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氣大是天生?這4條誤區父母要避開,輕鬆應對“脾氣大王”

丁爸出門上班的時候,答應丁丁下班回來時給他買草莓,丁丁滿心歡喜。

丁爸下班後一進門,立馬撲上去要草莓,因為丁爸下午單位的事情太多了,忙的忘了買草莓。

孩子脾氣大是天生?這4條誤區父母要避開,輕鬆應對“脾氣大王”


丁丁一看爸爸沒有買回草莓,急得又喊又跳:“你怎麼能忘了呢?

丁爸好言相勸:“對不起,爸爸明天下班一定給你買回來。”

丁丁不依不饒:“不行,我就要今天吃,你去給我買回來。”

丁爸只好給丁丁羅列現在不能買草莓的原因“爸爸累了,超市有點遠……”

我就要草莓!你是大騙子!說話不算話!大騙子!”丁丁一邊高聲尖叫,一邊用力掙扎。

丁爸有點生氣,對丁丁說:“閉嘴!”

“壞爸爸!我討厭你!”丁丁依舊哭鬧。

看到丁丁這樣,丁爸煩不勝煩,遠離丁丁,讓他自己哭一會,丁丁一看爸爸走了不理他,更生氣,隨手拿起玩具車就扔,玩具車被摔爛。

丁爸火冒三丈,衝過來要打丁丁,丁丁被嚇住了,終於安靜下來。

事後,丁爸仰天長嘆為什麼丁丁脾氣這麼大、這麼暴躁,活脫脫的“猛張飛”,難道是天生的?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孩子經常因為一點小事而生氣動怒,甚至大發雷霆,這時候家長除了感嘆孩子天生是個暴脾氣,似乎束手無策,就如同丁爸一樣。

其實,要想改變這種情況非常容易,只要家長正確解讀孩子的情緒並瞭解他們獨有的情緒表達方式,然後根據孩子情緒產生的具體原因去幫助並引導他們學會情緒管理就可以了。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孩子情緒的健康發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長。

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時,常會有很多誤區,只有避開這些誤區,才能正確的引導孩子的情緒。

家長對憤怒情緒管理方面的一些誤區

1.憤怒是不好的

△錯誤的認知

在人的情緒中,樂觀、積極、自信、平和之類的情緒是正面情緒,而憤怒、恐懼、悲傷、憂慮等情緒則是負面情緒。

很多父母只允許孩子有正面的情緒,不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他們認為孩子不應該悲傷、憤怒,他們的悲傷、憤怒意味著孩子或者父母在心理上有缺陷。其實,這是關於情緒的錯誤認知。

孩子脾氣大是天生?這4條誤區父母要避開,輕鬆應對“脾氣大王”


△正確的認知

從科學理論角度來講,情緒並沒有好壞之分,情緒如同空氣一樣存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

消極情緒在漫長的進化中保留下來,因為它是必不可少。

例如在動畫片《頭腦特工隊》,我們就能瞭解到每一種情緒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

人們認為“不好”的那些情緒,也展現了他們獨特的魅力——怒怒(憤怒)總是積極地為萊莉爭取公平待遇;怕怕(害怕)的主要任務是保障萊莉的安全,他總是留意外界環境,評估萊莉身邊可能潛在的威脅;厭厭(厭惡)固執又誠實,她保護萊莉身心不受毒害;而最不受待見的憂憂(傷心),則是擔負起了幫助萊莉宣洩悲傷情緒的功能。

所以說,家長必須要正確的認識負面情緒,負面情緒是不可能避免的,因為活著就要經歷挫折和衝突,應對這些情緒才是關鍵。

父母幫助孩子覺察它、接納它,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它、調節它。理解情緒、放鬆情緒,才是正確面對負面情緒的解決辦法。

2.憤怒需要壓抑

△錯誤認知

還有一種壓抑型的家長,當孩子的憤怒時,他們表現得非常苛責,對孩子缺少同理心。

他們忽略、否定或貶低孩子的消極情緒,他們壓抑這種情緒。結果導致他們的孩子常常因為表達悲傷、憤怒或恐懼等情緒而被斥責、管教或懲罰。

壓抑型家長不會試著理解孩子的感受,而會關注孩子由情緒引發的行為。例如,孩子的玩具被媽媽送了別人,孩子因為生氣而大哭時,媽媽不會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和心情,只會簡單粗暴地說,有什麼好哭的,不就是一個玩具嗎?

△正確認知

面對孩子的憤怒情緒,家長要運用科學的態度和方式來應對,絕不能一味地壓制和斥責,更不能以暴制暴。

打壓雖然當時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使孩子安靜下來,但是負面情緒卻沒有消失,被孩子逼到了角落裡,發展成潛意識,會以更猛烈的方式爆發。

例如,孩子壓抑的情緒長期得不到宣洩,等進入青春期後,其叛逆心理和暴力傾向就會更加明顯,甚至可能成為具有爆發型性格的人。

孩子憤怒是不用呵斥、吼罵的方式去壓制孩子的情緒,而是要用疏導的方式,讓孩子學會對情緒的自我管理。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

3.孩子不會管理情緒是天生脾氣不好

孩子脾氣大是天生?這4條誤區父母要避開,輕鬆應對“脾氣大王”


△錯誤認知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哭鬧、發脾氣,不從深層去找原因,只看到表面現象,會簡單的給孩子就是天生脾氣不好的標籤。

提出″標籤理論″的美國心理學家貝克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更傾向於成為標籤所框定的那種。

父母給孩子扣上壞脾氣的“帽子”,時間久了,孩子就會破罐子破摔,不會去管理自己情緒,成為真正壞脾氣的人。

△正確認知

孩子的控制情緒的能力和其他的能力一樣的,也需要學習和鍛鍊,這是一個漫長而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家長對待孩子多點耐心,多給予積極的引導,靜待花開。

