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老兵张伯礼:奋斗不息,志在千里

近日,中纪委网站发表《中医抗疫传承数千年民族智慧》一文。疫情防控期间,这已经是中纪委网站第二次发文力挺中医,对中医的抗疫作用予以肯定。文中不仅列出此次疫情防控中医药参与的详实数据,更历数了中医几千年来在传染病防治中的巨大作用。

诚然,中医药的巨大争议不会因为几篇文章和此次疫情的有效参与而烟消云散,但中医药的存在和作用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医药继续发展也是不可阻挡的脚步。


中医老兵张伯礼:奋斗不息,志在千里

从央视,到新华社,再到人民日报,一位中医老兵近日频频走进主流媒体的视线,“4月底除湖北外全国其他省市基本就可以摘口罩恢复正常生活生产秩序”的判断给焦躁无助的人们带来了一丝安慰。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是本次进驻武汉的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江夏方舱医院总顾问,一位72岁但并不服老的老人。

中医老兵张伯礼:奋斗不息,志在千里

接受新华记者专访


中医老兵张伯礼:奋斗不息,志在千里

接受央视新闻直播间专访

01不关注争论,治好病是最重要的

1月27日,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防疫战的张伯礼被中央指导组急召飞赴武汉。达到武汉后,针对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混在一起、没有隔离的严峻现状,他和专家组向中央指导组提出,分层分类管理,集中隔离,分别处理。随着确诊患者的越来越多,建立方舱医院收治轻症患者的提议被采纳,他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写了请战书,提出中医药进方舱,中医承办方舱医院。

2月12日,张伯礼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闫树江、刘清泉教授率领来自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五省市三甲医院的中医、呼吸重症医学、影像、检验、护理等专业的209名专家进驻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开展中医中药对新冠肺炎的临床治疗、预防、临床研究。截止3月3日,江夏方舱医院累计收治了五百多位患者,主要是以轻症为主。已经出院二百多位,还有一百多位患者近期将陆续出院。最让人欣慰的是,江夏方舱医院目前收治的所有患者中,没有一个转为重症的,医护人员也是零感染。

对于中医药发挥的作用,张伯礼表示,中医药在改善退热、呕恶、便秘症状,在控制病情进展,稳定血压、血氧饱和度,靶器官保护,维护心肺肾功能等方面都具有作用。对于轻症患者,可以采用单纯的中医药治疗;中重症患者住院治疗,需要西医的支持疗法,比如有呼吸困难的,提供呼吸支持,如吸氧、上呼吸机等,中医可减少肺组织渗出,缓解喘憋等症状,稳定血氧饱和度,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

截至2月28日,武汉已开放的16家方舱医院收治的7600多位患者基本做到中医治疗全覆盖。湖北地区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57910例,其中治愈出院21193例。

中医老兵张伯礼:奋斗不息,志在千里

在接受白岩松采访关于“中西医孰强孰弱的争论”时,张伯礼表示,他从来不关注这个,争论这个没有意义,治好病是最重要的,中西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西医对于急性、重病抢救手段无可替代,而对慢性病改善、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中医的优势又很突出。

中医老兵张伯礼:奋斗不息,志在千里

张伯礼院士(左)进入“红区”指导救治工作

从大年初三就来到武汉,他一直战斗在最前沿。由于多日劳累,他在武汉做了胆囊摘除手术,在手术后第三天他就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他还打趣说:“肝胆相照,我这回把胆留这儿了。”他的儿子张磊也是天津医疗队的成员,到武汉以后父子俩从来没有见过面,听说父亲病了,要去看看。张伯礼说你不要来看我,你看好你的病人就行。

02将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将产生原创性成果

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在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下一直备受争议,但科学界也一直给与了中医药客观的评价。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认为,中医能看好病,无可非议;中国人应该有志气,把中医和西医里面最优秀的成分给结合起来,创造出真正的现代医学。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作为“西医院士”也认为,中医药解决了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显示其不可替代性;中医药学必然成为未来医学发展和整合医学时代的主要贡献者。

