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難道諸葛亮那麼怕郭嘉嗎?

默說西遊


如果要問三國流行語,除了“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說出吾名,嚇汝一跳”等等之外,“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也一定榜上有名,資深的三國迷一定會知道這句話,甚至有的還會津津樂道於對郭嘉和諸葛亮進行諸多比較。然而事實上先不說此話為何會突然流行開來,也不提郭嘉和諸葛亮誰技高一籌,只從歷史角度來看,這句話其實是錯了,因為即便郭嘉不死,他的主要對手也不是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也就是說郭嘉和諸葛亮其實真正交手的機會並不多,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分析一下(此文是假設郭嘉不死的前提下)。

郭嘉大概死於公元207年10月份左右,諸葛亮出山是在207年12月,沒幾個月曹操就率大軍南下荊州,諸葛亮隨同劉備一同南撤至夏口,《三國志》記載“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諸葛亮在赤壁之戰的最大功勞是過江面見孫權,替孫權分析了形勢促成了孫劉聯盟,隨後就和劉備一同在後方並沒有和周瑜等人在前線抗擊曹操。

赤壁之戰在前線作戰的主要是周瑜的東吳大軍,演義裡所謂的諸葛亮草船借箭和借東風其實都是虛構的,諸葛亮在江東露個面就閃人了。即便是郭嘉未死隨同曹操一同南下,他的對手也是周瑜和魯肅而不是諸葛亮,兩人壓根沒有機會在一起較量。

赤壁之戰後,曹操北返留下曹仁守南郡,作為曹操的心腹謀士郭嘉肯定也一同北返,此時諸葛亮同關羽張飛趙雲等駐守荊州,劉備龐統黃忠魏延等人前往西川,這段時間郭嘉和諸葛亮也沒機會碰在一起;隨後曹操這邊包括曹仁樂進等人和關羽爆發了一些規模不大的交戰,諸葛亮這時候也在荊州但是郭嘉不在。

龐統死後諸葛亮率同張飛趙雲前往西川,之後就一直主要在成都負責後方留守,這個時候劉備身邊隨軍參謀軍略的是另外一位謀士法正。可以這麼說,劉備這邊,諸葛亮的作用和地位相當於曹操身邊的荀彧,兩人都是內政性大才,留守後方主持大局是他們二人的主要工作;隨同作戰參謀軍略的劉備這邊是法正,曹操那邊是郭嘉(本文的前提是假設郭嘉不死),也就是郭嘉真正的對手是法正而不是諸葛亮。

漢中之戰劉備取得大勝的一個關鍵和重要人物是法正,無論是勸說劉備及時出兵漢中,還是黃忠斬殺夏侯淵都是主要出自於法正的謀略,諸葛亮並沒有直接參與漢中之戰,他的主要職責一是穩定後方,二是保證漢中前線物資供給,郭嘉和諸葛亮兩人同樣沒有機會碰面同臺較量。

所以,所謂的“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其實一開始就是錯了,縱觀兩人在曹操和劉備身邊的作用和地位來看,兩人能夠湊在一起成為對手的機會實在是少之又少,更不用說什麼兩人見招拆招的巔峰對決了,郭嘉的真正對手不是諸葛亮,而是周瑜,魯肅,法正等人。

流雲天下


什麼“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等,都是後人美化,甚至是神話自己心中的偶像,或者增添喜劇效果才編出來的。“死諸葛嚇走生仲達”還有些許的歷史出處,畢竟諸葛亮和司馬懿交過手。“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又何來的根據呢?難道郭嘉與諸葛亮交過手嗎?

建安十二年,曹操遠征烏恆,大勝!在回來的路上,氣候惡劣,加之水土不服,連日的急行操勞,導致郭嘉身患重病去世。

同年,在荊州新野,劉備三顧茅廬,臥龍諸葛亮出山。

從時間上來說,諸葛亮和郭嘉沒有過招的機會,兩個人都沒有交過手,何來的誰怕誰一說呢?

