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乾隆为何选择让娴妃做皇后?

楼笙


乾隆十三年,恰逢乾隆帝与皇后富察氏东巡途中,皇后感染疾病而死。乾隆伤心欲绝,追赐富察氏谥“孝贤皇后”。而且乾隆帝也曾为孝贤皇后写诗悼念,“痛一旦之永诀,隔阴阳而莫知”,可见夫妻二人感情很深。

但是在富察氏死后不久,也就是在乾隆十三年七月份,娴妃正式被册立为皇后。那么为什么后宫如云的乾隆皇帝会册封娴妃为后呢?我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娴妃的身份

首先是辉发那拉氏的背景,在古代,皇上册封皇后首先看的是这个人的背景家世,是不是能衬得上皇族气派。娴妃父亲佐领那尔布隶属满洲正黄旗,世袭正四品佐领,祖辈对皇族服务都是勤勤恳恳,而且娴妃自己在乾隆还未登基时,就作为乾隆的侧福晋,跟乾隆很有感情孝贤皇后去世时,娴妃就已经是贵妃了,所以册封娴妃顺理应当。

娴妃与乾隆的感情

上面说过,在乾隆还是亲王时,娴妃就已经是乾隆的侧福晋,乾隆很喜欢娴妃,这从娴妃在乾隆皇子府中由侧福晋后乾隆登基封为娴妃,随后又升为贵妃这一些列地位的上升就能看出乾隆的喜爱。这种从开始就培养的感情,是谁都改变不了的。

崇庆皇太后的支持

当然,儿子选后,母亲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乾隆的母亲也就是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也觉得那拉式有一统后宫的能力,那时皇太后可能一是觉得后宫不能一日无主,而是自己也比较喜欢这个从侧福晋一直升到皇贵妃的娴妃。

所以综上来看,娴妃能当皇后,跟她的家世分不开,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跟乾隆皇帝的感情很好,以及更得到了乾隆母亲崇庆皇太后的支持,才能正式册立皇后。


丫丫说史


清乾隆十三年,娴妃辉发那拉氏在孝贤皇后薨世之后被册封为皇贵妃,统摄六宫,乾隆下诏“皇贵妃暂摄后宫二十七月后继皇后之位。”要知道,当时弘历后宫中,还有地位并不逊色于那拉氏而且子嗣众多的妃嫔——纯妃苏氏与嘉妃金佳氏。

乾隆皇帝册立那拉氏为继后,一来因为皇太后的坚持与授意;二来就是因为那拉氏当时并没有子嗣,不容易引起纷争。


那拉氏16岁嫁入了宝亲王府,成为弘历的侧福晋,而弘历登基之后晋封娴妃。“娴”之意就是安静、恬淡,这也看得出那拉氏的性格。历史上对于乾隆帝与那拉氏之间的情分描写并不多,但是娴妃入宫多年都没有子嗣,可见其并不受宠。

不过,正直安静而且孝顺的那拉氏,意外得到了皇太后钮钴禄氏的宠爱。乾隆皇帝是著名的孝顺儿子,在富察皇后离世之后,继任皇后人选,不得不考虑皇太后的意见。最终,娴妃那拉氏晋封娴贵妃、皇贵妃,两年后登上后位成为后宫之主。


当时乾隆皇帝后宫中,除了娴妃还有两位妃嫔能够平分秋色,那就是生育了不少皇嗣的纯妃与嘉妃。两人不仅位分不逊于娴妃,而且皇嗣众多有功于皇族。

但众所周知,清雍正之后开始秘密立储不再公开储君,纯妃、嘉妃膝下均有皇子,册之继后必定引起猜测,引起朝局不稳。而娴妃长久无子,立之为后最为中立态度。

更何况,那拉氏终究是满军旗出身,而嘉妃金佳氏祖上是后金时依附的朝鲜降臣后裔,纯妃出身汉军旗,这样的出身在清朝就是劣势。乾隆帝最终册立娴妃为继任皇后,而那拉氏最终成为清朝唯一死后没有谥号的皇后,被废冷宫那是后话。


