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陆小曼的美貌,也没有苏青的才情,却惹得清华校长自断后路

当日军的铁蹄践踏疆土,学术的种子仍在重压下悄然崛起,西南联大文人学者的铮铮傲骨,感动着一代代中国人,她叫韩咏华,没有林徽因、陆小曼那样惊艳的美貌,也没有张爱玲、苏青那样惊世的才情,可她嫁给了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梅贻琦。

她没有陆小曼的美貌,也没有苏青的才情,却惹得清华校长自断后路

1902年,天津严氏学堂创办女塾,这被《大公报》称为"女学振兴之起点",在里面读书的除了严氏女儿,便是严氏至交亲族的女子,这年,梅贻琦14岁,韩咏华10岁,他们都是严氏学堂的学生。

当时的梅贻琦家境贫寒,父亲还吸食鸦片,所以即便已到了长身体的时候,他依旧显得分外清瘦,这让他在同龄男生中显得尤其打眼,真正引起韩咏华注意的,显然不是他的清瘦身形,而是他的优秀,当时女塾与男塾并不在一处上课,他们各居院子的一侧,中间的操场是轮流使用。

她没有陆小曼的美貌,也没有苏青的才情,却惹得清华校长自断后路

每每韩咏华推开窗子看向操场,总能看见一堆男生围着梅贻琦,不用说,都是去讨教功课的。韩咏华注意到,梅贻琦话不多,但只要他开始说话大家就都会认真仔细地倾听,他年岁虽不大,但却天生自带一种沉稳大气,于是乎,这个男孩便在小小的韩咏华心里:留下了一缕光。

日久后,韩咏华便越发分外留意起梅贻琦来,她趴在窗棂看他,他偶尔在操场回看她,慢慢地,梅贻琦也开始分外留意起这个眼睛清亮的女孩来,一种特殊的异样情愫,就这样在他们彼此的心里播撒下了种子。

她没有陆小曼的美貌,也没有苏青的才情,却惹得清华校长自断后路

半年后,严氏学堂更名为严氏女塾,自然,原来的男塾便迁往了南开区,梅贻琦与韩咏华从此分开了,只是,不再能相见的两人,总能在某个瞬间回忆起当时的片段。

1909年,16岁的韩咏华从严氏幼师毕业,之后,她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了严氏幼稚园最年轻的教师,同一年,20岁的梅贻琦却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他以第六名的成绩被录取成为庚款留美生,成为中国首批赴美留学生47人中的一名,此时的她,一眼便能看到未来,而他,却有着无法想象的新天地,这样的两人,似乎将不可能再有任何交集。

她没有陆小曼的美貌,也没有苏青的才情,却惹得清华校长自断后路

1915年,梅贻琦回国,留在清华学堂任教,此时的韩咏华,依旧是一名幼师,回国后的梅贻琦做了一件让很多人瞠目结舌的事情:他以家庭经济困难为由,毅然退了父母给他定的亲事,梅贻琦此举,无异于“断后路”,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毅然断了这条后路呢?对于这个谜题,梅贻琦的家人不明白,他的朋友也不明白,于是,世人便只当他真的是因为“经济困难”而退婚吧。

她没有陆小曼的美貌,也没有苏青的才情,却惹得清华校长自断后路

几年后,当梅贻琦家里的经济状况有所缓解时,媒婆们便开始为他张罗起婚事来,但对于这些前来“提亲”的媒婆,梅贻琦却一概置之不理,这下周围的人便开始瞧出异常了:他肯定有了心上人!

很快,梅贻琦的同事便“顺藤摸到了瓜”,原来,这梅贻琦经常有事没事地往某个人家跑,不用说,这里的“某个人家”,正是昔日少年时同过校的韩咏华家。

她没有陆小曼的美貌,也没有苏青的才情,却惹得清华校长自断后路

某天,梅贻琦向韩咏华表白后,韩咏华竟低下头答他:“我也是!”自此,两人便正式开始了交往,民国初年,自由恋爱的呼声虽很高,但真的要谈婚论嫁,还是得有见证人,不久后,两人请了一个“介绍人”,以韩咏华表哥请吃饭的名义开始走“正式程序”,1919年6月,梅贻琦与韩咏华正式结婚,这年,梅贻琦30岁,韩咏华26岁。

她没有陆小曼的美貌,也没有苏青的才情,却惹得清华校长自断后路

婚后一年,他们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长女才一岁,次女还怀在腹中时,他取得了去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的机会,于是他赴美两年,她独自生产,抚育两个孩子,等他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回国的时候,他们搬入了清华园南院的家,之前,他们一直租住在别人家狭窄的后院里,离清华很远,为了不迟到,他只能平时住在清华的单身宿舍里,周末回家,现在,他们终于可以团聚在一起了。

