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探討:從邏輯到成色能否支撐中國經濟面向價值未來?

友情提示:這是一篇長文,如果你覺得有價值,歡迎參與評論、轉發與收藏。我是小歐,感謝關注!

“新基建”探討:從邏輯到成色能否支撐中國經濟面向價值未來?

新基建襲來

在最近初聽到“25萬億新基建”這個資本市場火熱概念的時候,我第一時間表示了非常巨大的質疑,因為就整個經濟探底的節奏來看,雖然因為疫情的影響廣泛削弱了復甦預期,但就我們的經濟基本面而言,是應該可以撐持得住此次短期衝擊的,不必要急吼吼地上馬一大堆的基礎建設投資,因為在身處高質量轉化發展的中國經濟現狀下,如果全方位啟用和倡導地方投入過分粗暴且低效的基建項目,那無異於飲鴆止渴。

但是當今天詳細研究了所謂新基建內容所涉及到的領域和市場前景之後,我覺得有必要來區分一下所謂新舊基建間差別的邏輯和指引,否則容易因對於市場概念的狂熱而陷入迷思。

傳統基建的邏輯是基於城市功能的供給所建設的公共設施,一般以大型工程為表現形式,地方和國家財政支出承擔為投資主體(現在也廣泛允許民資參與),以一定建設週期來完成的城市構築規劃的功能實現,比如大型橋樑、水利設施、道路交通、各類細化市政以及寬泛意義上的分類基礎配套建設等等。這些基建項目在作用上非常具有主導型,供給大量勞動就業崗位,實現金融槓桿投資以及實效的城市功能完善,因而很多時候都被當做積極有效的政策帶動效應來使用。

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對規劃內容會產生強邏輯指導,同時在外延的社會效應上也幾乎都是有益處的,當然前提條件是調用舉措的基礎要素是成立的(財政負擔是否到位、建設規劃方向是否合理、就業吸納是否具備吸引力等等),還具備刺激相關要素市場的活力影響,這顯然是非常強烈的政策舉措。

這就是為什麼當國家宏觀週期環境表現消極的時候,大型基建主導會作為對沖手段被廣泛認可和重視的原因,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歷史上美國大蕭條後挽救危局的羅斯福新政,這就是利用大型基建規劃項目來激活經濟多層次良性循環的最好證明。

過去為什麼傳統基建在中國發揮巨大的社會效應,一方面是取決於中國經濟體制力量調用的能力世界上絕無僅有,另一方面得益於中國大城市化和大工業化的階段性要求非常仰賴於大基建功能的開發。這兩個方向上,我們以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規劃和開發力度去全面鋪開中國式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這才有了“世界基建狂魔”的稱號。

現階段中國的基建水平確實已經相當成熟,城市化和工業化在其主導下碩果累累,但認真探究起來講中國現代基建的內容上總是缺少一種精緻和價值的介入,很多時候都是以功能化和效率化為優先考慮的,這和過去我們國家經濟建設的階段性需求風格確實是匹配的,但似乎在當下如果再遵循這種風格持續深入,那麼對於優化經濟價值的新思考難免陷入到了重複單一化的建設陷阱中。我們不得不警惕這種價值退步,因為大型基建項目的建設週期漫長,投入成本巨大且社會效應深入,一旦陷入價值陷阱會帶來多方面的負面影響的。

因此無論我們以什麼樣的理由重新開啟大規模基建規劃和執行,我們都要考慮到未來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價值介入其中,否則新舊基建重複建設不僅無法發揮基建的有利效用,還會將經濟節奏和條理打亂掉,那就得不償失了!


“新基建”探討:從邏輯到成色能否支撐中國經濟面向價值未來?

一、新基建計劃的邏輯和背景

瞭解新基建的定義和價值,我們首先要明白我們的經濟情境以及身處時代發展中的階段性目標,以此來為中國務實發展定調,這也是內容發展邏輯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發展階段節奏對於一個經濟體非常重要,說白了你得知道什麼時候做什麼合適的事情,只有方向準確和力度合適,你才能夠維持整個國家經濟的健康均衡發展,這是經濟建設最核心的理念。

過去我們中國人實際上處於一個市場經濟中的初級階段,也即生存需求和完善基礎生產架構的過程,這個階段實際上是非常粗放和原始式的開發邏輯指導,一般都由市場要素自行積極探索,加上我們原來的體制轉型桎梏,很難把握市場的適度邊界和效率。

得益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底子足夠豐厚和起點對接的位置夠低,在完善現代經濟城市化和工業化體系的過程中,全方位要素得以爆發走劇烈的上升趨勢,加上自我改革的定位和對外開放的格局,這是一種非常積極的建設態度。另外時值經濟全球化聯動的契機和國外產業轉移的價值需求,這一切都是上一個歷史進程中非常巨大的時代機遇,我們中國人確實有效把握住了。

