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杜牧,我們將錯過唐詩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錯過杜牧,我們將錯過唐詩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今天起床後我就沒敢看微博,怕再有腦殘當道阻礙了我們讀唐詩的進程,詳情可點擊藍字:方方沒砸誰的鍋,先別急著對號入座。今天我們按昨天說的,好好來讀一些杜牧的詩,錯過杜牧,我們將錯過唐詩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杜牧的大部分詩,我們是可以放心讀的,因為杜牧臨死前,把自己平生所寫的詩賦,收集到一起,挑挑揀揀,自己覺得差的就燒掉,僅僅留下十之二三。

這個舉動是很了不得的。杜牧留傳到現在的作品有四百多首,當年自己燒掉了十之七八,大概就是兩千首,這也是大半輩子的心血,但是原作者覺得不行,就付之一炬了。

可惜嗎?對我們讀者來說當然可惜,因為杜牧可能無意中就燒掉了很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但杜牧是對自己作品要求極高的人,自己的一首詩,流傳千年,或許就會浸潤很多人,所以必須取其精華。

唐詩流傳到現在其實已經遺失掉大部分了,李白的大概只剩下十分之一,杜甫四十歲之前寫的詩幾乎都沒保存下來。文學作品在歷史洪流面前是及其脆弱的,所以有的唐朝詩人寫詩就愛寫牆上或者柱子上。

比如說崔顥把詩寫在黃鶴樓上,是李白實名舉報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還有元稹愛在驛站柱子上寫詩,也是好基友白居易舉報的,他在《藍橋驛見元九詩》裡寫著“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唐朝的清潔工人可能做夢都想掐死一些愛在牆上塗塗畫畫的詩人。

迴歸正題,我們接著說杜牧。杜牧這個人對自己作品要求極高是有原因的,人家是西晉名將杜預的後代,杜甫也屬於這一支血脈,杜牧的爺爺杜佑當過朝廷的宰相,雖然到杜牧出生的時候,家道中落,但是家境再差也是要比平民百姓殷實的多。

人家住在哪裡?“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放到今天就是在北京一環內,家旁邊就是故宮、中南海。杜牧也比較謙虛,他不像暴發戶一樣說自己家窮的就剩錢了,而是說窮的就剩書了“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

所以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杜牧有什麼成就大家都可以理解。

舉兩個例子,杜牧十幾歲的時候愛研究孫子兵法,這不奇怪,李白年輕的時候也愛耍劍,在唐朝多少有點追求的詩人都想做到文韜武略樣樣精通,當時正值藩鎮軍閥劉稹謀反,杜牧對宰相李德裕獻策,李宰相覺得有道理便採納了,結果大獲成功。

注意這個時候杜牧是十幾歲,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個人有才華是一方面,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你能跟宰相搭的上話,要不然再有才華也可能難產,因為時機一去不復返。

第二個例子是杜牧寫的《阿房宮賦》,就是我們高中要求全文背下的那篇文章,這是杜牧23歲的時候寫的,而且這篇賦不僅是弔古傷今,其批判的鋒芒,直指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我們來回顧一下最有名的那句話“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這句話也應當下的景。

當時的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崔郾到洛陽主持考試的時候,太學博士吳武陵拿著一篇文章去找他,跟他說:“我已經老得不中用了,但我發現個賢才一定要把他推薦給你。”吳武陵當場就把這篇文章讀給崔郾聽,主考官聽完也大聲叫好,答應把杜牧定為第五名進士及第,這篇文章就是《阿房宮賦》。這就相當於你寫了一篇五百來字的文章,被保送清華了。

我們就不再順著杜牧成才的時間線繼續說下去了,感興趣的可以去深入瞭解一下,今天還是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些杜牧的優質作品。

杜牧對文學創作有自己的主張,他的主張也很有名: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就是寫東西不能呼呼啦啦把華麗的辭藻堆砌成山,非要凹長句扭字眼,人家讀完蕩氣迴腸但就是不知道你想表達什麼,要以意為主,我對“意”的理解就是立意,文章的主旨要先紮實。“意”是老將,“氣”是士跟象,“辭采章句”就是車馬炮,這一點在《阿房宮賦》裡就體現的淋漓盡致,大家有時間可以多讀幾遍。

