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英国等于死亡?为何二战时德国宁可挑战苏联也不死磕英国?

静夜史


二战的进程中,欧洲战场上,战火纷飞。战争刚开始时,斗争最为激烈的两个国家,就是英德两个国家。你来我往,整个欧洲除了中立国之外,剩下的便是英国,这个昔日的“

大英帝国”,此刻正在接受战火的考验。但是当欧洲的战火烧到一半的时候,为什么德国非要撕毁条约,挑战苏联而不死磕英国呢?本文带领大家一起探索一番。

一、英国的经济实力强于德国

众所周知,工业革命的始发地是从英国开始,并且以此带动整个欧洲的发展。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最大的好处便是,开通了世界性的贸易。同时这让英国在世界的航海中,船流不断。随处可以见到英国的贸易公司。绵长的海岸线上,英国的商船随处可见。同时还伴随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并因此还获得了“日不落帝国”的称号,让英国在整个欧洲屹立不倒。

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这就使得英国在各个方便都可以很稳定地发展。尤其是军事方面,在武器装备等军事装备面前,英国也是做足了准备,毕竟所有的贸易都是从海上获取,英国的皇家海军,在世界上可以称之为最强。这在后来的一战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这个英国最古老的海军,后来在海上为英国争夺海上霸权,为英国的经济也做足了贡献,足见皇家海军的强大。

反观德国,在二战的过程中,不论是从工业方面还是经济实力这块,虽然都是略高于英国。可是德国在没有发动战争之前,一直都是身居内陆。面对英国这个最早完成工业革命,以及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国家,根本不是德国所能比拟的。

二、英吉利海峡一个天然的屏障

英吉利海峡,对于英国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天然的对外堡垒,进可攻退可守。不管是海军还是空军,都可以作为强大的后援。即使是在二战最紧张的时候,英国的海军和空军,都展示了非凡的战斗力。

由于英国一直依赖于海军的保护进行海上贸易,英国的经济来源也是对外贸易的结果。所以英国开辟新航路后,就大力发展海军。然而德国作为一个内陆国,即使是拥有海军的实力,但是如果想要达到英国这种军事实力,还是有很多路要走的。毕竟造船也是需要时间的。

就拿二战来说,原本德国高层预计制造的战舰,一直到战争开始都没有造出来。

但是英国那边,皇家的海军,依然伫立在那里。英吉利海峡,德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还有就是英吉利海峡的风浪,海军实力的差距,让德国海军在二战中,虽然也有些胜利,但是终究还是没能打得过英国。

三、英德双方的战斗比拼

德国在对英国可作战的飞机总共有2000多架,轰炸机和战斗机在数量上平分秋色。然而,英国有着当时先进的雷达技术,而德国却没有这个技术,就相当于在天上飞着,德军飞机大都暴露在了英国军方的视野当中。此外,虽然英国可作战的飞机只有700多架,但是英国工业革命之后,成熟的飞机制造工业,可以十分迅速地将飞机进行维修和补充,而这一点是德军无法比拟的。

在后来德军对英国的首都伦敦进行了轰炸,紧随其后,英国也对德国柏林进行了报复。在双方持续很久的,不仅是海军还是空军的大比拼上面,双方都没有占到好处,以至于德国领导层制定的“海狮计划”被无限期搁浅。所以说,德军面对这个难啃的骨头,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之后,只能转而向东,然而东面便是刚刚和自己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苏联。

四、宁可挑战苏联,也不死磕英国

其实德国高层的心中非常清楚,如果继续再对英国进行军事进攻,想必德国恐怕就要灭亡。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向东发展呢?虽然苏德刚刚签订协议,但是战争面前,那只是一张纸而已。很快苏德战争,就这样莫名地爆发了。还在被蒙在鼓里的苏联人,则陷入了彻底蒙圈状态,以至于在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苏联军队损失惨重。

或许在战争初期,尝到甜头的德军,便大规模地向苏联进军。以至于出现了一句“三个月消灭苏联”的口号,可见其猖狂程度。

总结

或许就是因为英国这块骨头太过于难啃,想着先解决德国的大后方苏联,然后调转过来对付英国。可惜这个想法不错,只不过最终德军还是被阻挡在了西伯利亚当中。虽然在对苏的战争中,取得了不少的胜利,但是西伯利亚的一场大雪,让德军重新上演了拿破仑的悲剧。


闲来读史


好多军史专家都认为,二战时候,如果德国先拿下英国,有了一个巩固的后方再去收拾苏联,战场要对德国要有利得多。没有英国做“内应”,美国在欧洲开辟战场也要困难许多;因此说,德国先跟斯大林摊牌是个战略失误。

希特勒听到这观点一定会跳起来:难道就你们懂军事,我是白痴?我何尝不知道先收拾英国是上策,我得收拾的了啊!


