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湛:新老基建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並存



李湛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中山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李湛:新老基建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並存


在中美大國博弈的背景下,新基建是中國勢必要堅持的發展方向,新冠肺炎疫情只是加速了新基建的推進。但考慮到體量、穩就業和所處產業週期的限制,新老基建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並存可能是目前政府逆週期調控的最優選擇。


1. 什麼是新基建?


今年年初以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不斷髮酵,政府的高層會議中頻繁提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簡稱新基建)一詞。根據央視新聞給出的定義,新基建指的是“發力於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含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涉及到通信、電力、交通、數字等多個社會民生重點行業。”


而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簡稱老基建)主要包括電力、熱力、燃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業,倉儲業,郵政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等等。老基建主要與鋼筋水泥、土木建設有關,從2008年開始一直是作為中國經濟逆週期調節的重要手段。


與老基建相比,新基建的主要有以下三點特殊之處:


一是從技術上來看,新基建有一定的准入門檻。由於發展新基建的目標是為相關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平鋪道路,所以從技術上來看,新基建涉及到的領域均有一定的准入門檻,屬於技術密集型,需要有專業的公司完成專業的分工,可替代性較弱。


二是新基建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密切關係,是孕育經濟新動能的重要搖籃。如表1所示,我們列出了新基建主要應用的行業。5G基建、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都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有重要作用,而特高壓則主要用於遠距離電力傳輸和電網穩定建設,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主要是為了縮短交通運輸的時間成本、提高人員和物流的週轉效率。總體來看,發展新基建有利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是孕育經濟新增長點的必要條件。

李湛:新老基建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並存

三是新基建未來發展前景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這意味著其投入產出效益也面臨一定的不確定性。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未發生之前,不確定新一輪科技革命會以何種方式到來,哪些行業會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這意味著對新基建的前期投入有一定“廣撒網”的成分,其投入產出效益面臨一定的不確定性,即部分新基建的投入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但由於新基建關係著中國未來能否佔據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戰略制高點,這種投入又是必不可少的。


2. 為什麼選擇當前時點加速發展新基建?


如表2所示,高層會議中有關新基建的表述首次出現在2018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其後在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的重要會議中均有提及。但從2020年初以來,截至2020年3月6日,已經有4次重要會議提及加快新基建的建設。為什麼政府選擇在當前時間點加速推動新基建?我們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李湛:新老基建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並存

一是2018年以來的中美貿易摩擦使得中國清醒地認識到中美在科技領域的矛盾難以調和,加快新基建的建設以促進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勢在必行,這關係到中國在中美大國博弈中能否取得優勢地位。自2018年4月中美貿易摩擦正式拉開帷幕起,中美之間的貿易談判經歷了多輪的協商、暫停、升級的過程。雖然在2020年1月初中美已經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但是美國對中國在科技領域的打壓卻從未放鬆過,這使得中國清醒地認識到中美在科技領域的矛盾難以調和,這是在位守成大國對新興追趕大國的戰略打壓,關係到國家的長遠發展前景和國際格局的穩定。所以,從2018年年底開始政府高級別會議中均有提及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這是中國經濟向高質量轉型的發展方向,政府一定會堅持推進新基建,為戰略新興產業的壯大鋪平道路,只是節奏和程度方面可能會出現階段性的調整。


二是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加速了中國發展新基建的計劃。2020年1月下旬以來,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境內的爆發,政府採取了強有力的隔離措施,導致全國的生產生活基本處於停滯狀態,這無疑會對一季度的經濟產生較大沖擊。2月23日的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中提到,“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只要我們變壓力為動力、善於化危為機,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強化‘六穩’舉措,加大政策調節力度,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就能夠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為完成今年經濟增速翻一番的目標,新基建是逆週期調節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政府推動新基建發展的計劃。


三是老基建的投入已經趨於飽和,對投資的拉動作用邊際遞減,而且還有一系列的結構問題難以解決,構成風險隱患,新基建可以起到一定替代作用。

從需求端來看,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分別是進出口、消費和投資。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影響,外需受到衝擊,今年進出口增速大概率難有明顯起色。考慮到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染性非常強、潛伏期有部分患者無症狀和疫苗從研發到應用至少需要一年時間,未來我們可能需要做好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與新冠肺炎病毒共存的打算,這意味著新冠肺炎病毒對線下消費的衝擊可能會持續較長時間,加上居民的槓桿率較高以及為預防未來可能出現的不確定性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降低,短期內消費也難有大幅反彈空間。所以,今年政府逆週期調控擴大內需的方式主要是加大投資力度。


從投資的組成結構來看,製造業投資一般具有順週期性,民企在經濟下行週期難有餘力擴大再生產,能活下來可能是更為重要的目標。房地產投資由於2015年以來的去庫存、期房銷售和交房壓力,2019年房地產投資具有較高韌性,但是2020年隨著前期期房交付以及在房住不炒前提下居民購房需求回落,今年房地產投資增速大概率呈下行趨勢。政府逆週期調控的手段基本上要依靠擴大基建投資。但是2008年的“4萬億”投資使得老基建已趨於飽和,並且新增項目對投資的拉動作用邊際遞減。而且“基建+房地產”的模式導致地方政府和居民的槓桿率處於歷史較高水平,埋下較大風險隱患。如果現在重走老路,不僅前期去槓桿的努力白費,未來可能會爆發更為嚴重的系統性風險。所以,加大新基建的投入既符合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的利益,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老基建穩增長的作用。