中医老兵张伯礼:奋斗不息,志在千里

不关注争议,不参与争论,只要实干,只看成效,投身中医药事业40年,张伯礼一直如此。尤其是20多年来,主持中医药现代化设计,他倾注了大量心血。面对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和时代的呼唤,他主张将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用现代科学技术阐释中医药的科学内涵,推动了中医药的学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特别是屠呦呦受《肘后备急方》启发,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更加坚定了他的这一主张。

中医老兵张伯礼:奋斗不息,志在千里

2016年10月,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担任技术总师,他和科技部陈传宏司长共同主编的《中药现代化二十年(1996—2015)》正式出版,系统展示了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是对中药现代化20年发展的全方位总结。

对于制约中医药现代化的问题,他并不回避。他在多个场合表示,中医药被广泛接受的前提是临床疗效,其中的关键是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中医临床高级别的循证评价结果和中药质量是行业短板和技术瓶颈。为此,天津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开发的中医药临床证据数据库(EVDS)已于2017年上线运行,涵盖基本药物目录、医保目录和中药注射剂等1700余个品种的80000余条临床研究数据,是国内首个完备的中医药临床疗效循证评价证据库。


中医老兵张伯礼:奋斗不息,志在千里

中医药现代化已在路上,并将不断突破。2019年9月8日,在参加北京码头智库等单位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张伯礼在《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机遇与任务》的主题报告中指出,中医药面临着重大需求和发展机遇,中药现代化取得了突出成绩;将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将产生原创性成果,将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将引领世界生命科学的发展。

中医老兵张伯礼:奋斗不息,志在千里


03以中药现代化培育中药大健康产业

数据显示,我国中医药工业总产值约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产业。张伯礼认为,中药现代化取得的突出成绩,为中药及相关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培育了新型大中药产业;新型大中药产业具有重大的综合效益,能优化工业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城镇就业岗位,也能推动农民增收脱贫致富,还能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中医老兵张伯礼:奋斗不息,志在千里

针对制约中成药做大做强的共性问题,张伯礼率先提出中成药二次开发策略、方法和关键技术,创立了基于系统工程学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模式。该核心技术应用于全国19个省市近百家企业,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使过亿元中药品种从40余个增加到 500 余个,过十亿元品种从0个增加到50余个。研究成果因此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医老兵张伯礼:奋斗不息,志在千里

他关注、重视中医药企业原创成果,并乐意与企业交流探讨,提供意见建议。康奇生物是天津一家专注于甘草多糖研究开发的中药企业,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掌握高纯度甘草多糖提取技术的企业。2018年底,企业委托北京码头智库开展甘草多糖智库课题研究,并希望张伯礼院士能够为企业提供切实指导。北京码头智库与他取得联系,提供企业和成果介绍资料后,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并在百忙工作中一直没有忘记此事,亲自确定于2019年6月12日在天津中医药大学举行“康奇生物GPComplex甘草多糖”成果专家评审会。


中医老兵张伯礼:奋斗不息,志在千里

当日下午两点一刻,在繁忙的校务工作刚刚结束,没有休息、未吃午饭的他直达会场,边吃盒饭边听取企业介绍和其他专家发言,其后他做了半个小时的重点发言。

中医老兵张伯礼:奋斗不息,志在千里

他认为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需要加强数据积累,提升现代科技含量,建议在天津中医药大学设立相关研究课题,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项目支持;应专注于西医解决不了而中医有办法解决的领域,加强甘草多糖在抗过敏方向和免疫方向的探索、研究,寻找适应症,扩大适应症,抓住一个点深入市场,突破后再不断拓展应用范围。他嘱托企业和团队要进一步明确临床定位,开展深入的临床研究,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探索其疗效机理。


中医老兵张伯礼:奋斗不息,志在千里

他庖丁解牛般的透彻分析和方向指导令企业负责人和团队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也令在场所有专家深深折服。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指出,世界要以开放的头脑接受传统医药,而传统医药要被广泛接受依赖于疗效的肯定,其中的关键环节在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钟南山院士也曾指出,中医从经验医学走向循证医学,用世界听得懂的国际语言阐述中医药疗效,是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医药的发展既是国家战略,也是现实需要,争论没有意义,唯有埋头苦干。张伯礼深知这一点,也在用行动表达着,在武汉,在天津,在广袤的华夏大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没有服老,他还在奋斗的路上。


中医老兵张伯礼:奋斗不息,志在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