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原先的沙瓤西紅柿那麼好吃,如今的硬皮硬芯就難吃,不好做菜味道差,炒個雞蛋難成菜。就好像鐵蛋番茄,不再是裝進菜籃子都會擠爛的西紅柿了。人們搞不明白啥原因,難道是用了什麼化學品?還是轉了什麼因?見天都吃著安全嗎?
本文從美食的食材入手,順著西紅柿的成長之路,找到為什麼會變成鐵蛋、吃了會怎樣、以及還能不能改種原來的品種、重新吃到沙瓤西紅柿,等等疑問的答案。
西紅柿哪來的,為什麼還叫番茄
——西紅柿真的是從外國引進的嗎?
西紅柿兩個通用名字:西紅柿、番茄,都表明不是中國的東西。“西”是西洋,通指外國;“番”也是指的外國。“柿”和“茄”則是我們的稱呼,字義就很明白了,外國的柿子,西洋的茄子。
尋找西紅柿身世資料,網絡最方便。輸入打開,滿網皆是秘魯原產地,本名叫狼果、狐狸果,意思是外觀很漂亮,但是毒性大,吃了會要命,所以用殘忍的狼和狡猾的狐狸來命名。
——伊麗莎白女王情人的禮物。
不能吃、有毒不要緊,不吃就是。可這東西有個很大的特點,非常好看。比紅瑪瑙還要鮮豔圓潤,又是活體植物果實,對喜愛浪漫的歐洲貴族們,就是致命的誘惑。於是,秘魯的這個妖豔的植物,在十六世紀被一位英國公爵知道了,歷盡千辛萬苦去到當地。一看果然稀罕,真乃仙境奇葩,巴巴的帶了回去,奉獻情人以博得格外眷念。
公爵的情人不是別人,是伊麗莎白女王。好傢伙,這樣尋來的情人禮物,別說女王,是個女人都會感動。然後兩人的好事自不必說。
——實錘:我國也是西紅柿原生地
看了上面的故事,沒人懷疑西紅柿來自於秘魯,可這不是真的。西紅柿的原產地卻在我國,起碼也是原產地之一。就像花生,也是全網都說南美原產地,結果實錘到最後,還是我國馬王堆漢墓出土就有,比南美的花生還早。
1983年的成都北郊鳳凰山,出土有一座西漢古墓,發現有植物種子,並在觀察期間出了芽,引起農業科研部門的重視。隨後有當地蔬菜專家用了數年時間精心培育,確定是番茄,個頭比較小,類似於當下的聖女果。
我的種植經歷:被逼出的“鐵蛋番茄”
——不知道怎麼伺候的洋茄子。
傳說的西紅柿到了十八世紀,才由一位英國畫家實在抵不住誘惑,拼著性命吃了它。不僅沒死,反而卻非常的美味,於是飛快地傳開,人們開始大吃特吃。也是這個時候傳入我國,明代趙函在他的《植品》裡有記載,說是西洋教士在明代萬曆年間,跟向日葵一起帶進來的。
或許那時候我們的西紅柿已經失傳也不一定,當然也無從考證。我的經歷中,番茄最早引入信陽光山,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縣裡安排城關鎮北關蔬菜一隊種植,我家就在一隊。當時印象不深刻,只知道是新品種,叫洋茄子,棵大佔地,結的茄子愛爛肚臍,產量也不高,酸口不很好吃。
——偷吃“禁果”找回了兒時的安逸。
種了幾年後才知道,這是好東西,原先屬於不會搞。不知道搭架、打枝去腋芽,所以落花掉果產量低,挨地番茄都爛臍。以致於生長期短,成熟的番茄大小不一,顏色差別大,破破爛爛的,不好看也不好吃。
等到我高中畢業,沒了大學可考,回鄉挑糞桶,當了全勞力。把學到的農業知識用到種菜,喜歡上了番茄。夏天澆水歇畔時間,貓在番茄架下,一是躲著太陽的火辣,再就是觀察番茄的生長情況。當然免不了偷吃,可以盡情的挑選最熟最大的,敞開肚子管吃飽。
這麼一吃,卻有終身受益的一件事。大概是小時候營養不良,落下個口舌之患,農村叫做爛嘴,先生說是複發性口C。發作時先起個小嘴子,痱子那樣,然後逐步潰爛到豌豆那大,七天之後才開始縮小。在這十天時間內,鑽心生疼時刻不停,還沒有好的辦法。然後過幾天又開始新一輪折磨。想不到的是連吃幾天番茄後,再也沒發過。
——為了人們都能吃到番茄
說實話,那時候的番茄是真的好吃,生吃,打湯、炒雞蛋,所有吃法都是那時候開始的。到了九十年代就很普遍了,菜市場買菜的基本都少不了番茄。
那時的番茄很軟,掉到地上會摔個稀巴爛,買菜往菜籃子裡都要小心著放,不注意會擠破。到了本世紀,這個顯示優秀質量的特點,卻在旺盛的市場需求和巨量的供應上,成了一個大問題,並困擾市場十幾年。
最終由蔬菜種植的集約化給徹底解決。辦法就是讓番茄硬起來,輕易擠不破,碰不壞,能放幾天,能長途運輸,送到沒有種植的地方,讓大家都能吃到。這就是西紅柿變硬了的根本所在。具體原因下面細說。
找回沙瓤西紅柿的可行之路
——“硬”的問題在哪裡?
