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苛要求的孩子會成功嗎?心理學家:有些內心創傷反而促成傑出

當年幼的邁克爾·傑克遜面對手握皮帶的父親時,他怎麼也不會想到,多年以後,自己會成為震動全世界的天王巨星。

在世界上的眾多藝術家中,能夠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能夠被譽為流行音樂之王,能夠被稱為世界舞王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邁克爾·傑克遜。

嚴苛要求的孩子會成功嗎?心理學家:有些內心創傷反而促成傑出

傑克遜不但引領了當時的潮流,即便是多年後的今天,在世界各地的舞臺,仍然上演著大量對他的模仿秀。

如此奇才,不僅讓人好奇,他是怎樣成長起來的呢?

與他的傳奇對應,答案同樣讓人驚奇。他是在父親的打罵和羞辱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1993年,傑克遜在接受脫口秀主持溫普瑞的採訪時表示,童年時父親對他簡直是虐待。

放學後的所有時間都需要進行音樂訓練,父親不允許他和其他孩子交往,一回家就馬上開始排練,每天都要練習到深夜。

傑克遜記得父親常常坐在一把椅子上,手裡拿著皮帶。

他的姐姐拉託婭也在自傳中描述過小時候嚴酷的生長環境:

傑克遜經常遭到鞭打和精神虐待,父親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機會來提醒他:“你什麼都不是”。

在著名的傑克遜5人組(傑克遜5兄弟)中,父親對傑克遜的要求最嚴格,他被要求練習的時間也最長,最終,他成了幾個孩子中最有才華的那一個。

嚴苛要求的孩子會成功嗎?心理學家:有些內心創傷反而促成傑出

01 高壓教子並非個案

從小對孩子進行高壓管理的案例還有很多。

還記得激起全球教育界大討論的虎媽蔡美兒嗎?

2011年,耶魯大學終身教授蔡美兒把自己的育兒筆記整理成《虎媽戰歌》。書中極端的高壓手段立刻引發了全美乃至全球的教育大討論。

在書中,蔡美兒制定了十大戒律,自稱採用“咒罵、威脅、賄賂、利誘”等等高壓手段,讓孩子沿著父母選擇的道路努力。

7歲的小女兒露露,彈鋼琴全年無休,甚至在國外度假時,蔡美兒都要計劃好用酒店大堂的鋼琴堅持練習。

大女兒索菲亞也同樣如此,不但在鋼琴方面嚴加訓練,有一次索菲亞在乘法速算中得了第2名的好成績,回家後不但沒有得到表揚,反而每天晚上還要多加做2000道速算題。

因為蔡美兒規定,所有功課,不準有一門成績低於A。

嚴苛要求的孩子會成功嗎?心理學家:有些內心創傷反而促成傑出

《虎媽戰歌》發表後,大部分人都覺得蔡美兒的教育方式太過苛刻,孩子長大後一定會“患上心理疾病”,“會自殺”。

可7年過去後,當2018年我們再回顧兩個孩子的人生時,卻驚訝地發現,索菲亞和露露相繼從哈佛大學畢業,一個成了軍中二級少尉,另一個決定繼續深造。

孩子的表現和我們的直觀想象完全相反。

嚴苛要求的孩子會成功嗎?心理學家:有些內心創傷反而促成傑出

02 高壓只是表象,信念才是本質

  • 難道我們擔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是杞人憂天?
  • 從小嚴酷管教孩子,真的有利於成功嗎?
  • 取得極高成就的人,又到底是家庭中的哪些因素在發揮著作用呢?