諸葛亮、郭嘉二人的專業方向不同,各有優勢,平分秋色

史書上稱郭嘉為“才策謀略,世之奇士”,他輔佐曹操的時候,接連為曹操出奇謀,斷局勢,揣人心,在曹操低谷的時候,提出《十勝十敗》的理論,鼓勵曹操、激勵曹操、振奮曹軍士氣,為官渡之戰奠定了勝利的基礎,也為曹操稱霸天下打下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郭嘉最大的優勢,是其驚人的洞察力。通過對時局的分析,敵我雙方的情況掌控,加之人心的揣度,三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巧妙精準的判斷未來局勢的走向,並提供相應的戰略建議。

諸葛亮的最大優勢,是其超強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頭腦。曹操揮兵南下時,諸葛亮精準道破孫權“唇亡齒寒”,曹操一家獨大的擔憂,在劉備沒有任何優勢、任何資源的情況下,促成了孫劉兩家的聯盟,共同對抗曹操。在劉備入主益州、建立蜀漢政權後,諸葛亮更是完全承擔起了蜀漢朝政的重任,從協調荊州派、益州派、東洲派等勢力之間的平衡,到立法典,興屯田、修水利,做為一個外來勢力,在毫無根基的情況下,將益州治理的井井有條。

兩個人郭嘉擅長的是軍謀大略,諸葛亮擅長的是治政治國,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是佼佼者,雙方都有強於對方的優勢和劣於對方的弱勢。

所以,說諸葛亮害怕郭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是沒有根據的。自始至終,二人都沒有可一較高下或拿來比較的地方。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了神話諸葛亮,把許多其他人身上的軍事事件,一些莫須有的事件,都安插在了諸葛亮的頭上。導致大家誤認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很強。


始終先生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能力確實有被加強,被吹捧得太過。但是除掉那些無中生有,神乎其神的東東,諸葛亮仍然不失為超一流人才。

眾所周知,郭嘉是位非常傑出的謀士。難道諸葛亮會因此而怕他?當然是不存在的。諸葛亮身長八尺,郭嘉身高不清楚,不過我相信沒諸葛亮偉岸。因此郭嘉怎麼能單挑贏人高馬大的諸葛亮呢?當然,這純屬扯蛋。



事實上,在奇謀妙計方面,郭嘉只是可能略勝諸葛亮一籌,並不是百分百勝過諸葛亮。個人認為,諸葛亮很可能是一位被忽視了的奇謀之士。剛出道時,諸葛亮的某些計策,劉備沒有采納。因此,很難知道諸葛亮的真實水平,就無法與郭嘉好好比比。

在這裡就暫且承認郭嘉在這一方面勝過諸葛亮吧。除此之外,郭嘉可就沒什麼比得過諸葛亮的了。人品咱們暫且不論,畢竟在亂世人品不是很重要。



至於其他任何一方面,郭嘉絕對要被諸葛亮甩幾條街。比如軍事上,郭嘉能帶兵打仗,能擺八卦陣嗎?顯然不能。再比如治國上,郭嘉能像諸葛亮那樣令劉備足食足兵嗎?反正沒聽說過。

有人說如果郭嘉活著就不會有三國鼎立了,這不是胡扯嗎。其實,曹操那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不是說郭嘉在就一定能穩操勝券,滅掉孫劉聯軍,而是說郭嘉在就算敗也不會敗得那麼慘。和諸葛亮嘆法正是一個道理。


神遊五千年


中國人最講究“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其實這也要看君是否賢君。“君不賢,則臣投別國”,這無可厚非。要成就一番事業,就要為自己尋找一個平臺,這也是棄暗投明。
“君不賢,則臣投別國”,這與封建的“愚忠”思想很不相符。其實,在今天看來,這無可厚非。懷揣大智慧者,想要成就一番大業,必須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平臺,這也是一種棄暗投明。

