在蜀漢政權滅亡之前,他就是皇帝;在蜀漢政權滅亡之後,他是曹魏政權、晉王朝的安樂縣公;死後劉禪也依然是晉王朝的安樂思公!所謂“先主”“後主”只是晉王朝編纂《三國志》時給劉備、劉禪“量身定製”的新稱呼。說白了,就是晉王朝為了維護自身正統地位作出的“技術處理”。提問者的歷史知識也真是!唉,啥也不說了……


農民工歪說歷史


曾記得被封神的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片頭飛來大大的“蜀”字號大旗,不得不說,這個錯誤太明顯,蜀漢以大漢正統自居,從來沒自稱過“蜀”,是常識性錯誤。


同理,劉禪也從未自稱“後主”,也是常識性錯誤。

對“後主”的稱謂來自《三國志》,我們都知道,這部史書是由蜀漢舊臣陳壽寫的。

蜀漢一共就兩個皇帝,劉備在徵東吳時慘敗,病死在白帝城,諡號昭烈皇帝。劉禪即位後還沒死,蜀漢便被司馬氏滅掉了,所以就算後來劉禪死了,也不可能給他上皇帝的諡號。


而就算是有帝號的劉備,在《三國志》也只在他駕崩時提到了一次,剩下的都是以“先主”稱呼,究其原因,還是和作者陳壽當時的境遇有關。

陳壽在蜀漢時做過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實打實的在劉備、劉禪手下效力,所以稱一聲“先主”是無可厚非的。

但不能稱皇帝的原因是因為,蜀漢滅亡後,陳壽又在晉朝擔任過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就在這個時期,他寫的紀傳體史書《三國志》。

物是人非,寫書的時候天下的皇帝已經是司馬氏,司馬氏是從魏承襲的大統,自然只承認魏是正朔,所以劉備的蜀漢,在晉朝看來,是不被承認的偽朝,因此陳壽再在《三國志》稱呼劉備皇帝顯然是不合適的。

也就是說,稱一聲“先主”,是陳壽對蜀漢與劉備當時的情況下最大的尊重了。

既然有“先主”劉備,反正蜀漢也沒第三個皇帝,這個劉禪自然也就被寫為“後主”了。


明離子


這個問題讓人首先看了感覺有些不知所云,但再品就會忍俊不禁。我們接下來就不妨來討論一下關於劉禪的“劉後主”這個稱號的問題。

其實這可能便是電視劇帶給我們的謬誤了,劉禪是絕對不會稱自己為劉後主的,因為後主這個稱號是在他去世以後陳壽在《三國志》中對他的稱呼,此時已經是司馬家的天下,《三國志》又以曹魏為正統,所以在書中自然不可能將劉禪稱作皇帝,便給了劉後主這個名號。


這就像在《三國演義》電視劇中諸葛亮行軍打仗的旗號上寫著“蜀”、《康熙王朝》電視劇中孝莊太后自稱孝莊一樣,這都是在文學作品的改編成電視劇時出現了紕漏,但是卻很容易讓人相信不疑。

文學與歷史之間,終究是存在著真實性的差距的。

劉禪作為蜀漢的第二任皇帝,在位四十餘年,最終雖然舉國投降,但是還是得到一個善終。我們許多人都認為劉禪這個人很蠢,因為在他身上發生了樂不思蜀的典故。但是實際想一下,其實這正是他的聰明之處,如果一個亡國之君在敵國都城不停的思念著自己的國都,那麼在當權者看來便是有東山再起的想法。這對於司馬家族來說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容忍的。如果這般的話勢必要給其扼殺在萌芽之中。


所以劉禪即使真的是很思念蜀漢,但也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流露,因為這關係到他的身家性命,不能有一點點的大意。

劉禪的一生無疑是過得非常舒服的,前邊兒有父親劉備打下的江山,自己又做了幾十年的皇帝,亡國之後又豐衣足食,無憂無慮的過完了下半生,也算是成功人士的代表人物。

至於樂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等這些不好的名聲,對於身家性命來說,又有什麼值得一提的呢?

我是萌之帆,熱愛文化的小青年。


萌之帆


問得好啊。

劉備還是先主呢,也自稱過先主。

在《三國志平話》裡,所有的人都管劉備叫先主,搞得你覺得很奇怪,難道他們都是在跟一個死人說話。

因為三國志平話是平話,是說書人講述的,說書人文化水平不高,對歷史一知半解,剩下的全靠自己發揮了,看到三國志上把劉備叫先主,也就叫先主了,完全不知道這是後來寫歷史的人對他的稱呼。

反過來再說後主,同樣也是歷史上的稱呼。他沒有自稱過。

如果你見到過這麼自稱,那一定是搞笑的故事。


錦翼


這有什麼?孝莊都能自稱“我孝莊”,憑什麼劉禪不能自稱“我蜀後主”?


