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做到一品大员,历史上李卫的后台到底是谁?


十年做到一品大员,历史上李卫的后台到底是谁?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李卫出生在江苏丰县一个富户的家里。如果按照古代一般的路径,十年寒窗绝对是免不了的,但李卫偏偏大字不识几个。

少年的李卫,不学无术。如果不是大清的捐官制度,可能李卫一辈子最多就是江苏的一个富户。

匆匆度过少年以及青年的时光,李卫在虚岁三十这一年迎来了人生的转折。康熙五十六年李卫花钱捐了一个员外郎,在清朝官制序列当中,它不能算是一个正式的职位,虽然按照清朝的品级,李卫属于从五品。

入朝为官之后,他发现候补的官需要得到大官的推荐才能获得实缺,否则,他就只能等到“猴年马月”。李卫的运气算是比较好的,入朝不久就获得了赏识,不久之后就任兵部员外郎一职,有了正式职位之后,他每年俸禄大约70两左右,但是捐官的人,岂能靠这些俸禄?

也许是因为从小富家的生活给了李卫较大的格局,也许李卫天生就是当官的料,刚正不阿的性格加上圆滑的处事方式,让李卫在官场中如鱼得水。

康熙五十八年,也就是李卫当官两年之后,他从兵部转任户部郎中一职。从从五品官到正五品官,李卫只用了两年,虽然俸禄只涨了十两。

雍正是李卫的贵人,短短两年的官场生涯就让雍正注意到了能干的李卫。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官场中不盲从,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他确实肯干事。

雍正即位之后,李卫就被封为直隶传驿道,不过在上任的途中他就被改任为云南盐驿道,当时李卫的官阶是正四品,且古代盐铁是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雍正把地方盐务的权利交给李卫,这充分说明了雍正对李卫的重视。

相信大家对《李卫当官》中,李卫斗盐商以及闵靖元的片段毫不陌生。

李卫这一生和盐有着不解的缘分,上任之后李卫就严厉打击盐贩子。

雍正二年,因为李卫政绩卓著,被提拔为布政使,主管一省财政税赋,但其仍然兼管盐务。这时候李卫的官阶是从二品,粗略算来从从五品到从二品,李卫用了7年时间。

7年时间李卫走完了很多人一生都走不完的路,不是因为李卫背景强大,也不是因为他只会溜须拍马,他的背后是政绩和人民。

雍正三年,李卫被任命为浙江巡抚,虽然官阶没变但权利实打实的变大了。当时,清朝的体制比较僵化,靠近两淮的群众不能吃到便宜的淮盐,就只能导致他们吃高价的浙盐,因此,那一带的私盐猖獗。

据说当时有一个姓沈的盐商实力庞大,不仅拥有商船数艘,且打手还有几百,凭借这些势力他经常突袭官兵,横行霸道。

李卫上任后,他派手下与沈姓盐商斗智斗勇,最终将他捉拿归案,随后当地私盐猖獗的现象开始好转。

雍正四年,李卫兼任两浙浙盐政使,整理盐政,查处私盐贩卖。雍正五年,李卫升任浙江总督,官居正二品。至此,李卫可以说在浙江拥有了全部大权,不但经济事务归他管,军政大事也都由他决定。在浙江担任封疆大吏的几年里,李卫严厉打击私盐,为官府增加了许多财政收入,而为了应对来自海洋的威胁,他又修筑了浙江海塘。

到了雍正六年,李卫通过明察暗访得知,当时江南盗贼出没、横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地方官对诸盗贼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包庇,经常以替身代为受过,使其逃过一劫。同年,朝廷以“江南多盗”,而地方官如时任江南督臣的范时绎又“非戢盗之才”为由,命李卫统管江南七府五州盗案,“文武各官受其节制”。不仅如此,李卫还铲除了张云如,瓦解了这一代反清复明的势力,为大清巩固了南方。

到了雍正七年,李卫被加封兵部尚书衔,官居从一品。在觐见的途中,由于母亲亡故,因此他只能去守孝,为了安抚他的情绪,雍正赐予其太子少傅衔。雍正十年,李卫守孝结束,直接被雍正任命为署理刑部尚书,不久之后,他就被任命为直隶总督。

在直隶总督的任上,他曾不畏权贵弹劾了当朝名臣鄂尔泰的弟弟,为此还受到了嘉奖。如果不是因为雍正早逝,李卫或许还会继续高升。

乾隆即位之后,由于康乾盛世已经开启,国泰民安四海升平,且乾隆热爱文化、尊敬文人,对于李卫这样学问不高的人并不太感冒,所以李卫尽管仍然"位高",却不再"权重"。

乾隆三年,李卫疾病发作,不久之后李卫病逝,终年五十一岁,乾隆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李卫这一生,既没有显赫的背景,也没有强大的“党羽”,他的背后只有人民。

据悉,乾隆南巡时在西湖的花神庙里看到了民众为李卫及其妻妾塑起的塑像,当时乾隆很不悦,以“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为名,下令撤掉了李卫的雕像,并焚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