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见深被废与叔叔朱祁钰有直接联系,为何朱见深后来还帮他平反?

公元1449年,大明帝国已经失去了四位英主。杀伐决断、铁腕手段的明太祖朱元璋,在七十一岁那一年停下了颠簸半生的脚步;做事狠决、意气风发的明成祖朱棣,终究抵不过漫长的岁月,永远地留在了北征蒙古的返程;仁义忠厚、宽容大度的明仁宗朱高炽,则迈着一瘸一拐的步伐,静静地走向供奉明朝先帝的太庙;聪慧精明、果敢老练的明宣宗朱瞻基,以三十六岁的年纪打破了明朝皇帝的寿命最短纪录。

此时的明朝接受着一波又一波的权力洗刷,却没想到新一任的皇位继承者变得摇摇欲坠起来,这位险些弄丢祖宗江山的皇帝,就是明史里有过二次出镜率的明英宗朱祁镇,他的存在让明史学家争论不休,而环绕朱祁镇周边最重要的话题,正是发生在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

朱见深被废与叔叔朱祁钰有直接联系,为何朱见深后来还帮他平反?

一次失败的军事战争,二十万明军主力丢盔弃甲、全军覆没,以英国公张辅为首的元老级别的老臣慷慨赴死,只留下从未遭此巨变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厮杀声和马蹄声的交杂中瑟瑟发抖。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并不是首位被游牧民族俘虏的皇帝朱祁镇,而是他年仅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也就是后来的明宪宗。

一、 军事战争的失败,懵懂无知的孺子

明帝被俘的消息被传讯兵快马加鞭地传到了京城,不出意外地引起一阵骚乱,群臣的窃窃私语声和争论声,让本就熙熙攘攘的朝堂变得更加拥挤。

许多忧心忡忡的朝臣,在考量京城内部兵源空虚的条件下,不由得大惊失色,以侍讲徐有贞为首的大臣提出南迁的想法,眼看明朝就要步宋朝的后尘,时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谦站了出来,怒斥徐有贞等人的建议误国,并联合皇太后孙氏拥立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为新帝,遥尊俘虏身份的朱祁镇为太上皇,一来防止军心动摇、民意涣散,二来应对瓦剌企图利用朱祁镇的政治影响力攻破京城关防。

按照常理来说,顺理成章继承皇位的应该是太子朱见深,但指望一个两岁的孩子镇住朝纲主持大局,简直是异想天开,牙牙学语的朱见深又怎么会弄明白,一派祥和安逸气象的京城已经变了天。

朱见深被废与叔叔朱祁钰有直接联系,为何朱见深后来还帮他平反?

二、香饽饽变成吉祥物,叔侄反目成仇

公元1452年,京城告急的问题得到解决,明代宗朱祁钰也成功坐稳了皇位,权力如同种子般扎根在朱祁钰的心里,这时的朱祁钰终于能够腾出手来解决皇储问题,五岁的太子朱见深失去了父亲的依靠和庇佑,也同样失去了众星捧月的皇储地位,被废为沂王。

《明史卷》记载:“ 英宗留瓦剌,皇太后命立(朱见深)为皇太子。景泰三年,废为沂王。天顺元年,复立为皇太子,改名见深。

很长一段时间里,朱见深活在半梦半醒的世界里,一群太监宫女哄着朱见深,离开了象征着希望的东宫,新的主人是他的堂弟朱见济,叔父朱祁钰宠爱的独生子。

朱见深被废与叔叔朱祁钰有直接联系,为何朱见深后来还帮他平反?

即便后来父亲朱祁镇被护送回归,但他自身却也是自顾不暇,被软禁在南宫苑内,听到朱见深被废的消息,也只能无可奈何地长吁短叹。土木堡之变带给他的屈辱,弟弟朱祁钰恋着皇位的姿态,久久不愿接纳自己回京,宁愿自己孤身一人留在酷寒冷冽的塞北,种种的一切一并转化为对朱祁钰的恼怒和愤恨。

三、命运无常,世事难料

然而命运像是在捉弄朱祁钰一般,唯一的骨肉血脉朱见济在立为太子的第二年,就突发怪疾,不幸夭折,一时间朱祁钰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上天仿佛是在告知朱祁钰,皇位终究要还到哥哥朱祁镇的手里。

《明史卷》记载:“五月,立见济为太子;十一月,以御史张鹏言,简东宫师傅讲读官;越四日,太子薨,谥曰怀献,葬西山。”

公元1457年,暗无天日的朱见深迎来了一丝曙光,石亨、徐有贞联合大臣一同发动“夺门之变”,躺在病榻上的朱祁钰惊慌失措,误以为是于谦犯上作乱,当听到是哥哥朱祁镇复位的时候,出于往日冷漠相对的愧疚,反倒说了声好,又慢慢地躺了回去。

但这并不能缓解朱祁镇对他的仇恨。

明代杨暄《复辟录》记载:鼓钟鸣,群臣百官入贺。景皇帝闻钟鼓声,问左右云:“于谦耶?”左右对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

朱祁镇重新夺回了皇位,朱见深的好日子又来了,跌到谷底的朱见深一下子又被捧上了云端。但长年的精神压力让早年的他忧惧交加,患上了严重口吃的毛病,说起话来结结巴巴、断断续续。

朱见深被废与叔叔朱祁钰有直接联系,为何朱见深后来还帮他平反?