郭嘉,字奉孝,潁川陰翟人。

在東漢群雄逐鹿中原的時候,身懷奇才的郭嘉想為當世所用,以建立自己的功業。因此在27歲時,他投靠了袁紹,住了十幾日後。他對袁紹謀士辛評、郭圖說:“聰明人想成就大事,必須選擇自己的主人啊。袁公模仿周公的禮賢下士,而不懂用人的玄機,頭緒多,要領少,喜歡謀劃而不作決斷,想與他成就大事業難啊。我將另外選擇自己的主人了,你們和我一起去嗎?”二人卻說:“袁氏對天下有恩德,人多歸之,況且現在袁公勢力最強,為什麼離去啊?”郭嘉知二人還沒發現袁紹的短處,不再多說,毅然離開袁紹。

當時,潁川的一位名士戲志才是曹操身邊的謀士,曹操對他非常器重。無奈戲志才早逝,曹操便寫信給謀士荀彧,希望他能舉薦胸懷韜略的人才荀彧見信後,向曹操推薦了郭嘉。曹操於是召見郭嘉,與其共論天下大事,聽過郭嘉的一番言論之後,曹操高興地說:“幫我成就大事的人必定是你啊!郭嘉也覺得自己遇到了值得追隨的主子,賓主盡歡。曹操遂任郭嘉為司空軍祭酒。
後來,呂布率兵攻打劉備,劉備無奈歸降曹操,尋求保護。有人對曹操說:“劉備有英雄之志,現在不早作打算,今後必定會成為隱患。”曹操問郭嘉該當如何,郭嘉說:“大家所言不虛。然而您起兵為百姓除暴,是靠誠信來招納天下俊傑的。現在劉備有英雄名氣,因沒辦法才歸降您,害死他,就是害賢能的人,會帶來不敬賢的名聲啊。如此下去,賢能之士會懷疑您,他們就會投奔他人,如此一來,還有誰會幫您平定天下呢?在現在這種情況下,要多加考慮啊。”曹操笑著說:“你真明白我的心意!”

後來,在著名的官渡之戰中,郭嘉隨曹操大敗袁紹。

建安七年五月,袁紹因軍敗嘔血而亡,少子袁尚繼大將軍,長子袁譚率少數兵力防守黎陽。九月,曹軍渡黃河攻黎陽,袁譚請弟弟增兵。袁尚恐袁譚兵多後奪其權,於是親自率軍來援,與曹軍相持於黎陽。曹操本擬重新組織攻城,郭嘉則認為袁紹的兩個兒子內部爭鬥,又有郭圖、逢紀做他們的謀臣,必起內亂。急攻他們就使他們凝聚起來了,應該緩攻他們,離間他們,待起內亂後再進攻也不遲。曹操聽取了郭嘉的意見。後來,果如郭嘉所說,建安九年,袁尚、袁譚起內訌,袁譚為袁尚所敗,派辛毗向曹操乞降。曹操於是以支援袁譚為名,攻打鄴城,袁尚勢力最後為曹操所消滅。

在郭嘉輔佐曹操的政治生涯中,郭嘉幫助曹操逐袁術、敗張繡、滅呂布、破袁紹、擊劉備,又北征烏桓,中國北方只剩荊州劉氏。曹操能在北方穩固自己的地位,其在關鍵時刻的重要謀略都與郭嘉有關。因此,曹操後來封郭嘉為洧陽亭侯。

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途中,郭嘉染病,回師不久逝世,年僅38歲。

後來,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慨嘆道:“郭奉孝在,不會使我到這地步啊。”確實,後人曾說,如果郭嘉活得時間長一些,也許三國鼎立的局面就不一定會出現。當然這只是一說,只作為說明郭嘉之才的佐證。

郭嘉擇主而伺,不失為智者。在人才競爭激烈的時代,不僅僅是君主選擇人才,同時人才也選擇君主。郭嘉看出袁紹好謀無決,難成大事,毅然棄袁投曹而獲成功,可謂慧眼識明主。確實,在選擇自己的人生平臺以成就自己的事業時,要具備智慧的眼光以及靈活變通的處世態度。

天天開心歷史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是後世文人的渲染,其實二人從來沒有任何交集。郭嘉突然病逝,不久後諸葛亮出山,雙方實力開始此消彼長,這才讓後世覺得兩者之間存在著聯繫。但是,這兩位都是少年英才,不存在一方懼怕另一方。

