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今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7將,司馬遷卻獨贊藺相如?

成語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都源於《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負荊請罪之後,廉頗和藺相如交好,二人的故事就結束了嗎?

藺相如的最高官職,就是上卿嗎?藺相如,只是口才好嗎?廉頗又如何?……

這些問題,有一部分可以從司馬遷的原文中讀到,例如:藺相如不僅口才好,還是真將才。另一部分,司馬遷沒有直接寫明,但是在《史記今釋》中,楊家駱先生,在註釋裡給出了答案,例如:藺相如,並沒有止步上卿,最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史記今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7將,司馬遷卻獨贊藺相如?

史學家,楊家駱,江蘇南京人。1912年出生,從小接觸歷史,少年時代即隨祖父楊星橋編纂 《國史通纂》,後主持 《國史通纂》 的彙編。16歲,進教育部圖書館工作。18歲,正式從事出版工作,並創辦中國辭典館和中國學術百科全書編輯館,並任館長。28歲,已經出版的25種著作等作品。《史記今釋》成書時,楊家駱57歲。《史記今釋》在1971年在臺灣首版,2019年在後浪引進大陸出版。

在序言中,楊家駱提示:《史記》是主題式寫作,並不是《廉頗藺相如列傳》就只寫此二人。本列傳是趙國將領列傳,一共寫到7位趙國的將領,按照出場順序為:廉頗、藺相如、樂乘、趙奢、趙括、李牧和司馬尚等等。

《史記今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7將,司馬遷卻獨贊藺相如?

在《廉頗藺相如列傳》收尾,司馬遷寫到: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史記今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7將,司馬遷卻獨贊藺相如?

翻譯成現代文是:

太史公說:知道自己將要身死而泰然處之,必是英勇非凡。死並不是難事,在死之前,從容面對,才是難事。當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視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大臣的時候,就當時的形勢而言,最多不過是被殺,然而一般讀書人卻往往因為膽小而不敢有這樣的表現。藺相如一奮揚其英武之氣勇,其威力就可以壓倒敵國。藺相如謙退地對廉頗讓步,他的聲譽比泰山還重,藺相如所表現的智慧和勇氣,可以說是兼而有之。

作者楊家駱,《史記今釋》對於這段的註釋裡,還增加了一些內容,更利於理解。

《史記今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7將,司馬遷卻獨贊藺相如?

藺相如是口才一流的文人,難道因為都是文人,所以司馬遷就不看好武將,只給藺相如好評?

其實不然。

首先,藺相如也當過武將

“後四年,藺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

《史記今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7將,司馬遷卻獨贊藺相如?

平邑,現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周武王封姜太公營丘(現淄博),齊國就定都淄博,直到齊國滅亡,中間短時間定都臨淄附近。齊國是“戰國七雄”裡唯一沒有長距離遷都的國家。

如圖所示,藺相如從趙國(現河北)開始行軍,一直打到齊國(現山東)腹地平邑。平邑,距離齊國首都400公里左右,但離趙國邊境超過600公里。如果再繼續,很可能孤軍深入,勝負就難說了。

《史記今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7將,司馬遷卻獨贊藺相如?

毛澤東主席,就很擅長“誘敵深入”。不論是《論持久戰》“日軍要完全被敵對的中國人所包”;還是《動員一切力量,殲滅可能向石家莊進擾之敵》“請各界作好充分準備,誘敵深入,聚而殲之,不讓敵人有一兵一卒逃回老巢,等等。”一篇文章嚇退傅作義的十萬大軍;還是和基辛格說到中國和蘇聯可能發生的戰爭:“當毛澤東向我詳細描述瞭如何誘敵深入,使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的戰略。”誘敵深入,可節約戰鬥力,可輔助戰爭勝利。

《史記今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7將,司馬遷卻獨贊藺相如?

雖然沒有史料直接證明,藺相如也是怕被誘敵深入,打到了平邑就撤軍。但是,對於都城一直在平邑400公里外的齊國而言,離首都越近肯定經營越好,軍事實力越強。藺相如的軍隊,離趙國越遠,人困馬乏,補給也更困難。因此是越往都城附近攻打,藺相如戰勝的可能性會越小。藺相如,在此次伐齊選擇攻打到平邑後撤軍,無意是明智的。


所以,說藺相如也是趙國7將之一。將軍,不僅是廉頗對藺相如的尊稱——“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更有軍事行動證明藺相如不只是一介書生而已,還打勝仗的將才。