澹奕


历史上乾隆皇帝的娴妃辉发那拉氏是乾隆最老资格的嫔妃之一,在乾隆皇帝继位之前的宝亲王时期,辉发那拉氏就已经是还是宝亲王的乾隆皇帝的侧福晋了,在当时的宝亲王府中,辉发那拉氏的地位仅次于嫡福晋富察氏,位居第二。这一时期的辉发那拉氏的地位高于日后成为贵妃的高氏。虽然有着较高出身的辉发那拉氏在王府中的地位较高,但是实际上这并不能说明当时的宝亲王有多么宠爱他,而真实的情况确实,辉发那拉氏并不是很受到王爷的重视,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乾隆二年的大封六宫上。

乾隆二年,皇帝大封六宫嫔妃,富察氏凭借嫡福晋的身份和乾隆皇帝的绝对宠爱毫无悬念的成为了乾隆朝的第一位皇后,之前与辉发那拉氏并尊为侧福晋的高氏被封为了贵妃,而老资历的辉发那拉氏仅被封为了娴妃。昔日王府之中的二号人物如今成为了乾隆后宫之中的三号人物,乾隆皇帝对其的态度的宠爱由此可见一斑。

乾隆皇帝赐予辉发那拉氏的封号是“娴”,“娴”在古代的意思有着安静、恬静之意,乾隆定此封号可见那拉氏并非善妒争喜之人,当别的妃子们在这位风流皇帝面前使劲浑身解数争得头破血流之时,那拉氏则一直侍奉在乾隆皇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身边,日复一日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殷勤侍奉,使得老太后对这位媳妇的好感与日俱增,那拉氏也因此得到了婆婆的欢心。付出就一定有回报,不论那拉氏孝顺太后时出自真心还是为了自己的荣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那拉氏十几年来对皇太后的极尽孝顺确实为自己争得了一个好前程。

乾隆十三年,中宫皇后富察氏升遐,在此之前,位居娴妃那拉氏之上的二号人物皇贵妃高氏已经于乾隆十年病逝,此时,乾隆皇帝的潜邸旧人中资历最高的便是娴贵妃辉发那拉氏了。富察皇后病逝后不久,乾隆皇帝便在崇庆皇太后的提议下将娴贵妃那拉氏晋为皇贵妃,这是乾隆朝的第三位皇贵妃,但是确是不同于清朝之前所有的皇贵妃的一位特殊的皇贵妃。因为乾隆皇帝在晋封其为皇贵妃的圣旨的皇贵妃三个字之前加上了“摄六宫事”四个字。不要小瞧这四个字,皇贵妃本就位同副后,可在皇后生病或是后位空缺之时代行皇后职权,乾隆皇帝封其为摄六宫事皇贵妃,实际上就是要说明,皇帝已经将皇后的全部权力赋予了那拉氏。那拉氏也因此成为了清王朝开国以来第一位摄六宫事皇贵妃。那拉氏能如此,我们绝不要忽视了皇太后钮祜禄氏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其实崇庆皇太后对于那拉氏的期望并不仅仅是一个摄六宫事皇贵妃,她希望的是,这位对自己真心孝顺的媳妇成为大清的皇后。她也将自己的这一想法告诉过自己的儿子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原本的愿望是不再立后,因为原配妻子富察氏在自己的心中无可替代,他想让早逝的富察氏成为 自己人生中唯一的皇后,因此乾隆最初的心态是坚持不再立后的,仅缺少个皇后之名的那拉氏的摄六宫事皇贵妃身份也与这有关。但是乾隆皇帝毕竟是个出了名的孝子,在皇太后的几番劝说下,还是在富察氏去世后三年的乾隆十五年,将娴皇贵妃那拉氏晋为皇后。

由于是受了母亲的影响,册封这位皇后并非乾隆本意,所以才有了日后“断发废后”。那拉氏在后宫之中不争不抢,看得出是个刚正不阿的人,而这样的性格在风流的皇帝面前,也实在不得欢心。那拉氏后来被幽禁在翊坤宫中,当年册封妃位、贵妃、皇贵妃、皇后的四份金册金宝被悉数收回,她本人也在随后不久便死去,虽然知道最后,那拉氏的皇后之位也未被明确废黜,但是乾隆皇帝还是命以皇贵妃之礼入葬,实际上葬礼的规制连嫔位度不及。毕竟多年夫妻,乾隆皇帝的冷酷、自私和无情可见一斑。