建安十二年發生了兩件事情,一件是曹操最信任的謀士郭嘉病逝,另一件就是諸葛亮走出隆中,出山輔佐劉備。

從這一年開始,有了諸葛亮的劉備力量迅速壯大,逐漸開始走向了成功之路,最終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反觀曹操後期在軍事上逐漸走下坡路,除了收拾馬騰、韓遂兩個地方勢力外,面對孫劉敗多勝少,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可能性。

諸葛亮作為劉備最倚仗的智囊,為劉備集團效力了28年,所獲得的權利和職位遠非郭嘉可比。反觀郭嘉早期跟隨曹操職位不高,只是參謀,時間只有11年,導致名氣沒有諸葛亮那麼大。

那麼郭嘉和諸葛亮在各自陣營中的地位有可比性嗎?答案是肯定的,這兩個人分別是曹操和劉備最看重的謀士,雙方同等分量。

我們先看一下曹操和劉備分別獲得這兩人後的評價:

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三國志》—郭嘉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三國志》—諸葛亮

由此可見,曹操和劉備對於郭嘉和諸葛亮都是極為看重的,因為他們都是少年天才,是上天賜給他們的幫手。這兩個少年天才又有著各自的特點:

郭嘉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史書記載這個人擅長軍事,做事敢於出奇制勝,敢出險招。

當曹操消滅袁紹,準備北征烏丸時,很多人擔心劉表回來偷襲許都,大家舉棋不定時,郭嘉說大家不用擔心。

郭嘉說劉表“坐談客耳”,只可以做下來聊聊天,不會打仗。雖然劉備在他身邊,但是劉表不信任他,不會委以重任,所以郭嘉跟各位說,劉表肯定不會偷襲我們的大本營。

結果跟郭嘉說的一樣,雖然劉備極力勸說劉表趁現在許都空虛,偷襲許都,奪回漢獻帝,但是劉表最終還是沒有聽從,白白浪費一次機會。

當袁紹的兩個兒子逃往幽州時,眾將都說要過去追殺,郭嘉卻說道,只要我們按兵不動,幽州公孫康反而會乖乖把他們的人頭獻上,如果貿然過去追殺,只會讓他們攜起手來與我們對抗,結果也跟郭嘉所料一樣。

這就是料事如神,因為郭嘉把人看透了,才敢出險招。自從郭嘉來到曹操身邊後,幫助曹操逐漸消滅了袁術、呂布、袁紹、烏丸,成功地統一了中國北方,也讓曹操成為了當時最大的軍閥。

而當曹操赤壁失利回到南郡後,嚎啕大哭,眾臣不解,曹操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這也說明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如果郭嘉還在的話,赤壁之戰便不會遭到如此慘敗了。

諸葛亮是什麼樣的人呢?史書上說諸葛亮“治戎所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也就是說治軍養卒是諸葛亮的強項,但謀略不足。治國理政的方面的才能比帶兵打仗方面強。諸葛亮用兵謹慎,在軍事上的成就不算突出,等到諸葛亮後期獨自帶隊出征時,則是負多勝少。

諸葛亮最大的功績就是提出《隆中對》,幫助劉備規劃了清晰的發展戰略,並且在曹操南下的過程中,促成了孫劉聯盟,從而佔據荊州,有了根據地,最後建立蜀漢王朝。

所以說,這兩個人都是當時的俊傑,也都是可以託付後事的,劉備白帝城託付諸葛亮,郭嘉因為早逝並沒有這個待遇,但是曹操在郭嘉死後,對眾謀士說“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曹操也計劃將後事託付給郭嘉,只是天命難測,郭嘉沒有等到那一天。


詫寂說史


諸葛亮會怕郭嘉,你以為諸葛亮是嚇大的嗎?

公元207年,郭嘉北征烏桓途中病逝,年僅28歲,英年早逝。恰恰在同一年,諸葛亮初出茅廬,年僅27歲。

同一年,一個天才離去,一個天才出山,所以後世有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之說。


這個說法剛一出來,就引來譁然一片,貌似諸葛亮怕郭嘉似的,故意躲著不敢出來,等到郭嘉死了之後,他才悄悄地出山。

事實真的如此嗎?

