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掌握了這些注意事項,桂枝湯才會成為中醫方劑之首

如果說學中醫不知道桂枝湯,就像軍人不知道手槍,學生不知道圓珠筆,廚子不知道菜刀一樣,可以說滑天下之大稽。但是知道並不代表瞭解,瞭解也不代表掌握,掌握也不代表可以靈活運用。桂枝湯出現是出在《傷寒論》中的第一個方劑,有“經方第一”之稱。

除了出場順序以外,桂枝湯的重要之處,在於它組成簡單,但是功效卻十分廣大。尤在涇對桂枝湯有過一句十分精準的描述“外證得之,為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為化氣和陰陽”,概括了桂枝湯的基本功效,可不要小看這一句話,說明了桂枝湯不僅僅可以用來治療太陽中風,而且可以治療內傷雜病,調和陰陽。

此外,由桂枝湯稍微變化一兩味藥物,就衍化出了許多的方劑,這些方劑可以說都是桂枝系列方,諸如桂枝加桂湯、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附子湯、小建中湯、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等,形成了蔚為壯觀的一組經方,桂枝湯因此得有“群方之冠”的美譽。

只有掌握了這些注意事項,桂枝湯才會成為中醫方劑之首

這時就有人發出了疑問,為什麼病人是桂枝湯證,使用桂枝湯以後卻不見效呢?那是因為沒有注意到這些注意事項。是什麼樣的注意事項呢?其實《傷寒論》中早有交代,我們來重新認識一下桂枝湯的這些禁忌。

在桂枝湯條文下有這樣一段話:“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只有掌握了這些注意事項,桂枝湯才會成為中醫方劑之首

在這一段話中有幾個重點所在。

第一:風寒在表一定要通過發汗來治療。由於桂枝湯發汗的力量較弱,因此需要藉助其他東西增強這種力量。熱粥可以,熱糖水也可以,除了這些以外,還要通過“溫覆”來實現,溫覆的目的就是保持體溫,促使發汗。如果不出汗,疾病就不會痊癒,這也是使用桂枝湯沒有效果的原因之一。

第二:如果汗不出,可以追加藥物服用的頻次,促使發汗。如果“溫覆”與熱粥等都不能達到發汗的目的,可以通過多次服用桂枝湯來實現。“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仲景名訓,如果如法服用桂枝湯後還未見到汗出,就要再次服用,還沒有汗出,甚至夜裡也要加服桂枝湯。現在中醫治療感冒效果不佳的原因,也與不知道這種藥物的服用方法有關。

只有掌握了這些注意事項,桂枝湯才會成為中醫方劑之首

第三:以解表劑發汗,不能大汗淋漓。不論風寒感冒,或是風熱感冒,都不能大量發汗,大量出汗不但會使人體津液丟失,也會導致陽氣的損耗,因此在《傷寒論》中才會有大量條文,論述因“發汗”不當導致變症的治療。因此仲景先師諄諄告誡“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汗出應該微微的有一點汗。因此服用桂枝湯無效亦可能是因為汗出太過,這樣不但達不到治病的作用,反而有可能導致疾病的變化,甚至是加重。

第四:發汗的時間、程度。既然不能大汗出,那麼發汗的程度應該是什麼樣的呢?仲景又詳細的描述這種狀態“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漐漐為疊字,表現的是一種狀態,意為汗出貌,又有小雨貌之意,“遍身”即全身之意,全身都要汗出,像下了毛毛細雨,似有似無。而出汗時間要達“一時許”,在兩個小時上下。

只有掌握了這些注意事項,桂枝湯才會成為中醫方劑之首

第五:疾病康復以後,藥物便不可再用。很多人不知道這樣一個禁忌,以為醫生給開了這麼多天的藥物一定要吃完,不然豈不是浪費錢財,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在如果服藥以後疾病康復,人體機能已經處於一種恢復階段,如果再用藥物發汗反而損傷了人體的正氣,導致其他疾病的產生。藥物都有自己的偏性,或陰或陽,人體陰陽失衡的時候服用可以糾正人體的陰陽,而痊癒之後人體陰陽再次恢復平衡,如果繼續服藥反而打破了剛剛形成的平衡。

第六:服中藥以後食物要有所禁忌。仲景先師不厭其煩交代藥後要“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服用中藥以後要儘量吃一些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一方面由於疾病的緣故,人的消化功能比較弱,另一方面人體正氣在外對抗邪氣,如果吃了難以消化的東西,正氣就會向內消化食物,對抗邪氣的力量減少,導致服藥無效。這與一般人認為疾病就會導致體虛,進而給患者大量食物提供營養的觀念不同。

只有掌握了這些注意事項,桂枝湯才會成為中醫方劑之首

當然如果運用桂枝湯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首先要考慮的是方劑是否對證,在對證的前提先再去探尋是否劑量、配比出現了問題,以及服藥後的調護及禁忌。對證是方劑產生療效的基礎。

因此小小桂枝湯,五味藥材組成的方劑,看似平常,卻蘊含了豐富的中醫道理。因此我們在學習《傷寒論》的時候,不但要學習仲景先師論述的症狀、病機,同時也要學習方劑的組成,以及方劑中藥物的劑量配比、煎服方法,當然也不能忽視服藥的一些禁忌及調護方法,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學習了經方。

《傷寒論》字數不多,但是每一個字都是經過醫聖反覆斟酌,可謂字字珠璣,每一個字都有更為深刻的含義,這是一部需要每一箇中醫師認真而且反覆精讀的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