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西湛江民俗文化大全,你對湛江民俗文化了解多少?

湛江民俗文化底蘊豐富深厚,曾獲得山花獎等眾多獎項,下面小編來盤點一下湛江有哪些民俗文化:

1.醒獅:

醒獅表演始於明清時期,是一種地道的廣東省民間舞蹈,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傳統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200多年來,凡逢年過節、喜紅慶典,都用醒獅助興,祈求平安吉祥,醒獅表演成為湛江市群眾喜聞樂見的一項活動。2008年文車醒獅團參加奧運開幕式。

粵西湛江民俗文化大全,你對湛江民俗文化了解多少?


2.吳川飄色:

素有民間藝術之鄉美譽的吳川民間藝術以其歷史悠久、豐富多彩、技藝精湛而聞名遐邇. 尤其是始於清代的吳川飄色,堪稱南國民間藝術的一株絢麗的奇葩。

清末,吳川黃坡的四鄉八村常常舉行遊神賽會,出現了表現戲劇片斷的化裝遊行,俗稱地色,引人注目。為取勝其他村莊,吳川黃坡鎮的民間藝人陳壽全與父親別出心裁地搞了技巧化裝遊人,在一個扁方形的木箱上,設計出《哪叱出世》戲劇片斷:一個身穿紅綾兜,手執紅纓槍的小孩,立在可以開合蓮花上。因為蓮花是向上翹起的,所以稱作翹色。小哪叱在蓮花上迎風飛飄,故又稱為飄色。這套飄色展出後,遊遍黃坡,轟動全縣。人們都覺得很奇怪,一根手指般大的花梗上開著花朵,怎麼能站立個小孩?後來,陳壽全又相繼製作了二十板飄色,在各地展出,大受民眾歡迎。

從此,飄色之花就遍開在吳川的沃土之上。

特別奇妙的是,在空中飄動的人物的立足點只是踩著一根纓槍或劍尾上;更有趣的是,有的角色還踏著活生生的動物(如公雞、白鴿、鯉魚、金魚等)在行進間手舞足蹈,給予人們一種神秘感。飄色的人物形象普遍是按戲劇人物的藝術造型設計、打扮的。其內容有歷史故事,或神話傳說,或現代題材。


粵西湛江民俗文化大全,你對湛江民俗文化了解多少?


3.東海島人龍舞:

東海島人龍舞是一種古老的傳統舞蹈。起源於廣東省湛江市東海島東山鎮,人龍舞之所以被稱為“人龍”,是由於演出的“龍”全部由人組成,而不是用物構成。龍身巨長,一般由五六十人組成,有的達數百人,氣勢雄偉壯觀。

相傳,明末清初,福王朱由嵩帶領他的餘部南撤,準備到海南建立反清復明基地。相傳八月十五走到該地。當地鄉紳為了讓士兵能夠過好中秋,就把流傳於孩子中間的一種雜耍組織起來進行表演。從這個時候開始,人龍舞開始逐步定型,一直髮展到今天這個樣子。人龍舞盛行於清乾隆、嘉慶年間。清雍正十年,雷州守備師移駐東山圩,改名為東山水師營,有官兵253人,並在東山圩設有武秀才考場。自此,東山圩得以迅速發展。當時,東山圩東、西街各有一支人龍舞隊伍。武秀才的考試一般設在八月十五。於是,人們白天看武試,晚上看“人龍舞”,兩支人龍舞的隊伍相互也展開了技藝的比賽。一時間,東山圩熱鬧非凡。就這樣,年復一年,約定俗成,人龍舞一直舞到今天,歷久不衰。

粵西湛江民俗文化大全,你對湛江民俗文化了解多少?

4.廉江舞鷹雄:

相傳在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今廉江新華鎮一帶就有舞鷹雄活動, 已有近三百年曆史。表演內容為鷹雄因猴子挑釁而惡鬥,鷹腹頂6米高杆,展翅沖天而上,技藝險難,扣人心絃,後經大肚佛相勸,鷹、雄息戰言和。集舞蹈、武術、雜技於一體,頗具特色。

廉江舞鷹雄入選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粵西湛江民俗文化大全,你對湛江民俗文化了解多少?


5.湛江儺舞:

儺舞是一種古代面具舞蹈,素有“舞蹈活化石”之稱。是由中原及閩南傳入的,古老生動,蘊含豐富,氣氛熱烈壯觀,動作原始古樸。

湛江儺舞起源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祭祀儀式,其內容形式是古代雷州半島勞動人民敬天崇雷而形成的一種獨特雷儺舞,以雷首公與東、南、西、北、中五方雷將為主體,還包括土地公婆、艄公婆等,俗稱“走清將”、“舞巫”、“考兵”等,也是當地古代先民祭雷遣災、禱神保平安的民俗舞蹈。

2007年4月“考兵”儺舞被列入湛江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粵西湛江民俗文化大全,你對湛江民俗文化了解多少?