肯定不是的。

郭嘉有郭嘉的厲害,諸葛亮有諸葛亮的本事,假如郭嘉不死,諸葛亮與郭嘉勢必有數場好鬥,鹿死誰手,殊不可知呢!

這些年郭嘉被捧上了神壇,受到眾多粉絲熱捧,大有壓倒諸葛亮之勢。

郭嘉和諸葛亮到底哪個更厲害呢?這裡不妨比較一番。

先比戰略。


郭嘉有“十勝十敗之說”,諸葛亮有《隆中對》。曹操攻打袁紹之時,屬下思想極不統一,有主張打的,有認為不能打的,還有準備“棄暗投明”的。

曹操問郭嘉的意見,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堅定了曹操的信心,統一了全體思想。

其實,“十勝十敗”之說,更像是郭嘉揣摩了曹操的本意,故意往曹操心坎上說的,曹操聽了之後心花怒放,因為“正合孤意”。

就算沒有“十勝十敗”之說,曹操照樣要打袁紹的,因為一個山頭有兩隻老虎,惡戰根本無法避免,不打也得打。

由此可見,“十勝十敗”之說並不十分高明,像是給曹魏打了一劑強心針,相比來說,諸葛亮《隆中對》滿滿的誠意,字裡行間閃爍著智慧之光。

如果說《隆中對》是無價之寶,那麼“十勝十敗”之說就是地攤貨。


再比謀略。

郭嘉謀略過人。官渡之戰大勝之後,大家一致建議追擊袁紹的兩個兒子,但郭嘉卻極力阻止:“袁紹兩個兒子各懷異心,咱們要是窮追,他們必定聯合在一起,咱們要是不追,他們一定會窩裡鬥。”

果不其然,後來袁紹兩個兒子搞內訌了,曹操毫不費力地除掉了他們。

再來看諸葛亮,《三國演義》的諸葛亮“多智近乎妖”,被過於神話了,這裡咱們不談演義,只談正史。

劉備帶著攻打西川之時,副軍師龐統不幸中箭身亡,諸葛亮及時頂了上去,出奇謀擒了嚴顏,最終迫使劉璋投降。

漢中之戰,諸葛亮幫助劉備擊敗了曹操,一舉取得了漢中之地,實現了《隆中對》中“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

後面六出祁山更不用說了,雖然大多功敗垂成,但那是兩國經濟實力決定,與諸葛亮智謀無關。


最後比統帥能力。

這個就更不用說了,郭嘉只是個小小軍師祭酒,平時出謀劃策,耍耍嘴皮子而已,根本不會統兵打仗,而諸葛亮乃一國丞相,統管三軍,六出祁山之時,諸葛亮是軍事總指揮,次次親臨戰場指揮作戰。

綜合以上三點,郭嘉根本比不上諸葛亮,就算郭嘉不死,諸葛亮照樣會出山,說不定會暴揍郭嘉一頓。


一半秋色


中國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他的事蹟相信大家都有所瞭解,無論是通過演義還是正史都對諸葛亮有所認識,下面就對諸葛亮其他方面,進一步認識諸葛亮。

第一,諸葛亮是中華歷史上綜合才能最高者,諸葛亮是我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外交家、書法家、思想家、戰略家、發明家等,除此之外諸葛亮還精通兵法、陣法、治國、建築學、物理學、水利工程學、數學、音樂、哲學、奇門遁甲等,涉及領域極廣。

第二,諸葛亮是中國 “智聖” ,中國智慧的代表,在中國歷史上很難找到一個能與諸葛亮智慧相媲美的人物,諸葛亮的智慧影響中國近兩千年,歷朝歷代都傑出人物,常常把自己比作諸葛亮或者,把其他聰明的比作諸葛亮,以顯示某個人出色的才華。

