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锡之礼,看曹操和李渊的帝王气度,谁才是真王者?

纵观历史,各朝各代都有权臣,但权臣也分等级,在一朝兴风作浪的只能算普通级,能改朝换代的才叫顶级。

历史上顶级权臣不在少数,但有15位都与一样东西有关,它就是九锡。

九锡(cì,通“赐”),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和大臣们的九种礼器。本来寓意褒奖,但自从王莽篡汉开始,九锡就变了味道。西汉政府赐给王莽九锡后,王莽易帜,开创了九锡之礼预示权臣篡权的先河。王莽之后,共有22人享受过九锡之礼,其中14人或其后代都做了皇帝。

从九锡之礼,看曹操和李渊的帝王气度,谁才是真王者?

九锡

在这14人中,有两个人比较奇葩,一个是努力加九锡想称帝的曹操,另一个是给了九锡却不敢要的李渊。两人对九锡的态度大不相同,结果曹操无缘帝位,李渊却称霸中原,求而不得的曹操和无心插柳的李渊,哪一个才是真王者?

从九锡之礼,看曹操和李渊的帝王气度,谁才是真王者?

曹操剧照

被玩儿坏了的九锡,从曹操开始

曹操是最在意九锡的人,也是最不在意的。为何这么说呢?曹操想称帝,但是称帝的道路一直坎坷,第一道坎儿就是加九锡。建安十七年(212),曹操早已经是发号施令的皇帝,但是却还缺一个名分。谏议大夫董昭揣摩主子意图,提出为曹操加九锡。但是,这一提法却验出一个大问题——曹操不得民心。

从九锡之礼,看曹操和李渊的帝王气度,谁才是真王者?

曹操剧照

第一个站出来提出反对的,竟是曹操的心腹荀彧。曹操心痛之下赐死了荀彧,同时,他也看出来连身边谋臣都在“思汉”,自己终究是不得民心虽然曹操后来正式加了九锡,但他对九锡的态度却大变样。在这之后,曹操索性赐给别人,曹魏集团甚至先后赐给士燮、孙权、司马懿、司马昭4人之多,全部用来笼络权臣,在他眼里,九锡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从九锡之礼,看曹操和李渊的帝王气度,谁才是真王者?

荀彧剧照

  • ​这件事中,我们看到曹操的两个优点。第一,舍我其谁的霸气。曹操想称帝,犹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自从掳走了汉献帝,曹操夺权的志向就不怕被人知道,也因为这样,他被人骂了一辈子“曹贼”。但是,他从不回避别人的指责,他加九锡,就是向世人宣称,老子要称帝,凭你们怎么骂,有本事战场见,就是这么霸气十足。
从九锡之礼,看曹操和李渊的帝王气度,谁才是真王者?

曹操剧照

  • 第二,风轻云淡的洒脱。但是在加九锡之礼后,曹操却一直没有称帝,他是不想称帝吗?当然不是,他的毕生追求就是统一中原,当上皇帝。但是,荀彧的死对他是个警醒,世人“思汉”之心不可违。于是,这样一位有追求的人在晚年发出感慨:若天命在孤,孤愿做周文王。这不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风轻云淡的洒脱。
从九锡之礼,看曹操和李渊的帝王气度,谁才是真王者?

曹操剧照

史上倒数第二个加九锡的权臣,李渊为何避而远之

再看李渊,同样是面临篡权夺位,他却不敢受九锡之礼。武德元年(618),还是唐王的李渊被隋恭帝下诏加九锡。李渊认为这都是阿谀奉承的人才干出来的事儿,自己掌权又给自己加九锡,让人笑话,最终没有施行。李渊不要九锡是故意推辞不受吗?毕竟有很多人都婉拒几番,用来表示自己的谦逊,三番五次后再受礼。

从九锡之礼,看曹操和李渊的帝王气度,谁才是真王者?

李渊剧照

  • 但是李渊却是真不敢要,原因有二。第一,当时形势不好。李渊刚刚攻破长安,根基不稳,如果表明要成帝,就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不但要背上乱臣贼子的罪名,甚至四方的割据势力都会冲向长安城,导致起兵夭折。所以,他不敢承认自己想称帝,都是以“尊隋”自称。
从九锡之礼,看曹操和李渊的帝王气度,谁才是真王者?

李渊剧照

  • 第二,不加九锡的背后,是李渊性格所致。李渊从起兵到加九锡,一路瞻前顾后,谨小慎微。也许是在隋炀帝身边久了,少了几分英雄虎胆。何况当时的隋炀帝还在世,李渊更不敢轻举妄动,只好“挟天子以令诸侯”,等待时机成熟,再取而代之。换句话说,李渊没有当年的曹操有底气。
从九锡之礼,看曹操和李渊的帝王气度,谁才是真王者?

李渊剧照

在李渊之后,王世充也加了九锡,他也成为了最后一个加九锡的权臣。被大家玩儿坏的九锡也随着唐朝的灭亡,成了历史。再看我们的两位主人公,相比曹操的敢作敢当,李渊多了些隐忍和狡猾,前者霸气十足,后者小心翼翼,相比之下,李渊缺了点王者之风,不知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