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忽必烈建立元朝实际上是分裂了蒙古帝国?

无笔


其实,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间的汗位之争,实际上是一场蒙古贵族间保守派与汉化派间的权力之争!


早在蒙哥汗在位期间,就派阿里不哥掌控蒙古高原,派忽必烈南下攻宋,旭烈兀西征阿拉伯,按照蒙古人“幼子继承制”的传统,蒙哥将阿里不哥安排在蒙古高原,相当于宣布了阿里不哥的汗位继承权!


但在1259年,蒙哥汗死于钓鱼城下后,忽必烈并不愿意遵守蒙哥的安排而将汗位拱手相让,但当时的蒙古四大汗国中,除了旭烈兀,其他的诸如窝阔台系,察合台系,钦察系等都支持阿里不哥!

于是,忽必烈不得不借助汉人之手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而这样一来,以忽必烈为首的汉化派更是引起蒙古保守贵族的不满,于是就形成了汉化派忽必烈与保守派阿里不哥的长期对质和战争!


忽必烈总领漠南期间,结识了大量汉人,如刘秉忠、许衡、姚枢、郝经、张文谦、窦默、赵璧等等,并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

并在汉人及部分蒙古贵族的拥戴下,忽必烈于1260年于中原地区的开平先行继任蒙古大汗,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耗时四年击败阿里不哥。

忽必烈的胜利,是蒙古贵族中汉化派的胜利,因此,那些保守派,并不支持其当蒙古国大汗,因此都不愿意承认忽必烈的大汗地位,战争之后,四大汗国都获得了实质上的独立,与元朝之间互不统属,战争不断。


直至1304年元成宗时期,四大汗国方才一同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


Mr农村大姚


孛儿只斤.忽必烈,成吉思汗四子拖雷之子。生于1215年,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1260年继蒙古汗位,1271年改“大蒙古”国号为元,第2年迁都元大都(今北京),1279年灭南宋。

忽必烈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也是中国元朝的创立者。忽必烈在中国的统治时期重用汉族能臣,尊重汉族文化传统和习俗,尊崇儒家和道家思想,吸取汉人管理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他在位时,蒙古族已深度汉化。

在民族和宗教政策上,他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使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得到了保全和发展。

在军事上,他虽然消灭了南宋.回回和大理,但他除在攻伐中有杀戳外,统一后再未开杀戒,而是采取安抚和扶持政策,因而元朝以后,包括朱元璋.曾国藩.孙中山等政治家和学者给予他较高评价。

至于说,忽必烈当上皇帝后,蒙古国便开始陷入分裂,那也是有历史和现实原因的。在争夺汗位时,忽必烈的几个同辈兄弟也曾被拥戴为汗或争夺过汗,但忽必烈最终取得了汗位。

元朝成立后,忽必烈治理国家的重点放在了中原和南方,对另外三个自立为汗的北部小国有所忽视,并没有派兵剿灭,这只能说明忽必烈的仁厚,都是自家兄弟嘛,愿意称汗也好,占领一片国土也好,就忍让一下吧,但这并不是忽必烈的无能和昏庸造成的结果。

1294年正月,忽必烈在大都去逝,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韩枫3897


有关成吉思汗的历史,你们史学家没有搞明白,怎么能说清楚大元朝忽必烈时期的历史呢?蒙哥和忽必烈,贵由他们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也说不明白还谈什么元朝历史了。关于忽必烈时期蒙古分裂成三个国家,那都是假传人和那五个人。在1986年编制写的历史书被外蒙古不懂蒙古历史的专家所认可,国内外呼应而形成的这些历史。还有一些假传人,在国内打不开局面,到国外定居冒充成吉思汗传人或后裔把编写好的,有关成吉思汗,蒙古,元朝的书籍在国外发表。内外勾结所造成的局面…书都是你抄我的,我抄你的都是大同小义没有什么所探讨研究的价值。只是在寻找成吉思汗陵,成了全世界人的观注之事!成吉思汗时期和元朝统治时期的地域有多大,至今还是末知数。乌兰夫先生在世时,非常清楚蒙古今代历史。他们不敢胡说!是因为乌兰夫主席警告这些人,不要弄需作假,传人还在。从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国家副主席乌兰夫先生去世以后。这二十几年来,让那些假的传人成了各大院校的客座教授,文史专家有的成了院长。成吉思汗历史,蒙古历史研究员,所造成的恶果。让成吉思汗一元朝和北元历史断版…!如果还要继续这样发展下去的话,那真是无颜面对后人了…!该醒悟了…。