南朝居士


劉禪沒有自稱後主,對於皇帝的稱呼分為帝號、廟號,對於明清兩代的皇帝,史學界有以年號稱呼的慣例,比如康熙,駕崩後上尊號聖祖仁皇帝,按照帝號可以稱呼他為清仁帝,按照廟號可以稱他為清聖祖,但無一例外都是後人上的尊號。

《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

每個朝代滅亡後,下一個朝代編修前朝史書,都會以正統王朝為主題,晉脫胎於曹魏,自然以曹魏為正統,將蜀漢、東吳視為地方割據政權,對於兩國之主自然也不會稱為皇帝,蜀漢的國號是漢,《三國志》貶成《蜀志》,因為“漢”是前一個正統王朝的國號,劉備的帝號漢昭烈帝,這個帝號是他的兒子劉禪給的,但在《三國志》中,也將劉備稱為蜀先主,相對的將劉禪稱為蜀後主。

漢孝懷帝——劉禪

作為亡國之君,他的帝號是從哪裡來的呢?五胡亂華時期匈奴左賢王劉淵割據幷州建漢自立時,為宣稱自己是漢朝的繼承者,於是追尊漢朝歷代皇帝,劉禪也被追尊為漢孝懷帝。


懷念夏天


大家好,我是EVA,我來簡短得回答這個問題。

後主一詞始出自《三國志》,作者陳壽曾在蜀漢為官,因此在編寫《三國志·蜀書》的時候,就稱劉備為先主,劉禪為後主,後來人們將與劉禪有相似經歷的,被俘的割據政權末代君主均稱為後主。

劉禪並未自稱後主,這個稱謂是史學家貢獻的。

從劉禪開始,歷史上將一個非統一王朝(割據政權)的末代君主約定俗成得稱為“後主”,如:蜀漢後主劉禪、北齊後主高緯、陳後主陳叔寶、前蜀後主王衍、南唐後主李煜等。


悲傷的EVA


諡號是在人去世之後,後人根據其生平功過而給予的一種評價,因為對於一個人的評價很難用三言兩語講清楚,於是便有了給諡號的做法,用一個簡單的諡號來高度概括一個人的是非功過。而能夠獲得世人評價的,也一定是有身份的人,所以,古代的諡號只有死去的帝妃、諸侯和大臣才可以獲得,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擁有諡號,也是一個人尊貴的象徵。

那麼瞭解了諡號的概念,不難看出“後主”是個諡號,是在劉禪去世後,後代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裡給他的一個類似諡號的稱呼,也就是評價,並非劉禪自稱。其實大家都知道劉禪投降後,表現還不錯,被西晉司馬昭封為安樂公,死後也給了諡號“思”,史稱漢思公。

再說明一下,陳壽在《三國志》中為什麼稱劉禪為後主呢,因為陳壽乃是晉臣,晉來自於魏,因而《三國志》為曹魏為正統,雖然魏蜀吳三國的君主都自稱皇帝,但以正統論,皇帝是天下獨一無二,既然以曹魏為正統,蜀吳君主自然不能稱之為皇帝,得換一個稱呼。於是陳壽用來一個“主”字代替“皇帝”,比如陳壽就稱呼孫權為吳主。至於為什麼叫“後”主,那是因為蜀漢只有兩個皇帝就終結了,“後主”也就是最後一個的意思。

綜上所述,劉禪是不會自稱“後主”的,後主的稱呼只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給劉禪的一個類似諡號的評價,由於影響力比較大,導致的一個錯誤印象。





歷史小卒子


劉禪要是敢自稱“後主”,我敢說他老爹劉備一定會給他託夢的!“我辛辛苦苦奮鬥了一輩子,好不容易恢復了漢朝江山(劉備自己肯定是這麼認為的),我們才是正統,你這一自稱後主,那不是打我的臉嗎?”


(劉禪影視形象)

雖然當時魏蜀吳三國並立,但誰都認為自己是正統皇帝,自然劉禪作為蜀漢政權的皇帝,他的自稱肯定還是“朕”!

那麼我們現在為什麼通常稱呼劉禪為後主呢?其實這個來源於陳壽撰寫的《三國志》。早年陳壽曾在蜀漢為官,在蜀漢滅亡後,陳壽就來到了魏國做官,後來魏國被晉取代,並最終由西晉統一,也正是在西晉統一之後陳壽才開始編寫《三國志》,最終歷經十年艱辛,方完成這部史學鉅著《三國志》。

既然是三國,那就自然涉及到正統問題了。所謂成王敗寇,西晉是最後的贏家,自然西晉也就是正統了,那麼西晉來自於曹魏,所以曹魏也是正統,而另外蜀漢和東吳就只能是割據政權了,那麼他們的皇帝身份也就得不到認可了。

所以在編寫《三國志·蜀書》的時候,蜀漢的兩位“皇帝”都不能以皇帝的身份列入皇帝本紀,而只能以地方諸侯列入“傳”中,而恰好蜀漢的統治者是兩位,因此陳壽就稱劉備為先主,劉禪為後主。比如說劉備的傳記就是《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先主傳》,而曹丕作為曹魏的統治者則記載為《三國志·魏書·文帝紀》,所以在歷史上蜀漢和曹魏的地位並不是相等的!


(蜀主劉備畫像)

而從劉禪以後,史學家就習慣將與劉禪經歷相似的,被俘的割據政權末代君主稱為後主,比如說還有比較熟悉的南唐後主李煜、陳後主陳叔寶等等!

所以說,劉禪這個後主都是由後人稱呼的。同樣的道理,我們稱呼曹丕為魏文帝,司馬炎為晉武帝,這都是死後給他們上的諡號,他們生前都不知道也不會這麼稱自己,而所謂的曹魏、北魏,北宋、南宋,這都是我們後人為了方便區分朝代在國號前面加的字,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劉禪不可能提前知道自己怎麼被後人稱呼,而且他自己也不可能這麼稱呼自己,因為這麼稱呼自己那不是自我貶低嗎,劉禪不至於傻到那個地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