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日休: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無數文人的胸懷抱負,他們尊崇儒學,他們想要建功立業,但是,

當他們處於一個混亂、黑暗的時代的時候,他們就會如同陷入沼澤一般,慢慢的沉陷進去......

“ 吾得志,弗為也。不仕非君,孰行其道?不治非民,孰急天下。

對於皮日休來說,早年的他懷有“濟世救民”之 志,他創作了許多反映民間疾苦,痛斥政治黑暗的詩句,比如在《卒妻怨》中,“官吏按其籍,伍中斥其妻。處處魯人髽,家家杞婦哀。”揭露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傷痛與苦難;

再比如他在《農父謠》中,借農夫之口,來揭露晚唐賦稅制度對百姓的過分剝削,“難將一人農,可備十人徵。如何江淮粟,挽漕輸鹹京。”;

而在《三羞詩》中,面對天災人禍,世間慘劇,他更是發出,嗚呼!天地誠不仁耶?的吶喊。

因而,魯迅先生曾讚譽道:“一塌糊塗的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但是,人總會變得,在混亂不堪的社會現實面前,皮日休最終由積極入仕而走向了遁隱出世。

皮日休: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一:鹿門隱讀

皮日休,晚唐文人,字襲美,一字逸少,今天的湖北天門人,道號鹿門子。其生卒年月在史書上並無詳細記載,據推斷,大概是838年到883年。可見,皮日休主要生活在宣宗,懿宗、僖宗這段唐朝最黑暗的時期。

皮日休出身卑微,歷史上對其是出身於農民家庭呢,還是出生於地主家庭呢,一直沒有個準確說法,而我個人更傾向於出身地主家庭。因為,彼時的大唐,“富者有連阡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如果家裡沒點經濟基礎的話,想要讀書都是很不易的。

當然,無論是農民出身還是地主出身,都使得這位文人更親近百姓,也更明白百姓疾苦。

皮日休: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對於皮日休來說,他的一生有三個重要的階段,一是鹿門隱讀,二是求仕為官,三是松陵唱和。

首先,我們先來聊一聊鹿門隱讀這一段時間。

鹿門,在今天的襄陽,皮日休為何會來此處讀書呢?一是皮日休家族在這裡有祖業,而另一個就是當時許多著名的文人以及權貴官僚都在此地。

皮日休在鹿門隱讀五年,這五年的生活活動,按照皮日休自己的話來講就是,

“醉士隱鹿門,不醉則遊,不遊則息。息於道,思其所未至;息於文,慚其所未周。”

在這五年中,皮日休刻苦讀書求學,“堆書塞低屋,添硯涸小泉。”,也正因為如此,有了堅實的基礎,才有後來政治思想的形成以及文學思想的形成。

鹿門隱讀五年,皮日休感到“試藝稱精專”,於是抱著“立大功,至大化,振大名”的想法開始了求仕為官的道路生涯。

皮日休: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二:求仕為官

對於唐朝的舉子們,在應舉之前,都需要干謁權貴,結交朋友,以增加及第的機會,而皮日休同樣需要如此做的。

伊餘幼且賤,所稟自以殊。弱歲謬知道,有心匡皇符。

可見,皮日休對於科舉的熱情是很高的,但是,他的科舉之路卻不是很順利,第一次科舉到了京城之後,受到了長安舉子間的輿論圍攻,自然而然的落榜了,此次的落榜使得皮日休這個有點“稚嫩”的人開始變得成熟起來。

後來,第二次科舉,同樣落榜,但是皮日休卻始終沒有放棄,終於,在第三次應試時,成功的榜末及第。

之後,皮日休也開始擔任一些官職,但是作為寒門子弟,又生逢亂世,終其一生也未受到重用,還經常遭受別人的嘲諷。

終於,在鹹通九年,離開了京城,開始前往南方。

皮日休: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求仕為官的這一階段,皮日休有了自己的政治思想。

在入京之前,皮日休遊歷兩萬裡,見到了社會上的種種弊端,也目睹了人間的悲慘苦難。

自枉漢至於京 , 幹者十數侯 , 繞者二萬里。

而在出京之後,更是在途中親身經歷了兵亂。

對於彼時的皮日休來說,他的政治思想與大多文人一樣就是“仁政”。

皮日休,他出身卑微,自幼接受的便是儒家教育,因而,他擁有亂世之秋儒者的濟世情懷。他對暴君暴政有著強烈的批判,帶有一絲以民為本的思想,他曾在《讀司馬法》中指出:

“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 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

但同時,作為典型的儒家傳人,他又力圖維護儒家道統,在他看來,當今亂世,一定要重新確立儒學的權威。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是一般儒者的處世哲學,而對於皮日休來說,他更樂於積極的入仕,輔君治民。

我們可以看出,對於皮日休的這種政治思想,其忠君思想與叛君思想同在。

而最終,由於官場的腐敗黑暗,皮日休的最後則是選擇了沉淪,成為了一名江湖的隱者。

皮日休: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三:松陵唱和

前文中,我們已經瞭解到,彼時的皮日休對京城朝廷已經有著深深的絕望,於是,皮日休來到了江南,賞著江南的美景來安慰自己的內心。

一個人的雄心是一點點被消磨掉的。

唐代時期,詩人唱和早已成為了一種風尚,而吳中唱和的對象往往都是些隱士、道士。彼時的皮日休,初到南方,雖然說寄情于山水,但是還是關心著民生,也因而常常寫出一些帶有民主思想的作品來。

但是,面對著衰敗的大唐,詩人發現自己並不能去改變什麼,於是漸漸變得憂慮、開始消極。

嚴陵灘勢似雲崩,釣具歸來放石層。

煙浪濺篷寒不睡,更將枯蚌點漁燈。

大唐國勢像雲一樣崩塌,詩人此時求仕之心已經漸漸減弱,當初的濟世思想,仁政思想也早已拋之腦後。

皮日休: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詩人每日開始沉醉於山水之間不能自拔,恰逢這時,皮日休又結交了一位好朋友,陸龜蒙,從此之後,皮日休的詩開始以唱和詩為主,而他前半生那種昂揚向上的積極入仕思想也徹底淡忘了,彼時的他已然心灰意冷,只想過著平淡的生活。

宅羨塢中人, 終身無履襪。

詩人在人生的結尾還是留下了兩個懸念,一是詩人皮日休是否參加了黃巢起義,一是詩人最後是如何去世的,

其實,這兩個問題的問答,不重要。如果說,詩人皮日休真的參加了黃巢起義,也只能說明他想在看一眼他年輕時想保護的李唐山河。


皮日休: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四:終點

就人生角色而言,其實皮日休是一位可悲的文學家,如果說,他要是生活在盛唐時期,即使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政治家,也絕對會成為一名優秀的詩人。

鹿門五年,皮日休懷揣著一個美好而又稚嫩的政治夢想;繞者兩萬裡,卻令皮日休見證了現實世間的殘酷無情;三次應試,皮日休見證了官場的黑暗,朝廷的腐敗;而最後的江南風景,成為了皮日休最後的美好。這就是皮日休的一生。

前半生的他,在政治上承接著韓愈的事業,在詩歌上,又延續著白居易的風格,看似一切的美好,卻最終成為了時代的陪葬品。但是,那一刻的光彩與鋒芒卻永遠為世人所記。

“ 命既時相背,才非世所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