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真正的面貌是怎样的?

克里斯托夫金


南宋刘松年所作的“中兴四将”图(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全身立像),应该比较符合原型。

中兴四将指中国南宋时期四位著名的南渡将领,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四位将领是指岳飞、韩世忠、吴玠、刘锜。另一说法是岳飞、张俊、刘光世、韩世忠,这一说法来自于宋朝刘松年所绘《中兴四将图》。

四位将领均有王爵,岳飞追封鄂王,刘光世追封鄜王,韩世忠追封蕲王,张俊追封循王。亦有以刘锜取代刘光世,以史料来看更为可信。第三种说法由南宋史官章颖提出,将岳飞、李显忠、刘锜、魏胜列入自己的《皇宋中兴四将传》一书。

扩展资料

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金军南下江南,岳飞独树一帜,坚持抗金,收复建康。绍兴三年(1133年),被任命为沿江制置使,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次年春,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赵构、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飞班师。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入狱。


小莉知天下


南宋刘松年所作的“中兴四将”图(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全身立像),应该比较符合原型。 中兴四将指中国南宋时期四位著名的南渡将领,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四位将领是指岳飞、韩世忠、吴玠、刘锜。另一说法是岳飞、张俊、刘光世、韩世忠,这一说法来自于宋朝刘松年所绘《中兴四将图》。 四位将领均有王爵,岳飞追封鄂王,刘光世追封鄜王,韩世忠追封蕲王,张俊追封循王。亦有以刘锜取代刘光世,以史料来看更为可信。第三种说法由南宋史官章颖提出,将岳飞、李显忠、刘锜、魏胜列入自己的《皇宋中兴四将传》一
书。 扩展资料 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金军南下江南,岳飞独树一帜,坚持抗金,收复建康。绍兴三年(1133年),被任命为沿江制置使,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次年春,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赵构、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飞班师。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入狱。 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小棋哥哥



答:说起岳飞的相貌,很多人会拿南宋画家刘松年的《中兴四将图》说事。

这个思路是正确的。

因为,刘松年可不是一般的村夫野老,他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刘松年的身份是:“南宋四大画家”之一,与李唐、马远、夏圭齐名。

刘松年的地位是: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御前画师。

所以,出自刘松年之手的画作,自然不可等闲视之了。

最最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御前画师,其日常工作就是描绘帝后臣僚的肖像,即奉旨作画,必须全力以赴,马虎不得。

而从《中兴四将图》的图画名称就不难看出,这幅画可不是寻常的即兴画作,它是具备浓重的政治气息的——用以表彰中兴之臣。

所以,画中人物的相貌特征应该是跟真人对得上号的。

刘松年的《中兴四将图》共画了八个人,从左至右依次为岳飞侍从及岳飞、张俊侍从及张俊,韩世忠及其侍从、刘光世及其侍从。

即画中左至右的第二人即为岳飞,面白无须,微胖,耳大脸圆,头带方巾,脚蹬尖头靴,一身淡绿装束,拱手而立。

清人阮元观此画,在《石渠随笔》中描述岳飞相貌,为:“岳飞面大而方,广额疏眉,两颊甚丰,目圆鼻尖,自口以下,重颐甚长,无髭须。”

即面大方正、额宽、眉淡、脸颊丰满、眼圆、鼻小、双下巴、无须,就是岳飞相貌的主要特征。

但我们在想象岳飞的相貌时,可结合这些特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却不应局限于刘松年的画作。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与山水画、花鸟画相比,人物画并不是中国画所擅长的,很多中国古代画家的人物画都是比例失调、五官刻画不精、不准、不像的。