历史课课代表


纯妃在富察皇后被扳倒滞后期,无疑成为了乾隆皇帝最宠爱的妃子,纯妃本以为富察皇后过世,皇后之位空缺,要宠爱有宠爱,要地位有地位的纯妃无疑成为了最有希望的妃子。

但是一切都是意想不到的,乾隆皇帝竟然突然立了娴妃为皇后,这对于纯妃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纯妃一直想不明白,但珍儿却很清楚。

珍儿作为娴妃的贴身婢女,对于娴妃自然是十分了解,在富察皇后被高贵妃陷害的那一刻开始,在众人都开始慌了,唯独有娴妃去保护甄嬛的时候,珍儿便已经看出来娴妃会有甄嬛这样一个后台。

果不其然,在娴妃救了甄嬛之后,甄嬛对待娴妃亲昵了许多。

甚至在富察皇后离世之后,甄嬛主动找来乾隆皇帝,举荐娴妃来做新任的皇后,珍儿在想起来娴妃所做的种种事情,自然对于甄嬛为何举荐娴妃很是清楚,但是纯妃就不知道了,大家认为呢?





楼笙娱乐小知事


清朝对于后宫女子的选择,家世,品行看的尤为重要,然后才是外貌。那为什么乾隆会选择娴妃当皇后呢!

乾隆皇帝,在位的前期,整个国家都处在一个上升期间。在整个世界来看,也是天朝上邦。所以乾隆对于新皇后的选择更多的应该是关注自己的喜欢,以及这位皇后的人品吧。



娴妃。乾隆在当宝亲王的时候就嫁入王府,成为侧福晋。乾隆即位后为娴妃,乾隆十年晋封娴贵妃,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去世,中宫不可无主,晋封娴贵妃为皇贵妃,统摄六宫事宜。乾隆十五年,正式册封为皇后。即位后娴妃接连生育三个孩子,可谓是荣宠至极。直到乾隆三十年南巡,继后断发,惹怒皇帝,提前送回宫中,并且收回了所有的金册金印。类似于打入了冷宫了。



从娴妃的晋升来看,乾隆并没有越级或者有特别的晋封,只是按照常理在晋封。再加上前期好多妃子怀孕,但娴妃并没有,说明乾隆并没有多么的喜欢娴妃。但娴妃对于太后,却是无微不至的照顾。感动太后。所以在太后的推荐下,乾隆才册封娴妃为后。就像甄嬛传中的惠嫔一样,找太后这个依靠就可以提升自己。



所以,娴妃立为皇后,更多的是乾隆需要一个皇后,恰巧太后又推荐了娴妃,所以才立为后。


蛏子历史


乾隆的元后富察氏,在乾隆十三年春的东巡途中,于三月十一日半夜死于山东的德州。富察氏死后乾隆给她的谥号是“孝贤皇后”。乾隆曾为孝贤皇后写诗悼念,“痛一旦之永诀,隔阴阳而莫知”,可见夫妻二人感情很深。所以乾隆应该是没想那么快再立继后。

立继后正式册封礼虽然是在乾隆十五年八月一日举行的,但实际上继后人选是乌喇那拉氏早在乾隆十三年七月一日册立娴贵妃为皇贵妃时就已经确定了。这时距离孝贤皇后去世才四个月都不到。为什么这么急于选立那拉氏为继后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乾隆的母亲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的主意,理由是“内治需人”。其实完全可以有人代主中聩,只能说明是皇太后比较喜欢那拉氏。

除了崇庆皇太后的力挺之外,其次是那拉氏自己具备立后的资格。那拉氏是佐领那尔布的女儿,在潜邸时就是侧福晋侍奉乾隆。孝贤皇后死的时候那拉氏是贵妃,地位也算很高了。乾隆在潜邸时的使女,被雍正提拔为侧福晋的高氏,在乾隆登基后册为贵妃,但高氏早在乾隆十年就死了,比孝贤皇后死得还早。所以潜邸侧福晋出身的娴贵妃那拉氏升为皇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当然最最主要的一点应该还是乾隆对那拉氏比较喜欢,比较有感情,不然谁都不可能做得了他的主。那拉氏从潜邸侧福晋做到娴妃,又长为贵妃,地位不断上升,这都是乾隆给的。立后之后又连连生育子女,这都说明乾隆早先对这个皇后是很喜欢的。