德国之所以没有先进攻英国,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军力量的制约

众所周知,二战初期英国在希特勒对欧洲张开血盆大口以后,彻底反思了张伯伦的绥靖主义,积极派兵参加了法国的抗德战争,但是因为战术的失误,战争以惨败告终。英国军队被德国人打得满地找牙,溃不成军。

德国军队决心乘胜追击、彻底征服英国,但在英军敦刻尔克大撤退以后,他们被英吉利海峡拦在了岸边,看着煮熟的鸭子飞了,气得嗷嗷直叫。

德国人为什么没有乘胜追击、直到英军老巢呢?海军不行。为什么海军不行,都是因为那一纸条约:《凡尔赛条约》。

一战德国失败后,为了惩罚德国,不让它具备再次发动战争、作死的能力,协约国逼迫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国防能力进行了诸多限制,仅仅让它具备自卫能力,不许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于拔掉了老虎的牙齿。

希特勒掌权以后,为了实现它称霸欧洲的野心,在机密状态下突破条约的限制进行疯狂扩军备战。

为什么是机密状态呢?因为德国经过二战惨败,还要承担战争赔款,国力有限。德国羽翼未丰不能跟协约国翻脸,不能公开撕毁条约,也害怕对方有所警惕。所以扩军备战就像做地下工作,偷偷摸摸进行。

比方说训练陆军的是不让军人穿军装,穿着运动服,就说我们开运动会。征兵的时候对外说我们不是征兵,是招收警察。


研制大炮的时候把突破条约限制的大炮在地下室组装,试验的时候躲到山沟里去进行。总之,什么都要伪装,都要打着民用的幌子。

就是训练空军飞行员也要用滑翔机来进行,对外说他们是民间组织,是飞行爱好者,为了参加滑翔比赛。

可是海军训练就不行了,必须要有战舰,可是战舰是个大家伙,无法遮人耳目。造出的战舰必须要在水里试验,一试验不久露馅了吗?总不能弄点小木船去训练海军,那样也起不到训练效果。

凡尔赛条约限制德国的海军只能装备6艘战舰、6艘巡洋舰,而且有排水量限制,装备的火炮也不得突破规定,条约还不让德国发展潜艇。


但潜艇是在水下试验的,体积也小,所以德国的潜艇数量和性能都非常厉害。但进攻英国的时候,潜艇不能运兵。没有大型战舰不能运兵,民船运兵的话又没有安全保障。要知道当时英国的海军力量很恐怖,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这样一来,进攻英国的难度就提高了。

二、掌握不了制空权

我们说了,进攻英国没有战舰可以用民船,但民船没有自卫能力,想要安全运兵越过英吉利海峡必须要用空军掩护,可是德国的空军力量也不行。

从数量上讲,德军的空军战机数量确实比英军要多一些。但当时德军的战机质量较差,航程有限,无法在英国上空长时间作战。而英军本土作战,优势很大。


经过长时间的鏖战,德国空军没有击败英国空军。没有掌握制空权的德军,击败英国海军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意识形态的原因。

众所周知,希特勒是个反人类的法西斯主义者,他反对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和民族,但他更仇视共产主义。

因为德国实行的是西方市场经济,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跟德国的经济体制有冲突。

而且希特勒宣扬日耳曼民族是上等人,德意志优先,德国人就应该奴役其它民族;而共产主义则提倡人人平等,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所以希特勒把社会主义的苏联看做洪水猛兽,看做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因此,希特勒选择了放过英国,先消灭苏联。即使德国先进攻苏联,也不能说就是下策。如果不是美英对苏联提供援助,苏联可能就顶不住亡国了。到那时,德国人就轻而易举收拾英国。一旦那样,英国就会陷入困境,美国人想帮忙也无从下手,这也正是美国和英国不遗余力支持苏联的原因所在。


小约翰


我们抛开意识形态上的一些东西不言,就二战欧洲的状况,希特勒的德国犯最大的错误,就是在没有荡平英国的前题下,反而用重兵去攻打苏联。这也是促使德国失败的重要因素。大家想一想,苏联接近北极气侯天气恶劣不说,国土面积之大纵深之长,人口数量又是欧洲第一。这得需要多少的兵力,多少的后勤补给才能左右驰骋。虽然当时的德国很强大,但还不足以占胜苏联。前法国拿破仑的军队就是前车之鉴。

