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为什么分裂成南北两部,他们的结局如何?

清秋茗烟


匈奴在历史上多次分裂。

第一次分裂:在西汉:汉宣帝时期。匈奴在汉初的时候处于鼎盛时期,汉武帝时期,多次与匈奴作战,导致匈奴惨败。匈奴不得不多次迁移,而且汉还联合当时东胡的鲜卑和乌桓一起压榨匈奴的生存空间。随着战争的失败、领地的缩小、人口的缩小再加上天灾,处境日益困宭,内部纷争开始激化。导致匈奴分裂,最终形成南北匈奴。南匈奴于汉元帝时间归顺汉朝。北匈奴最终被击败消逝。

第二次分裂:在东汉:汉光武帝时期。王莽新政,对南匈奴压榨的比较厉害,导致南匈奴反叛汉,战火燃起。然在光武帝时期,又是因为频繁的战争、领地的缩小以及天灾,匈奴再次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在归顺东汉,北匈奴留居住漠北,北匈奴也想和东汉和亲,但被东汉拒绝,汉和帝年间,北匈奴被打垮,大部分归附南匈奴。

第三次分裂:在东汉:汉和帝时期,北匈奴被击垮后,大部分归降南匈奴,但新投降的北匈奴人不服南匈奴的领导,再次叛乱,被汉平定。

南匈奴后被曹操分化,逐渐融入中原文化。

分裂的原因其实就是长期战乱,人口和领地减少,无法生存导致。


炽热的小丑


匈奴是一个十分厉害的草原游牧民族,他拥有强大的战斗力以及机变灵活性。匈奴在草原北方,贯穿先秦,一直到南北朝时期。但是经过鲜卑民族的崛起,这个匈奴这个民族也就消失了,据说匈奴是在汉朝时期分裂了成为南北匈奴,北匈奴西迁到了欧洲,成为了匈人。而南匈奴经过五胡乱华之后,融入了中华文明。

接下来我用两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匈奴人为什么分裂成了南北匈奴?第二部分两部匈奴人的结局如何?

第一部分,匈奴人为什么分裂成了南北匈奴?

自秦末汉初,匈奴被冒顿单于统一,便拥有了强大的军事能力。那个时候匈奴在北方边界十分猖獗,经常杀伤抢掠,刚刚建立的汉朝国弱民贫,不得不修好匈奴。派遣了大量的和亲公主,赠送了大量的钱财,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雄才大略,深受匈奴所害。便决心铲除匈奴,这之后便有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那么在这场大战争中,汉朝是如何使匈奴分裂成了两部,待我细细道来。

  • 当时汉武帝听说远在西部的月氏人被匈奴人赶走了,就派张骞通西域。寻找月氏一起夹击匈奴,张骞经过几次被匈奴人俘虏,终于找到了月氏,但是月氏人满足了新占领的地方,对东部戈壁不再感兴趣,汉武帝通过月氏一同夹击匈奴的想法,算是失败了,那么汉武帝只能靠自己了。



  • 当时的汉武帝深知北方河套地区的重要性,当年蒙恬便是夺取了河套地区,打败了匈奴人。经过秦末汉初的国弱民贫,河套地区已经被匈奴人给夺走了。现在汉武帝要不惜一切代价,要夺回河套地区。公元前127年汉朝在鄂尔多斯和阿拉善之间的朔方进行了军屯,也保卫河套地区,将河套地区给占领了。公元前124年匈奴入侵朔方边境,卫青经过激烈的战斗,将匈奴人给赶跑了,河套地区被汉朝给占领,所以匈奴的大后方也就没有了,这为以后打败匈奴人垫下了坚实的基础。
  • 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受汉武帝的所托,卫青从山西北部出发,而霍去病咋从北京西北出发,横穿戈壁,到了今天的外蒙古,来到了匈奴帝国的中心,卫青出其不意地袭击了伊椎斜单于,迫使匈奴人向南逃跑,之后卫青消灭或俘虏了1.9万匈奴人。然而霍去病却做了一个更大胆的远征,他想深入草原,他深入外蒙古600英里,一直到达了鄂尔浑河上游,俘虏了匈奴头目80余人,这加剧了匈奴的分裂。



