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嗶哩嗶哩平臺的“教育熱”現象

新年之交,疫情襲來!受防疫政策影響,各省市學校紛紛延遲開學,教育部門出臺各類指導意見,要求將教學活動轉為線上活動,這一“剛需”使得很多在線文化社區、內容平臺大獲利好,尤其對一些用戶數量龐大、用戶日活度高的視頻網站及平臺來說,更成為了學習者集中體驗的在線學習空間。在這個轉變過程中,不少人開始關注以“非主流”、“亞文化”著稱的嗶哩嗶哩視頻平臺(以下簡稱“B站”),認為B站的學習效果、對孩子的吸引力比一些視頻平臺巨頭,如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等,還要更強些。那麼B站迎來這波“教育熱”是偶然事件嗎?它又為什麼如此受廣大青少年們的喜愛?它在做教育方面有何天賦與潛力?下文將一一試析。

一、什麼人喜歡上B站

B站的產品創意來自於日本,最早B站同A站(即ACFUN視頻平臺,影響力和規模均不及B站)是模仿日本最早最大的彈(dàn)幕網niconico,定位於ACG文化(即動畫Anime、漫畫Comics與遊戲Games文化)而創辦的給予WEB頁面端的視頻網站。經過10年的發展,B站目前覆蓋的業務有直播、遊戲、廣告、電商、電競、漫畫等品類,用戶端有PC客戶端、WEB網頁端和手機移動端App。2018年3月28日,嗶哩嗶哩赴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當年的全年營收41.3億元,同比增長67% 。根據B站在2019年Q3發佈的財報,其總營收達18.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2%,大幅超出市場預期。B站月均活躍用戶達1.28億,同比增長38%;移動端月均活躍用戶首度破億,同比增長43%達1.14億。B站月均付費用戶數同比高速增長124%,達到795萬。

有著過億活躍用戶的同時,B站的高黏度、高活躍的社區氛圍優勢也在凸顯。2019年Q3,B站用戶日均使用時長高達83分鐘;日均視頻播放量達7.25億次,月均互動數達25億次,分別同比提升60%和122%。與此同時,社區核心群體——通過100道社區考試答題的正式會員數量同比增長46%達到6200萬,並保持了超過80%的第十二個月留存率。B站的用戶活躍度和留存率達到了“互聯網+”全行業的頭部位置。

B站長期是中國青少年最喜愛的互聯網文化社區,沒有之一。根據各類統計平臺顯示的數據,我國每4個90後/00後網民就有1個是B站的會員用戶,其覆蓋率和影響度可見一斑。B站用戶人群多數集中在30歲以下,也就是90後與00後用戶佔比高達72.26%,其中24歲以下用戶佔比38.51%,25歲~30歲用戶佔比為33.75%,用戶身份以學生及年輕的上班族居多。從性別佔比來看,男性用戶佔比為52.03%,略高於女性用戶佔比的47.97%,但數據差別不大,說明B站的內容品類齊全、品質均衡,可滿足年輕人獲取信息的需求。從用戶的地域分佈來看,B站用戶多集中在在沿海發達地區(廣東,山東,浙江)以及一線城市(北上廣深),說明發達地區的青少年受教育水平高,普遍能夠接受多元文化,對於“二次元”等亞文化的適應度強,更喜歡嘗試新鮮事物。

僅從一個在線內容平臺月活躍用戶過億的數字來看,這個平臺的內容影響力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現象級”的,然而為什麼有如此多的年輕人會聚集在該平臺上,並且其中1/3是大學畢業已參加工作的人群?我們認為這主要有用戶成長背景和基於網絡的自我認同心態2個原因。

1、Y-Z世代的文化情節

(注:Y世代即為80-95年出生的一代人,Z世代即為95-10年出生的一代人)

我國絕大多數35歲以下人群是ACG文化開始風靡中國後的一代人,也就是深受來自日韓、歐美動漫和遊戲文化薰陶的一代人,他們體驗電視插卡遊戲、局域網電腦遊戲直到互聯網遊戲,對遊戲世界的文化氛圍、語言語境很熟悉,對於網絡交際也較擅長;他們耳濡目染動漫、漫畫等“二次元”文化產物,對於因此衍生的亞文化早已欣然接受。而B站的創設,起初就是為了迎合廣大Y-Z世代的文化認同訴求的。Y-Z世代群體願意來到B站並沉浸其中,其心理動機實質上是喚醒青春記憶,尋找文化認同感,進而獲取自我價值滿足。由此可見,B站等二次元文化社區創立的初衷並非傳播思想和文化,而單純是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的物理聚集。

