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些专家老盯着农民,不想着怎样服务,而专想“损招”?

何谓专家?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的人。“老盯着农民”的专家,应该是通晓“三农”问题,典型一点说是“农业专家”了。不能不说,农业专家们的“损招”,其初衷是好的,只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真的不敢恭维。难免有“闭门造车”,蹭点知名度之嫌!


为何有些专家老盯着农民,不想着怎样服务,而专想“损招”?


之所以把目光盯在农民这一块,还不是因为农民“人多势众”,面临的问题多,一旦建议有了“效应”,增加了曝光量,也少不了加薪、得到专项研究经费,弄不好还会有捞个职位。这可是名利双赢的大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事实上,专家的好多建议,在农民那里事与愿违,往往被“打脸”:

专家疑惑,农民为啥富不起来?农民是种地的,粮价一度低迷,便有了“粮补”;因婚而贫,便“限制彩礼”;农产品卖不出去,换不来钱,实施“村村通”工程。

结果呢,现在的钱越来越不值钱,各种商品都在涨价,尤其是农资产品,一路飚升。日常开销越来越大,种地投资只涨不跌,“粮补”杯水车薪。赚得少了,花得多了,怎么不贫困?

为何有些专家老盯着农民,不想着怎样服务,而专想“损招”?


农村彩礼高得吓人,像我所处的地方,政府就有了最高的限价。可农村男多女少是事实,这又是纯民间的一种“交易”行为,谁会在明文禁止下,“大张旗鼓”的说出去。娶上一个儿子媳妇,动辄几十万,农民家庭如何拿得出来,又怎么摆脱因此造成的贫穷?

“村村通”工程很好,农民再不用为农产品运不出去发愁,也不用雨天老是泥巴腿怨气。可是有些乡村公路竟然经不起一两场暴雨折腾,不是偷工减料,就是排水设施不全,无人管护被“支离破碎”,倒成了“村痛”,还有了安全隐患。富了的是“包工头”,因此致贫的还不就是农民。

面对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很多专家提出解决方案,以“土地、房屋养老”。问题是其一,农民的土地和房屋如何变成一个月几千元的收入?其二,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和房屋,子孙后代又怎么生存延续下去?

如此等等,不再赘述。

不过还是有位河南的农业专家、政协委员叫张亚忠的通过调查,他说农民其实是一种职业,这些年农民对国家的贡献还是很大的,他们提供了新鲜的蔬菜和粮食,农村老人应该也有退休。每人每月发放400元。这个钱对很多城市居民来说吃顿饭都不够,可是对农村老人来说可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的吃饭问题。这对于很多农村老人来说他们已经很知足了。张委员的建议暖了农民的心。

因此,还是希望专家多下去走走,调研调研。别在提出不切实际且经不位实践来检验的理论,甚至产生一些“负效应”。只要你们的理论确实帮了农民的忙,解了农民的困,农民对你们专家才不会寒心,更不会厌恶的。

都是吃饱了撑的!

别的先不说,就最近东北对秸秆处理的严历程度就让人匪夷所思。不错,烧秸秆确实能在短时间内降低空气质量,但也不见得那么邪乎吧!什么二氧化硫超标,二氧化碳等怎么着怎么着等等,又是引起支气管炎,又是防碍交通,引发交通事故,这是不是有是耸人听闻了。

为何有些专家老盯着农民,不想着怎样服务,而专想“损招”?


不过,话说回来,相关政策也可能有情非所以的地方,那就理解吧!既然不让烧,不让乱堆,那就想二招吧!

第一招,在本村也盖个小区,自已投资,估摸着用秸秆烧锅炉不会污染空气了吧,怎么也比炼人炉强吧,还不用交取暖费。今年烧不完,留着来年,锅炉工及锅炉维护费大家拿钱开资,怎么也是省钱。

第二招:全村村民集体养点菜牛,村长帐目公开,到时候分牛肉。这样的话,秸秆不就有去处了吗,可能有点幼稚,但也差不多可行。

噢!对了,俺们都这样听话了,那俺们农村孩子上县城念书可以不用买学区房了吧!俺们是不是可以租或住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