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繁,卻為何反而人才輩出?談列國的人才政策

導語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大分裂,周天子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打來打去,一直持續了500多年的時間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了戰亂的春秋戰國時代。在此之前,一些小諸侯國逐漸被強大的諸侯國滅掉,最後形成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割據局面。

春秋戰國時期雖然戰亂頻繁,但是令人覺得意外的是,這一時期可謂是人才輩出。孔子、孟子、曾子、魯班,商鞅、龐涓、白起、楊戩、張儀……文人武將猶如泉湧,井噴式爆發,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我們不禁要問,春秋戰國作為一個戰亂的時代,卻為何人才輩出?列國又有著怎樣的人才政策?春秋戰國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各國又是靠什麼在短時間之內強盛起來的?

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繁,卻為何反而人才輩出?談列國的人才政策

人才的重要性

尚賢,政之本也。

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墨子,早在自己的著述中就闡明瞭人才對於政治的重要性。毫不誇張的說,很多時候,一個人甚至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這在春秋戰國時期體現的尤為明顯。

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超朝齊。

從這一段論述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瞭解到,一個人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秦國啟用商鞅進行變法圖強,從一個西部小國,最終滅六國一統天下,是商鞅為秦國的強大後最後的同意打下了基礎。

齊桓公當年求賢若渴,在聽到甯戚敲擊牛角,高歌抒懷的時候,齊桓公就斷定此人非同尋常,遂竭力聘請他入宮為官,拜為大夫,後來官至齊國大司田,成為齊桓公主要的輔佐者。甯戚是衛國人,齊桓公僅僅憑藉他唱歌唱得好,就把他委以要職,可見善於發現人才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

回想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各個省市為了爭奪人才,為城市發展蓄力,紛紛出臺各種人才政策,以吸引高層次人才的落戶,這也再次證明了人才對於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繁,卻為何反而人才輩出?談列國的人才政策

各國的人才政策

  • 齊國:尊重人才,賞罰分明

齊國名相管仲強調:

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收天下之豪傑,有天下之俊雄。

為了廣收人才,管仲派出自己的幕僚,到各個諸侯列國遊說考察人才,並且為這些人配備最後的後勤保障和待遇。這隻有一個目的,就是為齊國招攬人才。除此之外,齊國還專門設立稷下學宮,成為當時官方主辦的唯一高等學府。

所謂稷下學宮,相當於學術文化中心兼政治諮詢中心,設立在當時的齊國國都臨淄稷門附近,因此而得名。這個稷下學宮不僅僅是義務教育,而且還免費提供寬敞的住宿環境,良好的飲食服務。在那個戰亂紛飛的年代,能夠活下來就很知足了,而像享受如此待遇,稷下學宮自然成為了天下人追逐的目標。

一時間,齊國從各個諸侯國招攬了幾千名人才,為齊國的強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些人在齊國日後的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齊國對於吏治也是頗有成效的。齊威王為了整治官僚作風,對於有功有能力的人大加封賞,而對於那些貪汙受賄混日子的人大力打壓,並且制定相關法律,嚴格抓好了官員作風問題。這樣就給有能力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工作環境,可以講全部心思都投入到工作中,投入到為老百姓做事情上。

在齊威王的改革下,齊國形成了踏實做事的用人原則,使得有能力的人都能夠有用武之地,不會被埋沒。齊威王深刻知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崇尚實幹,務盡其誠是至關重要的。

在齊威王的改革治理後,齊國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齊國震懼,人人不敢飾非,務盡其誠。齊國大治,諸侯聞之,莫敢致兵於齊二十餘年。

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繁,卻為何反而人才輩出?談列國的人才政策

  • 燕國:鑄造黃金臺

燕昭王繼位初期,他接手的燕國十分弱小,面臨的是一個岌岌可危的局面,燕昭王少有雄心,決心改變這種情況。首先,他從招攬人才入手。那麼,怎麼才能夠招攬到人才呢?