其次,趙國7將,但只有藺相如,能做事超預期

藺相如,只要是出場,不管外交還是打仗,都是勝利。

《史記今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7將,司馬遷卻獨贊藺相如?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都是藺相如的高光時刻。藺相如的三寸不爛之舌,愣是讓趙國挽回了必輸的局面,扳回兩局。即使是唯一的一次帶兵打仗,藺相如帶兵也是贏了齊國。以至於可以得出結論:只要藺相如在,就能保證趙國,能把鐵定吃虧變成勝利。想翻盤,找藺相如。


與藺相如不同,其他6位將軍,都僅有馬上功勞,還勝負不定。

廉頗、樂乘:

和氏璧事件,廉頗和諸位大臣,都沒想出辦法也沒出人。討伐齊魏等小國,廉頗全勝;但廉頗被秦軍大敗於長平。廉頗還因為樂乘後被趙王升職到之上,廉頗要打樂乘,樂乘逃走。廉頗去了魏國,最後客死燕國。

趙奢、趙括:

趙奢對秦國2戰全勝,可惜壽命不長。

趙奢的兒子趙括,徒有虛名。長平之戰秦軍射殺趙括。

《史記今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7將,司馬遷卻獨贊藺相如?

李牧、司馬尚:

擅長戍邊。後趙王聽信讒言,認為李牧、司馬尚要謀反,廢司馬尚,殺李牧。

相比之下,還是藺相如的功績更大,更全面。

第三,藺相如為人處世,也很智慧

藺相如第一次出場,是在他的領導趙國宦官頭子繆賢,講述的故事裡。

這裡要說明一下。從周朝開始,宦官就存在了,是帝王和家屬的管家。戰國時期,宦官也只是王族的管家,並不是被閹的太監。從東漢開始,宦官和太監一致了,均由閹人擔任。可見,趙國宦官頭子繆賢,還是個普通人。

《史記今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7將,司馬遷卻獨贊藺相如?

繼續藺相如,智勇救主的故事。

繆賢一度惹禍,準備逃到燕國。他以為,燕王私下和他說願意結交,就會收留他。繆賢要逃走,藺相如勸阻,並分析:燕王的話,實際是對繆賢的靠山——趙王,說的。

就算繆賢逃到燕國,也會被燕王送回趙國。那就是板上釘釘的叛國罪,就算趙王再喜歡繆賢,也會殺一儆百。與其這樣,不如直接負荊請罪。普通罪再大,也遠小於叛國罪。負荊請罪,趙王免其死罪,還可以讓趙王得到一個寬宏大量的好名聲。


繆賢,聽從了藺相如的話,負荊請罪,成功保住了性命,繼續當他的宦官頭子。

《史記今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7將,司馬遷卻獨贊藺相如?

藺相如,從燕王、趙王的角度出發,分析了二王的心理,給出了繆賢一個最優解決辦法。藺相如,沒有直接從繆賢的角度思考,而是跳出來,從更大的格局,甚至國家格局來看事情。與眾不同的思考框架,就是智慧的表現。

你注意到一點沒有?藺相如和周圍人關係不錯。這是為什麼呢?

1、藺相如,救領導繆賢一命。

藺相如,當時的身份是“趙宦者令繆賢舍人”。藺相如是下屬,繆賢是領導。如果藺相如是普通下屬的話,繆賢會聽嗎?


舍人,常規理解就是食客、賓客、門客。但是,舍人就是食客賓客門客嗎?《史記今釋》在這種容易產生誤解的地方,都做出了詳細的解釋:

舍人:“戰國時王公貴族門下,多養食客;賓客與門下舍人不盡同。王伯祥:‘賓客指以客相待的人,或臨時做客並無固定職事的人。門下舍人則指食客中派有差使的人。’”

王伯祥,在《史記今釋》的註釋裡,經常出現。所以,有必要做個介紹。

《史記今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7將,司馬遷卻獨贊藺相如?

著名學者,王伯祥(1890-1975),名鍾麒,字伯祥,江蘇蘇州人。曾任教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曾擔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新中國成立後,到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即現在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任研究員

著有《史記選》、《春秋左傳讀本》、《三國史略》等。

可見,王伯祥對《史記》所記載的歷史非常熟悉,做過大量研究。楊家駱在編著《史記今釋》的時候,多處參考《史記選》。

說完王伯祥和《史記今釋》及作者楊家駱,接著分析藺相如救領導。

《史記今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7將,司馬遷卻獨贊藺相如?