如果我們以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內容作為觀察點,我們會發現一切奇妙的宏觀邏輯都符合最偉大的中國智慧,那是中國改革先行者最敏銳的時代審視眼光,不得不說我們的偉人們在應對時代和國家歷史擔當上是非常有魄力的——我們中國人在全球化時代最合適的時機做了最合適的事情。

然而時代發展也有周期變化,也有價值循環,同時它還會帶來自我反思和邏輯追問,一切的機遇和風險都是相對等的,在碰撞和博弈中要素環境會發生微妙且累積的變化,這是為什麼人類社會始終在糾偏和權衡中向前發展的必然。

全球化緊密分工合作和攜手共贏產業鏈的格局在當下正在經歷巨大考驗,源於危機週期的強烈影響滲透改變了經濟要素環境的生存發展基礎,諸如人口巔峰、環境保護、能源更替、產業背離以及社會問題匯聚等主客觀因素逐步成為擺在應對這個時代需求面前的難題。

當下這個時代前所未有的複雜,不僅僅體現在傳統和新生碰撞上,還有對過去時代格局內容的重新梳理和拷問。格局共振下,我們中國經濟也恰好在這個時間節點迎來了對自身和外部內容的重新審視——過去的成績和問題,現在的改變和反思,未來的邏輯和方向。

我們在下一個階段的目標仍然是經濟建設為中心,但在內容階段性解讀上卻會發生劇烈而根本上的變化,原因在於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理念需要迎接一個全新的價值時代,我們不再需要在生存基礎上浪費巨大有生力量,追求高質量和高價值發展是中國經濟再邁臺階的必然過程,因此如果再以過去粗放和原始式的經濟探索邏輯來主導,很可能所有的經濟建設內容和方式都會陷入困境,我們需要有清醒的認知改變。

新的理念支撐新的背景需求,新的背景需求迎來新的市場格局和生產關係這是必然的,因而我們需要在這個中國高度的轉型時代上,重新定位我們依賴的建設方向和內容,這是為什麼新舊基建邏輯完全不同的根本原因。


“新基建”探討:從邏輯到成色能否支撐中國經濟面向價值未來?

二、特殊的節點窗口:經濟低迷週期下的支撐

對於節點的理解,還有一層時機的定位才能結合大勢去研判才能更加清晰和明朗。當前世界經濟動盪不安,同時又多發事件衝擊影響,而這些表面上各自獨立的事件,實際上正是危機時代的內容體現,因而我們需要在一個經濟低迷週期環境中去找到屬於中國經濟面臨的複雜挑戰和機遇。

對外方向上最近這幾年有喜有憂,喜得是我們國家依賴新的“一帶一路”戰略思路正在開展前所未有的經濟交流,對接各國供給市場的穩定性和效率性越來越高,因而在對於中國經濟的外延市場價值拓展是值得肯定的。憂得是在週期環境變化的負面影響上,各國市場的競爭主導從產業鏈需求轉化成為了單純的利己爭端,收縮和保守性影響了中國外存市場的體量和質量。對於我們而言,因為過去產業內容基本上都是承接製造業轉移和資源輸出為主,因而廣泛依賴外部市場的需求支撐,但現階段世界經濟低迷週期下抑制了溢出需求,這對於我們來說實在不是一個好的影響。

對內建設方向上,過去我們依賴的大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也受到了階段性需求轉變的顛覆性影響,中國勞動力人口峰值若隱若現,產業發展佈局不均衡的弊端開始顯現,市場方向上流動性效率下降,生產積極性受阻於創新桎梏,加上內外需求的形式壓縮,這些要素環境的變化正在促使我們重新思考過去的經濟建設理念和規劃是否足夠高效!傳統經濟的內核驅動是生存型需求,而如今這個階段我們需要考量進步的空間是價值型需求,全市場內核轉型迫在眉睫,這是不容置疑的推動力量。

不僅是內外格局的內容需要中國經濟提供新的思考和支撐,就連當下這場近乎全球爆發的疫情也深刻揭示給中國社會一個非常嚴肅的考驗節點:依賴傳統的經濟發展內容和市場格局,還能否幫助我們的經濟在此低迷週期時代平穩渡過?

我們需要新的經濟思考方式,需要新的價值主導,需要新的內容支撐,需要擺脫負面週期,轉型改革確實是當下一個非常非常現實的問題!!!現實壓力下的衝擊不僅是宏觀上的壓力,同時也讓人們真實認知到底什麼是改革戰略窗口!