沅汰


不管是早年的《还珠格格》,还是最近热播不久的《延禧攻略》、《如懿传》都有一个热度很高的人物出现,那就是娴妃。在这些剧里娴妃这个角色有美化,也有黑化,但不变同时也是最尊重历史的是娴妃一直是乾隆册封的皇后,那为何当时的乾隆为选择娴妃来做皇后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真正历史上的娴妃。

娴妃叫做那拉氏,是满洲镶蓝旗人。在16岁那年,她就嫁给了还是宝亲王的乾隆,成为了乾隆的侧福晋。

雍正死后,乾隆继位,那拉氏也升级成为了妃子,封号为“娴”,“娴”的满语意思是安和、恬静,从乾隆给她的封号中也可以看出正史上的娴妃是一个文静的女人,乾隆对她也是挺恩宠的。

她在宫中行事谨慎,加上性格温顺、懂事,没犯过打错,在过了一段时间后,她很顺利的又被晋封为娴贵妃。后来在乾隆的长皇后孝贤皇后,即富察皇后病逝后,娴贵妃成为了乾隆的第二任皇后。


娴贵妃成为乾隆的第二任皇后,其实也并不是很复杂。历朝历代在后宫中有两个人说话特别有权威,一个自然是皇帝,还有一个就是太后。

娴贵妃能够继任富察皇后成为第二代皇后,当然是得到了皇帝、太后的支持了。特别是太后,由于平常娴贵妃对太后十分孝顺,太后对娴贵妃这个儿媳是相当认可的,她曾亲自出马要求乾隆升娴贵妃为皇后。太后要求了,乾隆这个孝子不得不答应,况且乾隆本身就对这个温柔、贤惠的贵妃不反感,让她继任皇后乾隆也没有什么意见。

不过虽然当时定了娴贵妃为后,但乾隆并没有立即执行,而是让她先做了两年摄六宫事皇贵妃,娴贵妃做的也很不错,于是两年后她终于正式登上了皇后宝座,走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不过在陪同乾隆第四次南巡中,那拉皇后就突然失宠了,在南巡还没结束时,那拉皇后就被乾隆遣送回了京城。

这其中发生了什么事不得而知,乾隆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当时自己南巡途中为先皇后作诗,令那拉皇后大怒,与自己吵了一架,于是那拉皇后强行剪发,而当时只有皇太后、皇后驾崩时才可断发,那拉皇后剪发这是大不敬、大不孝,于是才将其冷落。

但对于这个解释,很多人认为没有什么说服力,毕竟那拉皇后向来以温柔贤惠而著称,不会因为这种事与乾隆吵架。

于是民间传说乾隆皇帝是因为下江南时拈花惹草,那拉皇后劝阻,乾隆不听,还说乌拉那拉氏是个疯子,乌拉那拉氏伤心欲绝,便断了发,本来原意是代指自己心已死,但乾隆却不这样想,认为这是不敬,于是大发雷霆,将其冷落。


夏目历史君


迫于皇太后的压力,乾隆册封乌拉那拉氏为新皇后。

乌拉那拉氏在弘历还没有登基为帝时,就嫁于弘历为侧福晋,并育有二子一女。

相比富察氏,乌拉那拉氏没有显赫的身份,其父仅为正四品佐领。而且乌拉那拉氏也没有独得乾隆的专宠。

富察氏逝世后,悲痛欲绝的乾隆并没有想立马册封新皇后,而是希望维持原状。

当时册封新皇后并非当务之急,其他高级妃嫔也能在礼仪和祭祀活动中,代行皇后之责。

当时,乾隆沉浸在悲痛中,唯独崇庆皇太后敢冒犯乾隆。最终迫于崇庆皇太后的压力,乾隆册封乌拉那拉氏为新的皇后。

至于崇庆皇太后为何支持乌拉那拉氏,其原因不得而知。

虽然乌拉那拉氏成为新皇后,但她最终下场凄惨,据说因“断发”,被收缴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共四份册宝夹纸,其身份准确来说,仅为嫔。逝世后,不仅没有安葬在裕陵中,甚至是以嫔礼葬,被葬入纯惠皇贵妃的地宫中。


