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被諸葛亮設計謀害後,墓前為何會跪著諸葛亮的石像?

用戶3708573157


我們先來說說這個魏延墓是怎麼回事。魏延墓在現在的漢中市的石馬鄉,據傳是蜀相蔣琬所立,墓前有兩個石馬與一個石人,有人認為這兩個石馬楊儀和馬岱,而這個石人手拿漢中地圖向魏延做懺悔狀。

而這個石人很顯然是諸葛亮,意思是說,歷史上諸葛亮一直不聽從魏延的子午谷之計,所以北伐一直沒有成功,但其實這個是不符合邏輯的,既然這個墓是蔣琬所立,那麼怎麼可能會讓諸葛亮的石像跪在魏延面前呢?

我們這邊就不討論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了,因為這個根本就不需要討論,這個子午谷根本沒有成功的可能,鄧艾的陰平之計,有一個很大的原因,那就是魏國比蜀國強,而且這次徵蜀之戰,魏軍出動了二十萬。

如果諸葛亮有率二十萬北伐,不說分給魏延一萬,分給他五萬都不成問題,而魏延雖然是有軍事才能,但是最後卻鬥不動楊儀,落了個身死滅族的下場。

如果從三國演義,魏延確實是被諸葛亮設計殺害的,因為他看出魏延有反骨,而且會反蜀投魏,不過,這個畢竟是演義,那麼歷史上的魏延究竟是不是諸葛亮設計殺害的呢?
諸葛亮臨死之前,他留下了兩個方案,第一個,魏延斷後,姜維次之,第二,如果魏延不斷後,那麼大軍自拔,完全不管魏延。為什麼諸葛亮會這樣安排呢?原因也很簡單,他太瞭解魏延了,魏延自視甚高,認為自己的才能不比諸葛亮差。

即使諸葛亮死了,他完全可以代替諸葛亮繼續北伐,但是這個只是魏延的一廂情願,所以的蜀軍將領並不認可,他們都認為,當務之急,是將大軍帶回去,避免被魏軍給殲滅。

魏延做了什麼事情呢?他棄諸葛亮的遺命不顧,然後先行南歸,並且把蜀軍的退路棧道給燒了,然後據南谷口攻擊蜀國大軍,看起來,這是魏延與楊儀之爭,但是這是諸葛亮死後的關鍵的時候,魏延怎麼可以如此做事。

所以王平的一句話,直接讓魏延的士兵都散了,因為大家都知道這件事情魏延做得不對,而且在朝中的蔣琬等人都認為錯的是魏延,而不是楊儀。諸葛亮的安排是想讓蜀大軍順利回去,並不是真的想要設計殺死魏延。

最終殺死魏延的,其實是魏延自己,是他的自負。


歷史簡單說


諸葛亮的石像會跪在魏延的墓前,這個是一種猜測,魏延的墓現居於漢中市北門外兩公里的石馬鄉,會叫這個名,是因為在魏延墓外有兩個下跪的石馬,一個是楊儀,一個是馬岱;

相傳還有一個文官石像,那個跪著的文官手中拿著漢中地圖,並且向魏延懺悔,有人猜測那就是蜀漢的丞相諸葛亮,之所以是相傳,因為魏延墓前現在已經沒有文官石像,只是一種“相傳”。

本文就不考古,那個跪著的石像到底是不是諸葛亮,如果我們能夠梳理開他們之間的關係,瞭解那段歷史,我相信比考證石像是誰更有意義。

正史上得魏延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估計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對魏延都有印象,這個人雖然不是五虎上將,但是知名度並不低,當初魏延斬殺主將投靠劉備,諸葛亮就因為魏延腦後有反骨要斬殺魏延,是劉備給保下來的。

果然後來諸葛亮快要不行,擺續命燈的時候,被魏延踢翻,最後諸葛亮在臨死前授意馬岱如果魏延造反就斬了他,最讓人無法接受的就是有一個廣告,治魏延(胃炎),找嗎丁啉幫忙,當真是雷人的一匹。

可以說,魏延的形象被羅貫中給毀的成了一個渣渣,實際上在正史上魏延是一個很厲害的將軍,曾帶著私人武裝前去投靠劉備,又為劉備立下很多功勞,最後劉備派其鎮守防守曹魏的前線漢中。

在蜀漢陣容中的地位相當大,在劉備以及老一輩將領去世後,魏延就是蜀漢靈魂性的將領,有一句俗語講,蜀漢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要是魏延在的話,這句話就是偽命題。

當時諸葛亮要北伐的時候,魏延向諸葛亮請求撥付五千精銳部隊效仿韓信,從子午谷直襲長安,再與諸葛亮會師潼關。

當然子午谷的風險性還是有的,最後諸葛亮並沒有採取這個方案,寫《三國志》的陳壽也認為諸葛亮在軍事上“奇謀為短”,估計當時魏延也是這樣認為的,還認為諸葛亮膽怯,經常抱怨自己的才幹無處施展。