“新基建”探討:從邏輯到成色能否支撐中國經濟面向價值未來?

三、25萬億規劃下的價值:畫大餅還是真價值?

反思帶來改革的必然深入,價值需求帶來新的市場內容拷問,考量到整個中國經濟現有的能力和階段性全局的影響,新基建的思路必然會再次迴歸到經濟實踐內容考量上來。因為只有統籌規劃下的價值基建邏輯,才能夠真正全面啟動中國面臨新時代趨勢的全局窗口作為,這是一個破局的開啟。

這份答案從表面數據上看確實足夠魄力,規劃上林林總總彙聚了地方將近25萬億規模的建設投資項目,當然我不會糊塗到認為這是一年週期內完成的規劃,可能拉長時間線去看甚至要去到數十年的時空節奏,因而我們解讀這份規劃的時候,不僅要從理性的內容角度去分析,同時在節點週期上也許要理解。

規劃是一種導向,決策才是執行計劃的關鍵,這次的25萬億究竟帶有多少實踐價值的改革思考?又有多少是來自於紙上談兵的幻想?我們還是要從規劃的內容領域上去逐步分析。

據報道出來的消息,此次國家統籌以及地方規劃的新基建內容涵蓋多個領域,涉及方向上有傳統基建的鐵公基、房地產改造以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同時也有創新型基建的5G基礎設施建設、智能製造、物聯網等。

只不過在梳理這些數字規劃的背後有幾個特點仍需關注,其一在於內容佔比方面,傳統基建的佔比遠超所謂的新型基建項目,其中鐵公基和房地產改造項目的佔比達到了將近七成,而新型基建內容的佔比遠遠不足以成為主導內容,這是新瓶裝舊水。

其二在於在統籌價值邏輯上,地方和國家規劃的方向仍然難以匹配,轉型升級的理念無法和地方利益互相融合貫穿,以至於這麼大規模的基建規劃仍以地方傳統價值理念指導,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執行過程中的效率,難免得鋪張浪費。

其三在於整個基建規劃的的價值仍傾向於保守,託底意味濃厚,但事實上中國經濟需要得是突破進階的價值升級,而不是一味得維持內容慣性,要知道危機之下只有逆流找到突破口,我們才能完成探底回升,一味陷入底層邏輯徘徊反而會加大探底的難度。

從當前規劃的內容上來看,這份看起來雄心勃勃的基建規劃仍有待於時空的考驗和落實細節的出臺,但是基於當前現實和未來價值的思考,我覺得遠遠沒有達到中國經濟轉型價值的需求標準。


“新基建”探討:從邏輯到成色能否支撐中國經濟面向價值未來?

四、大基建邏輯下的產業發展和社會效應

中國人應該在經濟思考上去理解什麼是未來真正的價值趨勢,科技內容的新主核力量和其延伸出來具備廣闊前景的應用生產消費時代已經呼之欲出了,我們為什麼不能嘗試以大刀闊斧的內容實踐去肯定這種價值引領?

我並不是否認傳統產業的價值,傳統的生存需求產業鏈確實需要佔據市場邏輯中的穩定成分,但這不意味著傳統不能容納創新,深入價值挖掘的過程中內容是可以相互發酵的,特別是在這個交互要素強化時代。

在大基建的主導上,我覺得應該以不重複建設為原則,強化項目方向上領域優勢,同時把傳統基建的力量穩定在有用的邏輯上,大面積開發新形勢下的價值內容,以5G建設為基礎和以智能工業深化為指引,打造屬於中國的超級物聯網基礎平臺和創新指引標準,挖掘具備獨立知識產權的技術內容,嘗試以此契機串聯改革教育、醫療、公共服務、農業等一系列社會產業方向,並醞釀積極向上的社會效應,鼓勵人才作用一線,優化機制服務,倡導科技改變內容,整合形成新的中國市場經濟驅動力量,這並不是紙上談兵,它是可行的。

當然在投入和產出上也許我們需要經歷非常巨大的扭轉成本和改革代價,但這能一舉破除幾乎所有中國市場經濟中的弊病,因為價值的指引真得非常非常重要,核心是真正的科技興國戰略。

以大基建主導下的科技內容轉變為契機,開啟真正新一輪中國市場化內容改革開放,提振產業鏈的優先效能,並扶持重大科研方向,鼓勵優質龍頭企業發揮價值引領,從多元價值和個性化需求的進階上去推動全社會產業鏈的務實穩妥轉型,這才是真正能夠解決中國經濟面臨低迷週期的答案!!!!