五味社


乾隆十三年三月,乾隆皇帝元配富察皇后忍着丧子悲痛,强颜欢笑带病伺候皇帝和太后东巡,最终病逝于东巡途中。她去世几天后,乾隆就和母亲崇庆皇太后商量好了立娴贵妃为继任皇后;孝贤皇后百日丧期后,乾隆皇帝正式诏告天下娴贵妃为准皇后人选,但乾隆又不想背上寡情名声,于是别出心裁、掩耳盗铃式特设了一个“摄六宫事皇贵妃”名号,娴贵妃晋封为摄六宫事皇贵妃,正式行使皇后权力,并在孝贤皇后丧后一周年后行册封礼,孝贤皇后三周年后正式册立为皇后。

乾隆和皇太后在富察皇后死后第一时间决定了继后人选

在清朝官方的正式文件上,娴贵妃被皇帝选为皇后人选是在孝贤皇后百日之后的乾隆十三年七月,但是根据清宫内部档案分析,实际上在富察皇后去世后几天内,乾隆就决定好了继后人选。

第一,根据乾隆朝《国朝宫史》里规定的清宫制度,皇后手下的宫女数目为十个,贵妃位下的宫女数目为八个,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稍有增减。而在记录清宫宫女伙食账单的档案里,就在乾隆十三年三月,娴贵妃位下的宫女数目就从原来的七个一下增到了九个,接近了皇后标准。

第二,孝贤皇后三月十二日病逝于德州,乾隆三月十七日回京。三月二十二日,孝贤皇后去世后第十天,乾隆皇帝下旨将养心殿西耳房装修挪至东耳房。养心殿东耳房是皇后居处,西耳房是贵妃居处,东西围房是妃嫔居处。也就是说最晚在二十二日,乾隆已经决定了继后人选。

第三,乾隆十三年四月十四日,乾隆皇帝下旨,提拔娴贵妃侄子讷苏肯为三等侍卫兼乾清门行走。乾隆在孝贤皇后丧期之内忽然提拔娴贵妃侄子,显然是娴贵妃遇到了乾隆皇帝的恩宠。

因此,根据这些宫廷档案透露出来的各种细节,很明显,孝贤皇后尸骨未寒,刚去世几天,乾隆和皇太后就决定好了娴贵妃将为继皇后。

乾隆为什么会册立新的皇后

孝贤皇后去世时,乾隆皇帝春秋鼎盛,刚刚三十八岁,正当壮年,而他的母亲崇庆皇太后也身体康健。正当盛年的皇帝上有皇太后需要儿媳妇侍奉,下有六宫群妃需要统领,因此乾隆和太后确实都觉得宫中需要有一个皇后主妇,所以皇帝和太后母子俩在册立继后方面没有分歧。

皇帝选立继后的话,无非是两个途径,要么通过八旗选秀选取新人,要么从六宫众妃之中提拔一位。八旗选秀是清朝皇室固定的后妃主要来源途径,顺治年间就规定,满洲八旗人家的十三岁到十六岁的少女,必须经过三年一次的皇室选秀,皇帝中意的秀女或被选入后宫为妃嫔、或被指婚给宗室亲贵,皇室挑选剩下的秀女才能由自家自主婚配。

因此,乾隆皇帝如果想通过选秀来选皇后的话,那最大的问题就是“老夫少妻”了。乾隆即将步入四十不惑之年,而皇后如果才十五六岁稚龄的话,不仅夫妇年龄看上去不般配,缺乏宫廷生活经验的少女皇后恐怕根本达不到乾隆所期待的“与朕敌体”和“侍奉太后、统领六宫”之要求,因此乾隆是断然不会采取这个手段来选立继后的,那他只有从后宫旧人中择一而立。

娴贵妃为什么会是乾隆继后人选

乾隆和太后在最短时间内就敲定了娴贵妃为继后人选,说明娴贵妃各方面的条件肯定是完全符合乾隆期待的皇后要求的。

首先,娴贵妃出身不错。清朝皇帝虽然并不介意册封包衣甚至汉女出身的女子为妃嫔,但在册立皇后时还是要考虑家世出身的,皇后一般都是来自满洲大族。娴贵妃来自辉发那拉氏,她是辉发部贝勒王机砮的后代,隶属镶蓝旗,家族中有三个世管佐领,因此继后出身可谓满洲八旗大族。而当时和娴贵妃同封贵妃的纯贵妃苏氏,虽然诞育了二子一女,但她却是汉女出身,在家世方面就完败于娴贵妃,根本没有立后可能。