第三,中國忠誠的代表人物,諸葛亮的品質堪稱完美,他在三國蜀漢深得民心,在昏庸無能的劉禪面前,諸葛亮忠心不二,一心為國為民幹,死後沒有為子孫後代留下家業。這樣高尚的品質,在中國歷史上很少出現,使得諸葛亮在中國歷史中一直是歷朝歷代忠誠人物的代表,中國第一賢相。

第四,中國同時入選文武廟者,諸葛亮不但是中國武廟十哲之一的人物,同時還是文廟大儒之一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能同時入選文武廟者,一共只有兩人,而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另一人是晉朝杜預。

對於諸葛亮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只能引用偉人的兩句話:

一是,兩漢無雙仕,三代而後第一人。

二是,一諸葛,足以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汐水柔情


其實並不是怕。這句話只是說,他們有一個先後的順序,郭嘉和諸葛亮都是三國時期智慧絕倫的大謀士。郭嘉207年去世,207年到208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就像牛頓和愛因斯坦一樣。牛頓力學統治了一段時期,愛因斯坦和的相對論也進一步推動了科技進步和人們的認知。他們基本上沒有高下之分,只是一個時期和另一個時期的區別。



郭嘉由荀彧推薦給曹操,幫助曹操打敗了呂布。在官渡之戰中,輔佐曹操以少勝多,取得了官渡之戰最後的勝利。207年,更是將袁尚殘餘勢力滅掉,為曹操一統北方做出了巨大貢獻。可惜正值巔峰之年的郭嘉,卻在207年夭折了。後世對郭嘉評價很高,偉大領袖毛澤東都盛讚郭嘉足智多謀。


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對之後出山。諸葛亮幫助劉備聯吳抗曹,赤壁之戰,以少勝多之後,基本定下了三分天下之勢。劉備白帝城託孤死後,諸葛亮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輔佐劉禪。“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在古人和今人的心中都佔有很重的份量。


紅雨說歷史




答:這裡是覃仕勇說史,為您講述最真實的歷史。

“郭嘉不死,孔明不出”,又被說成是“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或“郭嘉一死,龍鳳出山”等等。

這些說法應該是近期才在網絡上興起的。

興起的原因,大約是如下兩個:

1、 郭嘉去世和孔明出山的時間發生在同一年,並且是郭嘉去世後,孔明就出山了,有時間上出現了巧合。

2、 一些解讀《三國志》、《三國演義》史學文學作品對郭嘉的過度吹捧,以及一些文藝影視作品故意機杼翻新。這些人這麼做的目的,無非是博取眼球,賺取流量。

可真甭說,之前,我曾撰文正說趙子龍,就有讀者一個勁地說趙子龍的英雄事蹟是竊取自陳到的,為此,我不得不專門對趙子龍和陳到事進行了分別剖析,以證明他們兩人丁是丁、卯是卯,根本是兩回事兒。

今天來說郭嘉——郭嘉自然是一個非常高明的謀士,但毋庸置疑,如果論三國最牛謀士,乃至軍事家、戰略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諸葛亮當仁不讓穩居首席!“怕”郭嘉的“怕”字實不知從何說起。

郭嘉的名氣,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赤壁兵敗後,曹操在華容道逃得一條小命,得曹仁引兵接應,驚魂甫定。晚上喝酒時,曹操腦子裡不知哪條神經被觸動到了,突然捶胸頓足,放聲大哭,淚中帶著鼻涕,說:“若郭奉孝不死,孤何至於此!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奉孝,是郭嘉的字。

曹操這麼說的意思,即如果有郭嘉在,一定會識破周瑜、黃蓋的奸計,絕不會有赤壁之敗。

順著曹操的思路,很多讀者會想,那麼郭嘉尚在,曹操必然會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然後一統天下,那就不會有三足鼎立的局面了。甚至,郭嘉在,司馬懿也不會有什麼出頭機會,那麼就不會有西晉,就不會有八王之亂,也不會有五胡亂華,更不會有南北朝的大分裂對峙……

要我說,這絕對是想多了。

曹操哭郭嘉,可能是出於真誠,出於那種吃不到的葡萄會想象它格外甜的心理。郭嘉已經不在了,那麼,就會覺得他曾經的所有意見都是對的,所有看法都是高明的。當然,也可能是奸雄的惺惺作態,如毛宗崗所說“曹操前哭典韋,而後哭郭嘉;哭雖同,而所以哭則異——哭典韋之哭,所以感眾將士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眾謀士也!”