3. 新基建的投資空間估算


根據前文提到新基建的七個領域,我們對新基建做一個初步測算,結果如下:


5G基建預計2020年投資規模約為2400~4800億元之間。根據中國信通院的預測,到2025年中國5G基建投資5年累計規模將達到1.2萬億元,如果2020年按總額的20%至40%計算,2020年5G基建投資規模約在2400億元至4800億元之間。


特高壓預計2020年投資規模約為816~1224億元之間。國家電網2020年的投資計劃為4080億元,假設特高壓佔比在20%至30%之間,預計2020年特高壓的投資規模約為816億元至1224億元之間。


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預計2020年投資規模約為5600~7200億元之間。

根據發改委新聞發言人的表態,2020鐵路建設的重點為“將推進川藏鐵路規劃建設,加快推進長江沿江高鐵、沿海高鐵等‘八縱八橫’高鐵骨幹通道項目和中西部鐵路建設,積極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城市群、都市圈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規劃建設,推進樞紐配套工程和鐵路專用線等‘最後一公里’項目建設”。2019年鐵路投資約為8000億元,假設2020年與2019年基本持平,其中70%至90%的項目用於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那麼2020年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投資約為5600億元至7200億元之間。


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預計2020年投資規模約為120~360億元。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381萬臺。根據《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中的規劃,到2020年計劃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達到500萬臺。那麼,2020年新增新能源汽車約有120萬臺,按照車樁比在1:1到3:1之間計算,預計2020年充電樁大約在40萬臺至120萬臺之間,假設一個充電樁的平均成本在3萬左右,預計2020年新能源充電樁投資規模約為120億元至360億元之間。


大數據中心預計2020年投資規模約為1800億元。根據《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IDC Worldwide Smart Cities Spending Guide,2019H1)的預測,2020年中國IDC的支出約為26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00億元。


人工智能預計2020年投資規模約為200~300億元。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估算,2020年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將達到710億元,較2019年增加210億元。所以,我們預測2020年人工智能投資規模約為200億元至300億元之間。


工業互聯網預計2020年投資規模約為1000億元。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測算,預計2020年工業互聯網將達到近7000億元,較2019年約增加1000億元。所以,我們預計2020年工業互聯網投資規模約為1000億元。


綜上,預計2020年新基建的規模約在1.19~1.67萬億元,佔2019年固定資產投資規模(55萬億元)的2%~3%,佔2019年基建投資規模(18.2萬億元)的6.5%~9.2%。


另外,需說明的是,我們對2020年新基建投資規模的測算是在既定假設下得出的,現實情況可能會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政府逆週期調節力度、海外不確定性事件衝擊等因素導致新基建實際投資規模較估算值出現較大變化。


4. 新老基建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並存


近期,多個省市發改委公佈了2020年的投資計劃規模,據統計13個省市預計投資規模達到25萬億元,2020年年度計劃約為5萬億元。市場將這一數字與2008年的“4萬億”進行比較,認為基建投資將會迎來新一輪井噴。特別地,政府高度重視新基建,部分觀點認為新基建將會類似2008年那樣迎來新的發展高峰期。但是,從體量、就業和產業週期來看,我們認為,對新基建能否替代老基建應保持謹慎態度,主要理由如下:


從體量規模來看,新基建短期內不具備取代老基建的可行性。如前文的測算顯示,新基建佔基建投資規模的比例不足10%。雖然由於低基數可以實現較高的增速,但是至少五年內新基建在規模上難以超過老基建。


從穩就業的角度來看,新基建屬於技術密集型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有限。中國目前14億的人口,以60%的城鎮化率計算,城鎮人口規模約為8.4億人,假設適齡勞動人口占比為60%,那麼城鎮適齡勞動力約為5億人。而中國目前的科技巨頭,騰訊和阿里的僱員人數分別約為6萬人和10萬人,合計才16萬人,吸納就業人口的能力非常有限。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衝擊較大的時候,許多中小企業和民企面臨生存危機,加上2020年有870萬應屆畢業生,不論從職業種類還是數量來看,新基建都難及老基建對中低端勞動力的吸納能力。


從所處產業週期來看,部分新基建所處行業還處於產業生命週期的早期,離大量投產和規模應用還有相當長一段距離,短期內經濟效益不明顯,缺乏商業吸引力。

部分新基建還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下游需求並未完全釋放,要實現供需之間的良性循環可能還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比如,目前政府正在積極推進的5G建設,雖然發展前景廣闊,但是對於手機用戶而言,5G在終端上的體驗與4G沒有明顯差異。5G的應用價值更多體現在智能製造、自動駕駛、智能醫生等中高端產業領域,但這些領域還處在產業生命週期早期,也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相關產品還在研發之中。所以,5G基建要實現較高的投資回報率可能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


因此,即便目前政府加快新基建的建設步伐,新基建離完全替代老基建還需要較長一段時間,難以挑起穩增長的重擔,預計新老基建將在較長時間內並存。


當然,新基建的投入產出率可能會呈現某種非線性特徵,即當對新基建的投入超過一定閾值後,或許會引發新的技術革命,帶來社會組織生態的改變,從而實現中國經濟新舊動能的轉換。只要這種可能性存在,發展新基建就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和現實意義。


基於此,現階段投資者對新基建的追捧可能更多是概念層面的,其能否具有持續發展潛力可能才是決定相關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投資價值的決定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