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悲情首輔,狀元出身卻活在於謙陰影下,72歲遭杖刑流放鐵嶺

自明宣宗朱瞻基之後,明朝內閣就開始掌握實權,內閣首輔逐漸向前朝“宰相”的角色靠攏,基本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然而明朝卻有這麼一位首輔,明明是狀元出身,才華絕倫,但由於同時期的于謙光芒太過於耀眼,以至於後人只知景泰年間有尚書于謙,而不知有首輔陳循。

明朝最悲情首輔,狀元出身卻活在於謙陰影下,72歲遭杖刑流放鐵嶺

▲陳循歷史畫像

陳循字德遵,號芳洲,永樂十三年狀元,後在楊榮的推薦下,於正統九年進入內閣,參與機務,是“三楊”選定的“接班人”之一,目的是為了阻擊王振專權擅政。可惜的是,儘管“三楊”選定的接班人中,曹鼐、陳循都是狀元及第,但還是沒有阻擋王振的崛起。

明朝最悲情首輔,狀元出身卻活在於謙陰影下,72歲遭杖刑流放鐵嶺

▲“三楊”內閣歷史劇照

王振專權擅政的重要後果之一就是導致了“土木堡之變”的發生,在這次影響明朝國運的戰爭中,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內閣首輔曹鼐被殺。為防止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勸說暫立朱祁鈺為皇帝,朱祁鈺登基後,升陳循為內閣首輔。

在隨後的“北京保衛戰”中,同樣臨時受命的兵部尚書于謙出盡了風頭,一舉成長為民族英雄式的人物,史書留名,為後人所敬仰,而陳循作為首輔卻完全沒有存在感,然而事實上,陳循在這次戰鬥中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明朝最悲情首輔,狀元出身卻活在於謙陰影下,72歲遭杖刑流放鐵嶺

▲于謙影視劇照

一方面,他與于謙意見一致,都是力主堅守北京城,而且就當時的地位來說,陳循說話的分量應該比于謙要重一點的,畢竟他是內閣首輔,而於謙只是一個代兵部尚書。

另一方面,在戰場之外,陳循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說,根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讓宣府、遼東總兵楊洪、曹義率軍前來夾擊蒙古也先,發出對也先的懸賞令,偽造喜寧與太監興安書信來離間蒙古等計謀,都是出自陳循,或者陳循有參與。

明朝最悲情首輔,狀元出身卻活在於謙陰影下,72歲遭杖刑流放鐵嶺

▲蒙古族也先影視劇照

“北京保衛戰”結束以後,雖然于謙兵部尚書,而陳循是內閣首輔,但是朱祁鈺還是更相信于謙一點,根據《明史·于謙傳》記載,“帝知謙深,所論奏無不從者”,“用一人,必密訪謙”,皇帝想要去採購點野菜、魚乾,于謙說不好,朱祁鈺就放棄了;大臣想要接回朱祁鎮,屢次進諫都不被接受,于謙當面勸了幾句,然後就同意了,而作為內閣首輔的陳循,全然無存在感。

唯一存在感比較強的一件事當屬更立太子,朱祁鈺想廢掉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於是想到了一個官場通用的做法——賄賂。根據《明史·于謙傳》記載,他分兩次賄賂陳循,一次白銀一百兩,另一次黃金五十兩,這個數目如果放到嚴嵩那裡,估計都進不了家門。

明朝最悲情首輔,狀元出身卻活在於謙陰影下,72歲遭杖刑流放鐵嶺

▲朱祁鈺影視劇照

“奪門之變”發生後,朱祁鎮以王文、于謙有迎立外藩之意處死他們,而陳循也以知情與謀被杖刑一百,並流放至今天的遼寧鐵嶺。五年後,朱祁鎮醒悟過來,誅殺了徐有貞、石亨等人,陳循也得以平反昭雪,但是也只是讓他從被貶之地返回老家,做一個平民,返鄉不到半年,他就因病去世。

陳循本是狀元出身,也算是師從“三楊”,才能還算是不錯的,但是縱觀他的輔政生涯,幾乎都是處在於謙的光芒之下,不管是影響力還是皇帝的信任,都遠遠不及於謙,史書對他的評價也是遠遠不及於謙。

明朝最悲情首輔,狀元出身卻活在於謙陰影下,72歲遭杖刑流放鐵嶺

▲陳循歷史畫像(右一)

結束語:歷史就是如此,同一個時期就只能容納一個人的光芒,儘管陳循是狀元出身,才華橫溢,儘管他在“北京保衛戰”中貢獻頗多,但同時期于謙的光芒太過於耀眼,他只能作為一個陪襯,淹沒於茫茫的歷史長河中。

史料來源:《明史·陳循傳》《明史紀事本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