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要則

春季養生要則


養生古稱為“道生”“養性”“攝生”“衛生”等,即保養生命之意,《靈樞·本神》篇有“智者之養生也”。養生集中體現了中醫“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傳統預防思想和追求“不老延年”的壽養思想。


何清湖教授是中醫亞健康學學科體系的主要奠基人,在養生保健理論和實踐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礎,今天讓我們通過四時養生之春季開篇,領略中醫博大精深的養生文化。


四時養生是中醫養生理論的重要內容,《黃帝內經》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相應”。


人要健康長壽就應“法於陰陽”,順應自然變化的規律,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所云:“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


此外,《靈樞·本神》:“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千金要方·養性》引列子之說:“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物類”。強調人體必須順應四時的自然變化,加強人體適應自然的能力,天人相應,保證人體健康長壽。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界亙古不變的規律。“一年之計在於春”,春三月是自然界推陳出新、生命萌發的季節。


歷代醫家在其順應四時自然變化進行調養的理論中,對於春季養生尤為重視,因為春季養生是四時養生之首,開一定得搞好,否則會影響全年的生命活動。


春季養生要則


1


春時養生,流長淵遠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集中醫藏象、病因病機、診斷、辨證、防治、調護之大成,在春季養生方面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


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可以說是後世春季養生的理論源頭,指出在春令季節,人們應從生活起居、運動健身、精神調攝等諸多方面,以“生”為中心對人體進行調養,否則就會有“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及《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的“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之變。


可見,《黃帝內經》實為中醫養生理論的重要源頭。


此後,《千金方》、《本草綱目》、《壽親養老新書》、《攝生消息論》對《黃帝內經》春時養生學說多有闡發,形成了春時養生的理論基礎。


春季養生要則


2


肝應春氣,春當養肝


中醫學認為“肝主春”,即人體五臟之一的肝臟是與春季相應的。中醫講究五行(金、木、水、火、土),春季則屬於五行中的木,而人體五臟的“心、肝、脾、肺、腎”對應五行,肝也屬木,肝臟與木的物性是一致的。


其次,肝臟在春季時功能最為活躍,因為春天溫暖的氣候將會使人的活動日漸增加,促使新陳代謝亦將日趨旺盛,在人體內無論是血液循環,還是營養供給,都會相應加快、增多,以適應人體各種生命活動的需求。若能在此時好好調養肝臟,便可增強人的免疫功能,提高人的體質,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此外,從發病學上看,春天萬物復甦,陽氣生髮,此時人體陽氣也開始向外生髮,開始衝擊身體的病灶。春時肝氣最足、肝火最旺,人最容易生氣發火,肝臟的火氣要藉助膽經的通道才能往外發,所以,很多人會莫名其妙地感到嘴苦(膽汁上溢)、肩膀痠痛、偏頭痛、乳房及兩脅脹痛、臀部及大腿外側疼痛。


如果肝氣升發太過或是肝氣鬱結,都易損傷肝臟,到夏季就會發生“春傷於風,夏生飧洩”的病變。


肝臟是人體的一個重要器官,它具有調節氣血,幫助脾胃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的功能以及調暢情志、疏理氣機的作用。因此,春季養肝得法,將帶來整年的健康安壽。


春季當順《黃帝內經》春季養陽、養升、養髮之義,謹慎以之,既順肝臟升發、調達之意,養其春陽;尤須防其升發太過,變生他疾。


春季養生要則


3


食補為先,少酸多甘


“藥補不如食補”,春時調養肝臟,飲食調養成其必然。一般說來,為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為扶助陽氣,此時,在飲食上應遵循上述原則,適當食用辛溫升散的食品,如:麥、棗、豉、花生、蔥、香菜等,而生冷黏雜之物,則應少食,以免傷害脾胃。


唐代名醫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當春天來臨之時,人們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飲食,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補益人體脾胃之氣。


《攝生消息論》亦云:“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增甘,以養氣”。中醫學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旺,人可延年益壽。酸味入肝,且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洩,疏洩不及則足以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


此外,五味入五臟,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鹹味入腎等,若多吃酸味食物,會加強肝的功能,使本來就偏亢的肝氣更旺,這樣就能傷害脾胃之氣,正所謂肝木不及固當用補酸,然肝木太過反克脾土。


甘入脾胃,防其虛弱,只需增甘少酸,顧護脾胃之氣,故甘味之大棗、山藥最宜於春季食用,李時珍稱讚大棗“味甘平,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山藥味甘性平,具有健脾養肝、滋肺益氣、補腎固精等功效,可用棗、山藥與大米、小米、豇豆煮粥食用,以健脾養肝益胃、滋陰潤燥。


另《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洩之”。由此可見,飲食調養之法,實際應用時,還應觀其人虛實;靈活掌握,收放一心,切忌生搬硬套。


春季養生要則


4


春暢肝氣、精神和緩


養生以調神為第一要義,神明則形安。《靈樞·天年》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說明了對精神重視的程度。所謂調神,主要是指對意識思維情緒的調節。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志快欲於虛無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告誡人們不要患得患失,思想無窮,要保持精神愉悅,情緒樂觀,達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目的。