圆满169773058


关键,忽必烈就是四个字:得位不正!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蒙古大汗的汗位传承,自打成吉思汗那时候开始,就是推举制的。1219年,成吉思汗准备挥师西征。他与皇后们话别,也遂皇后说:“诸皇子中,嫡出的共有四人,主上千秋万岁后,应由何人承统?您顶柱般的御体一倒,象群雀般的国民由谁来管?”成吉思汗叹道:“虽是妇女,也遂的话是对的。世上没有长生不老之人,是到了确定后嗣的时候啦。”成吉思汗当下召见诸子及胞弟,议定窝阔台为汗位继承人。

不过,成吉思汗虽然表达了他希望窝阔台做自己继承人的愿望,但事实上谁能做汗,还是要由蒙古的忽里台(即诸王及贵族参加的大会)推举决定。所以在成吉思汗死后、王位空缺的两年内,拖雷监摄国政。1229年秋,蒙古宗王和重要大臣便正式举行选举大会。大会争议了40天,分成两派,一部分人主张推举拖雷做大汗(这实际上就是反对成吉思汗的意思,但支持者还是很多),另一部分则支持窝阔台。在此时刻,察合台投下关键一票给了窝阔台,由此奠定大局。

1246年,窝阔台死后谁来继承这个汗位?同样是忽里台大会,诸王、贵族都到和林来参加大会。诸王中,“长子西征”统帅拔都威望最高,但是他不愿意支持窝阔台的儿子贵由,却又没有别的人选,所以只能托辞有病,拒绝赴会,让自己的弟弟过来参加。而这一次大会的推选结果,确实是选了贵由做大汗——也就是在这次大会上,蒙古贵族还立誓道:“只要你(指贵由)的家族中还留一个哪怕是裹在油脂和草中的人,我们都不会把汗位再给别人。”

贵由死后,拔都便以长支宗王的身份发飚,他遣使邀请宗王、大臣,到他在中亚草原的驻地召开了一次忽里台,在会上他极力称赞蒙哥能力出众,应当即位,而窝阔台后人,已经没有继承汗位的资格(因为违背了忽里台大会的宗旨,限定了继承人)。所以最终这次大会的结果,是拖雷的长子蒙哥成了大汗。

也正是这一次大会,造成了窝阔台、察合台两家与术赤、拖雷两家的对立。蒙哥于是又遣使邀集各支宗王到斡难河畔召开忽里台,最后在1251年再度选举,蒙哥终于获得多数票,成为广受认可的蒙古大汗。

所以说,从成吉思汗开始,窝阔台、贵由、蒙哥都是忽里台大会选举的结果,这是蒙古人认可的首领产生模式——但是,忽必烈不是这样的!

此时,忽里台大会仍在发挥其作用,但忽必烈,却没有经过任何大会的推选,便自称大汗(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好比是当初的启,在父亲禹死后自立为国君,开启了中国式父死子继的时代)。忽必烈这么做,当然是违背了蒙古的传统政治规则的,察合台、窝阔台两系以及蒙哥的儿子们,都支持阿里不哥继承。1260年的忽里台大会,最后选举出来的蒙古大汗,就是阿里不哥。而拔都后裔那边,同样对阿里不哥表示支持,譬如说金帐汗国稍后的钱币,就是刻着阿里不哥的名字。惟有伊儿汗,貌似对忽必烈有所支持。

双方征战的结果,却是阿里不哥输给了忽必烈。也就是说,忽里台大会选举制输给了皇帝继承制。但是,虽然忽必烈赢得了战争,却没能赢得全体蒙古人对他的认可。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三系,都与元朝开始各奔东西,甚至是与元朝关系最好的伊儿汗,事实上也走上了独立之路——换句话说,蒙古汗国的共同体机制,由此土崩瓦解、不复存在!