反过来涚一下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虽然称霸世界多年,但只是蛋丸之岛国,抛开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及人口,本国的国土面积及人口完全有限。希特勒的德国在拿下法国,征服了整个西欧以后,根本不用去管苏联,还继续和苏联友好。下一步将充分利用这些国家的财力,物力,人力,及德国整个的军力去征占英国,我想拿下英国丝毫没任何问题,何其说进攻英国等于死亡!英国一灭,自然也就孤立了美国,但是综合当时各种因素来看,这种理念这种公式不成立。但硬有如果加上假如的话,其结果自然就会形成德,美,苏三大势力这样一种格局。


岁月静好7684209691403


德国只能磕死,如果他死磕英国的话。虽然二战初期德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欧洲大陆,但席卷不了英国,因为英国有天然屏障英吉利海峡。要死磕英国,德军必须跨越海峡登陆英国作战,但是德国拿不下对英作战的制空和制海权。

我们先来看看那时的英德军事力量对比,就知道德国为什么如果死磕就只能磕死了。三大军种中,陆军方面,德国毫无疑问占据绝对优势,1939年时就有100个步兵师和6个装甲师。而英国,只有10个步兵师,不及德国的十分之一。英军虽也有坦克,但并无专门的装甲部队。

空军方面,英德两国有一拼。1939年,德军拥有战斗机1000架,轰炸机1050架。而英国的这两个数字,分别是780架,890架。但是,英国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飓风式战斗机和喷火式战斗机。而且英国空军的人才储备,也不是重整军备后的德国空军可比的。

早在1938年,英国就在自己的海岸上建起了5座雷达站,另有15座在建。所以当战争来临时,英国早已有了敌机即将到达的警报链,并为攻击敌机提供了准确信息。这也是不列颠空战,德军损失惨重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里还没有包括英联邦其他国家如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印度等国的空军,还有波兰、比利时、法国、捷克等国撤退到英国的空军,以及由美国志愿者组成的“飞鹰中队”,都加入了不列颠空战。这些所有力量加在一起,盟军的力量,远强于德国空军。

希特勒上台后,制订了全面发展陆海空三军的10年计划,但实际上这个计划主要是发展空军和陆军,并不包括海军。希特勒对海军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曾对海军总司令雷德尔说,德国海军,主要用于防卫,以及攻击敌国的商船队。

另一个原因则来自纳粹二号人物戈林。戈林长期担任空军总司令,还曾经是德国经济部长。对来自海军的所有要求,不批物资,不给预算。邓尼茨担任潜艇部队总司令后称,要打赢未来任何一场与英国的战役,他至少需要1000艘潜艇。

但是,到二战爆发时,他只有57艘。除此之外,那时的德国海军,只有2艘战列舰,2艘装甲舰,6艘轻型巡洋舰,3艘重型巡洋舰,22艘驱逐舰。随后不久“俾斯麦号”建成投入使用,是当时德国最先进的战列舰。

而此时的英国皇家海军,有15艘战列舰,3艘航空母舰,184艘驱逐舰,66艘巡洋舰,60艘潜艇,45艘护卫舰和巡逻舰。所有这些舰船,超过一半装备了现代科技和武器,另有在建即将投入使用的各种战舰不计其数。这些数字,同样不包括撤退到英国港口的法国军舰。

不列颠空战之前的挪威战役,德国虽然大获全胜,但也损失了10艘驱逐舰、1艘重型巡洋舰、2艘轻型巡洋舰,4艘潜艇。制空权久久拿不下,制海权更是遥不可及,所以希特勒登陆英国本土作战的“海狮计划”,就只能永远地取消了。

希特勒不死磕英国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英国并没有德国急需的战略资源,如石油、金属材料和粮食。希特勒仇视斯拉夫人,但并不仇视英国人,视英国人为近亲。他之所以打英国,其实是希望英国政府坐到谈判桌上来,和自己结成同盟。既然打不下,他就只能放弃,转而专打苏联。