繆賢要逃跑,不可能很張揚。繆賢說燕王私下示好,這麼重大卻隱秘的事情,只可能告訴親信,可見藺相如應該就是繆賢的心腹。可見,藺相如不是普通的舍人。藺相如得到了繆賢的肯定:“其人勇士,有智謀”。

2、藺相如,派人送回和氏璧。

送和氏璧歸趙的人,必須是膽大心細。這種品質,只能經過長期觀察測試,才能確定。送璧人,只能是藺相如的心腹,並和藺相如一樣:忠誠,智勇雙全;方可完成“把信送給加西亞”這種,冒著生命危險,才能涉險過關的任務。藺相如雖然當時還是舍人,已經在培養手下了,可知其計劃長遠。

《史記今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7將,司馬遷卻獨贊藺相如?

3、藺相如,原諒負荊請罪的廉頗

澠池之會,藺相如不但安全送回趙王,還保全了趙王的面子,趙王很高興。趙王回國之後,封藺相如為上卿。藺相如的政治排名,從廉頗後,一下子就跳到了廉頗之前。

廉頗終於坐不住了:趙王沒有給自己升職就算了、給藺相如火速升職也算了,還讓藺相如已經在自己的前面,這點很難接受。所以,廉頗揚言要給藺相如點顏色看看。

《史記今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7將,司馬遷卻獨贊藺相如?

藺相如避其鋒芒,不和廉頗見面,避免直接衝突。直到舍人請辭,才說出“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聽後,負荊請罪,“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藺相如不計前嫌,只看國家利益,只看廉頗誠懇,就原諒了廉頗,確有氣度!不僅原諒,還是成為鐵哥們!

藺相如做事,一直都會考慮大局。

藺相如救領導繆賢,除忠誠外,從大局分析。“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燕國怕趙國,燕王肯定不會為了一個宦官,得罪趙國,更不會給趙國一個討伐燕國的藉口。兩國為了一個人,兵戎相見,實在沒有必要。

《史記今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7將,司馬遷卻獨贊藺相如?

藺相如派人送回和氏璧,除忠誠外,從大局著手。“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秦國強,和氏璧勢在必得。和氏璧是全天下都知道的寶物,趙王也喜歡。那麼,既然秦王不會遵守約定,那麼就送回和氏璧,自己留下。就算犧牲了性命,也完成了自己對趙王的承諾“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藺相如完璧歸趙,秦王見拿不到和氏璧,也暫時絕了自己對和氏璧的念想。兩國為了一塊玉,兵戎相見,必要性也不大。

《史記今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7將,司馬遷卻獨贊藺相如?

藺相如,原諒廉頗。除大度外,從大局著想。“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藺相如知道,弱國無外交。趙國當時兵強馬壯,藺相如才有底氣,在澠池之會上,與秦王對峙。沒有廉頗的軍隊支持,秦王是不怕書生藺相如的。何況當時趙王也在澠池,沒有廉頗的軍隊支持,秦王完全“挾趙王以令趙國”。“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秦王見佔不到趙王便宜,作罷。兩國至少在澠池之後一年內,沒有交戰。

《史記今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7將,司馬遷卻獨贊藺相如?

藺相如,能文能武,敢說敢做,智慧型下屬;在趙國諸將領裡,能力、人緣都是最好的。難怪即使後面沒有立下更大的功勞,也當了相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司馬遷沒有明說,楊家駱在《史記今釋》的註釋裡,解答了我們的疑問:藺相如最後的職位,也是最高職位,相國。廉頗在藺相如死後,又大破來犯的燕國,才是代理相國。


廉頗沒辦法,藺相如出使。藺相如陪趙王去秦國,廉頗守國。藺相如原諒生氣的廉頗。廉頗伐齊,大破之,取陽晉;藺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兩者軍功不相上下。

《史記今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7將,司馬遷卻獨贊藺相如?

人和人的差距,就這樣在一次又一次的事情之後,拉開了。廉頗從上卿到代理相國;藺相如從舍人、上大夫、上卿到相國,堪比《延禧攻略》裡從宮女到皇貴妃、步步高昇的魏瓔珞。藺相如在職場上,有智有勇,升職有道,司馬遷這麼寫有充足的理由。

《廉頗藺相如列傳》,在《史記今釋》裡,在甲編第11篇。關於為何如此編著,作者楊家駱是這樣考慮的:

《史記今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7將,司馬遷卻獨贊藺相如?

《史記》經典鉅著,毋容置疑。《史記今釋》是作者楊家駱,在精選經典的基礎上,又加上細緻註釋,50年努力的成果

《史記今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7將,司馬遷卻獨贊藺相如?

想了解歷史,想細讀《史記》,還想省時間的話,可以選《史記今釋》。

《史記今釋》,是那種不會輕易買,但買後立刻發現值回票價的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