所以你说,元朝建立就是蒙古分裂,一点没错!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蒙古帝国内部的裂痕,并不是从忽必烈当上大汗之后出现。

早在铁木真1206年加成吉思汗尊号,建立大蒙古国时,严格意义上来说蒙古国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而更像是一种氏族联盟。

铁木真死后,经过选汗大会,窝阔台继承汗位,但是遇到大事都需要和各王商议,对于各王所掌握的军队,窝阔台也没有统辖权。到了窝阔台死后,围绕汗位的继承,蒙古贵族(所谓黄金氏族)发生了第一次内斗,最终汗位由拖雷的儿子蒙哥继承,窝阔台的后裔则对此暗存不满,这样酝酿了后来窝阔台汗国的独立。

等到蒙哥去世后,围绕汗位,蒙哥的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爆发争夺战争,最终忽必烈夺取汗位,但这种没有经过选汗大会产生的大汗,其威望较之成吉思汗时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作为阿里布哥的支持者,察合台汗国与忽必烈建立的元王朝渐行渐远。此外,钦察汗国(金帐汗国)、伊利汗国距离中原遥远,大汗鞭长莫及,也相继走向独立。

最终,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利汗国、窝阔台汗国只是名义上属于大蒙古国,实际上类似于藩属国的性质,已经和元王朝脱离。


海研会


1206年春天,统一了蒙古草原的铁木真,率众部落首领在斡难河源头举行了忽里台大会,成为蒙古大汗,自称成吉思汗,建国号“也可蒙古兀鲁斯”(Yeke Monggol Ulus),即大蒙古国。建国之后,成吉思汗又相继建立健全了一整套政治军事制度,为此后的开疆拓土奠定了重要基础。

(成吉思汗像)

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带领蒙古铁骑南下西征,四处扩张,等到了1259年第四位大汗蒙哥汗去世时,大蒙古国的疆域已经包含了漠北、华北、东北、西藏、西域、中亚、西亚、东欧等在内的辽阔地域。成吉思汗的子孙也在新占领的地区相继建立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

(蒙古帝国)

1260年,一直负责管辖漠南、中原地区的忽必烈称汗。击败反对者后,忽必烈建国号大元,改燕京为大都,采取了一些列的汉化措施。这些举措引得的了守旧的蒙古贵族的反对,西亚等地区的四大汗国也逐渐疏离。忽必烈过于重视中原地区的发展,而忽视草原地区的发展,减少了与四大汗国之间的联系,自然使得大蒙古国出现了分裂的趋势。


老照片


蒙古帝国的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而元朝的面积为1372平方公里。比蒙古帝国小了一半还多,说明在元世祖忽必烈创立的大元朝和铁木真当年创立的蒙古帝国是有明显区别的。

先说说一些基本概念吧。蒙古帝国的创始人是铁木真,也就是那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随着蒙古铁骑的四处征伐,终于形成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庞然大物——蒙古帝国。再后来蒙哥去世,蒙古帝国分裂为“四大汗国”和大元朝,它们五家都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但都互相独立,谁也不听谁的号令。简单的说,蒙古黄金家族分家了。忽必烈占据了最大的部分,并入主中原,和其他4家分道扬镳了。

其实不是忽必烈当了元朝皇帝,蒙古帝国才分家的,蒙古帝国分裂是必然的。

首先是因为疆域太广大了。管理这么大的地盘,自古至今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每当缺少绝对的领袖时,就会产生分裂。

其次是蒙古人口不多,且缺乏管理能力,不足以统治这么广大的国土。我们都知道,蒙古是游牧民族,随着水草不断迁移,虽然善骑射,性凶狠,但却比较随性,不太可能去开疆扩土。铁木真能把这群松散的人凝聚在一起,让他们去万里之外的地方远征,确实很厉害。但由于人口少,所以蒙古军团所到之处,喜欢采取简单粗暴的治理方式,就是杀戮,把不听话的都杀了,让你害怕。这种方式短期看没问题,但太缺少有效的统治手段了,长期看,必然会被推翻。