曹操會有赤壁之敗,主要原因曹軍遠道而來,兵疲師老,而且瘟疫流行,不服水土。

這種情況,即使是郭嘉在,也無法化敗為勝。

當然,如果郭嘉能勸得動曹操,早早班師北上,是可以避免敗仗的,但明顯郭嘉是勸不動當時已經信心爆棚的曹操的。

有人會說,曹操對郭嘉從來都是言聽計從,百依百順的,他甚至曾指著郭嘉對其他謀臣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然而,郭嘉在世時,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高。

首先,郭嘉擔任的是司空軍祭酒一職,該職並非“朝廷命官”,而是曹操霸府中自聘的職務,當時,當作此類職務的人,有幾十人,職責是“參掌戎律”,即執掌軍法,類似於軍事法官。

比較一下其他謀士:官渡之戰前,荀彧為尚書令;荀攸是汝南太守、尚書;賈詡是執金吾;程昱歷任尚書、東中郎將、濟陰太守、振武將軍;董昭為河南尹、冀州牧。當然,平定冀州之後,郭嘉也得封洧陽亭侯。但荀彧、鍾繇、夏侯惇、于禁、樂進、李通、荀衍、程昱、曹仁、徐晃、李典等等封侯都比他早得多。

所以,郭嘉的地位並不重要,或者說,沒那麼重要。

其次,建安三年(198年),劉備為呂布所破,前來依附曹操。謀士程昱曾向曹操建議殺死劉備,以絕後患。曹操沽名釣譽,沒有殺。郭嘉在程昱的啟發下,認為劉備有萬人敵關羽、張飛跟隨,不殺終會是養虎貽禍,於是密諫曹操,要曹操軟禁劉備。曹操置之不理,反而對劉備更親近。

所以,曹操說的“若郭奉孝不死,孤何至於此”之類的話,實是自欺欺人,根本不可信。

明思想家李贄稱:“人說郭奉孝若在,可西無蜀、東無吳也!此亦童子之言。當時奉孝死,智過奉孝者尚多,何卒三分也?”

另外,有人喜歡拿《三國志》裡面稱郭嘉“才策謀略,世之奇士”說事。

但郭嘉在《三國志》中是與程昱、董昭、劉曄、蔣濟等人合為一傳的,《三國志》說這句話的原文是這樣的:“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即“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是五人共有,而非郭嘉一人獨享的,這一點必須注意。

郭嘉人生最露臉的事兒,就是《三國志》裴注引《傅子》記載:官渡之戰前夕,郭嘉為給曹操打氣,曾上“十勝十敗論”。但這些論點,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全都是泛泛而談的官樣文章,他所提出了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其實套在誰的身上,也都適用。反正曹操聽了,都覺得說的不是自己,連連擺手說:“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當然,歷史是不會審判勝利者的。

曹操打官渡之戰勝利了,那麼郭嘉的論點就是“得勝之論”嘍。

但話說回來,郭嘉上“十勝十敗”之前,荀彧曾提出過“度勝、謀勝、德勝、武勝”等四勝;賈詡則提出的“明勝、勇勝、用人勝、決機勝”四勝,郭嘉這十勝,是否是在荀、賈兩人基礎上合成的呢?