二、刘松年并没有见过岳飞,他入宫廷当画师时,岳飞已经故去多年,那么,他在作岳飞画像时,主要是根据见过岳飞本人的一些老人的描述,再结合自己的想象完全创作的。

三、现今流传的《中兴四将图》并非刘松年原作,而是一件较早的刘画摹本而已。

以上几点,就注定了岳飞本人与《中兴四将图》里的岳飞画像有着巨大的差异。

我甚至猜测,刘松年画岳飞颔下无须,其依据不过因为岳飞是四大将中最年少者,而且是南渡诸将中建节最年少者,为重点突出这一形象,就没有画胡须,把岳飞的形象定格在二十七八岁的年纪。其实,岳飞被害时,是三十九岁,颔下应该有须。

除此之外,我们在想象岳飞的相貌时,还可以参考一些史料。

比如,1142年,金国根据和解条款派人送高宗生母韦贤妃及宋徽宗的灵柩回国。在途中,韦贤妃曾问随从:“大小眼将军如何?”随从回答:“岳飞已死。”

即岳飞是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是“大小眼”,具体长什么可以参考一下以“大小眼”出名的北大教授孔庆东和历史老师袁腾飞的那两只眼睛。


还有,北宋王朝招募士兵对身高都有硬性要求:如步兵须五尺八寸、骑兵须五尺七寸、神威军(步兵)须五尺四寸、威远军(骑兵)须五尺三寸五。

岳飞考上兵后被分配到骑兵兵种的广锐军,其对士兵的身高要求是五尺五寸,以一宋尺等于今30.72厘米换算,这大约就是170厘米。

那么,岳飞的身高应该在170厘米以上。

还有,岳飞在鄂州整军时,时人邵缉曾过从拜访,并向宋高宗隆重荐举岳飞,说他“骁武精悍,沉鸷有谋。”

按这一条说法,岳飞不应该是《中兴四将图》那种虚胖、文质彬彬的样子,而是身材剽悍,相貌威武,有种深谋远略,深不可测的气质。

岳飞幕僚黄纵之子黄元振根据父亲的回忆写岳飞:“公性严,语不轻发,于僚属口口口口但语次间微见其端,而闻者悚然。”

这一条,更证实岳飞是个威武雄壮之士,平时沉默寡言,偶一发声,分量极重,不怒自威,让人内心悚然。


覃仕勇说史


岳飞不是大家想像中的传统武将形象,《宋史》说他:

“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

岳飞是个儒家,至少是个儒将。

他喜欢看史书,会写诗作词,平时消遣的爱好是“投壶游戏”,就是大家比一比把箭扔到远处的壶中,看谁扔得准。

(岳飞像)

一句“恂恂如儒生”,说明他长得像读书人。

“恂恂”的意思是“恭谨温顺的样子”,《汉书·冯参传》就说冯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进退恂恂。”

在杭州岳庙,我们可以看到头戴红缨帅盔,身穿紫色蟒袍,臂露金甲,足履武靴,右手握拳前抚,左手按剑向后,目光如炬,凝视远方的岳飞塑像。

塑像上的岳飞是个长方脸,两道剑眉,面容英俊,英气勃勃,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的岳元帅。

南宋宫廷画家刘松年的《中兴四将图》,是流传下来绘有岳飞模样的最著名的画作。


(中兴四将图)

画上的岳飞脸又大而圆,额头宽阔,眉毛很淡,脸颊胖乎乎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没有胡子。

古人是必须留胡子的,除非天生不长胡子。

天生不长胡子的人里面,最著名的就是刘备。

刘备是天生异相,双手过膝,双目能自视其耳,还有就是没胡子。

彭羕曾经曾经笑话过刘备不长胡子,结果被刘备找理由杀了。

岳飞还有一个特征,两只眼睛不一样大。高宗生母韦贤妃就称岳飞为“大小眼将军”,看样子和岳飞比较熟,至少见过多次。

岳飞的身高没有专门记载,有人考证就是有一米七以上,这个是可信的。

毕竟在《中兴四将图》上,他比张俊的侍从要高一个头以上。

《中兴四将图》的作者刘松年,是在岳飞死后十三年才出生的。

他的这幅画,是通过别人描述来画中兴四将的。

中国古代的人物画力求传神,讲究气韵生动,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

(放大)