第二、娴贵妃是雍正帝亲自赐给乾隆的侧福晋。清朝皇子除了嫡福晋,还可以拥有侧福晋、使女和格格等伴侣,这其中侧福晋地位最不一般,侧福晋一般由皇帝亲自指婚,要由礼部册封、而且有正式的聘礼、婚嫁以及冠服。在雍正十二年的那次选秀中,辉发那拉氏被雍正帝看中,亲自指婚赐给宝亲王为侧福晋,由于“皇考亲赐”这层关系,因此娴贵妃虽然没有生育,但她超越众多生育过子女的妃子,长期位列后宫众妃之首(仅次于皇后和另一位先封的侧福晋贵妃高氏,高氏比富察皇后先逝后,娴贵妃从此为众妃之首)。像乾隆元年初次封后宫时,侧福晋辉发那拉氏首封为娴妃,而出身汉女生育过皇子的乾隆宠妃苏氏就只能封纯嫔,虽然苏氏后来又生了一子一女,并因乾隆宠爱而和娴妃一起并列贵妃,但她的排位始终在娴贵妃之后。

因此,娴贵妃可以说是毫无疑问当之无愧的完美继后人选,所以富察皇后刚死乾隆和太后马上就决定了她是新的皇后。但元配死后不到百日,乾隆皇帝就册立新后的话,可谓薄情寡义。因此虚伪的乾隆皇帝为了避免影响自己名声,别出心裁弄出了个掩耳盗铃的“摄六宫事皇贵妃制度”。他首先明确承认了娴贵妃的准皇后身份,然后表明孝贤皇后刚死、不忍速立继后,但唯恐太后没有得到皇后伺候内心不够舒坦,所以按照明太祖立李淑妃等的成例,册封娴贵妃为摄六宫事皇贵妃,行使皇后权力,一年后行皇贵妃册封礼、孝贤皇后二十七月终丧后行册皇后礼。

不过乾隆用明太祖册李淑妃例为自己辩护,这就有点值得商榷。朱元璋确实是在马皇后去世后立妃管理后宫没错,不过他一没打算再度续弦,二来这是在马皇后三年丧期过后的事,和乾隆在孝贤皇后刚死数日尸骨未寒时就速定继后真的不是一回事。

从史料来看,乾隆继后是乾隆皇帝主动而且心甘情愿立的,并非他找借口和网络渲染的是在皇太后的压力下被迫立的,观者当明知。至于乾隆和继后日后决裂一事,那是后话。


春之九如


娴妃之所以能做皇后,是因为她得到了皇太后的赏识,也就是说婆婆很中意这个儿媳妇。

娴妃本为乌拉那拉氏,佐领那尔布之女,满洲正黄旗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生。早在乾隆帝还是皇子的时候,乌拉那拉氏就成为秀女并被雍正皇帝赐给弘历作侧福晋。由此来看,乌拉那拉氏的出身和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而且跟从乾隆帝的事件也是很早的。乾隆二年(1737年)册封后妃时,20岁的乌拉那拉氏被封为娴妃。娴乃文雅之意,看来乌拉那拉氏是个温柔文静之人。这种女孩子通常会得到老人的欢心。

(《延禧攻略》中的娴妃)

乾隆十三年(1748年),富察皇后英年早逝。本来乾隆帝念于夫妻深情,并不打算过早地新立皇后。但是皇太后认为皇上春秋鼎盛,应该尽早新立中宫,而皇太后最中意的人选就是娴妃。最终乾隆帝做了个折中,在次年晋封娴妃为皇贵妃,代行皇后之权,管理六宫。等到乾隆十四年(1750年),32岁的乌拉那拉氏最终被册立为皇后。

(乌拉那拉氏皇后像)

由此可见,乾隆选择册立娴妃为皇后的原因无非有二:一个就是娴妃的地位仅次于富察皇后,一个就是娴妃深得皇太后的喜欢,在皇太后的推动下被封为皇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