清代學者何焯、沈家本認為這根本就是好事者事後附會之說,郭嘉實無“十勝十敗”之論。

另外,郭嘉“算死孫策”之事,更讓人目瞪口呆,後人附會之跡也更加明顯: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時,後方傳來消息,說江東孫策準備出兵渡江,北上襲擊許都。曹操驚疑不定,有退兵之意。郭嘉“神機妙算”,說:“(孫)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言後不久,孫策果然被許貢門客刺殺身亡。

要我說,這種神化造假的手法,著實劣拙不堪。

事實上,別看《三國志.郭嘉傳》裡寫郭嘉一會兒為曹操獻策徵呂布、劉備;一會兒向曹操建議偽徵劉表,使袁譚、袁尚自亂;還力主曹操北征烏桓等等,非常熱鬧。但是,只要結合荀彧、荀攸、賈詡、程昱等人的傳記來看,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些計謀,其實是五個人共同商討出來的,止不過,郭嘉比較“善斷”,敢於擔當,敢於拍板。

所以,說什麼“郭嘉不死,孔明不出”,“孔明怕郭嘉”之類的言論,根本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覃仕勇說史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只是時間上來說,郭嘉比諸葛亮先出場罷了

那麼郭嘉和臥龍有什麼聯繫,又有什麼瓜葛,讓後世評論不斷呢。

臥龍

我們知道,三國時期的臥龍先生就是諸葛亮,諸葛孔明,他是出了名的謀士,更是智慧的化身,有經天緯地之才,有奪天地造化之能,還有許多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故事和名言,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還有《出師表》,草船借箭,借東風等等。

郭嘉

郭嘉又是何許人也,郭嘉也是一個謀士,據說是天下奇才,出謀劃策,頗有韜略,很是受曹操待見,也很器重。郭嘉幫助曹操建立打敗強敵袁紹的信心,並且真的戰勝了袁紹,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郭嘉在臨死前,獻上最後一計,讓曹操不要去追趕袁紹的兩個兒子;他分析曹操前去追趕反而會引起對方的頑抗抵擋,不如以靜制動,曹操聽其言,從其計,果然沒多久兩個人頭獻上。由此可見,郭嘉的實力確實也不俗。


郭嘉死後沒多久,恰巧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有人說郭嘉不死,諸葛亮嚇得不敢出來。

事實上在時間上只是巧合而已,那麼到底諸葛亮和郭嘉誰更足智多謀,誰更厲害呢,也許沒法簡單地作比較,因為他們沒有較量過,很難說誰技高一籌,我們只能從側面分析了。

他們的共同之處,都是有名的謀士,關鍵在於不同之處。

1、郭嘉在曹操身邊充當謀士,卻從來沒有獨自帶兵打仗,也就是說他是一個設計者,至於是不是執行者呢?我想不是,他的角色跟馬謖有點類似,出謀劃策是相當可以的,但是,把計謀轉化成實際行動,尤其是軍事行動,是有相當高的要求的,還要隨機應變,臨場指揮,對軍事才能要求非常之高。譬如馬謖,給諸葛亮獻了許多計謀,諸葛亮甚至都以為他確實是一個人才呢;馬謖最知名的計謀就是七擒孟獲當中的攻心計。因此,孔明七擒七縱,讓孟獲心服口服,從而平定南夷,但是馬謖卻是紙上談兵高手,在實際戰場中失了街亭,是個庸才,可能郭嘉比馬謖強許多。事實上郭嘉確實沒有獨自帶兵打仗,為什麼呢,我想曹操可是雄才大略是知人善任之人,他知道郭嘉的水平,可能郭嘉跟司馬懿都差了不止一條街,我們知道,司馬懿尚且和諸葛亮差了一條街呢。

2那麼諸葛亮強在哪兒了?

他是一個頂尖的設計者,又是一個執行者,還是一個發揮實際效應的人,如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更是可以統籌全局,是佈局的人,郭嘉充其量是給指揮的人提提建議罷了。

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那麼其他人不知道麼?我敢說沒人知道,為什麼呢?因為沒人有這個自信,諸葛亮有,他知道,只要自己出仕,天下無難事,於是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火燒博望坡小試牛刀,舌戰群儒,設計赤壁之戰,把周瑜玩的團團轉,後來果如孔明所言,奪取荊州,西川建立的蜀漢,實現隆中對提及的三足鼎立。要不是關羽張飛劉備先後早逝,匡扶漢室恐怕就夢想成真了。總得來說諸葛亮是總設計師,又是執行總監,還是實幹家,完勝一個僅是謀士的郭嘉。

孰強孰弱,你有答案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