她没有陆小曼的美貌,也没有苏青的才情,却惹得清华校长自断后路

他很疼孩子,不过从不宠溺,比如,吃饭的时候,他会给孩子们一人一小盘荤素搭配的菜,每个人都必须吃完,他用这样的方式教导孩子们不要挑食,孩子们不听话的时候,他从不会生气,而是和颜悦色重申道理,不过,不管他们如何哭闹,他的要求不会改变。

她是学幼儿教育的,可是被淘气的孩子惹急了,她会把他们关起来以示惩戒,对此他总是摇头,说:“你忘了你是学什么的?”他和她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结果在孩子们心里,温和的父亲反而比严厉的母亲更有威信。

她没有陆小曼的美貌,也没有苏青的才情,却惹得清华校长自断后路

他在婚后的第十年成为了清华留美学生处监督,他在任的时候,在华盛顿的学生可以随时来监督处活动、休息,在外州的学生放寒暑假时也回这里休假,甚至很多非清华的留学生也常来,他把监督处办成了留学生之家。

又过了3年,1931年冬,他调任回国,成了清华校长,时年42岁,他的上任,是清华校史上永远不能忽略的事件,他让清华成为了理工教学和研究重镇,并在中国近代的战乱中保持了清华的安定和发展,让它跻身于世界学术之林。

她没有陆小曼的美貌,也没有苏青的才情,却惹得清华校长自断后路

民国政府曾一再邀约他从政,而他一再婉谢,人们曾经夸过他治校有方,他脸上并没有骄傲的喜色,就像许多年前他站在留美生公开榜前看自己的名字一样,他只是淡淡说:“就是有一些成绩,也是各系主任领导有方。”

1948年,梅贻琦赴台湾创办新竹清华大学,当时,妻子韩咏华则留在美国纽约独立生活,由于梅贻琦领的是台币,且薪水微薄,所以远不能维持夫人当时的生活开销,韩咏华为了不让丈夫担心,竟在62岁高龄这年毅然外出打工,她先是在一家衣帽工厂做工,后转一家首饰店卖货,继之经人介绍到一家医院做护工,最后转到一个盲童学校照料盲童,生活极其艰难。

她没有陆小曼的美貌,也没有苏青的才情,却惹得清华校长自断后路

1959年,清华校友阎振兴从美国赴台,谈及在美国的韩咏华时他热泪盈眶地说:“我曾经探望过梅师母,生活太苦,必须跟梅先生说,设法给师母汇钱,或接她来台湾!”梅贻琦在得知消息后,虽双眼含泪却仍旧未给妻子寄钱,也没有接妻子回台,是梅贻琦不想给妻子寄钱,不想和妻子团聚吗?显然不是!真相是:梅贻琦当时薪资微薄不说,竟连栖身之所都没有。

当时的梅贻琦一直住在台北清华办事处办公室里,他一直在等,在等清华核反应堆建成,他打算等核反应堆建成后,就辞去“教育部长”之职,也只有如此,他才能安心接妻子回国定居,可还没有等到核反应堆建成那天,梅贻琦就因过度劳累而一病不起了。

她没有陆小曼的美貌,也没有苏青的才情,却惹得清华校长自断后路

1960年6月11日,梅贻琦的情况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闻讯赶来的胡适、陈雪屏、钱思亮、查良钊、浦薛凤等学界要人兼好友紧急商谈,电请韩咏华由美赴台予以照拂,接到急电后的韩咏华呆住了,她从未想过,再与丈夫见面时,竟是以这样的方式,她记得,他承诺过她,一定会留些日子给她,和她一起过“好日子”,这些他都忘了吗?

手忙脚乱收拾行装后,韩咏华便匆匆抵达台北与丈夫相见,心爱妻子的照顾下,梅贻琦的病情稍微有了好转,但医生强调:若不立即进行手术,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而要进行手术,除了病人要有心理准备外,资金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因梅贻琦家中无积蓄,清华学子便自发为其募捐数十万,后梅贻琦看到募捐记录,默然半晌,接着流泪不已,资金到位后,在妻子安慰和陪伴下,梅贻琦于7月28日施行了手术,自此,他的病情才稍有缓和。

她没有陆小曼的美貌,也没有苏青的才情,却惹得清华校长自断后路

住院期间,梅贻琦一刻也未忘自己倾尽心血的原子炉事宜,只要身体稍好他便仍在病榻上批阅公事,12月,原子炉安装完毕,布置庆典时,因梅不能下床出行,遂于1962年1月1日,安排梅贻琦在病榻上象征性地按动原子炉启运转动的电钮,这标志着他最后岁月中的一段“大事因缘”已修成正果。

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终于还是离开了他一生最挚爱的教育事业,也离开了他一生唯一的爱人韩咏华,让世人深觉遗憾的是,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素有“寡言君子”之称的一代教育大家梅贻琦也未能留下只言片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