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和秦始皇有什麼恩怨?為何要刺殺他?

白話歷史君


我們在說起張良的時候,可能更多的想到的是他的主公劉邦,也正是因為他們的相互成就,才讓他們在歷史上都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但在張良的身上,我們可能也聽說過他曾經還讓刺客刺殺過秦始皇這一個片段,雖然沒有荊軻那麼出名,但在當時也是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浪。張良本是韓國人為何要刺殺秦始皇?

這件事說起來還要跟秦始皇統一天下這件事情有關。在當時跟秦國並立的一共有七個國家,只不過是因為秦國在這七個國家中是最為強大的,不僅如此,還具有特別大的野心,妄圖想要吞併這六個國家,把他們變成自己的附屬國,從而為自己服務。後來秦始皇也是為了自己這個目標不懈的努力,當然也離不開他手下那麼多能人的幫助,其中就有蘇秦。

要說這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離間兩個國家的關係,因為只有這樣,其他的國家在面對強大的秦國,才會變得不堪一擊。只要他們不聯合就沒有能夠對抗秦國的力量。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張良所在的韓國被秦始皇一把吞併。當時張良的父親是韓國的國相,家庭條件也是比較的幽默,但是現在國家已經被滅亡。個人的小家又算得了什麼?於是張良不顧家中弟弟的安危,拋下全部的家產,花費了大量的銀錢收買刺客,想要殺掉秦始皇,為韓報仇。

於是兩人就在尋找著一個合適的機會,因為秦始皇若是不出宮呆在皇宮裡,身邊會有那麼多人的保護他,而張良又混不進宮裡去,所以只能找一個秦始皇外出遊歷的機會。後來終於讓他等到了,在他得知秦始皇將要去某地遊歷的時候,提前讓大力士埋伏在那裡,等秦始皇的車隊一過,就讓大力士舉起鐵錘,擊向最中間的一頂轎子。

秦始皇作為一名皇帝,自然是要考慮自己的安危,所以在他每次出行的時候,並不是自己坐在那頂最豪華最華麗的轎子裡,而是混在一些並不起眼的轎子裡。在他的心裡,他打壓了那麼多的國家,仇人自然也多,自己的安危若是得不到保障,那還有什麼用?可以說秦始皇在這件事情上還是比較謹慎的,所以張良失手了。但這件事情的發生讓秦始皇感到非常的憤怒,因為他感覺自己的尊嚴被別人踐踏了。於是就全國下令搜查這名刺客,因為這件事情,張良也不得不開啟逃亡的生活。

說來也算他走運,在他逃亡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名老頭兒。當時他正在橋上行走,對面來了一個老頭,並且在他的面前故意的把鞋扔到了橋下。做完這些事情之後,還非常高傲的對張良說,你這小子快去把我的鞋撿上來!張良聽到這句話,感到非常的憤怒,我好歹也是一名文人,竟然敢如此對我說話。於是就想著把老頭打一頓,但是又看他年紀太大,就勉強忍住了怒氣,跑到橋下給他撿鞋子。





高小炮


張良與秦始皇國恨家仇,勢不兩立、不共戴天

張良,戰國時期韓國人,貴族出身,張良的祖輩連續五代出任韓國宰相。不出意外的話,張良有很大概率繼承父親的位置,也成為宰相。然而公元前230年,秦國大將內史勝率軍滅亡韓國,韓王

被俘。韓國成為戰國七雄裡第一個被秦始皇滅亡的國家,張良的人生也隨韓國的滅亡進入到了黑暗之中。因此,張良特別痛恨滅亡自己國家,摧毀自己生活的秦始皇,與秦始皇可謂是國恨家仇、不共戴天。

張良(影視作品)

秦始皇滅掉了六國,建立了大秦,開創了大一統的局面,確實可歌可泣。但秦始皇在滅亡六國過程中也破壞了六國原來貴族的利益,很多殘存的各國貴族把亡國的仇恨歸咎到秦始皇身上。其中不乏挺而走險者——刺殺秦始皇。張良就是那個決心刺殺秦始皇為韓國報仇雪恨的忠義之士。在韓國滅亡後,張良散盡家財,時刻為復仇準備著。

公元前218年,張良獲悉秦始皇到東方巡遊,車隊要經過陽武博浪沙。於是張良打造了一個一百多斤的大鐵錘,並與一位大力士提前埋伏在秦始皇必經之路上。當秦始皇車隊經過時,張良命大力士將鐵錘砸向秦始皇的車子。被擊中的車子瞬間車碎人死,但由於秦始皇乘坐了別的車子,所以躲過一劫,張良刺殺計劃失敗。事後,秦始皇全國搜捕刺客,均無功而返。