詩人的價值,可以從他能成就多少事物來考量,這個角度不一定合理,只是我個人的想法。比如說我們覺得李白偉大,因為我們想到黃鶴樓就會想到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想到通往天府之國的路就會想到“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身處外地看到天上的明月,肯定就“低頭思故鄉”。

從這個角度來講,杜牧成就了什麼?首先杜牧在一首詩裡成就了兩個東西,一個是清明節一個是杏花村,這首詩是他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我們一想到清明節,除了掃墓,腦子裡蹦出來的應該就是這首詩。

還有,杏花村汾酒要像杜康酒感謝曹操一樣感謝杜牧,因為杜牧無形中給這個品牌做了大力推廣“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我們上小學或者初中學過這首詩,所以你不知道“杏花村”的話?那你有沒有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很多詩人都能成就一座城,像杜甫之於成都,蘇軾之於杭州,李白我們就不說了,他太能跑了,總是屁股還沒坐熱就又出去玩兒了。杜牧成就的那座城是揚州,提起揚州我們先想到的可能會是李白的“煙花三月下揚州”,可這是他坐在武漢黃鶴樓上寫的,不作數。

揚州自從隋煬帝為觀賞瓊花修大運河開始,就成了“煙花繁盛地,溫柔富貴鄉”。當時的人如果有錢了怎麼辦?“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但是杜牧去揚州最開始不是為了紙醉金迷的,而是當時江南地區的一個大官,叫牛僧孺,比較欣賞杜牧的才華,就邀請杜牧來揚州做官。

杜牧在揚州的官職比較清閒,所以沒事就愛出門溜達,他總愛去的地方是……害,告訴大家吧,是青樓,他自己說的“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這一段時光杜牧過的比較頹靡。

幾年之後杜牧被召到京城做官,臨走前又寫下“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這是杜牧在和一位歌女分別時留下的詩句,在這首詩裡誇她美麗,翻譯一下就是:揚州城十里長街的青春佳麗,她們就是都捲起珠簾施上粉黛也不如你。你看他,還挺會吹彩虹屁的,所以姑娘們要注意,千萬別信詩人說的愛你,他有一分能說十分,認真你就該哭了。

後來杜牧到了長安,懷念昔日的同僚韓綽,此時韓綽還在揚州做官,杜牧就給他寫了一首詩叫做《寄揚州韓綽判官》,這首詩寫的很優美,“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

看這幾首詩我們可能覺得杜牧有點精神錯亂,他年輕的時候寫出的可是《阿房宮賦》,後來怎麼就愛往青樓跑呢?我覺得其一是杜牧這個人本身就有這愛好,其二就是社會背景的問題了,杜牧這個人不在初唐也不在盛唐,他生活在晚唐。晚唐朝廷是什麼樣子,簡單來說就是朝內黨爭、藩鎮割據。

杜牧有才華有韜略,不過在晚唐那樣的環境下也沒辦法。他不滿朝政也只能偶爾發發牢騷,以詩來諷刺,這個時候杜牧就不是憂心忡忡地想告訴朝廷“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而是冷眼旁觀這個將傾的王朝“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胡震亨這樣評價過杜牧:“杜牧之門第既高,神穎復雋,感慨時事,條畫率中機宜,居然具宰相作略。”胡震亨這個人大家可能不熟悉,提一下,他是明朝人,在老年花了十年時間整理唐詩,後來整理成《唐詩統鑑》,有一千多卷。如果沒有他,不知多少唐詩又在明末清初的戰火中化成塵埃,隨風而逝了。

胡震亨認為杜牧出身好長得好還有才,有當宰相的潛質。但他也算是時運不濟,走仕途在政治上碰到朝內黨爭,難以在治國理政方面有建樹,在寫詩這方面又碰到了同樣姓杜的杜甫,千年來只能屈稱“小杜”。

杜牧這個人雖然在政治上詩歌上不太得意,但是他的個人生活還是挺不錯的,他晚年在長安城邊修建了一座小別墅叫樊川別墅,這也是杜牧有時也被稱為“杜樊川”的原因。

杜牧有一首詩叫做《山行》,專家難以考證他是在何時寫的,我們暫且把它當作是杜牧的晚年寫的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願杜牧的晚年生活,便是如此愜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