諸葛亮並不看好魏延,而更傾向於任用楊儀

相對於魏延而言,諸葛亮更看重長史楊儀,長史就是秘書長的職務,諸葛亮比較信任秘書一類的人,而不太放心武將,這一點從諸葛亮用馬謖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

諸葛亮每次出軍的時候,都讓楊儀籌劃糧草,並且總攬全局,楊儀也處理的很好,因此,在軍事調度上,楊儀有很高的話語權。

問題就出在,武人出身的魏延看不上楊儀,武將一般都大大咧咧的,性情也比較高傲,有人說魏延的秉性跟關羽很像,其實也可以理解,如果沒有獨當一面的魄力,劉備不會讓魏延鎮守漢中,正因為如此,魏延在軍中很有威望,很多人都怕他。

當然,後面有丞相罩著的楊儀可不慣他包子,畢竟人家是秘書出身,壓根就不鳥魏延,因此,兩人互相懷恨,諸葛亮也沒有辦法,只能從中調解。

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就連隔壁的孫權都聽說了,孫權甚至對蜀國的使臣說魏延和楊儀以前不過是放牛的,現在卻這樣狂妄,假如諸葛亮去世了,誰能管住他們。

孫權的嘴就跟開了光一樣,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的路上去世了,他要一死,勢必要退回蜀地,從長計議。

關鍵諸葛亮這個人也挺有意思,魏延好歹也是主將之一,在他臨終最高軍事會議上,竟然沒有邀請魏延參加,在沒有魏延的情況下,制定了一個退軍方案,讓魏延負責斷後,如果魏延不接受命令的話,姜維可以攻打魏延。

諸葛亮死後,費禕前去給魏延下達楊儀的命令,讓魏延斷後。魏延這個時候,明顯有一種關二哥上身的氣魄,跟費禕說:丞相不在,魏延還在,丞相府官屬和春屬,可以運送棺柩返國,我當率各軍繼續攻擊敵人,怎麼為了一個人死亡,就廢棄天下大事何況,我魏延是什麼人,怎能做楊儀的部下,當他的後衛”

魏延之死是一種悲劇,到底誰應該負主要責任?

當然,魏延說的也有一定道理,諸葛亮死後,軍事副手魏延應該主政,而不應該是後勤調度的文官楊儀,從實際情況來說,蜀漢類似楊儀一樣的文官一抓一大把,但是像魏延這樣的軍事人才卻只有一個。

事後的結果就是,楊儀並非對蜀漢忠心耿耿,最後也沒有取代諸葛亮的位置,反而被殺,由此可見諸葛亮無論是用人還是識人,都是欠火候的。

魏延想要跟楊儀商討一下,結果楊儀根本不理會魏延,直接撤軍,魏延以為楊儀想要讓曹魏的人對付他,因此率先撤退,甚至燒燬楊儀撤退之路。

魏延和楊儀分別上書劉禪說對方叛變。

當時劉禪也不知道如何處理,但是蜀漢政府的官員(都是諸葛亮留下的班子)都傾向於楊儀,而不為魏延說話。

當然,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魏延是被孤立的,尤其最後沒有參加最高軍事會議,因此就有點不知所措了,結果被楊儀部隊打敗,想要逃回漢中,也被楊儀派馬岱斬殺,並且夷三族。

其實,魏延是不可能叛變的,魏延的想法是誅殺楊儀之後,然後自己接替諸葛亮的位置,其實於情於理,也只有魏延能夠接替諸葛亮的位置,只不過諸葛亮不想讓魏延繼承罷了。

魏延之死,對蜀漢來說其實是一種悲劇,造成這個悲劇的主要責任,其實還是應該諸葛亮來背,當時孫權遠在千里之外,就說楊儀和魏延之間的矛盾不解決,等到諸葛亮死了給下一代解決嗎?

《三國演義》中將諸葛亮描述成一個無所不能的神人,其實歸根結底,造成其死後軍隊發生內訌,還是其留了一個爛攤子。

尤其是在用人上,諸葛亮是一個事必躬親的人,這樣的領導其實不一定是一個好的領導,如果能夠將工作交給適合的人去做,效果肯定會更好。


史論縱橫


受《三國演義》影響,很多人認為魏延腦後長有反骨,諸葛亮害怕魏延不服調遣,在臨終前設計斬殺魏延。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諸葛亮死後不久,魏延和楊儀就發生了內訌。最終魏延兵敗逃亡漢中,被馬岱追擊斬殺,楊儀以謀反罪誅滅魏延三族。

魏延墓

魏延死後,手下士兵冒死為其收屍將其下葬,墓址位於漢中市北門外2公里的石馬鄉。不過現在墓地已經不存,只有二座石馬,一殘破,一完整,1973年移至漢中市博物館。

墓前還存在過一個石制文官,手捧漢中地圖低頭做懺悔狀,今已不存。有人說這個石像就是諸葛亮,我認為很沒有道理。



因為在魏延之死的整個過程中,並沒有諸葛亮什麼事情。魏延之所以有此下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人際關係實在是太糟了,沒有人站出來幫他。