世界真的很大


我是莫地方,我来回答。

德国虽有能力横扫欧洲,可就是拿不下英国,那是因为英国拥有“天时地利”,德军若想拿下英国就必须夺取英吉利海峡制海权、制空权。

我们知道德军陆军、空军很强大,可海军实力一般,要其很难击败强大英帝国海军。

希特勒打英国还需建造一支强大舰队,可这对于正在高速运转纳粹战争机器明显是个亏本买卖,为此希特勒只能更苏联交战,夺取其石油等战略资源,然后在集中力量对付英国。

德军软肋海军

德军一旦对英国发动跨海之战,就必须要有足够强大海军能抗衡英国皇家海军,德国海军明显不是强大英国海军为敌,可以说英国海军强大要德国海军很难受。

德国海军之所以弱小,源于《凡尔赛条约》制约,要其没足够时间及能力发展海军。

虽有舰艇部队支持,可舰艇并没办法大规模运兵,要其无法实际为德军跨海运兵提供大帮助。

德军空军一直未夺取制空权

德军若想大规模运兵跨海作战,必要有空军强有力支持,可德国空军也不靠谱,一直未能击败英国空军夺取制空权,这要希特勒很难受。

德军飞机数量虽多于英军,可其航程远的战略轰炸机较少,要其他飞机很难实现大规模轰炸任务,在加之飞机航程不足,要面对做好完全准备英国本土,德国空军很难击败英国空军,这也是不列颠空战中,德军一直未能取胜原因。

综合所述

希特勒放弃进攻英国,一方面不能夺取制空、制海权,还有更重要原因就是英国没有德国想要的战争资源,要其只能放弃英国全力进攻苏联,才能保证战争机器不停止,打英国初衷在于期望可和英国谈判,获得主动权。


莫地方


宁可挑战苏联这不死磕英国?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德国这个国家的悲哀,地处欧洲腹地,西有英法,东有苏联,一战时就被东西夹击两线作战,地理位置的不利使之始终处在战略的被动之中,当一战失败后,德国的高层们一直在研究如何避免两线作战,所以在对波兰动手前,首先与苏联签订了互补侵犯条约,暂时的避免了两线受敌。

当暂时没有了东线的威胁,德军摧枯拉朽的闪击了英法的盟友波兰,迅速调转枪口就对准了英法,长驱直入的进攻,法国投降,英国通过敦刻尔克狼狈撤回英伦三岛,结果就是德军百万大军看着英吉利海峡望洋兴叹。

对于希特勒与他的将军们来说,英吉利海峡简直就是不可吴越的鸿沟,二流的海军无力支持德军登陆作战,在经过了劝降与英伦空战的失败后,留给德军的时间不多了。

是的,留给德军的时间不多了,与苏联的互补侵犯条约,双方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德军知道苏军在大清洗后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毫无作战能力,在与芬兰的战争中充分的暴露了这点,所以知道苏联不会选择在这个节点捅刀子,而苏联对自己目前的形势更是心知肚明,不过没想到英法这么不经打,本想等英法与德军打的焦灼时再背后发动进攻,结果没几个月法国居然投降了…

结果就是,苏联集结起了军队,全部部署在了边境处,丝毫没有梯次防御的架势,军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军备,作战参谋们一直在研究德国地图…

德军的高层们自然知道苏联在做什么,既然两线作战不可避免,那就趁苏联准备不足的情况下首先开战吧,反正英军被打的毫无反击能力,暂时是没能力反攻回来的。

结果就是“巴巴罗萨”行动开始,苏德战争爆发…









轮子上的旗梹


如果希特勒倾注全力进攻英国或许能够赢得整个战争?进攻苏联才是死亡!

希特勒在法国战役获胜后,下一个目标就是英国。如果能够迫使英国屈膝,而希特勒运气足够好的话,“占领英国本土”。这样就确定了德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人也无可奈何,因为缺失了英国这块进攻欧洲大陆的天然平台!


在整个欧洲都屈服于纳粹的铁蹄下,英国首相丘吉尔却挺身而出。对希特勒大声地说;不!不!不!我们决不投降!我们将在任何地方进行反抗!我们将继续战斗!

于是希特勒准备进功英国,为此而制定了《海狮计划》。调集了大批空军和舰船,准备登陆英伦三岛,消灭坚持抗击的英国。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却非常骨感。单凭德国海军那么几艘不成体系的军舰,是无法和世界第一位的英国海军进行战斗的。希特勒发动战争時,事实上德国海军并没有建造好足够数量的海军舰船。


戈林的空军登场了。相对于海军,德国空军对于英国空军是具有优势的。大批的德国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对英国各种有价值的目标狂轰乱炸。港口、机场、仓库、飞机制造厂、军营。凡是能够利于英国空军作战的目标,都是戈林所要轰炸的对象。德国空军的总目标是,“死磕英国空军”从而将其击败。击败了英国空军,希特勒就能够俯视英伦三岛了。

面对优势的德国空军几个月的大力轰炸进攻,英国空军奔于疲命,战斗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几乎即将崩溃?

