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蕴章,郭沫若对鲁迅书法的评鉴竟有天壤之别,到底谁对

在那个风起云涌,沧海横流的时代,在那个救亡图存,各种思潮迸发的时代,鲁迅先生以笔为投枪匕首掷向阻碍民族觉醒的痴呆愚顽,成为无数青年的精神偶像,亦如长夜的明灯。如今山河无恙,而宵小之辈却在蝇营狗苟的干着去鲁迅化的勾当。先生的小说,杂文在文学史上的位置无需多言。现在聊聊先生的书法,不以书法家的身份去争位置,论品级,仅仅是聊聊先生的字而已。

田蕴章,郭沫若对鲁迅书法的评鉴竟有天壤之别,到底谁对

一. 学书之路

鲁迅先生所在的周家在当地是名门望族,族谱可追溯到宋代大儒周敦颐,祖父周福清出身翰林庶吉士,书出二王,精通行草。先生年幼时科举制度还在运行,作为书香门第的子弟,从童蒙开始就是在为考取功名做准备。科举场上一手好字是入门的基础。幼承庭训,幼功深厚。七岁是入本门私塾,11 岁拜在寿镜吾老先生门下,进入三味书屋学习。寿镜吾是绍兴城极有名望的先生,学问高深并精通书法,在三味书屋,白天上课、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写字是最重要的课程。

田蕴章,郭沫若对鲁迅书法的评鉴竟有天壤之别,到底谁对

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全国新式学堂兴起,鲁迅先生在其父亲去世之后,前往南京求学。后留学日本,由医转文。在日本期间得遇国学泰斗章太炎,听其讲授文字学,这也为先声日后对金石拓片产生兴趣的源头。

田蕴章,郭沫若对鲁迅书法的评鉴竟有天壤之别,到底谁对

留学回国之后,鲁迅在民国教育部,任职长达14 年,在北京的日子,来往于琉璃厂,收集了大量的古书和金石拓片,并且花了很大的精力去抄录研究。后人在此基础上编辑成了一部专门的文献资料《鲁迅藏碑帖研究》。我们从先生留下的墨迹中可以看到浓浓的碑派风格,厚重质朴,气势磅礴, “金石气”跃然纸上,这也得益于这期间从金石拓片中吸取的营养。

田蕴章,郭沫若对鲁迅书法的评鉴竟有天壤之别,到底谁对

在先生所处的时代,钢笔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已经在文化圈流行了,但先生所留下的一千多万字的手稿,皆是用毛笔写成。所谓“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及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做张芝做索靖。”以先生的审美意趣(先生为自己的著作所设计的封面插画,到现在还是平面设计所研究的范本),加之如此大的书写实践,不能说比及钟张羲献,也是现如今那些自号书法家之人所不能企及的。

田蕴章,郭沫若对鲁迅书法的评鉴竟有天壤之别,到底谁对

二. 书法风格

郭沫若《鲁迅诗稿》的序言中写道:“鲁迅先生本亦无心为书家,所遗存之手迹,自成风格,融篆隶二体于一炉,听任其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又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后世人宝之,并非因人而贵也。”郭沫若自负才高,在书法上造诣深厚,眼高于顶,但对于鲁迅先生的书法是服膺的。以郭沫若甲骨文四堂之身,鉴验无数古迹的慧眼,看透鲁迅先生的书法“融篆隶二体于一炉”,虽说“远逾宋唐,直攀魏晋”的赞誉有些夸张,但对鲁迅书法风格的把握,还是郭沫若更准确一些。而田蕴章先生却说

鲁迅字写的挺好,但不属于书法的范畴,因没有笔法和章法可言,所以称不上是一位书法家。”二者之言有天渊之别。我虽不是田门中人,对田蕴章先生也一向敬重。但对鲁迅先生的评断却是不敢苟同的。

田蕴章,郭沫若对鲁迅书法的评鉴竟有天壤之别,到底谁对

就用笔而言,我们从现存鲁迅先生的书稿中看到,多是中锋圆笔,如棉裹铁,厚重圆润。从结构方上说,不刻意追求对比的夸张,奇与正、疏与密冲和恬淡,不激不厉。总体来说鲁迅先生的书法风格受魏碑的影响较大,朴拙、雄厚、饱满、不疾不滞。但有没有魏碑雄浑,霸悍的凌厉之气,而是融篆隶线条的质感、帖学柔和雅致于一体,表现出行云流水、大气从容、高雅自然的韵致。

田蕴章,郭沫若对鲁迅书法的评鉴竟有天壤之别,到底谁对

鲁迅先生的书法偏重于实用性,没有艺术表现性很强的草书存世,这可能是先生从未把自己往书法家的方向靠吧。鲁迅在自己评价自己的书法作品中说道:“不能因为我所写的字不怎么好看就说字不好,只因我看过许多碑帖,所以写出来的字并没有什么毛病。”

田蕴章,郭沫若对鲁迅书法的评鉴竟有天壤之别,到底谁对

虽然没有多太多专业的词汇来做修饰,仅仅用了“好看”,“好”就触及了书法的灵魂,表现出对自己书法水平的绝对自信。好看,是指书法的外在表象,而好则是符合了书法的内在法则,是一种站在规则顶层的评价。熟读碑帖,艺术修养深厚,所以不能以书法之名去品评先生的书法没有笔法或没章法。

田蕴章,郭沫若对鲁迅书法的评鉴竟有天壤之别,到底谁对

三.文人书法的绝响

书法乃文人之末技,所以在中国艺术史上,只有文人画的提法,而文人书法确实近代书法式微之后才借助文人画的内涵而炒作起来的概念。在古代,书法家和文人这两个现代概念都无一例外的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从无割裂的例子。甚至很多时候书法家和文学家都能集于一身。只有现在,文化人的书法失之法度,书法人的文化流于浅薄,才会刻意把文化和书法本应统一于一体的属性割裂开来,于是游走于中间地带的自命文人书法。

田蕴章,郭沫若对鲁迅书法的评鉴竟有天壤之别,到底谁对

在文化素养基础上形成的审美情趣,不是书法技术所能弥补的,正如苏东坡所言“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兰亭序,寒食帖,苕溪诗帖,松风阁诗帖,这些名垂千古的名作无不是诗书双绝,文化和书法合力成就了创作者的才情,展卷入目,叹为观止。当书法失去文化的滋养,走向纯技术流,艺术流,都将灰飞烟灭。

田蕴章,郭沫若对鲁迅书法的评鉴竟有天壤之别,到底谁对

鲁迅从不以书法家自居,书法只是用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而已,也没有留下具有展厅效果的作品,更没有书法理论专著存世。 但这并不妨碍鲁迅先生有很多书法粉丝。但是书法界却有一种极力贬低鲁迅书法的声音存在,数百年之后,鲁迅先生的笔墨依然为世所宝,而那些沽名一时的职业书法家将会成为历史的尘埃。自鲁迅先生以后,书家无数,却无人能在文化上与其比肩,人文辈出,于书法上的造诣还难入法度。

田蕴章,郭沫若对鲁迅书法的评鉴竟有天壤之别,到底谁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