2、自我認同心態

對於很多年齡偏低的B站用戶群體來說,B站這類亞文化或是非主流文化社區帶給他們的是絕佳的自我區隔和自我認同的展示和交流空間。受青春叛逆期的生理行為及心理情緒影響,年輕人喜歡標新立異、張揚個性以使自己區別於大多數人群,他們不斷尋找自己的感興趣的話題和事物,並搜尋與其有共同話題和愛好的群體。互聯網的出現幫助他們實現了這種身份識別,並幫助其建立興趣群體的文化領地——網絡社區。當這種有著隔離特點的文化社區建立起來的時候,其發展的終點即為更大規模、囊括更多細分領域的聚合,B站的誕生與成功就充分說明了網絡社區的這一發展規律。B站中的亞文化細分領域多,網絡互動形式又以彈幕形式為主,更加容易讓來自不同地區、跨越不同年齡段的“文化同好”們找到精神深處或記憶深處的“家園”。因此用戶就更願意在B站上傾注大量時間精力,甚至有很多用戶已成為視頻內容的原創者,深度參與到文化認同的內容建設中來。這種自發的用戶互動心態,是B站擁有巨大黏性用戶量的主因之一。

二、B站最顯著的特點

1、生產力轉變:從UGC到PUGV

B站最為顯著的特點應首推其作為視頻網站的核心生產力的轉變,其平臺絕大多數的播放量來自B站UP主(即視頻的製作上傳者)。根據B站2019年Q3財報,PUGV內容佔B站整體播放量的90%。所謂PUGV,即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Video,專業用戶製作視頻。這種內容生產方式區別於主流視頻網站,如騰訊視頻、優酷視頻、愛奇藝等平臺的UGC(即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成內容)形式。那麼二者區別在哪?普遍認為PUGV視頻無論從內容的質量、觀賞性、知識豐富程度等任何方面,均要好過UGC資源太多。簡單說,UGC資源絕大部分來自平臺註冊用戶轉載其他網絡平臺資源到A平臺,這些資源不一定是原創的;而PUGV資源全部為平臺註冊用戶原創制作,這些原創用戶普遍有著高學歷、豐富工作經歷和社會閱歷,甚至是某些領域的專家。他們喜歡鑽研討論事物,普遍有很強的網絡榮譽感,肯為自己原創資源的品質負責。因此從內容這一維度來看,B站與其他視頻網站來橫向比較,資源質量完全勝出,從而深獲大量處於各學齡段的年輕用戶青睞。

2019年Q3,B站月均活躍UP主達110萬,月均投稿量達310萬。如此巨大而細分的原創視頻資源量說明B站的原創生力軍是龐大的,B站的視頻生產力在不斷提升。B站與優酷等傳統視頻資源網站不僅在內容上有區別,在今後平臺發展的獲客量等方面,也會因生產方式不同有很大差距。預計B站的新用戶將持續有較大幅度增長,而優酷、愛奇藝、騰訊等除了在影視劇資源具有絕對優勢外,在個性化視頻資源,尤其是原創內容方面無法與B站開展正面競爭。

2、內容滿足個性化需求

年輕的Y-Z世代人群所喜愛的動漫、遊戲、VLOG生活等視頻內容,在B站上面供應充足,且細分領域豐富。以動漫板塊為例,除了傳統的日本漫畫,B站更是“國創”漫畫的主陣地,同時也是大量動漫文化周邊事物的展示平臺。B站基本滿足了動漫整條產業鏈所涵蓋的內容,也橫向為新興國產動漫產業開闢了投放窗口和流量池。扶持產業的同時,滿足了動漫生態圈各層各類人群的欣賞需求。

受國外媒體平臺引進資源的影響,越來越多的B站原創UP主,發揮專業特長,將很多生僻冷門的知識和有趣的體驗搬到了平臺上,吸引了大量年輕人駐足。如考古、生物科技、3C產品評測、美食體驗等內容,這些知名UP主的關注人群動輒幾百萬之多。不同於傳統視頻平臺的“給觀眾什麼觀眾就看什麼”的產品邏輯,B站的UP主會根據用戶的興趣點和求知慾來生產內容,做到“觀眾想看什麼就製作什麼”。二者的產品邏輯幾乎背馳,但對於“數字原住民”來說,滿足個性求知需求的產品一定勝出,因此B站的內容生產和消費模式,是更加符合年輕一代消費心理的。