人物画在中国画理论中的别名就是"传神"。 追求传神的意思是抓住有利于传神的手势、身姿等细节,强调分别主次,有详有略,详于大致特征而略于具体细节,详于人物活动略于环境描写。

所以我们不能以这幅从没有见过岳飞本尊的刘松年的《中兴四将图》来断定岳飞就是长得和画上一样。

我找到一位易经大师通过易经对岳飞性格的分析,得出的岳飞长相。

岳飞沈厚寡言,眼帘一定深陷,嘴唇會丰厚而嘴形够大。嘴唇厚代表热情澎湃,但眼沉的人不善表达。这符合岳飞外冷內热的性格。

岳飞博闻强记,额型一定生得很好,尤其中正主记忆的部份,一定是很饱满的。

口型大的人有较大的胆量和魄力,鼻子挺直高耸的人有獨独立的指挥能力,有足够的自信,所以岳飞的嘴型应该较大,鼻子高挺。

岳飞少年家贫,生下不久就在水中遇险,按易经推断,耳朵是很薄有缺口的。

胸怀宽广,胸怀天下的人往往会有挺拔的身姿,萎缩的人往往躬身不直,所以岳飞身高不会太矮,而且应该很挺拔。

这是我心目中的岳飞,也应该是真正的岳飞。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岳飞是南宋初年抗击异族侵侮的爱国将领,近千年来,在国人心底有着崇高的地位。人们都知道“撼山易、撼岳家军”、“精忠报国”、“岳母刺字”、“莫须有”,到了杭州,人们都要前往岳庙祭拜这位民族英雄,瞻仰缅怀他英气勃发、怒发冲冠的容颜……

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汗颜的是,却无法在正史中找到关于岳飞相貌的记载。人们心目中的岳飞,大多是以清人钱彩《说岳全传》为准。文学作品中的岳飞“头戴烂银盔,身披银叶甲,内穿白罗袍,下坐白龙马,手执沥泉枪,隆长白脸,三绺微须,膀阔腰圆,十分威武”。

因评书影视作品传播影响,岳飞“白袍白甲、隆长白脸、三绺微须”的形象深入人心。今天人们在岳庙大殿中看到的岳飞,就是这个样子的。

真实的岳飞相貌究竟是什么样呢?小编从历史堆纸堆中翻检,试图努力还原,为岳飞绘一张“标准像”。

首先,来谈谈岳飞的身高问题。

小编在《岳飞为什么会有三次投军经历,四个字是揭开历史之谜的关键》一文中讲到,岳飞第二次投军是前往东路平定军(山西平定),被录用为“效用士”。“效用士”在北宋末年属于上等兵,北宋禁军按身高(宋尺)分为5.3、5.4、5.5、5.6、5.7、5.8六档,其中5.7~5.8宋尺为上等。岳飞是上等兵,因此身高在5.7~5.8宋尺之间,约合现代的1.75~1.78米。

岳飞的相貌如何呢?大概南宋画家刘松年所绘《中兴四将图》最为接近历史真实。刘松年(约1155~1218)是宋孝宗淳熙画院的待诏,南宋四家之一。刘松年作图时,中兴四将早已经作古,他所绘制的鄜王刘光世、蕲王韩世忠、循王张俊、鄂王岳飞四人肖像,是根据四将后人提供的先人画像所绘。

岳飞的画像应该是三十岁之后的样子,画中岳飞皮肤白皙(恂恂如书生),国字脸、宽额头、眉毛稀疏、圆眼睛、尖鼻子、略微有些双下巴。刘松年所绘岳飞画像基本忠实于历史真实,只是有一个细微的特点,他并没有在画中体现出来——据史料记载,岳飞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大小眼将军”),大概是不怎么明显,所以《中兴四大将图》中刘松年并没有绘出这种区别来。