转拆点来了!几架英国轰炸机路过柏林,无意间轰炸了柏林。这使得希特勒大发雷霆,下令对英国包括伦敦在内的各大城市进行大规模轰炸,以示报复。这条愚蠢的命令给予了英国空军宝贵的“喘息”机会。在徳空军大肆轰炸英国各大城市的一个星期中,英国空军的飞行员以及飞机得到了休养和修复。并且聚合了空军的整体资源,制定了更为周密的作战计划。待到德空军回过身继续和英空军搏杀時。这个時期的空战,德国空军逐渐丧失了主动权,丧失了以前的优势,最后退出了英国的天空。以上所述,史称《不列颠之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的空战。



其实希特勒还有一个方案。就是集中力量进功中东,掐断英国的命脉。但是希特勒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将目光投向东方,闪击苏联。由此希特勒重蹈覆辙,重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两线作战的战略错误。带领德国全体军民开始了漫长的死亡之旅!(希特勒进攻苏联除了军事因素亦有政治考量。希特勒冶国诸理念中,消灭犹太民族和苏联是两大要点。前者已经基本解决?进攻苏联则是实现后者目标的方法)。

希特勒和斯大林在这场史诗级的对决中,最终的结果是希特勒在柏林国会大厦地下室自杀身亡。斯大林赢了!


三千水唯取一


英国难道比苏联难打?二战中德国宁可打苏联,也不跟它死磕

1940年6月随着法国的“沦陷”,北起挪威、南迄西班牙的大西洋沿岸完全落入了德国手中,如同当年的拿破仑帝国一样,一般被英国封锁的西欧大陆,在此时有了对英国的反封锁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在德国闪击波兰的时候,英国高调宣布履行保卫波兰的承诺,跟德国进入了战争状态,英国成为德国那时那刻唯一处于交战的大国。

此时的苏联因为跟德国有着一同瓜分波兰的“友谊”,正处在大谈“友情”的蜜月期。因而英国不可避免的成为法国之后,德国盯上的新目标。

考虑到大英帝国的海军是全球第一海军,德国放弃了强行登陆的计划,毕竟可能陆军上船后,立马就被英国海军瓮中捉鳖般全数干掉。

策划出了先抢夺制空权,再登陆的“海狮计划”。德国参谋们想着,一旦德国掌握制空权,不管你英国的军舰口径有多大,在狭小的英吉利海峡,足够被德国的空军炸个底朝天。

1940年7月德国高层正式下达对英国的制空权“抢夺战”,为了能够打赢这场战争,时任德国元帅戈林,足足调集了3个空军集团军,约2669架战斗机参战。

相对的英国这边要简陋不少,因为未能料到德国会快速干掉法国,进逼自己的本土,英国的工业未曾高速运转,仅有防空歼击机700架,高炮200门迎战。

好在英国此时掌握了雷达技术,在隐形战机尚未出世的年代,因为英国有了雷达,它对德国战机的行动可谓是了如指掌。而这个“了如指掌”带来的直接结果即为英国空军可以在空中肆意的打游击。

根据英军指挥员希尔的回忆,当时的英国飞行员自知数量无法和德国机群媲美,于是在雷达播报德国机群出现之后,英国战机往往会快速升空,藏在肉眼难以看见的云层之中。

当德国机群经过之时,快速从云层之中窜出来,从机群的尾巴开始进攻,给予机群中防空力量薄弱的轰炸机致命一击。就这样靠着雷达这个“天眼”,英国渐渐的在对德国的空战中占据了优势。

8月25日英国空军更是将炮弹投向了柏林城,让德国百姓陷入了战争的恐惧之中。在此之前因为德国人在战场上总是高歌猛进,战争对于百姓来说往往是荣誉场,而不是恐惧的修罗场。

9月17日德国高层见空军始终无法突破英国空军的空中壁垒,获得英吉利海峡以及英国本土的制空权,宣布推迟整个海狮计划,毕竟没有空中掩护,德国陆军一出海,立马被英国海军和空军炸得满地找牙。

后来德国深陷苏联战场,就更没有精力重启海狮计划,至于英国难道比苏联难打?小袁认为对于二战中的德国来说确实是,英国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在空战失利的情况下,德国根本打不上不列颠群岛。