四、父亲泄私愤,废帝号,儿子却反其道而行之

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之初,内务安定方面忙得焦头烂额,没顾上废黜朱祁钰的帝号,直至朱祁钰病逝之际,朱祁镇才猛然想起这个病恹恹的弟弟,出于泄愤的心理状态,朱祁镇下令赐其谥号为“戾王”,从这个谥号忠可以看出,朱祁镇不仅不承认朱祁钰的帝号,甚至还对其厌恶至极。

《明史卷》记载:“斥昭其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并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

既然朱祁钰的统治阶段不被官方承认,自然不能进皇陵和太庙,而是以亲王的礼仪下葬和安置。事已至此,本以为朱见深会像父亲朱祁镇一样,恨朱祁钰恨得咬牙切齿,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朱见深做出了一个让世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公元1475年,三十四岁的明宪宗朱见深,下令恢复朱祁钰的帝号,承认朱祁钰的皇帝身份,虽然碍于父亲朱祁镇,不能将朱祁钰的牌位移入太庙,至于陵墓则是按照皇陵的设计重新修葺。

朱见深被废与叔叔朱祁钰有直接联系,为何朱见深后来还帮他平反?

五、恢复叔父帝号,道德品行还是政治手段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感到意外,因为如果是明孝宗朱佑樘恢复叔爷爷朱祁钰的帝号,或许后人不会感到稀奇,一方面朱佑樘是个相当贤德良善的仁义明君,另一方面朱佑樘和朱祁钰的关系较疏远。

可朱见深不一样,他是朱祁钰决策下的直接影响者,因为朱祁钰的私心,朱见深幼年被废为沂王,身份由皇储降为王侯。这种落差实在是太大了——自此身边的人看待自己不是满满的敬畏,更像是一种同情和可怜。对比建文帝的次子朱文圭,幼时就被软禁在安徽凤阳城内,既省得朱棣看见闹心,又有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守着朱家祖先的陵墓,传说中的龙兴之地,等到明英宗下令赦放朱文圭的时候,这位五十多岁的“守墓老人”,已经失去了和别人正常交流沟通的能力。倘若堂弟朱见济没有夭折,倘若父亲朱祁镇没有被拥护复位,朱见深大概会重蹈朱文圭的覆辙。

朱见深被废与叔叔朱祁钰有直接联系,为何朱见深后来还帮他平反?

因此,按照常理来说,朱见深不跟着父亲朱祁镇在朱祁钰的墓前踩上两脚,就已经算善良得过分了,为什么会选择大度地原谅叔父呢?

  • 1、首先我们要肯定朱见深没有受虐倾向,对朝夕长处、日夜陪伴的万贞儿产生依赖感正常,不可能对从自己视角看来刻薄寡恩的叔父有好感;
  • 2、其次朱见深的做法更像是迎合儒学的价值观,不论如何朱祁钰终归是自己的亲叔叔,更何况朱见深的深苑生活比起同时代的明朝百姓来说,要幸福千倍百倍。

那么朱见深到底恨不恨朱祁钰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人喜欢将朱见深恢复朱祁钰帝号的做法,归功于不厌其烦劝谏的大臣,殊不知没有朱见深的许可,这群大臣就算磕破头、说破嘴,也无济于事。

在皇权至上的封建时代,明宪宗朱见深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足以改变历史进程和走向,虽然朱祁钰的庙号是在南明时期追封的,但能让朱见深承认叔父的存在,就已经是令人佩服的一点了。

朱见深被废与叔叔朱祁钰有直接联系,为何朱见深后来还帮他平反?

那他为何这样做呢?这其实是君王惯用的一种手段“以德报怨”,这种处置方式一向是深得民心,是一种绝佳的政治手段。

《明史》记载:“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

从以上史书对朱见深的总体评价来看,朱见深甚至被拿来与它的祖辈仁宣相提并论,足以见其仁德,而其中为其加分的一点就是“上景帝尊号”。

二、不过收买人心是主要目的,但其实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朱见深出于感谢天恩的原因。

我们如果细心一点就会发现一个细节明——宪宗朱见深是在成化十一年的农历十二月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就在刚刚过去的十一月里,朱见深正式册立五岁的朱佑樘为皇太子,这两者之间隐隐地仿佛有些牵绊和联系。

《明史》记载:“时万贵妃专宠,宫中莫敢言。悼恭太子薨后,宪宗始知之,育周太后宫中。十一月,立为皇太子。”

成化十年,明宪宗望着镜子里憔悴的面容和日益增长的白发,忍不住嗟叹岁月,人到中年的自己,到现在还是膝下无子,一旁的贴身太监张敏,突然跪下磕头,告知明宪宗实情,其实朱见深有一个亲生儿子,当年为了防止万贵妃的迫害,一直悄悄地在西宫抚养。

朱见深被废与叔叔朱祁钰有直接联系,为何朱见深后来还帮他平反?

原本遗憾自己没有子嗣的朱见深,就这样第一次见到胎发长得拖到地上的朱佑樘,感慨之余忍不住泪流满面,6岁的朱佑樘,同样第一次见到了亲生父亲。

第二年的十一月,明宪宗朱见深宣布立长子朱佑樘为皇太子,一个月后又追封朱祁钰为“恭仁康定景皇帝”,有一部分缘由也是出于感恩和心安——朱见深认为自己没有绝后,感激上天的保佑,喜悦之余决定做件好事,来为后代子孙积福报。除此之外,叔叔朱祁钰也有着无子之扰,朱见深同时也有种说不出来的感同身受。

总结

总的来说,朱见深为叔叔平反,主要是出于政治考量,道德品行加以影响。不过我们评价一个人,要站在多方面的立体角度。不管朱见深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恢复朱祁钰的帝号,这一点他做的的确没任何不妥,为于谦平反同样也是朱见深在位时期的一项深得民心的举措,哪怕是一种政治手段,朱见深这一点也足以让世人称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