最后是忽必烈建立元朝与蒙古其他贵族的理念不合。虽然大元朝比其他4个汗国都强大的多,但是其他人并不顺从他。因为忽必烈建立元朝完全效仿了汉族王朝的运行模式,实行三省六部制,重用汉族官员。这些行为在其他眼界较低的蒙古权贵看来是抛弃了自己的文化,是种背叛行为。加上忽必烈的实力和威望确实不能完全降伏这些汗国,最终蒙古帝国也就瓦解了。

有论调说元、清属于侵略,不属于中国的朝代。其实这种说法不是很正确。因为无论元朝还是清朝,其实都部分的和华夏进行了融合,是有妥协的统治,勉强是可以算成我们的朝代的。元朝的融合妥协差一些,原因多半是保守势力太强大了,而且元世祖对于汉族官员把太子弄的文弱无比很厌恶,加上后来父子反目,太子身亡等一些列的事情,让元朝自统治者开始对汉文化产生了很大的误解和歧视。最终元朝70余年就玩完了,而且一直起义不断;清朝的统治者虽然格局上比元朝差很多,而且喜欢搞文字狱,思想禁锢这些历史倒退的手段,但是统治期却长达267年,原因就是在文化上妥协性很高。虽然统治者不会真正重用汉官,但是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很尊重他们。这些汉族文官们同时多数也是文坛领袖,他们对皇族给他们的礼遇很受用,也就甘心为满清皇族充当文化打手,和愚民的帮凶。因此统治期很长。

其实元世祖最初亲近汉臣的做法是对的,这样能够很好的维护蒙古人统治。但是很可惜,元朝虽然不搞愚民政策,不限制服侍发型。但是根本不拿汉人当人看,四等人的划分以及把读书人列为第九等,连妓女都不如的做法,简直是对华夏的奇耻大辱,快速灭亡是肯定的。


途牛山小旋风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分析一下元朝与蒙古帝国的关系:在蒙古帝国的版图上,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及其后代统治着四大汗国。早期的四大汗国是属于蒙古帝国大汗所统领,发展到后来其实只是军事联合体,各自独立发展。而元朝是蒙古帝国在征服中原地区后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元世祖忽必烈是元朝的第一个皇帝,同时也是蒙古帝国大汗的继承者,以元朝为基地统领整个蒙古帝国。

公元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被杀,蒙古帝国内部分裂由此开始,四大汗国开始鼎足而立。那么蒙古帝国的分裂是忽必烈直接导致的吗?我们且看分析如下:

1、忽必烈蒙古帝国汉位得来不当

蒙古帝国之所以分裂,与忽必烈不合法窃取汗位有很大关系,尤其是西方汗国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等汗国,他们都是支持阿里不哥的,蒙古传统有幼子守灶的理念,而阿里不哥正是拖雷的幼子,蒙古传统观念的捍卫者。相比忽必烈,他虽然有实力,可他却背离了蒙古传统,虽能得到东部蒙古诸王支持还有伊尔汗国的支持,但在当时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毕竟占据大席位,在帝国发言权分量很重,所以说光靠实力是不行的,最主要要得到众汗国支持。可忽必烈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2、忽必烈定都中原要做皇帝

忽必烈在打败阿里不哥后,将国都定在原大金国的中都,改大元为国号,放弃大蒙古帝国国号,而这些直接导致蒙古帝国三大汗国不满,与祖宗定制的帝国国号不符,自然不服从,蒙古帝国就等于架为空虚,瞬间他们纷纷独立。加之忽必烈由于当初举措不当,为了求得称汗把握,任意将土地划分给各汗国,引起其他不满。当时元朝和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出现摩擦,边境时常告急。窝阔台系的海都根本就不承认元朝忽必烈的合法性,在西部不断挑事。

3、忽必烈阻止分裂心有余而力不足

忽必烈在当时根本就没有办法阻止蒙古帝国的分裂,各汗国实际上早已自治,大汗只不过是个虚名而以。蒙古帝国疆域辽阔,忽必烈只拥有中原地区,也就是宋、金、西夏、大理以及蒙古本土。伊尔汗国被察合台与窝阔台汗国隔绝,元朝根本就没有驾驭伊尔汗国的可能。与伊尔汗国的这场纷争在忽必烈孙子铁穆儿时才结束,蒙古帝国的西方各汗国仍名义上承认元朝是大汗汗国,但仍是高度自治的,蒙古帝国名存实亡了。

