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城池的历史变迁


华州城池的历史变迁

华州唐代城墙(原华县城关棉绒厂后面遗迹)

一个村寨有自己的村寨墙,一个城有自己的城墙。在古代,城池对于一个国家非常重要,城池即城高与池深。华州城池(今华州城位置)在历史上有多次的历史变迁,大大小小共计约有十二次,下面作以简要陈述。

第一次是唐朝永泰元年(公元765年),节度使周智光建华州城,元至正中平章公驴拓古城西北隅,修筑周十七里一百五十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勘测记载,唐华州城的遗迹共约8500米,周长约十七里,其规模是相当壮观的。

第二次是明嘉靖乙卯地震,坍塌不堪,知州朱茹重修。此次修城,保持唐华州北城墙不变,而西、南、东城墙均向里收缩,修有四个城门:东镇潼,上有楼曰镇华,西望安,楼曰挹渭,北带渭,楼曰通渭,南见山,楼曰瞻华。明大地震后重建的华州城,周长约九里,比唐城墙缩小了近一半。

第三次是万历中知州邢振羽重修。

第四次是崇祯时知州史文楷筑濬,环列女墙。

第五次是清康熙中知州冯昌弈葺四门楼,

第六次是乾隆中知州王二南重修土城砖垛,周九里三分,壕宽三丈,深六尺。

第七次是乾隆五十年知州汪以诚补其缺陷,并修理女墙。

第八次是同治七年,华州知州王赞襄在老城东南隅筑修新城。当时老城幅帧寥廓,年久失修,居民鲜少,难资守御,于是知州王赞襄在老城东南隅别筑一城,新城西垣北桓三百八十九丈,高二丈至四丈不等,下宽二丈五尺,项宽一丈五尺。新修西门曰镇乾,北门曰拱极,南门仍旧,共用钱一万九千缗有奇。此次修城,周长四里一分,(西长600.5米,北693.25米,东767.6米,南333.2米,共长2394.55米)规模再次缩小,不及唐华州城的四分之一。

第九次是光绪元年,知州余志敬增修东门曰延春。

第十次是二十一年,甘肃回变,知州李端榘于城外加修小围墙,为固守御计,南北东城门外,各筑月城,(即瓮城)。

第十一次是抗战时北西辟警报门,久则无用,恐为盗匪出入之便,遂复封闭。

第十二次是三十六年九月,县长李焕民调集各乡国民兵二百余名,土筑女墙,下掘城根,作军事布置。

在古代,各大王朝都很重视修筑城池,城墙曾对防御外侵,保家卫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作用已逐渐消失,华州城墙的遗迹仅在华县城关棉绒厂北墙、咸林中学校园北墙两处有些珍贵遗迹。


华州城池的历史变迁

清代城墙(今咸中北遗迹)


源:摘自:华州志苑2018年第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