  • 时间兜兜转转,到了公元前60年,匈奴的势力已经很弱了,这时候匈奴上匈奴草原上有两位首领,他们都想要争夺大单于的位置,一个是呼韩邪,另一个则是郅支,他们都想称霸草原。到了公元前51年,呼韩邪来到亲自来到长安,表示归顺。想要得到汉宣帝的支持,汉朝通过和亲,将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他们组成了强大的联盟,经过激烈的战斗,将郅支给打败了,郅支就带领着几万匈奴人逃到了今天的中亚地区,他想在这边碰碰运气,没想到这便是匈奴人的分裂,郅友所带的匈奴人分裂成为北匈奴,而呼韩邪单于所带的匈奴人被分裂为南匈奴,北匈奴西迁,过了几百年,这只匈奴人到了欧洲,建立了令欧洲人闻风丧胆的匈人帝国。

第二部分,这两部匈奴人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 我写我先写西迁的匈奴人吧,西迁的匈奴人被当时的欧洲人称为匈人,他们横扫了欧洲大陆,匈人中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统治者,这便是被称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那么匈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这时候便有了一个天大的机会,数千公里外的北非发生了战乱,东罗马帝国便将大部分的军事力量转移到了北非,就给了北方边陲留下了一个军事力量真空之地,这就给了阿提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阿提拉就带领着军队攻占了当时罗马帝国边境的一个繁荣城市马尔古斯,罗马帝国由于军事力量的不足,没有能力去抵御北方的阿提拉匈人,罗马皇帝不得不和阿提拉谈判,最终罗马皇帝迫于阿提拉强大军事力量,便向阿提拉贡献大量的金银珠宝,阿提拉这才退兵。最终,阿提拉建立了一个长达50年的匈人帝国,但是最后却是因为他们儿子的争夺权力,再加上罗马帝国外部的攻打势力,匈人帝国就此灭亡了。



  • 咱们再说一下南匈奴,南匈奴在三国时期已经衰亡了,在三国时期,草原上又兴起了另一只游牧力量,这便是强大的鲜卑人,鲜卑人征服了匈奴人,导致了大量的匈奴人开始南迁,进入了中原。当时中原的北方统治者,便是曹操,曹操便想利用这些匈奴人来制衡北方草原上的鲜卑人,就把匈奴人留在了山西地区,但是这也为了五胡乱华埋下了隐患。在晋朝时期,他们甚至在中原建立了政权,公元304年,一位叫刘渊的匈奴首领,盘踞在山西太原,他要晋朝封他为五部落单于的封号,308年他率领五万匈奴军,借口他是汉朝的继承人,要在太原称帝,为什么他要称为他是汉朝的继承人呢?这是因为刘渊的祖先,有和汉朝的公主和亲,刘渊便认为,他有汉朝皇帝的血统,刘渊便在山西地区建立了前赵政权,经过晋朝统治的崩溃,并进入了南北朝时期,这时期五胡乱华经,过长达300多年的融合,匈奴人也便渐渐地融入了中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份子。



总结

匈奴人经过汉朝强大军事能力的打击,最终分为了南北匈奴,北匈奴一直西迁到了今天的欧洲,建立了当时令欧洲人闻风丧胆的匈人帝国。南匈奴渐渐的势微,被强大的鲜卑人给统治了,但是中原皇帝为了制约鲜卑人,又将匈奴人内迁到了中原地区,这导致了南匈奴成为五胡乱华的一份子,但是最终这些匈奴人也融入了中华文明,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分子。