從這個角度上去理解轉型改革是非常現實的,換句話說中國的傳統產業市場都將面臨劇烈動盪。生存還是向上,也許對於個體理解來說是非常難抉擇的,但趨勢不會等待你太久,也許這就是市場化競爭的殘酷性——或汲汲於生,或汲汲於死!!!!

宏觀和微觀現實的結合下,我們如果能夠權衡以主次,並儘量在轉型節奏上發揮主動性作用,那對於長週期轉型下的陣痛是有一定幫助的,因此大基建這種宏觀主導性強,同時又具備市場價值引導的市場建設邏輯無疑是最好的破局者。


“新基建”探討:從邏輯到成色能否支撐中國經濟面向價值未來?

五、價值深度介入——經濟社會發展下的核心建設方向

我常常提及價值的可貴,但也常常因為這種思考被中國人否定,因為很多很多的現實因素導致中國人的價值觀和現狀思考仍然停留在生存基礎需求上,你讓一個尚且無法解決溫飽的人去思考實現人生價值這也許不現實,但是在宏觀統籌上的價值導向卻是另外一種體現,它是作為中國戰略思考高度上去衡量一個國家產業集群效應和社會導向價值的內容,和個體觀感差距是有代溝的。

中國人需要理解屬於價值的部分是基於未來的趨勢動態調整自身建設邏輯的方向,有鑑於我們如此龐大的體量、千絲萬縷的產業鏈關係以及緊密相連的市場聯繫,這種動態調整的過程需要非常多合理積極的因素去匯聚才能得以形成影響,這就是為什麼要以大基建為契機切入證明中國經濟轉型深刻時代的原因。

沒有一個風口和指標作為改革方向的價值先行者,社會很難扭轉過去對於產業鏈的長期依賴慣性。如果我們的經濟未來依然用粗放型出口型加工和原始資料供給配給為主,我們如何去提升產業附加值?如何面對勞動人口縮減下的升級型市場需求?如何找到整個中國產業的效率提升閥門?如何解決內需和外需的調整均衡?

難道我們要一輩子依賴現有的老本吃一輩子嗎?即使沒有內外部衝擊,在經濟學範疇上,保守和穩妥實際上並不是完全對等,保守是陷入僵化的前提,而穩妥是均衡態勢的表現,而追求價值的邏輯是幫助中國人轉向創新和蛻變的基礎,嘗試突破認知和實踐的侷限,把未來內容一點點落實到中國經濟開發的過程中來。有作為和無作為之間的差異,實際上對於經濟建設導向差異巨大,真心希望中國的產業界也能認真思考到這個市場高度。

符合未來趨勢內容的時代是價值的重量,市場轉化認可的內容是價值的重量,促使產業積極面向優化的方向是價值的重量,這份重量不輕,裡面有改革和開放的成本和代價,希望我們的國家和產業能夠擔得起!!!


“新基建”探討:從邏輯到成色能否支撐中國經濟面向價值未來?

六、提高社會經濟主導活力才是真正的“基建”內容

對於一個超級體量經濟體而言,維持一個全要素市場環境的積極態勢是非常非常困難的,有活力才有效率,在過去數十年的改革實踐過程中,我們得益於中國人想過上好日子的活力,因而才有現在這般成績,可是當新的時代考驗質問現存邏輯的僵化態勢不足以讓中國人面對未來時,為什麼我們就沒有勇氣承認了呢?

真要去理解所謂的“新基建”實際上也不用非要用一大堆的數據鏈條來證明,一個字就可以,那就是“活”,是活力的活,也是活下去的活。

這麼大體量的基建主導無法體現出積極活力和中國產業為未來活下去的擔當的話,什麼形式都不管用,5G也好,傳統鐵公基也罷,內容建設的方向指引就是為整個中國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當時代格局產生持續動盪不安的危機醞釀時,我們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展現出中國經濟不一樣的活力,如果我們能夠結合趨勢未來的價值,有效發揮出中國社會和經濟的活力,所謂探底在十幾億中國人的積極作為裡,這其實是一件小事,關鍵在於我們需要認知自身的缺陷,找到解決的穩妥辦法,在實踐中反覆驗證,最終讓這種活力落地萌芽徹底扭轉悲觀負面的根本。

很可惜目前這份基建計劃還是有點讓人失望,它的著眼點遠遠不是我期待的價值突破主導,而是一種單純的撐持滑落的目標作為,這有點過於保守了,而這種保守會不會始終存在於中國格局規劃的侷限中並不清楚,但是中國經濟急需一把魄力作為的改革尖刀,以價值為刃,以穩妥為鋒,真正深入到實踐理念指導當中去完成中國轉型改革活力的激發。

其實內容的解讀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份“新基建”計劃在時空檢驗下的質量和成色,一切的答案都交給實踐去檢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