6.北坡游魚:

游魚又稱魚燈。每年元宵節期間遂溪北坡鎮老墟有糊魚燈、舞魚燈、遊村社,祈求風調雨風、年年有餘的游魚習俗,起源於清朝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

每年的元宵夜,北坡人家家戶戶,不分男女老少手舉一條條魚燈,自發參加全圩巡遊。魚燈如長龍,走巷串戶,所到之處,鞭炮響不絕,火箭炮此起彼伏。月夜之下,千盞魚燈如遊大海.,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粵西湛江民俗文化大全,你對湛江民俗文化了解多少?

7.南三島田頭拜上司:

每年的正月十一晚,田頭有獨特的拜上司活動。活動開始時,村民抬康皇大帝、車元帥、冼太夫人、龍女仙姑、旗頭先鋒、華光大帝遊神。這時,煙花齊放,當煙花驟然綻放,璀璨了整個天際。流星般的火花從天空直落,等待著人們許下心願,那玉樹瓊花的世界,在夜色中重現天宮的花園。等遊神到村大門口時,村民把康皇轎的轎頂拆下來,抬去上司木嶺拜上司,其他轎子在上司路等康皇回集合。重頭戲來了,除了康皇轎的遊神隊伍和燈籠隊過去拜神,其他村民不能過去,只能在大門口這邊遠看。拜完神之後,燈籠隊開始跑步比賽,跑第一的能得到康皇保佑。

南三田頭村正月十一晚拜上司,當晚注意以下的內容:

1.禁止外村人靠近康皇轎

2.禁止女人靠近康皇轎

3.禁止未洗澡的人靠近康皇轎

4.當康皇轎到村口時,外村人一定主動離開

5.當康皇去拜上司的時候一定要肅靜

6.當晚只能田頭男丁抬轎子

7.搬進田頭住的村民也同時禁止靠近康皇轎

8.外村人和女人可到村內外觀賞煙花,除了康皇轎其他轎可抬。

9.當康皇大帝上去拜上司時,陪上拜上司的田頭人,一定把手機調靜音模式,一定肅靜

8.舞貔貅:

這習俗來自一個古老的傳說。話說很久以前,這裡的人們過著安寧平靜的生活。有一天突然來了個兇猛的野獸貔貅。據說貔貅長得像獅子,但比獅子兇猛,它見鳥獸就吃,見人就咬,弄得人們談“貅”色變。一天,一個樵夫到山上砍柴,被貔貅追上吃掉了。這剛好被土地公碰見,他拼命上前相救,無奈功力不夠,不到幾回合土地公就敗下了陣。後來他向北極玄天大帝(北帝)稟告貔貅作惡之事,北帝派童子紫薇手捧金印前來對陣貔貅。紫薇童子雖然武藝高強,法力無邊,但是亦不是貔貅的對手,幾十個回合後,漸處下風。情急之中心生一計詐敗讓貔貅吃掉。身處貔貅肚子之中的紫薇童子拼命地踢打,痛得貔貅滿地打滾。貔貅只得哀求饒命,願意投降。紫薇便把它作為坐騎。自此山林恢復了太平。紫薇降服貔 貅 這日,恰好是農曆的三月初五,當地人們為了感謝北帝派紫薇童子為民除害,便於工作把該日定為北帝誕。又把紫薇降服貔貅的過程編成舞蹈,每年的正月十八年例和三月初五年例(北帝誕)都舞一番以作紀念。

9.搶炮頭:

不少村莊的年例,在晚飯後有“搶炮頭”的習俗。“炮頭”就是煙花升空後掉下來的紙團。炮頭有“發財炮”、“豬仔炮”、“添丁炮”、“菜炮”等。民谷相傳,誰拾到炮頭,當年就會順順利利,添丁發財。誰拾到什麼炮,第二年便要還什麼炮,如果把拾到“豬仔炮”的,每二年還要還一頭豬崽,拾到“菜炮”的,第二年也要還一桌酒菜。指令性計劃炮頭的場面很熱鬧。燒炮時,一支支火箭射向天空,隨著“噼噼啪啪”的響聲,火箭在天空中炸開,空中飛舞著五顏六色的綵球,美麗極了。最後通牒“嗖”的一聲,從炮筒裡射出一個炮頭,在空中劃出一首美麗的弧線後掉下來了,人們爭先恐後前去搶奪。