另外諸葛亮被後世稱頌,魏延與之相比則是一個不起眼小人物,後世不可能讓諸葛亮給魏延去懺悔,這不符合常理。

那麼這個石人是誰呢?我認為是楊儀。因為害死魏延的罪魁禍首就是楊儀,而楊儀不久後因不滿蔣琬接班諸葛亮而口出狂言,最終在監獄中自殺。讓楊儀給魏延懺悔認罪是很合理的。



還有人說墓前的兩座石馬分別代表楊儀和馬岱,這就很牽強附會了。墓前雕刻石馬是兩漢的禮制,代表著對墓主人戰功的肯定,而不是特意借指某人。


石頭說歷史


魏延投降劉備時,諸葛亮要殺魏延。還好,被劉備及時制止,魏延才逃過一劫,一難,才免去一死。這正是劉備和魏延兩人所演的雙簧戲,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恩威相加,相施,其目的是要魏延好自為之,要忠於劉備和諸葛亮,不要謀反,不要害人害己了呀!話說魏延頭上有反骨,日後必謀反。諸葛亮會看相算命嗎?真的前算五百年,後算一千年嗎?我看,未必。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功高震祖,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後來,魏延向諸葛亮建議子午骨奇謀,走直路快速消滅魏軍,這建議諸葛亮拒絕採納。魏延想得太天真,太幼稚,魏延想到的計謀,諸葛亮也想得到,司馬懿也一樣能想到。魏延如果用子午谷奇謀來進攻魏軍,魏延和蜀軍必中司馬懿的重重埋伏和嚴密的包圍圈,也會造成魏延戰死,諸葛亮被活捉,蜀軍全軍覆滅的慘劇。事後,魏延總是拿子午谷奇謀說事,貶底諸葛亮,從而因此抬高自己。在諸葛亮病重時,諸葛亮點七星燈續命,向天老爺再借20年生命來完成北伐。不巧,巧合的事,魏延在報告軍情時,無意中踩滅七星燈,讓諸葛亮借命不成,還必死無疑。諸葛亮死後,魏延不聽諸葛亮遺言,還一意孤行,執意北伐,要拿蜀軍將士生命為賭注,拿蜀軍將士生命開玩笑。魏延在後軍斷路,卻跑到軍前燒棧道。由此,楊儀和魏延為了爭權奪利,都上表朝延,都說對方謀反。朝廷相信了魏延謀反,汳人誘捕追殺魏延。楊儀,馬貸受諸葛亮之命,誅殺魏延,還滅其三族。魏延居功自傲,目中無人。自以為比他人聰明能幹,不把他人放在眼裡。魏延投機取巧,愛耍小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他在一步步一次次在自取其辱,作賤並作死自己。魏廷身為大將,名將,不聽諸葛亮的遺言,命令,擅作主張,違抗軍令,置蜀軍將士於危險之中。魏延自己作賤並作死自己,怪不得他人。


中國美6220


魏延是冤死的。

他不僅武功高強,而且頗有謀略,可謂智勇雙全。但在諸葛亮死後,很快被諸葛亮的遺計斬殺。

魏延見到劉備,是在關羽戰長沙之時,魏延殺了太守,獻了長沙。諸葛亮一見到歸降的他,就要把他推出去斬首。

當劉備問原因時,諸葛亮說:

“此人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後患。”

這話純屬無稽之談,以貌取人是要不得的。

諸葛亮作為傑出的作為政治家,這麼做應該是要給魏延一個下馬威,震攝一下這個降將,應該說當時諸葛亮不一定非得殺這個降將的。

劉備死前魏延一直得到重用,官至鎮北將軍、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都亭侯。

在蜀漢陣營裡算是智勇雙全,在許多關鍵時刻都能獨當一面,尤其在重大戰略決策上,其戰略眼光超過諸葛亮,這當然要引起諸葛亮的嫉妒。

諸葛:


他一直反對出祁山取長安的戰略,建議以奇兵出子午谷徑取長安。我們無法假設按魏延的結果會如何,但魏延的建議如同石沉大海,諸葛亮根本不予理會,其理由過於冒險,但是諸葛亮的北伐一直沒有打到長安。

劉備死後,最欣賞魏延的人沒有了,魏延失去了靠山。對於這個刺頭,諸葛亮有兩種選擇,一是找藉口殺掉,二是把此人拉過來,為我所用。

可是魏延多年有功無罪,地位又高,找藉口剷除談何容易。諸葛亮北伐只會一條道走到黑,又不納魏延的意見,讓他死心塌地的歸附諸葛,難度太大。

魏延由於功勞日大,也漸生傲慢之心,更加引起諸葛亮的猜忌。 蜀漢北伐必出祁山,對這一點魏延一直都反對。他認為

“丞相若聽吾言,竟出子午谷,此時休說長安,連洛陽皆得矣,今執定要出祁山,有何益耶?”。

雖說魏延只是發發牢騷。但諸葛亮聽了卻是忍無可忍。 諸葛亮臨死前,與楊儀、馬岱等人定下了殺魏延的陰謀。諸葛亮知道,只有給魏延一個反叛的罪名,才能殺得掉魏延。



於是諸葛亮將後事託付楊儀,這實質上就是想激怒魏延,魏延果然中計。魏延不甘心半途而廢。因為諸葛亮的死就讓北伐無功而返,魏延是不甘心的。所以他說:

“豈可因丞相一人而廢國家大事耶?”