综上所述,忽必烈不是不阻止蒙古帝国分裂,而是他已没有这种驾驭力和威望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元世祖忽必烈加速了蒙古帝国的分裂,是压垮蒙古帝国的那一根稻草。


野史也是史


他不建元,蒙古帝国也很难保持统一。三个蒙古汗国在穆斯林文化区。一个在华夏文化区。欧洲有的皇族因为信仰一支信天主教,一支信新教都能大打出手。能把江山让于信新教的外姓旁人,也不会把江山给信天主教的同宗兄弟。文化上,宗教上的裂痕没办法弥补的。


北漂叔叔



这个观点大部分人都比较认同,因为自从忽必烈当上大汗以后,帝国就已经行将分裂,单不说元朝,就以忽必烈继汗位开始,西方以喀喇昆仑山直到地中海就不再属于忽必烈蒙古帝国的统治之下。相反他却把主要精力用在治理中原上,政治中心南移是最标志的象征,他摒弃代表真正世界中心的国际都会哈拉和林,蒙古高原核心不再属于焦点,忽必烈这样做直接把成吉思汗到蒙哥汗这半个世纪的国都给废弃,因此他也得不到西方各大分镇诸王的认同。

原因是哈拉和林当时位置正好有通往西方的站赤,直接通过平坦的西蒙古草原越过阿尔泰山就抵达广袤的中亚平原,然后直线达到东欧平原和伊朗高原,日程也近,哈拉和林在当时很容易与西方诸王取得联系,它的位置位于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北的额尔德尼召,在成吉思汗兴起统一蒙古草原一直在这一块转悠,祖辈草原文化浓厚也加深了西方诸王的归属感,这也是太宗窝阔台为什么要执意定都哈拉和林的原因。



早在成吉思汗已划归帝国政治中心开始,似乎这里一直代表蒙古帝国的骄傲,这源于这里曾是最具代表的匈奴和突厥,回鹘的政治中心,所以蒙古帝国是彻头彻尾的草原帝国。这也正是窝阔台汗到蒙哥汗为什么一直觊觎于此的原因,在这段时间哈拉和林已被修建,而且多样化,是草原游牧文明与农耕定居文明的双重体现。


为了彰显帝国的成就,窝阔台汗命从金国俘获来的建筑师刘敏采用纯汉式建筑打造帝都,采用宋式建筑风格,看似活脱脱一个中原城市屹立在西伯利亚以南。为此窝阔台还为自己建有万安宫,除此之外还建有回回城,蒙古包城,所以哈拉和林是元大都的蓝本。

忽必烈自从南迁漠南后,准备放弃哈拉和林,连头都不回,为此他还想继续迁往中原腹地迁,当上大汗后开始时以原来当王爷时开平府邸作为临时帝都,最后在今内蒙古正南旗建上都为正式帝都,这也到后来也有了大都。

所以一路上他是渐渐把帝国倾向农耕文明的同时,又加剧了蒙古帝国的分裂,但忽必烈仍以蒙古第五代大汗身份自居,虽然到1276年取大哉乾元改大元当上中原皇帝可仍维持全蒙古大汗地位,但是早在1260年蒙古帝国因他与阿里不哥之争早已分奔离西,尤其是西方四大汗国,主要是忽必烈没有得到他们全部支持,本来该当大汗是阿里不哥,却被有实力的忽必烈用武力给占了先,加上忽必烈这一系列改革,也让西方诸王们离心。

尤其掀开反忽必烈的是窝阔台系海都,还有先汗蒙哥儿子昔里吉,盘踞西北准备策反,重新在中亚开库里台。加上忽必烈为汗位将阿姆河直到埃及边缘赐给了五弟旭烈兀支持其建立伊利汗国,将阿尔泰山到阿姆河赐予阿鲁忽建立察合台汗国,再有俄罗斯一带钦察汗国早已不停中央的命令。所以西方诸王形同就是在忽必烈安排与分歧上形成的,原因他已没有蒙哥汗的号召力,因此忽必烈自继大汗位开始,西面只局限在中亚一带,不再可能是西到波斯,中亚,俄罗斯地区的广大疆域实际拥有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