相信每個人都對這些問題好奇,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中,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給出了極具啟發性的答案。

奧利弗·詹姆斯曾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博學多才,是一位著名的兒童心理醫生和精神分析學家。出於普及人類童年到底對一生有多大影響的目的,詹姆斯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為本書。

嚴苛要求的孩子會成功嗎?心理學家:有些內心創傷反而促成傑出

在上述的例子中,簡單看上去,優秀的人童年總一個高壓的父母。但詹姆斯卻提出,高壓管理孩子,只是外人看到的表面現象。真正發揮作用的並不是高壓,而是在高壓態度後面那顆絕對相信孩子的信心。

通過高壓,讓孩子堅信自己與眾不同,才是成功的背後原因。

拿傑克遜的故事為例。雖然我們通常認為音樂才能是遺傳的,但是有更多充分的證據表明,事實上與不擅長音樂的孩子相比,那些表現出音樂天賦的孩子從小就受到了非常有目的性的音樂薰陶。

通常這樣的孩子,在嬰兒期,家長就給他們不斷唱歌;幼兒期,家長就鼓勵他們自己進行唱歌遊戲和樂器表演。

對於古典音樂家的研究表明,從童年開始,那些頂級演奏家的練習時長比一般演奏者要多得多;統計現代音樂學院的學生也發現,頂級小提琴手在練習上投入的總體時間是一般小提琴手的兩倍。

這些孩子從小就被父母視為“有天賦的音樂者”,父母會放棄大量閒暇的個人時間來監督孩子上課和日常練習。在父母的長期堅持下,“有天賦”這個標籤逐漸被孩子內化,成為自我認知的一部分。

雖然傑克遜的父親對他採取了暴力的教育方式,但不可否認的是,他也通過暴力手段一遍遍強化了傑克遜內心的信念——自己就是一個天才的舞者和音樂人。

而與他關係非常親密的母親,則把這種理念表達得更加直接。她經常會對傑克遜說:“在我看來你和其他孩子不同,你很特別。”

書中提到,對於特別有成就的人來說,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在父親、母親或者其他親人眼裡,總是有著特殊的地位。

正是這種從小就被親人視為特別的存在,才是一個高壓下的孩子,成年後取得非凡成就的重要原因。

嚴苛要求的孩子會成功嗎?心理學家:有些內心創傷反而促成傑出

03 執行父母意願能增大成功概率

書中更突破常規的觀點是,在有成就的那些人身上,常見的情況是父母把自己實現不了的抱負寄託在了子女身上。

我們經常說,不要逼迫孩子去實現自己的願望,可現實情況恰恰相反。

一般來說,高成就者從事的職業更可能與父親或母親的類似。如果我們幼年在某些方面表現出特長,那肯定是因為我們的父母在這方面有專長或者希望自己有專長。

這些父母“超前培養”他們的孩子,往往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給孩子創造一個加速學習的環境。

媒體經常把兒童超常的智商描述成神童,而事實是,凡是被認定為神童的人,幾乎從小就受到了父母的超前培養或者其他幫助。

從坊間一直流傳蔣方舟和韓寒小時候的作品均是父母代寫,到威廉姆斯姐妹一出生,父親就宣佈,一定要把她倆培養成為網球巨星。

在很多傑出人物的身上,我們都能看到非常相似的成長路徑。

他們一出生,父母就花費大量精力培養孩子某方面的特長,等到孩子稍微長大一點,父母又不惜重金聘請名師,或者乾脆像郎朗的爸爸一樣,放棄自己的生活,全身心投入培養孩子的事業之中。

雖然這些父母嚴苛的教育方式值得商榷,但無一例外,他們在孩子小的時候都為孩子選擇了極其明確的道路。

嚴苛要求的孩子會成功嗎?心理學家:有些內心創傷反而促成傑出

04 成績好並一定事業就好

看到這裡,肯定會有人說,重視孩子的學業,讓孩子獲得加速度的父母多了,別落在起跑線上已經成為了當代父母的共識。

但並不是所有成績好的孩子,最後都取得了成就。傷仲永的事情每天都在身邊發生。

沒錯,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可能會有很高的分數,取得驚人的成績,但確實不能保證事業成功。

在同一個社會階層,取得先發優勢的孩子並不會比普通孩子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大多數情況下超前培養還會導致孩子缺乏創造力,敏於自我批評,甚至患上抑鬱症。

