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日休: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时无数文人的胸怀抱负,他们尊崇儒学,他们想要建功立业,但是,

当他们处于一个混乱、黑暗的时代的时候,他们就会如同陷入沼泽一般,慢慢的沉陷进去......

“ 吾得志,弗为也。不仕非君,孰行其道?不治非民,孰急天下。

对于皮日休来说,早年的他怀有“济世救民”之 志,他创作了许多反映民间疾苦,痛斥政治黑暗的诗句,比如在《卒妻怨》中,“官吏按其籍,伍中斥其妻。处处鲁人髽,家家杞妇哀。”揭露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伤痛与苦难;

再比如他在《农父谣》中,借农夫之口,来揭露晚唐赋税制度对百姓的过分剥削,“难将一人农,可备十人征。如何江淮粟,挽漕输咸京。”;

而在《三羞诗》中,面对天灾人祸,世间惨剧,他更是发出,呜呼!天地诚不仁耶?的呐喊。

因而,鲁迅先生曾赞誉道:“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但是,人总会变得,在混乱不堪的社会现实面前,皮日休最终由积极入仕而走向了遁隐出世。

皮日休: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一:鹿门隐读

皮日休,晚唐文人,字袭美,一字逸少,今天的湖北天门人,道号鹿门子。其生卒年月在史书上并无详细记载,据推断,大概是838年到883年。可见,皮日休主要生活在宣宗,懿宗、僖宗这段唐朝最黑暗的时期。

皮日休出身卑微,历史上对其是出身于农民家庭呢,还是出生于地主家庭呢,一直没有个准确说法,而我个人更倾向于出身地主家庭。因为,彼时的大唐,“富者有连阡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如果家里没点经济基础的话,想要读书都是很不易的。

当然,无论是农民出身还是地主出身,都使得这位文人更亲近百姓,也更明白百姓疾苦。

皮日休: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对于皮日休来说,他的一生有三个重要的阶段,一是鹿门隐读,二是求仕为官,三是松陵唱和。

首先,我们先来聊一聊鹿门隐读这一段时间。

鹿门,在今天的襄阳,皮日休为何会来此处读书呢?一是皮日休家族在这里有祖业,而另一个就是当时许多著名的文人以及权贵官僚都在此地。

皮日休在鹿门隐读五年,这五年的生活活动,按照皮日休自己的话来讲就是,

“醉士隐鹿门,不醉则游,不游则息。息于道,思其所未至;息于文,惭其所未周。”

在这五年中,皮日休刻苦读书求学,“堆书塞低屋,添砚涸小泉。”,也正因为如此,有了坚实的基础,才有后来政治思想的形成以及文学思想的形成。

鹿门隐读五年,皮日休感到“试艺称精专”,于是抱着“立大功,至大化,振大名”的想法开始了求仕为官的道路生涯。

皮日休: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二:求仕为官

对于唐朝的举子们,在应举之前,都需要干谒权贵,结交朋友,以增加及第的机会,而皮日休同样需要如此做的。

伊余幼且贱,所禀自以殊。弱岁谬知道,有心匡皇符。

可见,皮日休对于科举的热情是很高的,但是,他的科举之路却不是很顺利,第一次科举到了京城之后,受到了长安举子间的舆论围攻,自然而然的落榜了,此次的落榜使得皮日休这个有点“稚嫩”的人开始变得成熟起来。

后来,第二次科举,同样落榜,但是皮日休却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在第三次应试时,成功的榜末及第。

之后,皮日休也开始担任一些官职,但是作为寒门子弟,又生逢乱世,终其一生也未受到重用,还经常遭受别人的嘲讽。

终于,在咸通九年,离开了京城,开始前往南方。

皮日休: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求仕为官的这一阶段,皮日休有了自己的政治思想。

在入京之前,皮日休游历两万里,见到了社会上的种种弊端,也目睹了人间的悲惨苦难。

自枉汉至于京 , 干者十数侯 , 绕者二万里。

而在出京之后,更是在途中亲身经历了兵乱。

对于彼时的皮日休来说,他的政治思想与大多文人一样就是“仁政”。

皮日休,他出身卑微,自幼接受的便是儒家教育,因而,他拥有乱世之秋儒者的济世情怀。他对暴君暴政有着强烈的批判,带有一丝以民为本的思想,他曾在《读司马法》中指出:

“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 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

但同时,作为典型的儒家传人,他又力图维护儒家道统,在他看来,当今乱世,一定要重新确立儒学的权威。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一般儒者的处世哲学,而对于皮日休来说,他更乐于积极的入仕,辅君治民。

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皮日休的这种政治思想,其忠君思想与叛君思想同在。

而最终,由于官场的腐败黑暗,皮日休的最后则是选择了沉沦,成为了一名江湖的隐者。

皮日休: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三:松陵唱和

前文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彼时的皮日休对京城朝廷已经有着深深的绝望,于是,皮日休来到了江南,赏着江南的美景来安慰自己的内心。

一个人的雄心是一点点被消磨掉的。

唐代时期,诗人唱和早已成为了一种风尚,而吴中唱和的对象往往都是些隐士、道士。彼时的皮日休,初到南方,虽然说寄情于山水,但是还是关心着民生,也因而常常写出一些带有民主思想的作品来。

但是,面对着衰败的大唐,诗人发现自己并不能去改变什么,于是渐渐变得忧虑、开始消极。

严陵滩势似云崩,钓具归来放石层。

烟浪溅篷寒不睡,更将枯蚌点渔灯。

大唐国势像云一样崩塌,诗人此时求仕之心已经渐渐减弱,当初的济世思想,仁政思想也早已抛之脑后。

皮日休: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诗人每日开始沉醉于山水之间不能自拔,恰逢这时,皮日休又结交了一位好朋友,陆龟蒙,从此之后,皮日休的诗开始以唱和诗为主,而他前半生那种昂扬向上的积极入仕思想也彻底淡忘了,彼时的他已然心灰意冷,只想过着平淡的生活。

宅羡坞中人, 终身无履袜。

诗人在人生的结尾还是留下了两个悬念,一是诗人皮日休是否参加了黄巢起义,一是诗人最后是如何去世的,

其实,这两个问题的问答,不重要。如果说,诗人皮日休真的参加了黄巢起义,也只能说明他想在看一眼他年轻时想保护的李唐山河。


皮日休: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四:终点

就人生角色而言,其实皮日休是一位可悲的文学家,如果说,他要是生活在盛唐时期,即使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也绝对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诗人。

鹿门五年,皮日休怀揣着一个美好而又稚嫩的政治梦想;绕者两万里,却令皮日休见证了现实世间的残酷无情;三次应试,皮日休见证了官场的黑暗,朝廷的腐败;而最后的江南风景,成为了皮日休最后的美好。这就是皮日休的一生。

前半生的他,在政治上承接着韩愈的事业,在诗歌上,又延续着白居易的风格,看似一切的美好,却最终成为了时代的陪葬品。但是,那一刻的光彩与锋芒却永远为世人所记。

“ 命既时相背,才非世所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