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巨变——枞阳有条名人大道


这个世界一直都在变化,不变的是人的心态。——张文生


这里是北纬30°38′~31°05′,东经117°04′~117°35′,大别山东南麓的枞阳县,历来群山环绕,钟灵毓秀,名流辈出。

乡土中国,春节行走,通过访谈记录与脚步丈量,叙写山乡的变与不变。


第二期 枞阳有条名人大道

昨天谈枞阳的山,今天来聊聊枞阳的路。

想谈三个方面,名人大道,义津桥和村村通户户通。


(一)枞阳有条名人大道

枞阳有条名人大道?说来你别不信,这不是文化旅游部门造出的景点,而是此地近两百年名流辈出,人们偶然的发现。

从会宫起,沿着228省道(现237国道)往桐城方向,你会发现短短的20公里路途,路边不断的有路牌提示你,旁边可能就是某一巨擘的故居或出生地。

会宫镇会宫中学内,王胜将军墓。王胜追随朱元璋,屡建战功,在大战陈友谅时阵亡,追授怀远大将军,封太原侯。

义津道班边,吴汝纶故居。吴汝纶,桐城派后期重要代表,曾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长期主讲莲池书院,晚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并创办桐城学堂(今桐城中学)。

山乡巨变——枞阳有条名人大道


义津镇阮畈村,姚鼐墓,省级文保单位。姚鼐,桐城派三祖之一,所著《登泰山记》曾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进士,入翰林,官至兵部侍郎,充四库全书编修官。《四库全书》成,归养故里。著有《古文辞类纂》。今年我凭吊时作七绝,缅怀乡贤。

泰山登临名天下,

三祖文墨冠京华。

乡贤桐城成一派,

后学凭吊杯酒茶。

山乡巨变——枞阳有条名人大道


义津镇高升村,方苞故里。方苞,桐城派三祖之一,声名显赫。新建的方园,荟聚记载了方氏家族方学渐、方维仪、方以智、方苞、方观承、方东美等名人的事迹。

山乡巨变——枞阳有条名人大道


(二)

桥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上面是路,下面是水,它的价值在于跨越障碍。

枞阳境内,有一座声名远播、名实兼备的桥——义津桥。

“津”是渡口之意,义津在古时是一个渡口,至于义津桥名字来历的真正韵味,在于一个“义”字,这也与桥的修建有关。

几百年前,这里还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义津紧挨菜子湖,乡民只能舟楫往来。后来,有个名叫彭义津的商人慷慨解囊,捐资修建了这座单孔石拱桥,造福百姓。后当地乡民为了感念他的恩德,便把这座桥命名为义津桥。地因桥而出名,此后地也跟着桥名改叫义津桥。

早时街头牌坊门楼上有“白杨古镇”、“义水萦洄”两块匾额,后毁坏不存。

义津桥和桐城的六尺巷遥为呼应,一为仁义,一为礼让,共同构成桐枞地区的民风。

小时候的义津桥简直是圣地,翻过几道山梁沟坎,看见“高大雄伟”的桥就意味着街到了,那里有繁华、美食、世界。

但你今日再去寻访她的芳踪,定会失望的,一如读着《荷塘月色》去清华园看荷花的感觉。

走过两条田埂,在一个小河沟边发现了它的身影。她怎么这样的矮小,那样的质朴。只有从那青石块上的水印和青苔上才能解读它过去的辉煌。

或许这就和母亲一样。

山乡巨变——枞阳有条名人大道


(三)

“要想富先修路”,但在我们这经济欠发达又缺少资源后劲的地区,路一直是乡民的痛。

早年的泥浆路相信很多人都已忘却了,晴天一身灰,阴天一身泥。

村村通,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路面固化,村村联通,是实实在在的政府惠民工程。可老司机们都会吐槽——路面太窄了,只有3.5米,且很多地方路牙(辅路)没有培土,两车相向,很难会车。新手女司机往往只有停车,让别人先过。

今年开始,政府开始逐渐打通村民回家的最后一公里,由村村通到户户通,水泥路修到村民的房前或屋后,且按照4.5米宽修建。国家专项资金,速度很快,且严格验收,保证质量。村民每户只要出200元,用于路基的平整、特殊路段的处理。

村头二狗子开车回来了,带了中华烟!


(四)

沿着村村通公路,不断闪过车后视镜的,除了一排排大树,还有一个个绿垃圾桶。你会发现,城里开始垃圾分类,乡间开始垃圾集中处理了,不再是塑料袋漫天,塑料瓶遍沟了,房前屋后很难看到明显的白色垃圾了。

我在想,随着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城镇化进城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自来水、网络、改厕等项目真正推进,农村的幸福指数将大幅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