经济战略


导言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造成匈奴分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在的历史原因,又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争夺单于继承权的斗争直接导致了匈奴的分裂。而匈奴贵族归汉实践屡屡出现;政治智斗的不完善;汉匈关系的加强、南北差距加大、使匈奴从内部逐渐瓦解,促使国家走向分裂。

一、匈奴分裂的内在原因

(一)匈奴贵族的归汉和内徙事件频繁

南单于比率所领八部附汉以前,匈奴贵族屡次发生归汉和内徙事件。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军臣单于死,其弟左谷蠡王伊穉斜自立为单于,攻败军臣单于太子於单。於单逃奔于汉,汉封其为陟安侯。”几个月之后,於单死,匈奴内部大乱。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单于怒浑邪王、休屠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二王惧怕,遂谋降于汉。后“浑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降汉。凡四万余人,号十万。”汉“封浑邪王万户,为漯阴侯”,将其众安置于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故塞外,由五属国统之。

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呼速累及右伊秩訾等将众五万余人附汉 ,汉封他们为侯 ,并在 西河、北地二郡设置属国安置。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握衍朐鞮单于继位,性情残虐的他,干掉了前单于所任用的大臣刑未央等,任用都隆奇等人;尽免前单于子弟近亲,而重用自己家族子弟。前单于的儿子稽侯珊被迫逃至妻父乌禅幕处 ,贵族大臣们都人心 惶惶。日逐王先贤掸 ,“素与握衍朐鞮单于有隙,即率其众数万骑归汉。汉封之为归德侯”,并在西域设都护。

此后,稽侯珊自立为呼韩邪单于。匈奴“五单于争立”事件平息后,呼韩邪与郅支单于又处于“兄弟争国”的对立局势。为摆脱困境,求得生存,甘露元年(前53),呼韩邪率众附汉,确立了与汉政府的藩属关系。

长期以来,匈奴贵族的频繁率众降汉,使原本体制较为松散的匈奴政权更为涣散,削弱了匈奴内部贵族对民族利益的捍卫意识,也使得原本就过着游牧生活的匈奴民众更加缺乏依赖感、归属感和拥护意识。

(二)匈奴的政治制度不够完善

匈奴的政治制度不是一种非常严密的政权体制,政治权力不集中,缺乏强有力的专制权力和控制力,民族向心力不强。匈奴“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分散别离。”所以匈奴多以部落或者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

公元前3世纪末期,头曼单于当政时,匈奴的氏族部落制度被国家所取代,并开始出现了国家的最高首领“单于 ”。匈奴在社会的存在方式上不再是原始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而是具有私有制阶级关系和最高首领的国家形式了。但其国家机构和政治、军事等体制并不是很健全,直到冒顿单于时,匈奴的国家机构进一步完善。

匈奴的社会性质,至今学术界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是哪种性质的社会,它整个国家的内部都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组合,并未形成中原王朝那样严密的中央集权体制。

首先,匈奴国家是原本民族和被征服民族的一个联合体,缺乏同一温度的经济基础,具有“军事联合性”。基础统治单位仍以部落为主,这种政权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到了冒顿单于时,匈奴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他征服了周边很多部落,建立起了北方第一个强大的军事主义帝国。

匈奴虽然控制地域广阔,但其国家的组织比较松散,是由原有的匈奴族和被征服的部落或者部落联盟整合而成的,缺乏牢固的统治基础和强大的没民族集聚力。它是以民族势力的强弱对比来威胁的。这种政治组织所维系的纽带非常薄弱,不像秦汉郡县制那样有严格的中央和地方之分。

匈奴的国家力量还没有达到完全臣服和统治其他民族的程度,匈奴贵族对各部也缺少强硬的统辖和控制能力。被征服的各部落和各国仍保持其机构,仍有自己的活动,匈奴贵族只能派出少量的监督官员到被征服的部落中。这种靠武力联合起来的军事性国家政体,虽可能强大一时,却很容易瓦解。

