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評論|文濤:“淚點”不應是“痛點”,希望典型不再悲情

如果有人想推薦你為典型,而且被知名電視臺採訪,並做成紀錄片向全網、全國推送,相信這種“一舉成名天下知”的機會,一般不會有人拒絕,可筆者就被拒絕了2回。

2月23日晚,筆者就接到了這類線索徵集通知,作為一名“嗅覺靈敏”的老宣傳,筆者立馬意識到:這是全省徵集,“競爭”肯定激烈,要想入圍,除了事蹟要硬,“淚點”也要夠。很快,筆者就想到了2名社區工作人員。果不其然,2人剛開始都很樂意,出乎意料,2人都拒絕了,頗為巧合,原因都是筆者看重的“淚點”,因為“淚點”是她們的“痛點”,更是不願人知的隱私。

其實這種用“痛點”推薦典型的做法並不是筆者專用。典型評選是硬實力和軟實力的綜合比拼,典型人選的硬實力毋庸置疑,不少人還旗鼓相當,軟實力這個加分項自然就成了爭奪焦點。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因為國人普遍有“扶弱”的情懷,典型人選的“痛點”自然被列入“軟實力”的重要範疇。不少典型推薦者如狗仔隊一般,興致勃勃地探究典型人選的隱私,絞盡腦汁地挖掘其“痛點”,甚至有些“才氣”的還能拔高“痛點”、製造“痛點”,你講出身貧寒,我講身體有病,他講喪子喪偶……總之,“痛點”越痛越好,越多越好,越感人越好,把典型事蹟寫成了悲情故事,把典型評選搞成了“比慘大會”。這種做法很多時候還真能起到奇兵效果,不少典型也因此成功當選。

既然典型自帶悲情光環,那麼典型宣傳自然也少不了悲情元素,這將嚴重影響典型宣傳的作用發揮,甚至會影響政府的公信力。要知道,各個地區、各個層級、各個部門都可進行典型評選,宣傳典型也會通過多個平臺。悲情宣傳早已是“昨日黃花”,群眾對其已然反感、無感,甚至是懷疑。當群眾面對眾多悲情的典型報道時,除了上述反應,難免會唏噓典型總悲情,反而還不想學、不願學、不敢學,導致“政府熱心,群眾冷眼”,對典型宣傳來說,無疑是個悲劇,對政府來說,也是個“塔西佗陷阱”。

戰“疫”已持續一月有餘,但仍處於全力以赴的關鍵階段,越是形勢嚴峻複雜,越需要樹立典型,越需要發揮典型的引領、示範和帶動作用。典型是個人的,更是人民的;典型是單位的,更是國家的;典型是無上的榮譽,更是神聖的責任;典型都有“淚點”,宣傳典型也需要“淚點”,但“淚點”不應是“痛點”,而應是“閃光點”。我們務必把握好這些關係,緊緊圍繞習總書記關於“提高新聞輿論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指示,行大道不搞小九九,算大帳不算小賬,讓典型就是典型,讓典型不再悲情。

(作者單位:雨花區砂子塘街道辦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