三、B站的教育屬性

B站與教育之間有著天然的“不解之緣”,就是說B站與教育之間的關聯是天然形成而非後天加入的。B站自身有很強的教育屬性,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B站已初步建立起“泛教育”生態

在網絡世界,可被稱之為教育資源的內容無處不在。豐富的網絡資源擴大了學校教育的外延,更拓展了網絡用戶的知識面,幫助網絡用戶大概率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學科專業。B站以龐大、豐富的百科式視頻著稱,平臺上的文史、科技、軍事、天文、地理、生物科技等品類的新內容層出不窮,flash動畫、3D虛擬仿真等展現形式被UP主運用得如火純青,生動、有趣是B站百科視頻的重要標籤。正是由於B站百科視頻數量極大且多樣化呈現,吸引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學習認知水平的青少年持續關注。在急速增長的關注度與播放量中,來B站求知的用戶越來越多,他們的愛好和選擇也決定了B站UP主持續輸入更好的知識類、百科類內容,這樣不知不覺間,學科專業分明、知識結構細密、難易程度有差別的“泛教育”生態系統就建立起來了。因為生產者用戶和觀眾用戶的基數大,分到各個知識領域的用戶群體總量較專業在線教育平臺要多,所以有人會認為B站簡直成為了在線教育平臺,然而這種判斷還尚未成熟。B站目前形成的“在線學習”現象與學校教育或自學有很大不同,往往有教育內容而無教育評價,有單項知識輸出而無教學過程互動,還不能稱得上是有效的學習。但這種因興趣聚集的自發知識接受過程是正面的,積極的。

2、網絡內容寬容度高,營造出良好教育氛圍

人們接受學校教育無法選擇想學什麼,能學什麼,學習者才與學校、與家庭、與教育本身出現了種種衝突與矛盾,因為規範式、定製化的教學行為“壓制”了人們的自然生長需要。而年輕人更願意從B站這類網絡平臺獲取那些書本上沒有的、更能開拓眼界的、有不同觀點存在的知識,說明巨量的網絡內容足以包容人們各種各樣的成長需求和喜好,學習內容對學習者是包容的,是開放的。對於學習者來說,可以用極短暫的時間儘可能多地閱覽各類學習內容,最後快速選擇更有吸引力的“學科”,整個“選學”過程沒有受到監管、指引,完全根據個人認知水平、價值取向來做出判斷。這樣寬鬆且有寬容度的學習過程,哪個學生不愛呢?B站用它特別的產品形式,在不經意將創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圍。

3、科普類內容比重較大,為平臺積累大量學生用戶

科普類視頻多且更新快,是B站視頻資源的一大特徵。關注用戶量排名前幾位的UP主中,不乏科普類原創內容。如回形針、科技美學、飛碟說、混亂博物館等UP主,為學習者貢獻了大量令人眼前一亮的精彩科普話題。如“劇毒物質排行榜”、“你為什麼口腔潰瘍”、“中國90後壓力報告”等,引出熱點或有趣話題的同時,系統地穿插科普知識和學術概念定義,更容易被學習者熟記和掌握。又如UP主回形針製作的“想知道怎麼製造原子彈嗎”、“手術如何治療近視”等內容更是從近乎專業的角度為觀眾層層解析,深入淺出地講解深奧的知識,讓枯燥的知識概念更具體化、形象化,因此僅以百餘個視頻量,獲得了近200萬“科技粉”的關注。分析這些龐大用戶的來源,其實多數身份為在校學生,可見B站以其支持原創視頻內容的產品邏輯和過硬的視頻內容,已積累下大量學生用戶。

四、B站成為熱門在線教育平臺的原因

B站在疫情期間成為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指定的,一些頭部在線教育平臺推動免費學習資源的在線學習平臺,這一事件絕非偶然,而是B站自身用戶屬性、內容生態、生產方式共同作用的結果,原因如下:

1、用戶定位準確

前文提到,B站用戶多集中在24歲以下(佔比43.73%),也就是K12-大學階段的學生是主力軍用戶。按照B站CEO陳睿的說法,“僅在2019年,就有2027萬人在B站學習,這相當於2018年高考人數的2倍,同時用戶在B站直播學習市場突破200萬小時,越來越多的用戶在這裡愛上學習。”因為ACG文化情節和獲取個性化信息的需求,讓來自各地的年輕人共聚一堂,這本身對於在線教育產品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流量池和用戶集群,所以很多在線教育企業,尤其是C端業務項目,從疫情爆發,宣佈推遲開學起就深度綁定B站,以用戶量換訪問量,如學而思、洋蔥數學等。教育主管部門也高度重視B站在青少年課餘生活中的廣泛影響力,利用B站解決遠程學習難題。如上海市教委指定B站為網絡學習平臺之一,上千名市教委組織的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和骨幹教師,藉助B站“直播+點播”的雙渠道,為全市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免費優質課程。