另一方面,孩子容易脾氣、不聽話,是因為他的理智腦發育未完善造成的。

畢業於哈佛大學醫學院的丹尼爾・席格博士,現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院精神醫學臨床教授曾把孩子的大腦形象的比喻成2層小樓。

第一層上層大腦負責思考、規劃、想象;下層大腦負責管理身體運轉、生命的本能反應、以及強烈的情感衝動。上層大腦負責思考,上層大腦要到25歲才完全發育成熟,是可以經後天培養。

所以很多孩子愛發脾氣,更多的是出於本能,不知道如何去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4.父母容易動怒發脾氣,期望孩子會有個好性格

△錯誤認知

也有的一些父母自己無法控制情緒,在生活工作中容易憤怒、生氣,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對孩子大呼小叫的失去理智。

對此,他們的說法是,自己脾氣太不好了,希望孩子千萬別和他一樣,一樣孩子脾氣好、性格好。

有這樣想法的父母,美好的想法肯定要落空了,因為脾氣不好的父母,絕對不會養育出脾氣好的孩子。你可能不知道,你的孩子生氣的樣子,和你生氣的樣子,是多麼的神似。

孩子脾氣大是天生?這4條誤區父母要避開,輕鬆應對“脾氣大王”


△正確認知

著名的心理學家李玫瑾曾說:

孩子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他們的每種心理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家庭是孩子學習情緒能力最重要的開始,父母更是孩子最重要的情緒教練。

父母通過自己的行為來為孩子的學習做出了榜樣。事實上,父母的情緒表露以及正確處理的方法是對孩子如何表達情緒最有效的詮釋。

例如,當孩子看到父母極度悲傷的樣子(如離婚、祖父母去世等原因),孩子將學會如何應對悲傷和絕望。尤其在大人在悲傷時關心彼此,給予對方支持、安慰和幫助時,孩子將懂得,分享彼此的悲傷有助於建立感情的聯結,增進彼此的親密感。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控制憤怒的情緒

1.父母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脾氣大是天生?這4條誤區父母要避開,輕鬆應對“脾氣大王”


孩子生氣的時候,父母第一要做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如果父母能積極控制憤怒,對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有好處。

這樣不僅不會傷害孩子,還會為他們樹立榜樣。孩子肯定能觀察到你生氣,你處理憤怒的方式對他們很有教育作用。

否則,父母就會肌肉繃緊、脈搏加快、呼吸急促,對孩子口不擇言或者非連打帶罵,這樣只會讓事情適得其反。

父母平靜心情的方法:

  • 深呼吸:停止活動,深呼吸,做10次深呼吸,可以放鬆身體,擺脫緊張的情緒;
  • 改變思路,調整感受:不要老想著孩子的錯誤行為和憤怒的情緒,想著孩子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他還是個孩子,需要我們的幫助;
  • 表達憤怒,不是憤怒的表達:父母可以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憤怒,可以通過語言、表情,溫和的語言也是有力量,而不是通過行為,例如打罵孩子;
  • 還在憤怒?探索深層情緒:在《父母平和 孩子快樂》一書中說道,當孩子“激怒”我們的時候,正是我們遭遇心理障礙的時刻。這並非玩笑。每當孩子按下你的情緒按鈕時,他只是在提醒你童年時期沒有解決的問題。所以,要感受和探索深層情緒,這樣就不再需要以憤怒作為防禦手段,它也會自然而然地消失。

2.理解孩子的感受

孩子憤怒時,父母要理解並且認可孩子的感受,允許孩子有憤怒的感受並且去表達,而不是去否定,感受沒有對錯。

例如,孩子因為吃不到糖果而大大雷霆的時候,父母要理解孩子想吃糖果的心情。

“媽媽不讓你吃糖果,你感到很生氣?”而不是說:“不讓你吃糖,是為了你好,防止蛀牙。”

如何理解孩子的感受

  • 感同身受地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看待問題,而不是現在大人的立場上看待問題。
  • 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家長可以通過“映射法”來回應孩子,即重複聽到的話語,說出自己觀察到的現象。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父母認可他的感受,在很認真的聽他講話。
  • 幫助孩子表達情緒,例如,“你看起來很傷心、難過、悲傷、憤怒、害怕的…”這些詞語幫助孩子把含混不清,令人害怕、不適的感覺變成了有界限、可以被定義的事物,並逐漸認識到,它們的存在是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

3.孩子平靜後在引導

孩子脾氣大是天生?這4條誤區父母要避開,輕鬆應對“脾氣大王”


不要在孩子情緒激烈的時候和孩子講道理,或者提出意見,這時候孩子會聽不進去任何話語,反而更和會大哭大鬧,和大人作對的時候,我們總習慣性地指責孩子不講道理、胡攪蠻纏,不是孩子不聽話,是我們選錯了時機。

如何引導孩子

  • 在孩子負面情緒激烈的時候,我們除了認可和傾聽孩子的感受,還要允許孩子哭,讓他釋放負面情緒,還可以陪伴在孩子身邊,讓孩子知道你永遠是他的支持。
  • 接受孩子的感受,限制孩子的行為,孩子的任何感受和情緒父母都無條件的接納,但是行為需要限制,例如孩子可以憤怒,但是不可以因為憤怒而打人摔東西,這樣的行為是限制的。
  • 引導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式來釋放情緒、平息憤怒。例如深呼吸、運動、親子打鬧遊戲、把所經歷的事情以講故事的形式講述一遍、畫畫等。

小結

人際關係大師約翰·戈特曼曾經說的:

對情緒的感知能力和掌控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這些能力決定著一個人在社會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和幸福感,也包括家庭的幸福。

因此,父母應當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情緒,瞭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