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起新科技的序曲 本田Prelude發展史

一提到本田性能車這個話題,想必車迷心中的紅頭夢又要被筆者一石激起而忍不住洶湧噴薄而出了,確實,無論是飛度還是思域,就算在這個汽車性格嚴重同質化的年代,也依然保持著自己的應有水準,成為各自領域的佼佼者。科技帶給我們高品質享受的同時,最原始的駕駛感和純粹的機械感受已經所剩無幾,所以才會有人“不做好漢,回頭吃草”來換回那些每部車都有自己獨特性格的90‘s老車,美其名曰復古,其實是對原始純粹機械質感追求的情懷。

奏起新科技的序曲 本田Prelude發展史


初代Prelude(1978-1982)

本田Prelude初代(車架代號為SN)誕生於1978年,Prelude作為145 CoupeGL車型開始推出市場,而本田145的後繼車型便是初代雅閣,所以也可以把第一代本田Prelude看作是初代雅閣的雙門版本,或者可以稱之為初代雅閣的運動化版本,而這種借殼來豐富車系的做法一直到延續到第三代雅閣發佈,Prelude才重獲單獨的戶口本。


有趣的是,作為後續車型的初代Prelude反而比145 Coupe GL在長寬高上都要小一節,這與以往大家認為的“換代車型比老款車型更大”的共識有所相悖。前文講到,Prelude的誕生就是為本田研發新科技提供試驗的場所,順勢打造一部集豪華、高性能於一身的雙門性能跑車,其剎車與發動機都是流用第一代雅閣的,但是底盤則是全新打造,四輪獨立懸掛,全系標配電子滑軌天窗。

奏起新科技的序曲 本田Prelude發展史

奏起新科技的序曲 本田Prelude發展史

奏起新科技的序曲 本田Prelude發展史


第二代Prelude(1983-1987)

1982年推出的第二代Prelude(車架代號AB/BA1/BA2/BA3/BA6/BB)以低矮車身+跳燈成為經典代表作,也就是從這代開始,Prelude大名走向巔峰,甚至被日本人賦予“FF超級巨星”的稱號。在第二代Prelude身上,本田將發動機安裝點向後移,以達到重心更靠近車身中心,降低剎車時的點頭效應,同時也可將引擎蓋高度降低(第二代Prelude比起初代車型引擎蓋高度足足低了80到100mm),讓整車看起來更有運動感。

奏起新科技的序曲 本田Prelude發展史


第三代Prelude(1987-1991)

或許是第二代Prelude太受歡迎,到了第三代(車架代號BA4/BA5/BA7)外觀上只是照著前代進行一些小細節的改動,大體還是保持原來的扁平跑車風格,這種手法在日本汽車界有個術名,名叫“Keep Concept”。但是筆者更相信是本田把更多的心機擺在了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即是機械設定上。

奏起新科技的序曲 本田Prelude發展史


第四代Prelude(1991-1996)

到了第四代Prelude(車架代號BA8/BA9/BB1/BB2/BB3/BB4),車身外形放棄之前的尖銳低矮的設計,變得肥大圓潤起來,相比於第三代車型,新Prelude車身跨度增加到1765mm,長度卻有所縮減,為4440mm,同時放棄風靡一時的翻燈造型,一副90年代初典型日系車的樣貌,如果你對日系車有所瞭解,你會發現,這種車系發展思路跟豐田的Supra簡直一毛一樣。這種做法其實是與90年代日本車廠急需打進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北美地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奏起新科技的序曲 本田Prelude發展史


第五代Prelude(1997-2001)

時間轉眼來到了1996年11月7日,第五代Prelude(車架代號為BB5/BB6/BB7/BB8)正式發佈,外觀迴歸之前不論是市場銷量上還是用戶口碑上都極為成功的第三代車型的硬朗風格,但可惜的是車重仍然為人詬病達到了1,340kg,成為史上最重的一代Prelude,反觀同時期的同門師兄弟Integra DC5只有1,180kg車重。原本本田希望以Inspire與Accord底盤平臺為基礎打造第五代Prelude,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能有效降低成本,降低售價以獲取更多市場,而後卻在工程師與高層的堅持下設計出專屬平臺,使得第五代Prelude的售價反升不降,加上泡沫經濟的影響,市場對各類跑車車款的熱衷度已經大不如前,而且Prelude的市場與同門師兄弟Integra的市場已經高度重合,因此直到2001年4月,本田宣佈停產Prelude,其只在日本本土市場賣出13,924輛,銷量可以說相當悽慘了。

奏起新科技的序曲 本田Prelude發展史

奏起新科技的序曲 本田Prelude發展史


寫在最後

2001年序曲終於演奏完畢,Prelude最終抵擋不住成本的壓力在成功橫掃市場長達23年後,本田忍痛決定為其畫上一個句號,並宣佈將其歸入Integra進行車型整合。

奏起新科技的序曲 本田Prelude發展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