教育可謂是藉助二次元娛樂文化平臺,向同齡用戶輸出內容。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此次主動與B站綁定,更看重的是B站超高的青少年人氣和用戶量。

2、彈幕文化的互動優勢

眾所周知,B站視頻一大特色是運用“彈幕”互動功能吸引用戶發起對視頻內容的實時討論。這種網絡互動手段現在已廣泛運用於幾乎所有視頻資源類平臺。彈幕的出現使原本單一的視頻觀看行為,延展為“觀看+討論”,使接受同一信息的群體有互相交流,互相認同的機會,更由於它的即時性強、互動程度高,因此深受青少年歡迎。彈幕文化實際興趣社區文化的一種張顯,是青少年驗證自我價值,獲得自我肯定的一種方式,應用到學習上,可以實現對學習課程的評價環節,營造學伴氛圍,使遠程家中的學習不再孤單,學生的主觀認知更有認同感和歸屬感,這樣遠程學習將更有動力,更有積極性。

3、社區文化較積極健康

註冊成為B站會員雖為免費,但要回答至少100道問題才能成為正式會員。這些問題當中很多是教導用戶如何掌握網絡溝通禮儀,杜絕網絡語言暴力的。可見B站對註冊用戶的准入門檻較高,不遺餘力地影響並引導用戶維護好健康的網絡社區環境。加之90-00後普遍受教育程度高,很多上傳內容和互動言論能夠守住底線,符合主流價值取向,因此B站視頻內容的口碑要好於一些傳統視頻網站,就連共青團中央也在B站開設了專屬賬號,關注用戶高達600多萬人。B站的“淨網”效果可見一斑,是相關單位投放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資源的首選。

4、視頻體驗感較好

用手機App體驗B站內容更顯便捷,全站視頻播放無廣告插入、播放速度可調、畫面可手動放大、高清視頻可下載等功能滿足學生對學習內容去反覆揣摩與仔細研讀。B站同類視頻的推送也較其他平臺精準。相比那些動輒讓非付費用戶強制觀看長達1分鐘以上廣告的視頻平臺來說,B站因其營銷方式不同,完全沒有廣告限制,用戶即點即看,增強了產品好感度和體驗感。作為教育資源這種比較敏感且受限的資源,在線教育企業更願意選取B站這種從根本上杜絕廣告的平臺,B站幫助在線教育內容提升了用戶體驗。

五、通過“B站+教育”獲得的啟示

由B站文化熱所引發的B站“教育熱”現象,值得教育各界持續關注,因為關注B站群體,就是關注學生的課餘學情,就是預判未來5年、10年甚至更遠時間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取向。能夠正視B站現象,並找到“B站+教育”的可能性,從而使在線教育找到增長點和突破口,是疫情前後值得教育界深思的問題。對於B站的“教育熱”,我們可以得到以下若干啟發。

1、知識邊界在延伸,泛教育地位在提高

從學習資源的角度看,一切對於人類進步、認知成長有幫助的內容即可視為有益的知識。隨著信息化觸手可及,人們獲取知識的手段和途徑越來越豐富,所謂“學習”怎可僅僅侷限於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補償式輔導教育上面,擴大學習知識的傳統意義邊界,更有助於培養出色創新人才。應鼓勵學生在課餘掌握多門興趣課程,藉助豐富的平臺資源開拓眼界,發現自身興趣定位。相關政府部門應當肯定“泛教育”這一教育新類別,規範興趣學習標準,推薦好的興趣學習平臺,並豐富考核手段和人才評價規則,有效激發孩子們的想象能力、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

2、良好學習社區生態的優先級更高

相比學校採購的信息化設備、建設的教育資源庫、搭建的信息化教學平臺,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社區生態環境的優先級和重要程度更高。上述的教育資源與技術手段都是圍繞學習社區的用戶服務的,是社區用戶支撐起教育手段的應用。而只重視打造物理環境,而忽視建設人文環境,就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複浪費。因此我們要從學生的求知心理出發,從他們年齡段文化表現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師生教學空間建設和學生個人學習空間建設,而不要僅僅從便於學校管理、適合教師教學、適應家長監督的角度去單方面建設一個又一個活躍用戶幾乎為零的“學習空間”。