以當時地位來說,魏延遠在楊之上,平素不服楊儀,他怎麼肯聽楊儀的指揮?如果魏延能隨大軍回川,那他就不是魏延了。

幾次出祁山的敗績,已使諸葛亮的威信大大受損。只要魏的北伐成功,諸葛亮的神話就會被打破。他的“舊制不可改易,舊人不可輕廢”的政治遺囑也會被打破。

魏延:

這就是魏延必須死的根本原因。 魏延死後,被葬在南鄭城外,即陝西省漢中市北門外2公里處的石馬鄉。

魏延墓前還有兩匹石馬和一座文官的石像,現在存放在博物館中。


據說這兩匹馬代表參與害他的楊儀和馬岱。文官石像,代表著設下遺計的諸葛亮。至於是不是代表他們,也是見仁見智的事了。


剛日讀史


三國諸葛亮,神機妙算,蓋世無雙,被後世傳頌了上千年。如果以馬後炮的視野來看的話,蜀漢其實是興於諸葛亮,也亡於諸葛亮,這一點從魏延之死就可以看出些許端倪了。

劉備在世時,非常信任和器重魏延。在奪取漢中後,眾人都以為張飛會被任命為漢中太守,包括張飛自己也這麼認為。結果,魏延卻意外的被劉備任命為了漢中太守,導致“一軍盡驚”。從這裡可以看出,劉備能夠成為三分天下的一代梟雄,絕不是僅靠運氣得來的。劉備看人和用人眼光之毒辣,精準,是諸葛亮無法比擬的。

諸葛亮的優勢在於天下謀略,具有高瞻遠矚的大局觀,但弱點也非常明顯,過於謹小慎微。諸葛亮的這種特點,適合於守成,而不適合於創業。前期由於劉備的存在,兩人配合,所以,蜀漢的創立大業非常迅速和成功。

劉備和諸葛亮,因為在用人上的不同,導致最終的結果也不同。

劉備是包容並蓄,什麼樣的人都敢收,也都敢用,而且也知道該如何用。正是因為劉備的兼容幷蓄,才更容易讓劉備更全面的識人用人。比較典型的例子,除了魏延之外,就是馬謖。劉備去世之前,曾經警告過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但劉備生前還是將馬謖安排到了適合的地方。

而諸葛亮明顯就不同了,諸葛亮用人,完全是挑選符合自己口味的,和自己風格類似的人。比如蔣琬、費禕、楊儀、姜維等人,都是十分嚴謹、低調之人。

魏延是什麼樣的人呢?跟諸葛亮所喜歡的人才類型恰恰相反。

魏延魄力十足,敢於冒險,且不計後果。魏延在被劉備任命為漢中太守時,就曾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氣魄,一下就折服了眾人。再加上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而且善謀,在漢中設立了“重門之計”,穩固了漢中數十年。有勇有謀,這也讓魏延有了敢於冒險的資本。

只是呢,魏延“性矜高”,就讓謙虛謹慎的諸葛亮非常厭惡了。所以,諸葛亮時時刻刻,都在壓制魏延。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以及歷次北伐時,要求獨率一路精兵,分路攻擊關中的要求,均被諸葛亮給否定了。

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想要扭轉整體戰局,要靠什麼?就是奇謀。結果,諸葛亮卻是一次次的想靠中規中矩的步步為營取勝。蜀軍的意圖很明顯,猜都不用猜,魏軍明顯無壓力。魏軍勢力更強,補給充足,只要防守好就行了。蜀軍不靠奇襲,必然是耗不過魏軍的。結局麼,蜀軍就是在那裡無謂的消耗蜀國原本就有限的國力。

諸葛亮持續不斷的打擊魏延等異己,而不是合理的平衡,使用好不符合自己風格的人才。畢竟,做事風格不同,不等於不忠於當前的組織麼。

這點在演義中表現的最突出,諸葛亮一見到魏延,就說魏延天生反骨,要斬了魏延。幸虧劉備堅決不同意,才保了魏延一條命。其實,經過現代學者的研究總結之後,所謂的“面相”、“骨像”,都是用來造勢的工具而已。一種是用來拉攏人,說某某人“隆準龍顏”,可成大事,一下子可以號召起一大批人;另外一種就是用來打擊排除異己,比如魏延的“反骨”,一下子就將很多人拉到了魏延的對立面。其中包括很多隻看《三國演義》的小夥伴,可能就是這麼開始討厭魏延的。