我也是在後來買番茄過程中,無意發現變硬的,很長時間沒引起注意。我平時番茄做菜常用兩個方法,一個是涼拌,切了不規則塊,撒上白砂糖,當水果吃。一個是炒雞蛋,先煎了雞蛋,再就著鍋把番茄炒成泥,然後混炒成“國”菜。
鐵蛋番茄吃和做的感覺分別是:涼拌的有脆口,和沙瓤西紅柿比,口感似乎好一些,只是味道有不足;炒雞蛋就不太好了,原來的沙瓤西紅柿放入熱鍋,很快就炒成泥。這個入鍋炒半天,還要鍋鏟勤快搗碎,才勉強成泥。
這才明白過來,西紅柿和原先不一樣了,就開始琢磨哪些地方不一樣。別說還真的讓我給找到,不說全搞清吧?主要原因跑不掉以下三點:
●品種有改變。別看西紅柿外觀差不多,其實本來就品種複雜。前面提到的原生品種,在發現並種植西漢小番茄的期間,專家們還根據植物分佈和演化規律,去了南方好幾個地方尋找原生品種。結果還真的找到,在九寨溝就有,只是沒有名字,順口叫它小酸果。就現在的蔬菜育種水平,培育出個硬番茄也就小菜一碟,目的不是為了不好吃,是為了方便儲存和運輸。
●種植技術有新招。現在番茄種植和田間管理,不再是過去那樣順其自然了,種下後給夠肥和水就算,它自己該怎麼長就怎麼長。如今的種植可以說是全程干預,從育種到收穫,不讓你自然放任,讓你完全按照人的要求生長。這個都知道,反季節、膨大劑什麼的,讓你紅就紅,讓你大就大。
●採摘期有提前。這是個關鍵點,在於沒熟的番茄才硬實,摔碰不破還耐放。如果熟番茄,摘下再運到目的地,比方一週吧,還沒運到會爛完。如果把成熟期提前一週,半生的摘了運走,貨到正好熟。這個期間的半熟番茄就耐摔。
——變軟之後怎麼辦?
以我的經歷和觀察,老品種番茄,無論在外形,還是產量都不如現在的品種。人們之所以懷念過去的番茄,不喜歡現在的,主要有這麼三個原因:
●口味是第一位的。不可否認,現在的硬番茄的味道,很不如原先的沙瓤番茄,在味道上犧牲過多。除了耐儲存,當然的化肥農藥和其他化學品,也對味道有很大程度的影響。很多人在陽臺栽種過,都認為是過去的味道。
●不相信現代技術解決不了味道。這個說法有道理,科學的進步,不是以降低質量為代價的。做出新的品種,一定要比老的好,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否則就不叫進步,叫胡來。
●對使用化學品的猜疑。這個不用細說,都知道。按說吧,國家允許用於番茄的化學品,都是安全的,這是起碼的條件。但是,用量是關鍵,超量使用在整個農業種植、養殖裡,那麼的普遍,實在是讓人不放心。
——迴歸傳統種植是可以的。
這個觀點是必須的,完全可以迴歸到原來西紅柿的種植,主要理由如下:
●產量跟品種沒什麼關係。蔬菜生產行業都知道,西紅柿的品種對產量影響不大。換個角度說,在不用種植干預前提下,沙瓤西紅柿和鐵蛋西紅柿的產量,不會有顯著區別,甚至老品種的產量會大些。
●種植技術很關鍵。所以,影響產量的是干預、化肥農藥和其他化學品的大量使用,可是這些正是人們忌諱的。從產品發展方向看,一定會向著無公害生產方向進步。所以,晚放棄不如早放棄,儘早使用農家肥,不用化學催熟劑,不用農藥,恢復生物治蟲害。
●當下包裝和運輸水平完全可以滿足。其實生產鐵蛋西紅柿的根本原因,還是個保存和運輸。根據現在的技術,這個已經不是問題。譬如雞蛋,比番茄脆弱多了,如今的包裝,運送幾千裡都毫髮無損。關鍵還在當下“野蠻”快遞狀況下的運輸,而且是養殖戶手工打包,還不是機器操作。所以說,如此操作運輸沙瓤西紅柿,沒有一點問題,保證不會爛。
題後記:恢復有機蔬菜種植,是找回沙瓤西紅柿的根本途徑
上世紀七十年代,世界農業出現一個怪現象:我們剛開始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歐美髮達國家卻開始恢復有機農業。原因很簡單,他們要提高農產品質量,我們要提高產量。半個世紀後的今天,日本的有機蔬菜市場供應達到80%,我們2018年有機蔬菜種植面積佔到16.1%,發展速度算比較快。
據官方數據顯示,我國在本世紀開始著力發展有機農業,到2009年的有機蔬菜種植面積就達到3.5萬公頃,2018年4.2萬公頃,還有在轉換的2.6萬公頃。其中,四川0.69萬公頃,雲南0.59萬公頃,新疆0.55萬公頃,海南0.54萬公頃,為我國有機蔬菜種植前四名。
由此可見,不久的將來,我們不僅能吃到沙瓤西紅柿,還可以吃到所有好味道的安全蔬菜。
閱讀更多 普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