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肄業,看過馬,打過雜,偷過鹿,遭人質疑,最終成為偉大作家

莎士比亞——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劇

《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喜劇《威尼斯商人》等和一百多首十四行詩。是“英國戲劇之父”,本·瓊斯稱他為“時代的靈魂”,馬克思稱他為“人類最偉大的天才之一”。被賦予了“人類文學奧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初中肄業,看過馬,打過雜,偷過鹿,遭人質疑,最終成為偉大作家

莎士比亞二十八歲時,卻有一位大學教授羅伯特·格林對此產生了質疑:“有一隻暴發戶式的烏鴉,用我們的羽毛裝點自己,用一張演員的皮,包起他的虎狼之心。他寫了幾句虛誇的無韻詩就自以為能同你們中最優秀的作家媲美,他是個地地道道的打雜工,卻恬不知恥地以為舉國只有他能震撼舞臺。”

羅伯特·格林當時在倫敦文化界地位並不低,發現突然冒出一個莎士比亞並廣受歡迎,便惱羞成怒:莎士比亞——一個僅僅受過鄉鎮初級教育的人,十三歲輟學,以後八九年都在小鎮上謀生,後來據說偷獵了別人家的鹿,從小鎮逃離到倫敦。

初中肄業,看過馬,打過雜,偷過鹿,遭人質疑,最終成為偉大作家

在倫敦,他在劇場幫人看過馬,給劇場打過雜,他憑什麼能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劇作家?不光是羅伯特·格林,當時絕大多數的學者都對此產生懷疑,他們甚至懷疑莎士比亞是假冒的,莎士比亞的作品是別人代寫的,只是用了莎士比亞這個名字。連原先熱愛莎士比亞的人也開始混亂,因為莎士比亞背後沒有任何東西支撐,而這些人背後卻是一所大學。

大學是一種很奇特的社會構建,就其主幹而言,無疑對人類文化的發展作用巨大,但也有一些令人厭煩的側面。大學衍生出一種社會等級,使很多創造能力薄弱的人有可能在裡邊借半官方、半學術之名,憑群體之力,沾名師之光,獲得一種社會認定。

初中肄業,看過馬,打過雜,偷過鹿,遭人質疑,最終成為偉大作家

其中,越是勉強獲得這種認定的人總是越要擺出一副學者架勢,指手畫腳。同時,大學裡的某些教授也逐步淪為“叫獸”。2019年,上海財大教授猥褻女學生,北大教授的“風流史”,這樣的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因為大學教授掌握著巨大的資源和人脈,如果學生想畢業,想申請課題或者基金,就必須依靠教授的幫助,必須要和教授搞好關係,這一切都成為了教授滋生邪惡的溫床,學校產生腐敗的沃土。

初中肄業,看過馬,打過雜,偷過鹿,遭人質疑,最終成為偉大作家

l 英國猶太政治家迪斯雷利說過:“大學應當是充滿光明、自由和知識的地言。”它們把科學和學問設想為處理最終無窮無盡的任務.......教師不是為學生而存在;教師和學生都有正當的理由共同探究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