我們可以把出色的成績理解成足夠強的專業能力,而這些能力最終能否成就事業,還得看有沒有另一個要素——動力。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指出,與能力相比,“馬基亞維利主義”和願意努力工作,在成就事業方面的影響更為重要。

所謂馬基亞維利主義是指,個體利用他人達成個人目標的一種行為傾向,其特點是功利性大於道德性,其代表名言為:“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

很多人雖然業務能力很強,但是他們沒有動力去成功。

而馬基雅維利主義卻能夠為人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正如作者詹姆斯所說,一個從小在愛中長大,總是對自己感到滿意或者有深愛的伴侶和孩子的人,很少願意這樣去做。

民間對這種現象有另一種更扎心的說法,小富即安,老婆孩子熱炕頭,或者是好聽一點的叫法“中產階級”。

嚴苛要求的孩子會成功嗎?心理學家:有些內心創傷反而促成傑出

05 高成就者往往是童年受虐的結果

那為什麼有些人會信奉馬基雅維利主義,對成功有著強烈的意願,而有些人卻缺乏動力,即便有能力也不愛去爭取呢?

再往深探究一步,詹姆斯認為,一個人成就的動力,與3個因素有關——自體感、依戀模式和良心。

這3個指標在6歲之前就會定型,而且與兒童的早期養育條件息息相關。

也許你會覺得那些傑出人物的心理都是溫暖和健康的,但事實與我們的直覺恰恰相反,成就特別高的人幾乎在這3個方面都不達標。

換句話說,取得矚目成就的人,心裡並不見得健康,他們往往在童年經歷過嚴重的挫折,並形成心理創傷。比如,被父母施加了過大的壓力,或者是被嚴重忽視過。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逐個來了解一下詹姆斯提出的這3個因素。

1.自體感

自體感是指人們對自我存在的基本感覺。

它主要形成在0~6個月的嬰兒期。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認為,自體感弱的人主要是因為出生後的最初幾個月沒有受到良好的撫育。

這種特質並不會讓人獲得成功,然而某些意外事件卻可能會使自體感弱的人專注於事業,用成就來救贖自己。

比如,如果父母是完美主義者,孩子從小受到了嚴格要求和過度控制。那麼對於他們來說,愛是有條件的。只有表現好才能得到愛。因此,孩子會專注於實現父母訂立的目標。

由於本身自體感弱,孩子和父母之間不會就到底是誰的願望產生太大沖突,反而有利於孩子堅持這些目標。

形成這種模式後,孩子在學習期間會遵從父母、老師訂立的高目標;工作後,又會遵從老闆制定的高目標。

即使最後沒有人再為孩子設立目標了,孩子也會不斷給自己設計一些難以置信的高標準目標。

因為模式已經形成,只有當完成這些高難度目標時,他才會感覺良好和充實。

自體感弱,沉迷於越來越大的成功和目標,是一些高成就者的動力來源。

嚴苛要求的孩子會成功嗎?心理學家:有些內心創傷反而促成傑出

2.依戀關係

依戀關係是我們關於會被別人如何對待的一系列設想。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提出了依戀理論用來解釋人際關係中的不安全感。

他認為,人類有一種本能,嬰兒從6個月開始會對一個特定的照顧者形成強烈的依戀。

0.5~3歲期間的嬰兒沒有任何能力控制自己的命運,他的生存完全依靠養育者。也因此,這時的依戀關係會成為他假設所有人際關係的基石。

他會從中得出自己的結論:別人是能夠信任的嗎?他們會喜歡我嗎?他們能靠得住嗎?