《資治通鑑》——始皇東遊,至陽武博浪沙中,張良令力士操鐵椎狙擊始皇,誤中副車。

張良能在國破家亡的情況下,仍不忘初心,刺殺秦始皇,確為一義士也。其實在張良刺殺秦始皇前,秦始皇受到過比張良刺殺還要驚險的被刺事件——荊軻刺秦王。(這或許就是後來秦始皇加強防護,而張良難以得逞的一個原因吧。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命衛國人荊軻以向秦國進獻城池地圖為名,暗中在圖裡藏匿匕首,以圖刺殺秦始皇。結果失敗,荊軻也被秦始皇殺死,隨後燕國滅亡。荊軻刺秦王比張良刺殺秦始皇早了九年,張良的決定是否受到了荊軻的影響就不得而知了。但荊軻刺秦王雖失敗了,卻受到歷代義士讚揚,因而張良的做法也與荊軻般值得佩服頌揚。

荊軻刺秦王

張良刺殺秦始皇的計劃失敗了,但並不意味著張良就此放棄了反秦復韓的決心。

公元前209年,大澤鄉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反抗暴秦。隨後各地諸侯豪傑紛紛響應,各地反對暴秦已成星火燎原之勢,張良看到了希望,決定用實際行動參與到反對暴秦的歷史潮流中,以報自己的國恨家仇。

公元前208年,張良聚集了一百多人,投靠了沛公劉邦。張良經常向劉邦進獻兵策,劉邦都採納了,張良決定跟隨劉邦以圖大業。

張良與劉邦(影視作品)

後來,劉邦投靠了項梁。項梁在得知楚王陳勝戰死的情況下,採納范增意見,擁立楚國後裔羋心為楚懷王,以得到天下百姓支持,壯大反秦勢力。張良隨後建議項梁擁立韓國後裔為韓王,藉機樹立更多黨羽。項梁採納了張良的意見,張良隨後搜尋到了韓國後裔韓成,並擁立他做了韓王。接下來,張良與韓王成帶領一千多人回到韓國故地,進行著反秦戰爭。但由於敵強我弱,始終處於流動作戰之中。

公元前207年四月,劉邦與秦軍在洛陽東交戰,張良深知只有劉邦能滅亡秦國,光復韓國,於是在安頓好韓王后,領兵追隨劉邦。劉邦在張良的幫助下,於公元前206年十月抵達霸上,俘虜秦王子嬰張良消滅秦國的願望得以實現,大仇得報。

張良助劉邦得天下

一、鴻門宴危機:

劉邦在佔領咸陽後,沉醉在勝利的喜悅中,很多將領都勸劉邦馬上離開咸陽,駐軍霸上,都被劉邦拒絕。在張良苦口婆心的勸諫下,劉邦才勉強撤出咸陽,在霸上駐軍。

劉邦殊不知一場大的危機正在向自己奔來。由於劉邦先佔領關中,項羽很是氣憤,甚至決定派軍攻打劉邦。劉邦哪裡是項羽對手,眼看就要玩完。

此時,張良與項羽的叔叔項伯處得知了項羽的計劃,建議劉邦第二天到項羽那講明情況,化解誤會。於是便有了後來人盡皆知的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驚險事件。正是有張良的原因和計策,才保住了劉邦的性命,得以逃出鴻門宴,也才有了後來的楚漢爭霸。

二、誘騙項羽戰略失誤,為劉邦爭取時間

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各諸侯王。由於項羽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引起部分諸侯不滿。齊國田榮首先起事,佔領項羽分封的齊、濟北、膠東等地,自立為齊王。趙國陳餘也與田榮聯合,打敗常山王張耳,擁立代王為趙王。

項羽因為韓王在滅秦上沒有大的功勞,就沒有分封並殺害了他,這讓張良從此仇恨上了項羽。

同年八月,劉邦也因對項羽不滿起兵擊敗雍王、翟王、塞王佔領關中。項羽看到劉邦起事,決定派軍攻打。以當時劉邦的實力還不足以對抗項羽,劉邦必敗不可。此時,張良寫信給項羽,說:“劉邦佔領關中不過是為了實現當年先佔關中者為王的承諾,並沒有統一天下的野心。此時北方齊、趙聯合準備攻打楚國,你應該馬上率軍攻打北方的齊趙。”