而苏联则不同,它的地形几乎是一马平川,需要的是坦克和陆军,而从闪击法国、波兰的经验可见,德国的陆军足够强,所以打苏联对于德国来说,可比英国容易多了,毕竟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


袁载誉


这是谁传的说法?这观点本身就有问题,德国不是不想进攻英国本土,是德国海军没有这个能力。

看看德军的战略意图:占领捷克苏台德地区吞并其工业基地,拿下兵工厂,进而占领了整个捷克;迅速闪击波兰,腾出手来,德军装甲集群便迅速西进,法国一个月亡国了,德军的推进速度快的让人惊奇。敦刻尔克大撤退,英军保留了一支精锐的力量撤回到了本土,此时德国高层已有心拿下英国,可现实摆在了希特勒的面前:如何跨越英吉利海峡?缺乏渡海作战的海军船只,德国陆军“天下第一”,可德国海军的实力“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德军水面舰艇力量太薄弱,两艘重战列舰后来被击沉,在建的一艘航母战争结束也没彻底完工。

德国海军唯一拿的出手的就是“水下狼群:潜艇”,从德国高层的态度看,海军一直不受“关注”,陆军与空军用去了绝大多数战争资源,德国海军“无可奈何”的发展不对称的作战平台:潜艇,学习一战经验,运用潜艇封锁敌国海上运输线。

可随着战争的推移,美国的加入,以及盟军商船损失惨重,盟军开始重视反潜力量建设,大型护航航母,反潜机等相继投入到保卫海上运输线中去,德国海军战果

锐减。

扯远了,回到主题,德国不是不想解决英国这个“后顾之忧”,而是真的拿它没办法。德国一直是欧洲大陆的陆上强国,德国本土也仅有北方具有少量的海岸线(而且还被日德兰半岛的丹麦给分成了两半),如何建设一只强大的海军?


没有实力,也没有办法,德国只能“望洋兴叹”!

☞希特勒爱将德国空军元帅戈林执行海狮计划空袭英伦三岛,结果以德军惨败收场,此后德国将目光重新转向东方,德军开始执行

“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

☞(聚焦国际时事,探讨热点事件,用客观、公正的心看待问题,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


past颖甜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是不想死磕,是死磕不了。

谁都知道,英国不在欧洲大陆,从大陆到英国需要渡过宽阔的英吉利海峡。

在二战期间,英国海军水面作战的实力,是德国海军10倍。

德国人想要入侵英国,就只能依赖于空军。

一旦德国空军掌握英国上空,尤其是英吉利海峡的海空权,或许能够通过轰炸赶走英国海军,随后使用登陆舰队强行登陆英国。

然而,在著名的英吉利空战中,德国空军并没有取胜。


事实证明,掌握战场制空权和消灭一个国家的空中力量,有着巨大的区别。

英国空军是没有能够跑到德国法国争夺制空权的。

然而,当时德国空军也无法彻底消灭英国上空的英国战机。

德国英国法兰西战役胜利时,立即制定了侵英国的“海狮计划”。

当时德国空军集中了3个航空队,共2669架飞机,战斗机和轰炸机各占一半。

英国空军实力要弱小不少,只有700架战斗机和500架轰炸机,德国占有一定的优势。



当时,英国空军是防御一方,战斗机性能优秀,飞行员水平很高,并不容易对付。

同时,英国早就预计到会爆发大仗,空军部成立作战训练部队,建立了多个训练学校,加紧培训空勤、地勤人员,这样每月可以有200名新飞行员补充。

还有,英国具有很强的战机生产能力。

英国还建立了全国性的雷达预警系统,可以大大提高作战效率。



然而,德国空军有一定的问题,装备的主要战斗机bf109的航程太短,不能为轰战机全程护航。而在训练有素、战斗机性能优秀的英国空军面前,这些轰炸机是很危险的。

持续长达大半年的空战中,英国空军损失飞机1744架,飞行员1542人。德国空军损失飞机1977架,飞行员2585人。

当然,英国市民在空袭中伤亡巨大。伦敦则遭受了惨重损失,市区1/5的房屋被炸毁,超过100万幢,无辜平民死伤达14.7万。

但是,英国空军始终无法被消灭,德国人也就不能登陆英国。


此战中,英国飞行员表现了不亚于德国同行的大无畏精神。

英国飞行员曾经一致认为,英国空军最后会被消灭,但他们仍然坚持作战,甚至每天空战数次之多。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这么说:“在人类战争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人从这么少的人那里得到这么多!”

3000名英国空军人员,保卫了数千人英国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