而且,從諸葛亮臨死前的安排來看,就是要孤立,併除去魏延。諸葛亮開撤軍大會,故意將魏延排除在外。這對於任何高級核心將領來講,都是一種莫大的侮辱,特別是對於“性矜高”的魏延而言,必然會冒火。然後麼,魏延自然就會犯錯了,最後被楊儀派馬岱所殺,也就不足奇怪了。

不能不說,諸葛亮在大局謀劃上,的確超出常人。諸葛亮已經看出來,魏延必然不會反叛,而蔣琬、費禕等人,也都無法制衡魏延。所以,諸葛亮只能無奈的認為,除掉魏延才是上策。諸葛亮當然並沒有什麼私心,是從大局考慮的。但是他的這個“大局觀”,卻具有明顯的侷限性,因為這完全是因為諸葛亮謹小慎微的思想所決定的。

我們反過來想一想,如果真就給魏延以重任,讓魏延擔負全局,魏延還會自己親自帶兵去冒險,而不顧大局麼?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魏延不在諸葛亮的位置,自然就會甘願自己去冒險。如果魏延坐到了諸葛亮的位置,恐怕就會從全局考慮了。魏延必然會找到和自己想法相同的將領,派遣這名將領出兵子午谷,直取潼關。而魏延自己則會親率主力,兵出斜谷,拼命與子午谷奇兵會和。在這種情況下,至少取得關中的可能性,要比諸葛亮穩紮穩打的打法成功幾率大多了。

魏延因為被諸葛亮、楊儀等人激怒,失了分寸,帶兵截殺楊儀,才導致眾叛親離,最後被馬岱所殺(楊儀都指揮不動姜維,如果楊儀派姜維去找魏延,估計姜維會跟魏延聊,聊著聊著很可能姜維會回頭幹楊儀,至少姜維不會那麼輕易就動手殺了魏延,王平就沒這麼幹,只有馬岱比較虎)。

魏延死後,屍身被直接就地掩埋在了現在漢中城北兩公里的石馬坡。石馬坡附近的村落中,流傳著一些故事,說是原本魏延墓前有兩匹跪石馬,一匹是害死魏延的楊儀,一匹是直接殺死魏延的馬岱。另外還有一個低頭懺悔的文官雕像。

這尊文官雕像到底有沒有,並沒有實物留存下來。魏延墓現在僅存的遺蹟,是一匹跪臥的石馬,存放於漢中博物館之內。石馬像之類的,是古代墓葬神道旁的標配,並沒有什麼特別的。

至於那個文官塑像,應該也存在過。畢竟魏延的冤屈,在蔣琬主政之後,就已經被洗刷了。雖然後人都非常敬重諸葛亮,但是不能排除一些人更認同魏延,更贊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所以,有人在魏延墓前放了一個文官雕像,手中拿著地圖,低頭做懺悔狀,也不足為奇。而這名文官自然就是諸葛亮了。

魏延和諸葛亮、楊儀等人的恩怨,早已經隨風而逝。但這段歷史卻值得借鑑,如果你是蜀漢大將軍,全權負責主持北伐,會怎麼決斷呢?是學諸葛亮中規中矩北伐?還是會採取魏延的謀劃,冒險一搏?亦或是有更好的北伐計策?或者乾脆守住漢中,待在蜀川休養生息?歡迎各位高人提出自己的謀劃、見解。


奕天讀歷史


魏延墓現如今是在陝西省漢中市北門外2公里的石馬鄉,據說是蔣琬在擔任蜀國丞相之後,為魏延立的墓葬,還雕刻石馬在魏延墓前,這是兩個下跪的石馬,一個指的是楊儀,另一個指的是麻袋,石馬鄉也是因此得名。

現如今兩座下跪石馬像,一座殘破一座完整,已經移至漢中市博物館保存,據說魏延墓前原本還有一座文官石像,他手中拿著漢中地圖,低頭想魏延做出懺悔的狀態,這個文官很顯然指的就是諸葛亮,這又是為何?

其一:《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認定魏延後腦有反骨,曾下令“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諸葛亮做的這個決定在正史裡是沒有記載的,之所以認為魏延會謀反,全憑自己的猜測,當然還有兩人之間微妙的關係。

諸葛亮一生謹慎,從他重用的人來看就知道,像費禕、董允、蔣琬、姜維等人都是循規蹈矩之人,沒有和魏延那樣冒險的,魏延時常認為諸葛亮膽小,感嘆自己懷才不遇,有時候故意和諸葛亮作對。後來諸葛亮認為自己將星隕落,命不久矣,但是魏延此時在軍中威望甚高,擔心自己死後沒人鎮得住他,於是去世之前不惜毀掉蜀國棟樑,設計讓馬岱斬殺魏延,所以才有諸葛亮跪在魏延墓前的石像。

其二:至於諸葛亮跪於魏延墓前的石像,最主要的來源還是因為,諸葛亮沒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魏延提出,自己帶5000精兵,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襲長安,之後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斜谷,在長安會師,魏延認為這一奇謀必將成功,諸葛亮北伐成功指日可待。

然而諸葛亮認為“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不應該冒險,子午谷雖說是捷徑,但是可行性太小,道路狹窄,萬一魏軍在此地設伏,全軍覆沒就得不償失了,再者夏侯楙未必會投降,長安也未必守得住,總之理由一大堆,就是不同意魏延的計謀,所以才出現了諸葛亮拿著漢中地圖跪在魏延墓前的石像。

那麼歷史上魏延真的是被諸葛亮設計謀害的嗎?