項羽果然中計,率軍攻打北部齊趙聯軍,這為劉邦爭取了時間,為以後能與項羽爭霸天下打下基礎。

張良與蕭何、韓信並稱劉邦三大功臣,張良的運籌帷幄,韓信的百戰百勝,蕭何的後勤補給共同成就了劉邦的帝業。

▲漢三功臣

張良能在韓國滅亡的情況下,仍舊堅持抗爭,為滅秦復韓而孜孜不倦的努力著,是謂忠義也。在各路諸侯群起反秦後,能投到劉邦處併成就一番偉業是謂智謀也。秦始皇及他的後代有張良這樣的敵人能不敗亡嗎?


史無眠


張良(約前250年—前189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今河南禹州)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先輩在韓國首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脫身。憑藉出色的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幫助呂后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冊封為留侯。

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位。晚年,跟隨赤松子雲遊四海。張良去世後,諡號文成。《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張良原是韓國貴族的後代,他的父親和祖父兩代人,曾經輔佐過韓國五代的國君,可見張良家族的顯赫非同一般。戰國時期,秦國所選擇第一個滅掉的國家就是韓國。韓國滅亡時,這時候的張良已經二十多歲了。他由原來的貴族一下淪落成為了平民,這讓他很不甘心。對秦朝的仇恨自此也深深的埋在了他的內心。


可愛的小豫


回答歷史問題還是非常得心應手的。如果要是講起張良和秦始皇之間的豪門恩怨還是應該言簡意賅,畢竟打字很累,小夥伴們看著也很疲憊。

張良在韓國屬於上層貴族,秦朝滅了韓國導致張良國破家亡,一下從上層跌落下來,摔得夠嗆能不疼嗎,這種疼痛都是拜秦始皇所賜,於是張良懷抱國仇家恨和恢復韓國的目的展開了與秦始皇之間的你死我活

張良找來大力士,趁秦始皇東巡的時候下手,大力士埋伏好之後,發現秦始皇的車隊浩浩蕩蕩向這邊駛來,但所有車輦全是四駕,分不清哪一輛是秦始皇的,只看到車隊最中間的那輛車最豪華。於是張良指揮大力士向這輛車出擊。120斤的大鐵椎一下將乘車者擊斃倒地。張良趁亂鑽入蘆葦叢中,逃離現場。

然而,被大力士擊斃命者為副車,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預防準備,所有車輦全部四駕,時常換乘座駕,張良自然很難判斷哪輛車中是秦始皇。秦始皇倖免於難,下令在全國大肆搜捕兇手10天不得,後來不了了之。





真真渣


家仇國恨,可以這樣說。

張良,出生貴族,爺爺和父親都是戰國韓國的相,一直輔佐韓國的,致力於發展和強大韓國。

但無奈韓國處於秦魏楚之間,又盛產鐵器,導致人人都想揩油,成為7國中最弱的國家,申不害變法失敗後更是每況愈下。秦始皇首先滅了韓國,作為逐鹿中原的跳板。

韓國被滅,張良20歲了,他本來可以在韓國當官的,事業破滅了;沒有了國家也就沒有了靈魂。年輕人一衝動就把導致這一切的源頭指向了秦始皇。於是就開始籌備刺殺秦始皇,失敗後被秦始皇全國通緝。

張良一直都有一個夢想,就是復國,自己像先輩那樣輔佐韓君,成就一番事業,刺殺秦始皇同樣是為了復國。

項羽擁立楚懷王為王,聚義軍時,張良就曾推薦韓王子成為王,為韓王成,並一直輔佐韓王成,與秦軍抗衡收復失地。

後劉邦入咸陽,與韓王並軍,帶走了張良。項羽殺韓王成後,張良才決定輔佐劉邦成就一番事業。

刺殺秦始皇一是報仇,而是為了復國。


熾熱的小丑


張良與秦始皇之間,既有私仇又有國恨。首先張良出生於韓國世家,其祖輩世代在韓國為相國。在戰國時期相權之重,絲毫不亞於君權,因此,這位本來可以舒舒服服繼承家族榮耀的長公子,未來韓國國相,一下子成為了通緝犯。

張良從天堂瞬間墜落到了地獄,曾經的家族榮耀付之一炬,取而代之的是精神上羞辱和身份變化帶來的落差。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史記·留侯世家》

