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憑啥會這麼火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3月4日召開會議,會議上強調要選好投資項目,加強用地、用能、資金等政策配套,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具體而言,“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領域:5G基建、特高壓/電力物聯網、高鐵/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雲計算/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一時間相關資產和公司站在了風口上,成為了資本市場追逐的寵兒,風頭無出其右。

在疫情肆虐神州大地之際,憑什麼是“新基建”???

“新基建”憑啥會這麼火


金融危機已經從黑天鵝事件過渡為灰犀牛

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3月9日,美股開盤時,三大股指下跌即超過6%,一分鐘後,標普500指數下跌7%,觸發了第一層熔斷機制,停止交易15分鐘。截至收盤,道瓊斯工業指數下跌7.8%,標普500指數下跌7.6%,納斯達克指數下跌7.3%。新冠疫情疊加沙特對俄羅斯的石油戰,疫情蔓延至全球70多個國家,歐美股市重挫,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創歷史性的破1%,黃金大漲,石油史詩級暴跌,航空、旅遊、餐飲、貿易、產業鏈等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似乎成群的黑天鵝已經起飛,一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不可避免的已經來臨,其對經濟打擊的合併威力不是我們目前所能想象。

投資,只有投資才能穩增長

眾所周知投資、消費和淨出口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但消費和進出口已經走到了懸崖邊:

在對外貿易方面,以美元計,2020年1-2月我國出口金額2,924.5億美元,同比下降17.2%,遠低於市場預期的下降7.3%,較前值降低25.1個百分點;進口金額2,995.4億美元,同比下降4%,高於市場預期的下降7.8%,較前值降低20.5個百分點,1-2月累計貿易餘額-70.9億美元,2018年3月以來首現逆差。而目前疫情全球擴散下外需將持續走弱,我國二季度出口訂單可能會持續受到影響。

在居民消費方面,國家統計局尚未給出2020年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但受疫情影響,大幅下滑是必然的。隨著疫情的趨緩,有些消費需求是會在第二季度集中釋放的,但例如年夜飯、春節走親訪友、餐飲等消費需求的缺口將不可彌補。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2月綜合CPI同比上漲達到5.2%,而其中作為生活必需品的食品CPI同比上漲達到21.9%,儘管隨著各地復工復產的有效推進,物流打通會使CPI在3月回落,但長期來看對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上漲預期將會影響居民抑制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費。

在生產領域,2020年2月中國綜合採購經理人PMI產出指數為28.9%,說明我國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總體放緩,其中製造業PMI僅為35.7%;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6.6%數僅為9.6%,僅有貨幣金融服務、資本市場服務商務活動指數保持在擴張區間,業務總量繼續增長,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互聯網軟件信息技術服務商務活動指數雖位於收縮區間,但明顯高於服務業總體;建築業商務活動指數為26.6%。隨著復工復產工作的落實推進,相信PMI會逐步恢復。而產業鏈的協同和打通是能否快速恢復的重要指標。

可見,投資還是投資!在此關鍵時刻急需投資來站臺!目前這種情況只有從投資出發,才能投資穩、就業才能穩、經濟預期穩、金融才穩,而外資和外貿既不是求來的也不是穩來的,而是吸引來的,有了好的經濟預期和良好的穩定的營商環境,外資和外貿自然穩下來。

那麼投什麼就變得非常重要,老的鐵公基、房地產剛剛擠掉泡沫,化解掉過剩產能,顯然不可重蹈覆轍,而新興科技領域正是未來發展,也是中國從大國變成強國的關鍵,以5G、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基建應用而生,將成為未來十數年中國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石。

為中美科技脫鉤作儲備

儘管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已經生效,美方已經承諾將取消部分對華擬加徵和已加徵的關稅,並且會加大對中國輸美產品關稅豁免的力度,推動加徵關稅的趨勢,從上升趨勢轉向下降趨勢。但是老話講“居安思危”,特別是在美國已經將中國視為第一對手的情況下,Plan B已經成為必選項。而新基建的科技創新部分正式中國目前的短板,也是中國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敗關鍵。在民粹思想大行其道,要競爭要強硬的觀點成為主流。中美雙軌,科技脫鉤已經不是痴人說夢,而是硬生生地現實,科技的自主創新、自主可控才能為中國帶來安全、穩定、和平和繁榮。

唯願世界和平,人民安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