顯然不是,魏延被害與諸葛亮有關係,但是並非諸葛亮去世前下的命令,殺害魏延的人雖然是馬岱,但是幕後操縱的人是楊儀,魏延和楊儀素有矛盾,魏延性格高傲,楊儀又自負,二人見面誰也看不起誰,《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常為此事鬧心,楊儀有才能,魏延作戰勇猛,二人又不對付,自己又不想偏向於哪一個人。

但這只是諸葛亮內心的實際想法,從實際行動上來看,他還是傾向於楊儀的,諸葛亮去世後,楊儀獲得最高指揮權,魏延負責斷後,這就是偏心,所以說魏延的死和諸葛亮多少有些關係。想想劉備在世時,魏延深得劉備信任,還加封他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可以說是獨當一方的大將,絲毫不亞於五虎上將,現如今,劉備去世,諸葛亮又去世,他和楊儀的矛盾上升到極點。

魏延不願受到楊儀的束縛,在退軍途中將棧道燒燬,反攻楊儀,然而部下不服,他們只聽從後主劉禪和諸葛亮的命令,可此時劉禪與楊儀站在一邊,認為魏延是謀反,部下自然不願追隨,魏延自己則在敗逃時被楊儀派遣的馬岱斬殺,馬岱拿著魏延的頭顱送到楊儀面前,楊儀還踩著魏延的腦袋並嘲笑。

綜上才有了楊儀、馬岱、諸葛亮跪於魏延墓前的石像,只是現如今這些石像已經保存到漢中博物館。


貓眼觀史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十月,馬岱砍下魏延的腦袋後,交給了楊儀,而楊儀則起身用腳踩踏魏延的首級,並洩憤道:“庸奴!還能幹壞事嗎?”

同時,當楊儀與魏延向朝廷“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時,劉禪問侍中董允和留府長史蔣琬的意見,董允和蔣琬都則表示“疑心魏延而相信楊儀”。

以此來看,傳言中講的魏延墓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北門外2公里處的石馬坡(或名石馬堰),是蜀漢丞相蔣琬以魏延前期有功,才為其禮葬建墓的說法,應該不可信。畢竟,魏延的死和蔣琬有著極大的關係,如果是他所建,豈不是打自己的臉。同時,如果是在魏延死的當年建的墓,而楊儀又正處於“春風得意”之時,楊儀又豈會同意。想想楊儀對魏延的恨,魏延的屍體是否存在或被墓葬都是個問題。再說,魏延的死畢竟是一個政治事件,就算蔣琬想為魏延建墓,對他並無一點好處,他有必要去建嗎?

就算魏延的屍體被安葬,也只能是他的倖存親兵偷偷所為,畢竟他的三族已被楊儀所滅,而他又“善養士卒”。因此,如果說魏延的墓前有兩匹石馬,暗指害死魏延的楊儀和馬岱也就說得過去了。因為,石馬是真實存在的,一殘存一完整,並於1973年被收存於漢中市博物館,而石馬鎮的地名也是緣於此。

但是,至於民間傳言中魏延墓曾前跪著一文官石像,手上拿漢中地圖,低著頭向魏延將軍做懺悔狀,暗諷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謀”而後悔終生的說法,其實並無事實依據,只是一些有心人為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胎死腹中,而出現的捕風捉影后的感嘆罷了。

最為關鍵的是,無論是史料,還是野史,都沒有記載魏延具體死在了哪裡,沒有了墳墓。況且這裡的魏延墓也早已被夷為平地,更是難有準確依據。

那麼,關於魏延墓的說法又是來源於何處呢?

清乾隆年間修訂的《南鄭縣誌》記載有:“蜀漢朝廷‘以禮收葬’魏延之墓。”、“三國時魏延死處。”但是,這一記載卻並無史料依據,僅是根據民間傳說收錄而已。

因此,關於魏延墓前跪著諸葛亮的石像的說法是不可信的,至於魏延被諸葛亮設計謀害的說法同樣沒有任何史料憑據,則更是不可信。畢竟,史料記載的是被楊儀和馬岱所害,而不是諸葛亮。


祥子談歷史


魏延之死與諸葛亮沒有一毛錢的關係,完全是魏延與楊儀爭權導致,諸葛亮在去世時不僅沒有設計謀害魏延,反而絞盡腦汁想要保護魏延,但千算萬算,臥龍還是沒有算到魏延自已作死,也沒有算到楊儀這個小人如此狠毒,居然殺魏延,還滅其三族。