張良首先經歷了父親的去世,隨後便是祖國韓國被秦國所滅,那個時候的張良年少,還沒有在韓國擔任官職。

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史記·留侯世家》

曾經的張良是衣食無憂,無憂無慮的貴公子,如今卻成了顛沛流離、四處遊蕩的苦命人。作為韓國的沒落貴族,張良對於秦,對於秦始皇,心中充滿了仇恨。

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史記·留侯世家》

當時張良的弟弟死了,但他並不下葬,而是散盡家財,在天下遍尋刺客,要去刺殺秦王嬴政。這個時候的張良想法還很單純,他認為破壞自己的幸福生活,並造成國家滅亡的人,只有秦王政一人,只要殺了這個十惡不赦之人,自己的大仇就可以可報了。

這個時候的張良,並沒有意識到韓國的滅亡除了秦國的強大,同時有他自身的原因。一個國家的滅亡,並不僅僅是因為強兵滅國所致,更是因為其政治腐敗到了一定程度,已經到了國家崩潰的邊緣,即使無秦強兵滅國韓也會自亂而亡。

因此,張良在刺殺秦始皇失敗之後,才改變了自己的觀點,先修天下難學之術,後尋在天下可信之人。企圖建立新的社會秩序,推翻秦的同時,為天下謀一個太平盛世,張良的身份從狹隘的復仇者,變成了救世的帝王師,完成了從一個放蕩不羈的貴公子,向一名挽救天下蒼生的帝王師的身份轉變。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我們看一下張良的家世背景,就一個他為什麼要刺殺秦始皇了

張良,原來是韓國的公室貴族,家世顯赫,祖上兩代人都是韓國宰相,先後輔助了五代韓王,可以說是韓國的頂級功臣,是很受人尊敬的,知道張良二十歲的時候,秦王嬴政開啟了他的滅國大戰,但是首先滅掉的就是韓國,公元230年,韓王韓安投降,公元234年,韓王韓安被處決,韓國貴族也幾乎被趕盡殺絕,包括張良的家人,對於年紀輕輕的張良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本來的國家國泰民安,本來的家庭幸福美滿,但是卻因為秦始皇一切都毀於一旦,所以他恨秦始皇,畢生的願望就是反秦。


邸家姑娘


公元前218年,張良帶領招募來的大力士在博浪沙埋伏刺殺秦始皇。那麼,是什麼樣的恩怨,讓張良冒著身死族滅的危險去刺殺秦始皇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張良的家世說起。

張良-韓國世家貴族

張良,出生於戰國時期的韓國國都-陽翟,是韓國的世家貴族。他的祖父張開地曾是韓昭侯、韓宣惠王和韓襄哀王時期的丞相,他的父親張平是韓相釐王和韓悼惠王時期的丞相,也就是說張良一家曾侍奉過五代韓王,在韓國有著煊赫的身份和地位。

秦滅韓的家仇國恨

張良所在的韓國是戰國七雄中國勢最為弱小的國家。韓國統治範圍大致在今天以河南鄭州為中心的狹小區域,周圍被各諸侯國所包圍,北面和東面是魏國,西面是秦國,南面是楚國。韓國地處交通要道,戰略位置重要,成為了各國爭搶的對象,不是成為各國爭霸的附庸,就是淪為爭霸的戰場。

公元前239年,韓國最後一位國君韓王安即位,此刻的韓國已是處於亡國的邊緣。公元前231年韓國南陽守騰投降秦國並獻出南陽地(今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地區),秦國遂以此為滅韓的前進基地。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內史騰率軍十萬渡過黃河攻韓,秦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攻入韓國國都並俘虜了韓王安。隨後,秦國在韓國故地設置潁川郡,以陽翟為治所,韓國成為六國中第一個被滅亡的國家。韓王安先是被囚禁,後來因為韓國貴族的叛亂而被秦始皇下令處死。

博浪沙刺殺秦始皇

秦始皇滅掉韓國,對於張良來說那是國仇家恨。作為韓國的貴族,他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故國,從高高在上的貴族淪落為普通大眾,對於張良的打擊可想而知。失去所有的張良把這一切都歸罪於秦國,因此發誓要不惜代價刺殺秦始皇。

為了復仇,張良散盡家財招募義士密謀反秦。他聯繫到了一位大力士,並打造了一個重達120斤的大鐵錘,計劃在秦始皇巡遊途中刺殺他。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隊伍行至陽武縣博浪沙,早已埋伏在這裡的張良和大力士立刻行動,張良指揮大力士向車隊中最豪華的座駕重重一擊,頓時車毀人亡。遺憾的是,張良失敗了,原來是多疑的秦始皇為了防範被害經常更換車架,那天被擊毀的僅是備用的車架。