10.木偶戲:

吳川人叫木偶戲為“鬼仔戲”、“鬼兒戲”。吳川的木偶戲有三種:一種是單人木偶,流行於長岐、淺水、蘭石一帶,另一咱是小班木偶,流行於吳川流不息西南各鎮,唱吳川山歌腔,再一種是大班木偶,又稱粵劇木偶,唱粵劇腔。有些大班,日場木偶演出,夜場演員演出,故又稱陰陽班。小班木偶、大班木偶已基本消亡,還有少量單人木偶班,演員多是六七十歲的老藝人。

11.穿令箭:

穿令箭又叫穿腮、穿面頰,是元宵節期間,湛江各地鄉村巡遊表演的一項絕技。令箭用金屬特製,有銅、鐵、銀、不鏽鋼等各種材質的。結構實心,上粗下細,尾部呈針狀,長短不一,一般一米左右。表演者用令箭由一邊臉頰穿進口腔,再從另一邊臉頰穿出,用手扶著外露部分,讓人們抬著遊行,行程有的數公里,時間兩三個小時,自始至終神態自然。令箭拔出,表演者的臉頰看不見洞口以及流血的痕跡,令人驚歎。也有穿耳、穿舌一類難度高的表演

民間習俗,表演出遊前三天,先將令箭打磨清洗,然後恭敬地放入廟宇封令;取令要鄭重其事,香燭拜祭。表演者要沐浴淨身,有的還齋戒吃素三天。穿令箭出遊,顯示有神靈庇佑,平安保障,能逢凶化吉,故表演者大多數不講報酬,過去一般獎勵花生油1.5公斤,豬肉2.5公斤。表演極其講究,令箭入面頰的部位要準確,拔箭要注意手法,容不得半點馬虎。民間傳說最長的令箭,是解放前在調羅村表演的一支令箭,表演者面部入箭,外露部分長達3米多,需三個人用叉頂著令箭遊行,轟動一時。

12.上刀山:

湛江麻章太平鎮麒麟村年例最引人注目的活動就是驚險刺激的上刀山表演了,麒麟村爬刀梯的傳統已經有200多年曆史了,在整個雷州半島都是非常少見的!

相傳是2000年前,由名將的張興武率部下攻打羅漢城鬼門關時,見城牆又高又厚,便令36名勇士光腳搭成人梯,張興武率先手持鋼刀踏著人梯越入城內,斬除妖魔,百姓從此安寧。張興武聲名遠播,為民敬仰。直到明代末年先祖雷州都司陳大綸在此地建村居住,建廟奉祀張興武侯帥,在每年農曆二月十二日這一天,當地的老百姓都表演爬人梯,以紀念先人。這種“年例”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更迭,除了紀念,村民們開始把更多美好的的祝願寄予在孩子們的身上,每當少年們爬完刀梯,村裡面未滿週歲的幼兒也會被放在刀梯底下穿過,以求孩子們能平安長大。

13.下火海:

“下火海”是雷州地區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下火海”是用木柴壘成中空的錐形柴堆,當篝火燒成一堆發紅的火炭後,表演村民輪番踩著滾燙的火炭快速通過,火炭被踢得火花四濺,場面相當震撼。

數十個的年青人圍在火旁激烈地敲鑼,不時振臂吶喊。在最為重要的“下火海”環節前,火場被攏成尖堆狀,接著由兩名村民赤腳按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來回快速踩過火場,緊接著其他自願參加的村民紛紛赤腳快速通過火場,直至將火堆踩平、踩散。此後,各家各戶用草紙捲筒在火場取“火種”帶回家點燈。

14.壓舟:

押舟的時間表在年例當晚8點至10點,人們接線員著神像和紙船在村中巡遊,或是停放在“醮地”,各家從家裡拿出些雞毛、亂頭髮、麻種、豆種(象徵麻疹、瘡痘),放在紙船裡,接線員到村外的三叉路口或江邊焚燒掉(意即祛邪逐鬼)。該習俗目的是寄寓驅邪避惡、保佑平安的集體活動,依照傳統,每年元宵節各村都會村舉辦押舟活動。

15.翻刺床

翻刺床是湛江地區一種的漢族民俗活動,就是將帶刺的樹枝紮成一張床,表演者赤著上身,臥於刺床上翻滾,旁人敲鑼打鼓吶喊助威。表演者有—定的武術功底,能用功運氣,在刺床上任由滾動,安然無恙,不見流血和傷痕。

作為一種漢族民俗文化,湛江的東海島、麻章、太平、遂溪縣、雷州等農村,每年的年例遊神都有此項絕技表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