若要說到整個蜀漢最喜歡、最欣賞魏延的人,一定有一個是劉備,而另一個就是諸葛亮。



魏延出身非常低微,被劉備從部曲一步一步提拔起來,部曲就是家僕,奴僕的意思,如此出身,能被劉備提拔為牙門將,直到鎮遠將軍,漢中太守,這種提拔速度在整個三國,沒有第二個人。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延續了劉備對魏延喜愛,繼續讓魏延鎮守漢中,當諸葛亮率領大軍南征南中時,魏延是鎮北將軍、漢中太守,還是鎮守漢中,當諸葛亮率軍北伐時,魏延是諸葛亮丞相府司馬,丞相府司馬是僅次於丞相主管軍事的官員,相當於現的參謀長。



除此之外,諸葛亮還讓魏延單獨率領一支軍隊作戰,因功而封魏延為徵西大將軍。除了在軍事上,魏延是僅次於諸葛亮的軍事大將,在生活上,諸葛亮也頗為偏袒魏延,魏延與劉琰爭執,諸葛亮讓官職更高的劉琰向魏延道歉。

魏延與楊儀爭執,還拿刀在楊儀臉上比劃,諸葛亮沒有對魏延作出任何處罰,沒有處罰對於依法治國和治軍的諸葛亮來說,這就是天大的偏袒,這還不能證明諸葛亮對魏延的喜愛嗎?你見過諸葛亮偏袒除魏延之外的人嗎?



也許有人要拿子午谷奇謀說事了,子午谷奇謀根本就是一不成熟、毫無戰略性的建議,與諸葛亮北伐的目的也不吻合,諸葛亮並非討厭魏延,只是意見不一樣而已,你會認為兩個意見不一樣的人,就一定是互相討厭的嗎?

諸葛亮去世後,做了這樣的安排:將全軍兵權交給楊儀,讓楊儀率領大軍後撤,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從命,就隨他去吧,從來也沒有交待過要殺魏延,別被三國演義綁架了。



諸葛亮之所以讓魏延斷後,就是考慮到怕魏延不聽從命令,要知道諸葛亮去世後,魏延就是軍隊中的最高軍事將領,因為魏延的性格過於高傲,不適合當全軍主帥,因此讓魏延斷後,即使魏延不聽從命令,自做主張的話,那蜀漢的損失也只是魏延一支部隊,損失算是最小的。

如果讓魏延打頭陣,他如果不想撤退的話,會影響全軍的,還是斷後最好,這可以說是諸葛亮為了保全魏延的方法,可是魏延幹了什麼?



魏延聽說諸葛亮去世後將兵權交給楊儀準備撤軍後,跑到了楊儀大軍的前頭,並把蜀漢軍隊必經的棧道給燒燬了,導致楊儀大軍只能走小路撤退,然後魏延和楊儀開始互掐,相互上表告對方謀反,而蜀漢朝廷中蔣琬、董允等人則保薦楊儀,認為只有魏延有可能謀反,因為魏延是武將,楊儀是文官。

只見過武將謀反,哪有文官造反的?因此朝廷就草率的定魏延謀反,楊儀先派出王平率軍隊攻打魏延,王平在陣前大罵魏延的先頭部隊,那些蜀軍士兵認為有錯在先,因此一下子都逃散了,後來楊儀派出馬岱追殺魏延,並斬殺了魏延,馬岱將魏延的首級帶給楊儀,楊儀踩著魏延的腦袋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然後誅殺了魏延的三族。



楊儀的作法,純粹就是公報私仇,魏延雖然做的不對,但罪不致死,楊儀不僅殺了魏延,還誅殺魏延三放,實在是太過份了,簡直是小人嘴臉。

那諸葛亮為什麼要讓楊儀領兵呢?

因為沒其他合適的人了。蔣琬當時在成都,不在前線,費禕當時還只是丞相府護軍,而楊儀當時已經是丞相府長史,相當於秘書長,姜維由於是降將,官至輔漢將軍,地位不高,王平也只是討寇將軍,一個雜號將軍,楊儀算是丞相府最高級別的文官了,諸葛亮別無他選,只能讓楊儀領兵撤退回成都,一到了成都,就收了楊儀兵權,並未重用。




魏延死了之後,據說被安葬在今天陝西省漢中市北門外2公里的石馬鄉,關於安葬魏延有兩個說法:一是說魏延的親兵安葬的魏延,二是說蔣琬安葬的魏延。

據說魏延被殺後,他手下忠心的親兵偷偷將魏延的屍首安葬在今天陝西省漢中市北門外2公里的石馬鄉,然後這些親兵還定居下來,為魏延大將軍守墓。



另一種說法,就是蔣琬為魏延修建的墳墓,魏延被殺後,蔣琬開始主政,後來通過研究當時的情況,認定魏延沒有謀反,只是與楊儀爭權而已,而殺害魏延的楊儀由於沒有受到重用,對劉禪口出怨言,被貶為庶人,後又自殺,蜀漢朝廷認為魏延有些冤枉,但又不好公開承認錯誤,只能偷偷為魏延修建墳墓。

