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顿单于写“情书”向吕后“求婚”,与匈奴的继婚习俗有关?

史书记载,汉惠帝三年,日益强盛的匈奴冒顿单于派使节专门送了一封书信给吕后,吕后看后勃然大怒,召集了将相大臣,商议要斩杀使者,发兵攻打匈奴。

冒顿单于的信中写的什么内容,让吕后如此生气?在太史公的《史记》中并没有记载,倒是《汉书》中记录了书信的详情。

孝惠、高后时,冒顿浸骄,乃为书,使使遗高后曰:“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汉书.匈奴列传》

信中,冒顿先来了一段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孤独的君主,出生在沼泽之中,长成于牛马成群的旷野之上”。勾勒出浓浓的我从草原来的画风。

冒顿单于写“情书”向吕后“求婚”,与匈奴的继婚习俗有关?

然后写到:“多次来到汉匈边境上,愿意来中国游历”。透露出了挑衅和威胁的气息。自从八年前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七天(史称“白登之围”)后,匈奴仍多次入侵汉朝北地边境,成为汉朝的忧患。冒顿说到“愿游中国”,是在威胁汉朝可能会引马南下,入侵中原腹地。

接着冒顿话题一转,竟然对吕后讲起了“情话”:“你我俩现在都失去了伴侣,都闷闷不乐,无法让自己欢娱,不如我们互通有无,结成一对”。尤其最后一句“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充满情色,简直是赤裸裸的男女间挑逗了。

插句题外话,读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施耐庵在《水浒传》中,鲁智深火烧瓦罐寺一回,写飞天夜叉丘小乙调戏掳掠来妇女,唱的嘲歌:“你在东时我在西,你无男子我无妻。我无妻时犹闲可,你无夫时好孤凄”。千年以后的这首嘲歌, 简直就是冒顿单于的这封“情书”的通俗翻版。

这摆明了是在挑衅和侮辱吕后。《汉书》中形容这封信“辞极亵嫚”——话语猥亵轻慢到了极点。无怪性格刚毅的吕后要大怒而准备斩使出兵了。

冒顿单于写“情书”向吕后“求婚”,与匈奴的继婚习俗有关?

但也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

冒顿是依照匈奴的“收继婚”习俗,写了一封求婚信给寡居的吕后,其实并没有恶意。

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匈奴有着“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娶其妻妻之”的“收继婚”习俗,这是在那个时代游牧民族中广泛存在的一种习俗。

郑州大学教授高凯论述过“收继婚”习俗产生的客观原因:因为匈奴居住在高纬度、干旱、干燥的寒冷地带,土壤中有效锌含量低,而缺锌会导致孕妇在妊娠时死亡率剧增,从而造成男女比例失调,为了确保健康的育龄妇女尽可能的去生育后代,保证种族繁衍,匈奴就产生了“收继婚”这样一种社会制度。

汉高祖刘邦在兵败后,为了减少匈奴入侵,曾经与冒顿约为“兄弟之亲”,并派出宗室公主和亲。既然刘邦和冒顿约为了兄弟,那么刘邦死后,按匈奴“收继婚”习俗,冒顿就可以娶吕后为妻。这么看来,冒顿的这封信,其实是一封饱含深情的“求婚信”,让失去丈夫的吕后能有新的归宿。

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史记.匈奴列传》

而中原地区早在先秦时期,“收继婚”就被视为兄嫂乱伦,受到人们指责。尤其在儒家观念中,这是禽兽的行为。所以由于汉人和匈奴的风俗不同,才导致了吕后对冒顿的行为产生了误解,认为是在调戏侮辱她。

但作者并不完全认同这种看法,原因如下:

1. “收继婚”习俗只在匈奴内部存在,而冒顿单于很可能是知道汉人并没有“收继婚”习俗的,他是故意在用汉匈不同的习俗观念挑衅吕后。

2.当时距离刘邦驾崩已经三年,如果冒顿真的要“收继婚”娶吕后,为何要等到三年以后,而不是吕后刚守寡就来求婚呢?

3.信中的“数至边境,愿游中国”充满挑衅和威胁的气息,并不像求婚的口吻。

匈奴单于的这封信,很大程度上是想借着轻侮吕后,让处于守势的汉朝按捺不住,主动挑起战争事端。

吕后与大臣商讨如何应对匈奴时。大臣季布直言:“高祖白登之围的败绩在前,而汉帝国刚成立不久,贸然出兵会使天下动摇“,并劝导吕后:“匈奴就像禽兽一样,得其善言不足喜,恶言不足怒”。

吕后为大局考虑,听从了季布的意见。以极为谦卑的语气回了单于一封信,说自己年老色衰,已经配不上单于,请单于放过她,并送上车马为礼。最终汉朝献上了公主,和单于约为和亲。

令大谒者张泽报书曰:“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冒顿得书,复使使来谢曰:“未尝闻中国礼义,陛下幸而赦之。”因献马,遂和亲。——《汉书.匈奴列传》

就这样,吕后牺牲了自己的名誉,暂时保全了汉匈之间的和平,为汉帝国修养生息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可称得上深明大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