(三)南北匈奴部落差距加大

汉匈关系不断加强,漠南地区长城沿边的匈奴部落受汉族影响很大,社会性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与北部匈奴产生了巨大的差别。

汉朝对匈奴的“和亲”、“关市”和“赏赐”等手段,增强了匈奴在经济上对汉朝的依赖感。汉朝的商品对匈奴影响之深,密切了双方交往的同时也在经济上加强了对匈奴的控制。

匈奴贪,尚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通关市不绝以中之。

呼韩邪单于稽侯珊率众归汉后,长城沿边的匈奴部落与汉族往来更加频繁,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汉地的强烈影响。这些漠南匈奴部落的社会性质也慢慢地发生了变化,由奴隶制在向封建制过渡。

单于比所统管的匈奴南边八部长期驻牧于漠南长城附近,与汉族的交往日深,受汉文化影响很大,与北部匈奴各部落的差距明显。这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以及汉族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必然使得南北之间政治和经济上出现巨大的差别。

二、匈奴分裂的外部因素

汉朝和其他民族政权对匈奴的强大军事压力,王莽政权错误地民族政策,加之两年灾荒,致使匈奴大衰退,人民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加速了匈奴分裂的过程。

(一)外部的强大军事压力

从汉武帝开始,汉帝国对匈奴采取强硬反击政策,大举攻伐匈奴,直到呼韩邪单于附汉前,汉匈之间的战争一直不断,双方消耗巨大,匈奴实力衰退,一步步走向衰落。

汉武帝持续四十年对匈奴的战争自不必说,到了汉宣帝时,汉与乌孙联合出兵攻打匈奴。本始二年(前72),匈奴出兵攻乌孙,企图切断乌孙与汉的联系。汉朝遣五将军分别出西河、张掖、云中、酒泉、五原,“兵十余万,出塞各两千里”。无论昆弥亲率5万攻入匈奴右谷蠡王庭。在汉与乌孙联军的强大攻势之下,匈奴各部远遁。

“民众死伤而去者,及畜产远移死亡不可胜数。”

匈奴因此日益衰退。童年冬,匈奴单于将兵万骑出击乌孙而还,正遇岛天降大雪,人民畜产大部冻死,长期被匈奴奴役的丁零、乌桓、乌孙等族,乘机奋起反抗匈奴的统治,给匈奴以沉重打击。

经过连年不断的战争,匈奴国力衰弱,民不聊生,人民厌战情绪日盛。原本缺乏牢固统治基础的匈奴民族结构更加松散,民族凝聚力更弱,为匈奴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二)王莽政权民族政策的干预

王莽篡汉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歧视匈奴的政策,企图进一步征服匈奴。迫使匈奴单于囊知牙斯改名为“知”;擅自更名胸能够怒单于为降奴单于;将汉朝政府颁发给单于的原刻有“匈奴单于玺”字样的印玺收回毁坏,改授“新匈奴单于章”;把匈奴国土人民分为十五部分,立稽侯珊子孙十五人为单于。王莽的行为,激起了匈奴强烈的不满和愤怒,汉匈关系紧张。

王莽还多次制造匈奴内乱,企图从内部瓦解匈奴,双方征战多年,最终还是走向了和亲。王莽的种种政策,造成了匈奴内部的混乱,增加了匈奴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加快了匈奴走向分裂的步伐。

(三)草原上的灾荒两年

匈奴人主要从事游牧经济生活,自然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对其民众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每次大的自然灾荒都给匈奴造成很大的损失,使其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

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05)东,“匈奴大雨雪,畜多饥寒死。”

狐鹿姑单于时,“会连续雨雪数月,畜产死,人民疫病,谷稼不熟。”

本始二年(前72),“会天大雨雪,一日深丈余,人民畜产冻死,还者不能什一。”

建武二十二年(46),匈奴地区发生严重蝗灾,“赤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太半。”

