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賣水果看不起賣菜的,現在:賣菜成為水果店救命稻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賣菜的基本都是集中在一個市場,會搭著賣些水果;但賣水果的通常是在街上有一間小店鋪,很少賣蔬菜。

蔬菜和水果明明非常近似,都屬於農作物,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呢?

以前:賣水果看不起賣菜的,現在:賣菜成為水果店救命稻草


利用對比心理,讓消費者接受價格


要想弄清這個問題,我們要先從消費者的價格心裡說起!


當一個店裡某件產品價格很高時,消費者雖然不大可能買這件產品,但是會覺得其他的產品變得不貴了,更容易接受其他產品的價格。


這個現象的運用非常廣泛。


比如盒馬鮮生雖然商品的平均價格比一般超市偏高。但是在某些購買頻率非常高的商品,價格和一般超市相當,比如盒馬鮮生的農夫山泉水的價格經常是1.6元。這是利用一些高頻商品的低價讓人覺得這個店價格不高。


以前:賣水果看不起賣菜的,現在:賣菜成為水果店救命稻草


於是,有了第一種解釋:


蔬菜的平均價格大約是水果平均價格的三分之一,蔬菜店賣水果可以讓用戶覺得蔬菜的價格並不貴,討價還價的可能性更小,而水果店如果賣蔬菜就會讓人覺得,水果賣的好貴。

商品與消費人群匹配


買菜的通常都是家庭主婦或者自己在家做飯的,這些人,既然要買菜,那麼一定也有買水果的需求。並且,買菜對這些人而言是一個每天都進行的高頻需求。


而買水果的人,很大一部分並不會買菜。並且,買水果是一個相對低頻的需求,比如一週一次。


結果就是如果賣菜的同時賣水果,那麼是增加了每個顧客的客單價。有效運用了自己獲得的流量。如果賣水果的同時賣菜,則蔬菜區的單位面積經濟效益會明顯低於水果區,就是坪效,因為蔬菜區價格明顯低,利潤薄,流量小。

以前:賣水果看不起賣菜的,現在:賣菜成為水果店救命稻草


於是,有了第二種解釋:


賣蔬菜的店賣水果是增加客單價,賣水果的店賣蔬菜是降低了坪效。

最後,就是感官營銷


蔬菜比水果更容易腐爛,更容易散發異味。賣蔬菜的店賣水果對店鋪的環境幾乎沒有影響。但是賣水果的店賣蔬菜,會讓店鋪在視覺和嗅覺上明顯降了檔次,有些對店鋪環境有要求的人就不大願意來。


盒馬鮮生的門店,比起人人樂超市的門店,逛店感受就更舒服。盒馬鮮生門店裡很注重通風,幾乎不會有異味,而人人樂超市通風就較差,聞起來要差些。


我還見過有些比較大的超市,但是通風很差,讓我一刻都不想多待。

以前:賣水果看不起賣菜的,現在:賣菜成為水果店救命稻草


於是,有了第三種解釋:


賣蔬菜的店賣水果不會影響店鋪的環境,不會影響客流;賣水果的店賣蔬菜會讓店鋪環境變得更糟,客流量會降低。


綜合以上幾個原因,蔬菜攤賣水果,水果店不賣蔬菜就成了大家心中固有印象。


但是,就在這次疫情期間,我們發現,這一現象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那就是很多專賣水果的店家開始賣起了蔬菜,並且銷量好到不行。


這又是為什麼?

特殊時期,水果店賣菜成為大勢所趨!


由於這次疫情的影響,人們居家不出,水果店大多數關門停業。


於是,線上買菜成為剛需,“搶菜”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日常操作”。


而水果相比蔬菜來說,並不是人們的第一剛需。


因此,前文種種水果店不賣蔬菜的理由被全部推翻!


很多水果店加入了“賣菜大軍”。


以前:賣水果看不起賣菜的,現在:賣菜成為水果店救命稻草


連在線下佈局了4500多家水果店的百果園也加速了“大生鮮”業務,迅速拓展廣深以外的城市。


據悉,僅一週時間,百果園的生鮮訂單已經實現從每天1000單超過了20000單的突破,訂單全部為當日線上預訂,次日線下自提或配送到家。


蔬菜業務成為百果園今年的業務重點。


其內部成立了“百日攻堅戰”小組,希望從2月份到4月份這100天時間能提高蔬菜滲透率,即確保會員裡面至少有20%的用戶體驗過蔬菜業務。


據百果園百果心享事業部副總經理趙煥章預估,今年內會達到日訂單10萬單以上,這僅是蔬菜的訂單,不包含水果。


這個數字,將追上目前百果園線上的水果日訂單量。


以前:賣水果看不起賣菜的,現在:賣菜成為水果店救命稻草


接下來的一到兩年將會是線上生鮮業務大爆發的時間。疫情在倒逼用戶去培養線上購買生鮮的習慣,也在逼迫著我們的水果店去適應這種變化。


就像最近行業中流行的一句話:水果店在這個時間要活下來,上半年線上+賣菜,下半年控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