燕昭王想了一個奇特的辦法:鑄造黃金臺。根據史料記載,燕國:

築黃金臺,置千金於臺上,以延請天下名士。

一時間,天下名士聞風而動,出現了“士爭趨燕”的盛況。燕國著名的將領樂毅,著名政治家鄒衍等人,就是在這一時期來到燕國的。

經過28年兢兢業業地奮鬥,燕國修身養息,積累了相當的實力,無論是民風還是軍隊士氣,都有了很大的改觀。在這種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上將軍樂毅聯合五國攻破齊國,佔領齊國七十多城,造就了燕國的一時盛世。

由此可見,燕昭王招攬人才的這一決策是多麼的正確和重要了。當然,光有人才還不行,還需要當政者的全力支持和絕對信任。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人才有充分發揮其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放手大幹。

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繁,卻為何反而人才輩出?談列國的人才政策

  • 秦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熟悉秦國曆史的朋友想必都知道,其實秦國本土的人才似乎並不出名,反而是外來人才對秦國產生了翻天覆地的作用。比如說秦穆公時期的百里奚(楚人),秦孝公時期的公孫鞅(衛人),秦惠文王時期的張儀(魏人),昭襄王時期的範睢(魏人),秦王政時期的蒙恬(齊人),李斯(楚人)等,無一例外都是從他國引進。

這些人雖然都是從他國引進,但是秦國卻沒有表現出不信任感,反而委以重任,使得這些賢能之人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百里奚從奴隸成為秦國一代名相,輔佐秦穆公開地千里,稱霸西戎,統一了今甘肅、寧夏等地區,開始了秦國的崛起。

公孫鞅變法圖強,力主收復河西失地,是不可多得的軍政人才;張儀也是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是鬼谷子的徒弟,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使得秦國始終立於不敗之地;蒙恬則出身於名將世家,帶兵攻破齊國,北擊匈奴,率軍修了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他們沒有辜負秦國的厚望,個個都成為了留名青史,改變秦國曆史的風雲人物。

不問出身,唯能是用。

對於有才能的人,秦國不在乎他的出身地位,尊卑貴賤,一律加以任用,而且是重用。秦孝公曾下令:

今後國政,悉聽左庶長施行,如違抗者,與逆旨同,斬殺!

左庶長指的就是商鞅,時年39歲。左庶長是當時秦國最具有實權的官職,後來的白起也曾擔任過這個職務。秦孝公將如此重要的職務交給一個外國人,可見對其信任有加。

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繁,卻為何反而人才輩出?談列國的人才政策

如何防止人才流失?

招攬到了人才,如何才能夠讓人才安心留下來工作呢?這其實也是春秋戰國時期君主們要想到的問題。要想留住人才,無非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錢,一個是權。

給人才足夠好的生活環境和錢財,就能夠保證人才本身及其家人的生活安穩,有了權利,才能夠充分的施展抱負,這兩者我認為缺一不可。沒有誰是聖人,七情六慾,吃喝拉撒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的東西。

這在列國對於人才的使用和招募上就體現了出來:足夠的信任,鑄黃金臺,不論出身,只要有能力都給予高官厚祿……

面對這樣的條件,哪一個人才會捨得放過呢?沒有誰會願意隱居山林過著碌碌無為的生活,一旦尋得明主,有好的條件,這些人才自然會出現,開始在歷史舞臺上展現自身的才華。

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繁,卻為何反而人才輩出?談列國的人才政策

總結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時代,廣袤的華夏大地似乎成為了一個巨大的人才市場,人才的交流頻繁,不同的人懷著不同的目的,周遊各個國家,希望能夠找到一個識才的明主和能夠施展抱負的舞臺。雖然有戰亂,但是思想開放,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在這一時期形成,成為後來兩千多年中國的傳統主流思想。

這是一個戰亂的時代,也是一個思想最為開放的時代,更是一個人才薈萃的時代。


參考文獻:

《春秋戰國》————高興宇

《左傳》——————左丘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