游牧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时,草原上人民的生存受到威胁,生活困顿,社会骚动。打在还诱发了一系列的人祸,乌桓乘匈奴虚弱之机主动出击。匈奴统治积极内部也出现了危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权位的斗争。统治者们无暇顾及军民的安危,军心涣散,民心不稳,促使匈奴走向分裂。

结语

总之,匈奴国家南北分裂是匈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分裂原因也是多重的,机是匈奴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有匈奴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和汉政府多方干扰的影响。南北匈奴的分裂,使匈奴在此受到削弱,成为其走向衰微的新的转折点。此后,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内附,各自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最终都消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江畔初见月


在汉武帝时代,匈奴遭受西汉王朝的严重打击。此后其势力越来越小,加之天灾无情、外患内乱不断,终于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呼韩邪单于降汉之后,匈奴分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归附东汉之后,始终要求东汉发兵助其攻伐北匈奴,由它来统一匈奴各部。东汉不愿发兵助南匈奴攻灭北匈奴,且与北匈奴通使互市,引起南匈奴部下某些人的不满,欲联北叛汉。北匈奴对东汉庇护南匈奴,阻碍它攻灭南匈奴进而统一整个匈奴也很不满意。怨恨积久日深,一旦有机会,它就不仅攻击南匈奴,而且也入寇东汉边境,成为东汉的一大患。东汉既不能容忍北匈奴借口攻击南匈奴而侵其边境,也不容许南、北匈奴复行统一。

北匈奴当时的处境是,南有南匈奴和东汉,向南发展不可能;东边又为乌桓所败,北边是密布的森林,只有向西发展。所以他们视西域为生命线,向西发展,争取西域,特别积极。

北匈奴往西迁徙。迁到葱岭、大宛以西地方者,前汉时期有郅支,后汉时期有悦般。前者被甘延寿与陈汤攻破,后者被耿秉与窦宪攻破。此后北匈奴的余众到乌孙西北建国,历史似乎也不太长。

南匈奴迁居边塞以至塞内,在两晋时代,是所谓“五胡乱华”之首。

东汉对于南匈奴与北匈奴的政策,类似西汉宣帝时对呼韩邪与郅支的政策,一方面庇护南匈奴,一方面又不绝北匈奴。相比较则更厚待南匈奴。

至东汉王朝派员驻守南匈奴单于庭,监督政务,是匈汉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这不仅是监视单于的行动,并且参与匈奴的政务。所谓“参辞讼”,就是解决匈奴人民之间的争执,汉朝的中郎将掾史也得参加。

单于比归附汉朝后,东汉开始结束光武以来的消极防御政策,向北匈奴发动军事和政治攻势。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光武帝遣兵去攻击北匈奴,得到大胜利。

北匈奴的逃跑,减少了南匈奴和汉朝边境的威胁,但北匈奴仍保持着相当强大的实力。

北匈奴的崩溃,使南匈奴在政治上和人力、物力上取得空前的优势,得到暂时与表面上的繁盛。

不久,南匈奴内部乱了起来。《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说:“(建武二十六年)夏,南单于所获北虏奥鞬左贤王将其众及南部五骨都侯合三万余人畔归,去北庭三百余里,共立奥鞬左贤王为单于。月余日,更相攻击,五骨都侯皆死,左贤王遂自杀,诸骨都侯子各拥兵相守”。

南匈奴因内部反叛,抵抗北匈奴的战争失利,损失很大。汉王朝不得不把他们迁到比较安全、水草较丰富的地方去,同时使南匈奴进一步受到控制。

《史记·匈奴列传》可以说是世界上关于匈奴历史的较有系统、较为全面的最古的记载。《史记·匈奴列传》开头就从其祖先来源说起,说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的苗裔,经过的时间为商、周与秦,约两千年。似乎以为匈奴在唐虞以上叫作“山戎”。

