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期貨大跌26%,化工期貨多數跌停板,誰受益誰虧損?


原油期貨大跌26%,化工期貨多數跌停板,誰受益誰虧損?

1975年,蘇聯石油產量超過美國。而蘇聯解體後,1992年沙特超過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2007年,俄羅斯奪回石油超級大國的桂冠。但2009年美國發生“頁岩氣革命”,取代了俄羅斯天然氣第一生產國的地位。俄羅斯能源大國地位的興衰與國運休慼相關,並影響了世界格局變化。本文主要論述蘇聯晚期油價震盪走低因素與蘇聯解體的關聯性。

1986年國際油價急劇下跌,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石油成為國際關係中結盟和斷交的推進劑以及戰爭與革命的緣由。在1985-1999年世界油價低迷的15年間,俄國經歷了戈爾巴喬夫改革、蘇聯解體和葉利欽時代痛苦的、接近崩潰的私有化—自由市場經濟轉軌過程。

20世紀70年代中期,蘇聯在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國的同時,也成為世界最大的穀物和食品進口國。蘇聯當時已被深深地捲入西方主導的國際貿易體系之中。到了80年代,蘇聯一半以上的外匯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匯支出用於進口糧食和食品。因此,蘇聯經濟狀況直接取決於世界油價和穀物價格的波動,取決於世界對石油和糧食的總體需求態勢。

在1973年和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期間,蘇聯大幅增產,拒絕與歐佩克限產保價相配合。其與歐佩克爭奪西歐市場,正當西方的“可靠夥伴”。

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期,蘇聯陷入了用增產維持石油美元收益的怪圈。始於70年代中期的經濟停滯到80年代演變為關鍵經濟部門的危機:經濟結構失衡,技術工藝落後。

蘇聯80年代初已形成極度的軍工經濟特徵。軍品佔機器製造業的60%以上,軍事支出佔國民總產值的23%;80年代末上述指標分別提高到80%和28%。蘇聯農業增速從60年代的4.3%降至80年代初的1.4%。在此期間,工業增速從8.4%降至3.5%。消費部門長期衰退,限制了民眾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戈氏上臺正面臨蘇聯綜合國力下降、內外交困的局面。

阿富汗戰爭還在持續,1986年4 月又發生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故,與美國軍備競賽消耗了蘇聯國內資源的40%。戈氏實施加速戰略,計劃“十二五”期間(1986-1990年)GNP增速為2.8%,2000年前經濟增長和國民收入翻一番。為此,五年內燃料—原材料工業產量需要增長15%,而投資需要新增30-40%。資金來源只能依靠向西歐市場大規模傾銷石油等原材料。戈氏經濟改革時期國家訂貨佔GNP的 90%,嚴重扭曲了實體—財政金融平衡。

始於2007年 7月的美國次貸危機在2008年 8月向實體經濟擴散,把世界經濟推向了新一輪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歐債危機。世界經濟經歷了2004-2007年高速增長之後,增速遞減,需求下降。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化,WTI油價在2008年 7月 11日達到本輪最高點147美元/桶後迅速下跌,12月份跌破40美元/桶關口並最低下探至33.87美元/桶,2009年均價62美元/桶。由於歐佩克嚴格執行減產協議,2010-2011年世界油價震盪上行

油價低迷無疑是導致蘇聯民族分裂、國家解體的傳導性因素。以往幾十年週期性經濟危機只侷限於西方發達國家。隨著經濟全球化擴展和深化,這種經濟發展週期效應和影響幾乎輻射到全球所有國家,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全球經濟為實現整體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呼喚國際政治民主化,推進不同文明經濟體間的對話,促進世界多極化時代的到來。

國際油價下跌對國內能源企業也是一種考驗。在國際油價持續走低的同時,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遭到考驗。去年年底,國家發改委連續兩次暫停成品油價格調整。1月13日,頂著外界巨大的壓力,發改委對外宣佈新的定價機制,設定了成品油價調整的上下限。上限為130美元,下限為每桶40美元,即當國際市場油價高於130美元,或者低於40美元時,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不再降低。

發改委稱,將下限定在40美元,是因為油價過低會導致國內原油產能萎縮、削弱中國石油自給能力,使中國已達60%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快速並大幅上升,不利於保障能源安全。另外,過低的油價也不利於資源節約使用和治理空氣汙染,也不利於能源結構調整和新能源發展。

原油生產成本不會低於每桶40美元,因此,中國成品油在出口時,對比國外產商,將不具備競爭優勢。同時,由於國際油價低於40美元時,國內成品油價格不做調整,也可能導致部分國內煉油商走私海外低價原油。

《華爾街日報》指出,如果油價跌至20美元/桶,那麼對經濟的影響將大於石油和大宗商品的影響。能源企業破產數量將激增,最後低油價會導致供應減少,油價到達底部。如果美元兌大多數貨幣的匯率企穩,那各國的廝殺可能會少一些,但目前,世界迫切需要能促進增長的政策,可惜,這樣的政策很難在可見的時間裡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