張良博浪沙刺秦失敗了,但是他反秦的鬥志卻沒有減弱。隨後,張良在項梁、項羽叔侄的幫助下擁立韓王成復國反秦,並加入劉邦陣營開始了他新的反秦大業。


時光山人


說到“張良”其實大家也知道這個人真的很厲害,他的計謀軍事才能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刺殺這件事情我們就不得不說在他身上發生的話還是虐顯尷尬的,張良刺殺秦始皇這件事可以說驚訝到了很多人,也有人問了這張良為什麼要刺殺秦始皇呢?他到底是為了天下的大義還是說為了一己私慾呢?

張良刺殺秦始皇,為自已編的冠冕堂皇理由是誅殺暴君,實則是為韓國復仇,為自已的母國復仇。張良的家族是韓國的大貴族,張良本人也在韓國為官。秦國內史郡守嬴騰一戰滅韓,韓國王室及大部分貴族都被拘至咸陽,張良卻逃跑了。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父平卒。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童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從以上史書記載看,張良刺秦,就是為韓國復仇,是為了一已私利,而置天下大義於不顧,一心想謀殺秦皇。張良為了復仇,散盡家財,製作了一個120斤的大鐵錘,又重金請了一個大力士練習鐵錘,就是想把秦始皇一錘砸死,可見其用心之險惡!

張良通過精心策劃,選擇了在古博浪沙伏擊秦始皇車駕。結果一擊而中,把秦始皇的副駕砸中,死了幾個無辜的內侍。然後張良趁亂逃走,大力士則力戰而亡!

後來張良習得《太公兵法》,幫助劉邦推翻了秦朝,並打敗了西楚霸王。劉邦本為秦朝低級官吏,又是秦始皇的鐵桿粉絲(劉邦為駟水亭長,見始皇出遊,不禁嘆道“大丈夫生當如此”),故漢朝建立後,漢承秦制,只是把法律改輕了,其它全盤接受了秦政。張良對此不滿,也無可奈何,最終離開了劉邦。


彩色的歷史時空


張良和秦始皇之間有著滅國之仇。張良的祖父張開地連任韓國三朝相國,張良的父親張平連任二朝相國,若韓國沒有被秦始皇滅掉,張良應該接任他父親的職務,當任韓國相國。可以說張家世代為韓國忠良,韓國的觀念已經注入他們血脈,一生一世只有忠於韓國了。

韓國被秦國滅亡之後,打碎了張良的希望和前程,所以張良對秦始皇的仇恨也刻進骨子裡了。所以張良著手進行對秦始皇的刺殺活動。

張良的計劃是打造一個重達大鐵錘,叫一大力士在秦始皇巡遊時把大鐵錘砸向秦始皇所坐的車輛,從而擊殺秦始皇。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要到陽武縣去巡遊,張良已經選好擊殺秦始皇的地方了,那就是去陽武縣必經之地,博浪沙這個地方。按道理,天子出行是用六匹馬駕駛的車輛出遊,誰知道,秦始皇怕被人刺殺,改乘為與大臣一樣的四匹馬拉的車輛。在不清楚那輛車坐著秦始皇,只好讓大力士隨意砸向其中的一輛馬車。結果當然是砸了別的車輛,秦始皇沒事,並下令徹查此案,當時張良訊速逃跑了,大力士估計也是。

秦始皇死後,趙高擁立胡亥為秦二世,統治嚴苛、殘暴,終於激起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各地的反秦勢力紛紛響應。當時的張良,並沒有因為秦始皇的去世而消減對秦朝的恨意,從心底一直有恢復故國韓國意圖。所以這時的張良也拉起一百多人的隊伍起事,在戰鬥的過程中,遇到了劉邦,從而加入劉邦的隊伍。

張良雖然跟隨劉邦,但他的願望是推翻暴秦,收復韓地,復興韓國。所以他建議項梁封韓王成為韓王,而張良即為司徒,也相當於相國。

後來,項羽在彭城殺死韓王成,徹底破滅了張良復興韓國的理想,只能追隨劉邦繼續打天下,滅掉項羽了。

最終,劉邦在張良、蕭何、韓信的輔助下滅掉了項羽,結束了四年的楚漢之爭,建立了大漢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