到了汉朝灭亡的时候,匈奴作为一个政治上独立的国家也算是灭亡了,作为一个种族,则逐渐与其他种族融合。他们离开故地,分布于其他好多地域。









Genswell


在东汉初年,匈奴就大量进入塞内。大约在46年左右,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而统治阶级因争权夺利,发生分裂。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为单于,与蒲奴单于分庭抗礼,匈奴分裂为两部。后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臣称为南匈奴,安置在汉朝的河套地区。而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

而匈奴的衰落时期从伊稚斜单于至呼韩邪单于,经历18任单于,从汉武帝元鼎年间到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灭郅支单于为止。

这里先说一下北匈奴,汉和帝永元四年(91年),汉军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中亚。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汉朝的反击,已无法立足,大约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锡尔河是中亚的内陆河,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注入咸海。在汉时,这里是康居国)。

南匈奴:匈奴在彻底被击败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五六十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匈奴在衰落后,东方的鲜卑人迅速进入蒙古高原,余下的匈奴约四十万人并入鲜卑。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后被鲜卑人政权北魏所灭。

 


红绿灯和方向盘


胡亥元年(前209年),秦朝末期,中原动荡不安。

同一时间,草原上的冒顿单于射杀头曼单于,夺位后灭东胡、驱逐月氏、征服楼烦,建立起了一个争霸草原的强大国家。匈奴此时真正崛起,不时侵扰中原,中原地区因楚汉争霸而无暇顾及。

楚汉争霸结束后,天下初定,项王自刎乌江,战火摧残之后国家残破,正是百废待兴之时,可谁曾想,北方游牧匈奴崛起。于是,公元前200年(高祖七年)刘邦决定亲自领兵征服北方这个心腹大患。

然而高祖亲征并未胜利,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七天七夜,后突围,之后刘邦便采用刘敬的建议,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匈奴不时侵扰汉朝边关,而汉朝则一直持续着对匈奴的和亲。文景二帝以奉行黄老之术,与民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四十余年,汉帝国逐渐强盛。

武帝时期,伴随着国力的强盛,与匈奴正式开战,而匈汉战争与匈奴的分裂有着密切的联系。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领导春夏两次河西之战之后,汉朝不仅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更彻底打破了汉匈僵持的局面,之后几十年汉朝不断的打压一定程度上则导致了匈奴内部的分歧与混战。

匈奴浑邪王自河西一战大败之后,恐单于问罪,劝说休屠王之后,率兵四万降汉。

至公元前57年,匈奴裂为五部,纷纷寻求汉朝帮助,呼韩邪单于地盘靠南,与汉朝交好,最终与郅支单于竞争中失败,而南下归汉。

在汉朝的扶持之下,击败郅支单于,重归草原,汉元并将王昭君许配为其妻。


而王莽篡汉之后,匈奴再次发生反叛,刘秀登基匈汉再次对峙三十余年。

公元48年,匈奴一支再次南下,匈奴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对汉称臣,安置在汉朝的河套地区。

留在草原那一支北匈奴则在汉朝的打击下与草原上连年的天灾,最终败退至欧洲。

南匈奴则在三国时期被曹操分为五部,八王之乱后逐步被同化,而北匈奴则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总结下来,匈奴分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汉朝的干涉

二、内部持续不断的争斗夺权。


蝉鸣八月


匈奴经数次大战,人口牲畜损失惨重。短时内再无力侵汉,一般来说,一个国家遭受外来打击而衰弱时,内乱也就接踵而至,因为对于怎样扭转不利局势,会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匈奴势力削弱,原来受其控制的其他民族也乘机独立,匈奴则发兵去镇压。丁零,乌孙,乌桓等国与汉联合,从各个方向围攻匈奴,匈奴死伤甚为惨重。汉昭帝时,发生单于争立事件,经过一番争斗,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说地理走四方


匈奴因为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而内讧分裂自相残杀,至此强大一时的匈奴两次被分化为南北匈奴,第一次南匈奴郅支单于被汉武帝剿杀、北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第二次南匈奴被曹操收编,北匈奴归降东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