刘松年所绘《中兴四大将》后来收在清宫内府,溥仪假装打赏,交由弟弟溥杰从紫禁城中偷了出来。现在故宫博物院所藏是否为宋人真迹不得而知。

小编为什么说是岳飞三十岁之后的画像呢,在宋代,时人认为年龄不到三十岁是不能请人绘相的,尤其忌讳请高明的画家写真,“恐其夺尽精神也”。这个认识一点儿也不可笑,与清末民初国人害怕拍照是一个道理。

画中岳飞无须,似乎少了阳刚之气。这又是为什么呢?北宋帝陵前的武将石俑与大足南宋石雕中的武将也都是无须的,《中兴四大将》图绘制好后悬挂于皇帝家庙景灵宫的。故意绘制成无须的样子,大约与此相关。

现代我们见到岳飞三绺微须的像又是什么原因呢?

从相学的角度来分析——无胡须者,不吉之相。后人景仰岳飞精忠报国、舍身取义的风姿,自然不希望见到的是他无须的样子了。

人们最喜爱的岳飞画像,是明代佚名画家所绘的岳飞坐像。画中岳飞头裹软巾,方脸短须,握卷阅读,蟒袍上饰有四个团蟒图案。衣服上有蟒,表明像主身份贵重,是“王”。但这位画家对宋代服饰缺乏研究,这样做完全是多此一举。宋朝官员的朝服色彩单一,没有任何图案,只是简单地按品级高低分为紫、红、绿、蓝四种。

据史料记载,清末时,吏部司务厅何刚德曾经利用公务之便,见到过收藏于南薰殿中的历代帝王相与一些前贤的小像。他看到的岳飞像与他所想象的截然不同,居然是一位风雅小生。 为此,何刚德题诗赞曰:

威名赫赫震朱仙,谁信风流是少年。

人说留侯如好女,怪公美貌亦翩然。


唐风宋月


岳飞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的爱过诗人,他曾经写下一首诗名为《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在北宋年间去参军,金军南下江南,是岳飞抗起大旗,坚持不懈去抗金,他收回了建康。他一直心怀大志,满怀理想的就是替国家收复我们的大好河山。绍兴十年,岳飞又是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一些地方。



但是我们都知道岳飞主张的是收复失地,抗争到底,这样难免会触及到一些大臣们的利益,在宋朝以秦侩为首的一些大臣便趁机去弹劾岳飞,岳飞被害入狱。紧接着他们又用没有的罪名去陷害岳飞,岳飞和他的儿子被陷害致死,直到宋孝宗时期,岳飞才得以平反,封为鄂王,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岳飞相貌如何?(图片上左数第四个)

南宋时期有一位大画家,他的名字叫刘松年,他所画的一幅画《中兴四将图》最接近岳飞的相貌。他所绘制的鄜王刘光世、蕲王韩世忠、循王张俊、鄂王岳飞四人肖像。这幅画中的岳飞身材也是高大威猛,能人所不能。首先我们从这幅画上看上去岳飞的相貌是想到的耐看,而且这幅画也应该是处于岳飞的30岁以后,稚嫩之中又带着些许的成熟,古代在30岁前是不不宜请人来画自画像的。如今岳飞的形象也是出现在中国邮政的邮票之上,可见后人对其的怀念。


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到了什么地方,岳飞永远是值得尊敬,他为了国家奉献上了自己的生命,他为了百姓放弃自己的幸福生活。不知道大家喜欢岳飞吗?


人皆可为舜禹


下图是古代名画《中兴四将图》(局部),相传此幅图为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画院待诏刘松年所绘,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图中就有岳飞(从左向右数第2位)



跪射俑


岳飞的真正面貌,和明星不象就对了!应当纯正的好人!


清新的花


我要是赵构我也杀他,拥兵自重,要是接回二帝我干嘛去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