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良:小篆为古文字画上句号,隶书则是今文字的发端

如果说小篆为古文字画上一个句号的话,那么,隶书则是今文字的发端。尽管,小篆作为秦朝的官方书体,但秦朝短祚,享国十五年便亡。

陈海良:小篆为古文字画上句号,隶书则是今文字的发端

《巍峨萧散》联-139x25cmx2

入汉以来,汉皇帝虽在思想上较为包容“秦制”,但秦小篆受到“汉人”因痛恨亡秦暴政而排斥也不可避免,《史籀篇》与大篆被重新采用就是重要的史实;另一方面,隶书的逐渐盛行,大大冲击了小篆,除西汉初有一些皇帝的策书及臣属上书之类用小篆外,几乎被隶书所掩盖。

其实,秦小篆的失落主要是其线条光洁,结构整齐,装饰意味较浓,有着很强的工艺性,并不实用,它仅在官方文书及交往中传递,而低层的官吏、百姓则选取了更为实用的书体——隶书。

陈海良:小篆为古文字画上句号,隶书则是今文字的发端

《杜甫诗》67cmx338cm纸本水墨

隶书之名源于汉。

《说文序》载:“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汉书·艺文志》载:“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陈海良:小篆为古文字画上句号,隶书则是今文字的发端

《文心雕龙·通变》

卫恒《四体书势》亦载:“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后人也喜欢把隶书的创制者附会在程邈一个人身上。

但无论如何,隶书是由低层的“吏卒”经大量的使用而渐成规模的,长期流行在“下等人”之间,如此“隶书”之命名似有一种鄙视意味。

陈海良:小篆为古文字画上句号,隶书则是今文字的发端

《以石门铭意》

作者:陈海良,江苏常州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创作部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展评委

师从尉天池、马士达等教授(中国唯一楷、行、草书全国一等奖获得者)当代行草创作代表人物

想了解更多陈海良相关咨询,及陈海良书法鉴赏收藏,请在后台留下联系方式,我们将有专业人员与您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