如果此時,幼兒沒有受到良好的撫育,比如養育者經常離開或者忽視孩子,反覆讓孩子失望,就會引起孩子的恐懼焦慮,最終導致不安全的依戀模式。

孩子會得出結論,別人是不能信任的,我不值得他們喜歡。

對於這樣的孩子,反而追求權力、地位和財富對他們更有吸引力,畢竟這些相對於人心的多變,顯得更加實在和可控制。

很多高成就者,都會把這種不信任感,轉化為務實、鐵面無私的專業精神。

正所謂,一個人越孤獨和絕望就會越努力工作,他會把職業當作一種獲得社會認可和聯繫的方式,以及一種增強自尊和對抗不被愛的手段。

嚴苛要求的孩子會成功嗎?心理學家:有些內心創傷反而促成傑出

3.良心

良心是我們內在的警察,是關於對和錯的信念。

它通過內疚和羞恥來管住貪婪的本能。比如,它讓你不能因為對某人產生了性慾就立刻抓住那個人。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認為,良心的形成取決於我們在3~6歲時受到怎樣的撫育。

羞愧和內疚產生的基礎是父母和孩子有足夠強烈的情感紐帶。也就是說,只有孩子能夠體會到父母對他有足夠的愛,他才能發育出對父母的羞愧和內疚。良心也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發育。

在很多情況下,高成就者並不是那些特別有才華的人,而是能夠善於操縱同事,決心不惜任何代價來發展自己的人。

帝國化學工業公司的總裁約翰·哈維-瓊斯爵士曾經說過,成為大公司董事會主席的人和那些僅僅是普通董事的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他們想要的更多”。

良心沒有得到完全發育,往往會轉化為以自我為中心,這又會讓人特別自信和冷酷無情,同時也伴隨著成功。

嚴苛要求的孩子會成功嗎?心理學家:有些內心創傷反而促成傑出

06 低成就者同樣也來自童年受虐

前面我們解釋了為什麼在0~6歲承受高壓的孩子心理並不健康,但不妨礙他們能夠取得成功。

總體來說,因為自體感差、依戀模式不安全、良心和自尊水平低等心理問題都不意味著必然會導致失敗,相反,在特殊情況下,反而有利於取得更大的成就。

但是,不得不說,這些只是對這種現象的一種解釋,而不是鼓勵大家要這樣對待孩子。

事實上,這些例子都屬於倖存者偏差的範圍。也就是說,我們只是看到了有心理問題而又恰巧成功了的孩子,更多的孩子在同等條件下,不但沒有成為傑出人物,反而連普通水平都達不到,成為了低成就者。

詹姆斯認為,自體感弱的人往往無法承受挑戰性的工作,不安全的依戀關係又對他們的人際關係造成障礙,他們可能喜歡獨處、對同事沒有耐心,即便是非常努力地工作,仍然可能因為不合群而影響到職場發展。

而良心不敏感,道德水平程度低更無異於在刀尖上行走,很容易玩火自焚。

所有這些都決定了,受到高壓的孩子,雖然有取得高成就的可能,但是成為低成就者的概率更大。

嚴苛要求的孩子會成功嗎?心理學家:有些內心創傷反而促成傑出

07 總結

嚴苛要求孩子,早些給孩子選好道路,並非不可取,但

應該注意在過程中傳遞“獨特性”和“自信”的理念。一邊打罵,一邊貶低孩子可不行。在童年時期,尤其是0~6歲期間,一定要注意讓孩子體會到足夠的愛和正確的價值觀影響。

高壓要求孩子很容易帶來愛的疏離感,又引發自體感弱、不安全的依戀模式、良心發育不完全等風險,雖然這些有可能幫助孩子取得傑出的成就,但也可能讓人跌入谷底。

同時,對於那些0~6歲得到很好照顧和引導的孩子。因其自體感強、有良好的依戀關係、良心發育正常,他們本來也可以獲得同樣的成功,但卻可能因其內心容易得到滿足,不願意為了成功而犧牲個人生活,也不願意投入更多的時間到事業中,反而蹉跎了人生。

對於這樣的孩子,如何從小樹立遠大理想,為孩子提供終生的動力,同樣值得我們思考和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