春季是發生的季節,人體陽氣潛藏一冬,至春日發洩,始無抑鬱之患。春令之養生貴在於調暢情志養升發之氣,順應春季“生”的特性,保持心情舒暢。


肝屬木,木旺於春,其氣主升。肝在生理上主調暢氣機,春時養肝,當順肝之喜調達而惡抑鬱,同時又防升發太過之變。


《靈樞·本神》篇雲:“肝氣虛則恐、實則怒”,由於肝喜疏惡鬱,倘生氣發怒易導致肝臟氣血瘀滯不行而成疾。


要想肝臟強健首先要學會制怒,盡力做到心平氣和、樂觀開朗、無憂無慮,從而使肝火平復,肝氣正常生髮、調順。如果違反這一自然規律,就會傷及肝氣,久之易導致肝病。


這就要求做到學會自我調控和駕馭好情緒,遇到不快的事要戒怒,並及時進行宣洩,可防肝氣鬱結。


《壽親養老新書》裡載有十樂:讀書義理、學法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畢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贊香煎茶、登城觀山、寓意弈棋。學學古人的十樂,對春天養順肝氣大有裨益。


春季養生要則


5


起居勞作,養陽保暖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三月⋯⋯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在寒冷的冬季裡,人體的新陳代謝,藏精多於化氣,各臟腑器官的陽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入春後,應加強鍛鍊。


到空氣清新之處,如公園、廣場、樹林、河邊、山坡等地,玩球、跑步、打拳、做操,形式不拘,取己所好,儘量多活動,使春氣升發有序,陽氣增長有路,符合“春夏養陽”的要求。


年老行動不便之人,乘風日融和、春光明媚之時,可在園林亭閣虛敞之處,憑欄遠眺,以暢生氣。但是,春季運動要適度,不宜太劇烈以致大汗出,因為出汗過多則會導致津液的大量丟失,而損傷人體正氣。


初春之際,極易出現乍暖乍寒的情況,依《黃帝內經》“春夏養陽”之旨,生活起居及作息安排上應以“去寒就溫”為原則。在衣著方面總的要求是:一方面要寬鬆舒展,另一方面又要柔軟保暖,並且還要做到衣服不可頓減。


關於這一點《壽親養老新書》裡明確指出:“春季天氣漸暖,衣服宜漸減,不可頓減,使人受寒”。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被髮緩形”即是指衣著上應以溫暖舒適寬鬆為佳,若衣著過於單薄則易感受寒邪,過於緊束則有礙陽氣的升散《千金方》有:“春天不可薄衣,令人傷寒、霍亂、食不消、頭痛”。


《攝生消息論》中強調:“春陽初生,萬物發萌,正二月間,乍寒乍熱⋯⋯不可頓去棉衣,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寒易傷腠理時備夾衣,遇暖易之一重,漸減一重,不可暴去”。而且特別叮囑體弱之人要注意背部保暖。


春季養生要則


6


需防春困、敲打肝膽


春困不是病,而是一種正常的季節性變化時出現的生理現象。原因是,冬季皮膚血管收縮,春季天氣變暖,血管、毛孔擴張,相對穩定的血流量供應皮膚增加,供應腦的血液相對減少,從而造成春困。


春困雖不是病,但它影響學習、工作,所以必須設法調節。防春困可按下面方法試試:


①注意睡眠。

俗話常說:早睡早起精神好。這樣有助於提高夜間睡眠質量。睡眠時間不宜過長,一般成年人每天8h,中學生8-9h,小學生9-10h。當然,時間也要因人而異。


②晨起最好用冷水洗臉,以刺激皮膚和大腦,使之儘快適應春季的血液循環變化。


③加強體育鍛煉。運動可改善人體的代謝過程,增強血液循環和呼吸功能,對中樞神經等系統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春季應多運動,如登山、郊遊、散步等。


④經常按摩太陽穴,曬曬太陽亦有益於解除春困。


當出現睏倦時,可利用音響、觸碰等,給自己一定的刺激,這樣能改變人體內在節奏,使大腦中樞神經迅速進入清醒狀態,從而使睏倦得以消除。


調理經絡和腧穴是中醫養生的重要方法。經絡具有貫穿上下、溝通內外、聯絡臟腑、運行氣血的功能,春季養肝可以通過刺激肝膽經脈及穴位

,方法舉例:


①敲打肝膽經。


腿上內外褲縫分明對應肝經和膽經,內側從下向上敲,外側從上向下敲。


②運目調肝法:


身體平坐,輕輕閉目、均勻呼吸(鼻吸口呼),雙手勞工穴搓至溫熱,雙手撐輕輕按在眼睛上,手心對準眼球上蓋住手不動,依次平衡移動眼球上下3次、左右3次,然後轉動眼球順時針3圈、逆時針轉動眼球3圈,雙手離開、眼睛不睜開,保持原狀,再回復以上動作練為1次。


作18次後,閉目1min左右慢慢睜開眼睛。


③按揉腳背上的太沖穴可洩肝火,疏肝解鬱。


春季養生要則


7


小結


總之,順應春季“生”的特性養生對於人的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其一,人體在經過夏長、秋收、冬藏3個季節後,體能元氣已積蓄很多,只有順應春生特性進行推陳出新、暢發生機,才能保證一年的良好精神狀態;


其二,春時養生也即春季養陽。肝陽不用,則可致臟腑功能失調而精無神、氣不振,未老先衰,諸病由生,使人疲乏困倦、頭痛、耳聾、頭目眩暈等。


因此,春季對肝臟及陽氣的保養對於人體的健康與延緩衰老至關重要,必須特別重視春季養生在四季養生中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