據說,也就是傳說,魏延的墳墓前有兩匹石馬,當地人認為一匹馬是楊儀,另一匹馬是馬岱,因為他們倆人合夥害死了魏延,所以在魏延墳墓前懺悔,這兩匹石馬據說,一匹完好,一匹殘破,在1973年的時候,被移到漢中博物館保存。



另外,當地的地名石馬鄉,也是來自這兩匹而得名。

此外,在當地還流傳一個說法,就是說魏延的墳墓前還有一尊石像,石像的穿著打扮極像蜀漢丞相諸葛亮,傳說是諸葛亮,石像上的人手拿一份漢中地圖,低著頭似乎向魏延作懺悔狀,以此諷刺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這個說法,完全就是傳說了,沒有任何史書為證,只是當地人的口口相傳,前面已經說過了,所謂的子午谷奇謀根本就是水中花,鏡中月,完全沒有可行性,還與諸葛亮北伐的目的不一致,所以諸葛亮沒有采納。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魏延被諸葛亮設計謀害後,墓前為何會跪著諸葛亮的石像?有何緣由

魏延墓前確實立有跪像,不過並非人像石雕,而是兩座下跪的石馬雕像(現僅存一座,另一座殘缺),魏延墓所在的地方‘石馬鄉(位於陝西漢中市)’也正是因此而得名。那麼這兩座石馬跪像是否其特殊含義呢?確實是有的,但與諸葛亮到並沒多少關係,至於說魏延墓前立有諸葛亮跪像實屬無稽之談,不過也不能說沒有一點根據,相傳魏延墓前曾還立有一手拿漢中地圖,低頭向魏

延做懺悔狀的文官石像,而這座文人石像在不少人看來便是諸葛亮。那麼魏延墓前的兩座跪馬像到底有何含義呢?魏延墓前又是否真有過文人懺悔的雕像呢?

魏延被殺之謎

小說演義中,毫無疑問,諸葛亮便是殺害魏延之死的真兇。早在魏延歸附劉備時,諸葛亮便曾有言,說魏延有“反骨”,後來諸葛亮臨終時授楊儀馬岱密計,終於將魏延除之。然這畢竟是小說之言,歷史上並沒有所謂的“反骨”,至於諸葛亮有沒有授意讓楊儀殺魏延呢?這個不好說,為什麼這樣說呢?據《三國志》記載:

“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死前曾留有遺言,令長史楊氏帶領大軍退回漢中,但在於眾將商議時,卻並沒有叫魏延,而且諸葛亮也似乎早就看出來魏延不甘心就此撤軍。所以歷來有人懷疑諸葛亮密計殺魏延也不是沒有根據的。至於諸葛亮到底有沒有真想殺魏延呢?個人認為還是沒有的,這段記載中寫到諸葛亮讓魏延斷後,可見諸葛亮死前還是交給了魏延部分兵權的,魏延忠心蜀漢毋容置疑,這一點諸葛亮深知,若真有心除之,還給他兵權幹嘛呢?好讓蜀軍自相殘殺?想必諸葛亮雖知魏延不甘心就此撤兵,但還是希望他日後能知難而退吧。

那麼魏延最後怎麼死的呢?其主要原因還是與楊儀之間的矛盾爆發,當然這與自己沒能審時度勢,孤傲的性格有關。魏延和楊儀向來不和,之前有諸葛亮的調和並沒起大沖突,但諸葛亮死後,魏延則坐不住了。楊儀領軍撤退,而魏延竟選擇了這種非常時刻與楊儀“攤牌”,時魏延拒絕退兵,但見楊儀等人撤兵,不相隨則罷了,反而阻礙其退兵。據《三國志》記載: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如此一來,魏延便是處處理虧了,而這則恰好給了楊儀反擊的機會,楊儀告魏延謀反,而當時魏延雖無謀反之心,但那種舉動卻是有目共睹,最終反被楊儀所殺,落得個身首異處的悲慘結局。據《三國志》記載:

“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

所以魏延之死,歸根結底還是在於他與楊儀的私鬥,至於馬岱,只是在其中扮演了劊子手的角色罷了。

石馬的含義

魏延死後,其家族皆被楊儀所誅,自己更是屍首異處,無人埋葬。直到蔣琬主政,楊儀沒落時,其屍首才得以被當年的心腹手下埋葬,相傳魏延墓前的石馬便是那時所造。由於魏延是被楊儀陷害,為馬岱所殺,故魏延墓前所立的兩座石馬跪像一指代楊儀,而另一座則指代馬岱。至於魏延墓前有文人雕像一說,個人認為應是謠傳。所說魏延後來得以平反,但其在後世的名聲卻並不顯著,而諸葛亮則作為忠臣的形象為後世歷代君王所推崇,不至於有人立諸葛亮懺悔的雕像於魏延墓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