3、要重視互聯網教育時代“學伴”的作用

從狹義上講,B站的彈幕文化實際上就是學伴交互過程。正是以為有了大量“志同道合”的學伴參與到“課堂”中,課程才更受人追捧,才會吸引更多的學習者參與。互聯網時代的師生教學活動,不再是單向的知識傳遞,而是掌握知識過程中的反覆探究。當前我們看到有很多進入學校課堂的智能教學平臺,在師生互動上面是做了一些功能,肯下一些心思,但因為學校管理等約束,對於學生之間的生生互動做得還不夠。其實生生互動學習有大量的可開發空間。B站教育內容的高點擊率例子告訴我們,生生之間的互動學習可能使教學更為高效,更容易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更易刺激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建議不論是學校還是家庭,應當放開手腳,促進學伴之間的相互交流與競爭,讓學生具備對於學習內容和進度的自我掌控力,這樣他們才能做學習的主人。

4、挖掘孩子早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

市場上很多教學平臺,課程資源或教育產品都在標榜採用個性學習或自主學習理念,這些產品方向是正確的,但它們是否能夠鏈接到黏性足夠強的用戶呢?未必,因為個性學習內容、自主學習內容更遵循和屈從於用戶的學習興趣,沒有興趣作為支撐的學習不會培養出有創造力的人才。B站的實例告訴我們,資源極豐富的開放式網絡平臺可以快速地、大概率地幫助孩子們找到之前從未發現的興趣點,發現興趣點更容易讓孩子的學習由被動變主動,興趣更易於激發孩子對學習探索未知領域的自信心,孩子自主學習內容自然也朝著專業縱深發展。B站這類資源平臺能極大滿足孩子早期的科普啟蒙學習,去發現興趣、探索未知的求知慾。因此,通過富媒體網絡平臺發現和培養孩子學習興趣是人們學習成長的重要捷徑。

5、教育“內容為王”是鐵的定律

除了對亞文化的受眾喜好定位準確,B站另外一大致勝原因首推“高質量的視頻內容”。原創UP主上傳或精心打磨,或創意無限的精品內容俘獲青少年用戶們的首要因素。原創視頻往往因資金投入、篇幅、投稿時間所限,傳遞信息或知識往往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只談乾貨,這樣更便於學習者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知識;視頻呈現方式因形象生動、學習沉浸感強更容易幫學習者解讀重難點知識和抽象概念;而簡潔明快,“網語”連篇的語言風格則更容易使B站視頻與年輕人打成一片,接受度更高。總之,好的學習選題內容在視頻這種當今最生動的媒體表達方式的支持下大放異彩,真正吸引學生們關注的是精耕細作的視頻內容。因此教育界應持續加強對於優質教育資源的品類建設和內容建設,僅憑教育信息化技術、或教學互動平臺的支撐,並不足以有效促進教育的實質性進步。然而受制作優質教育資源所耗費的經費巨大、時間週期長,很多教育企業甚至儘量規避精品、新品教育資源開發,造成企業提供的教育資源竟不如網絡UP主提供的資源精彩的現象。重技術開發、平臺建設而不重內容建設的現象,應該引起教育界的重視。

6、引導“數字原住民”學習要考慮新的方式方法

90後、00後群體是“數字原住民”一代,他們成長於信息時代,採用信息化方式來生活。因而教育這一代人或未來的“數字原住民們”,應考慮新的方式方法,不可完全遵循原有的教育經驗。例如,在選擇興趣內容方面,B站的青少年用戶不願被他人同化,不肯遵循單一框架規則,更喜歡選擇那些能夠張顯個性,突出自我價值的內容。這給我們的啟發是互聯網時代的公民在選擇上有極強的自主性,選擇週期普遍較短,容易被未知事物吸引。因此我們的教育要做出相應反饋去應對新一代學習者出現的變化,而不是一味地防範和規避。建議無論在校還是在家,應該給學生們留出適當的個人自主學習空間,興趣空間,加大興趣課程、開放式探究課程所佔比例,及時提供多種媒介形式的新知識、新課程,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選擇餘地。同時在引導上,應注重尊重學生的選擇,平等對待各種形式的求知行為,始終站在新一代學生的角度和立場上思考教育治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