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裝的父慈子孝:為什麼康雍乾祖孫三代都是“父子死後不相見”?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攜手締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盛世,卻並未上演父慈子孝的經典戲碼,而是關係微妙,分陵而葬,正可謂“父子死後不相見”。


定都北京後,清朝皇陵選址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處,即清東陵,順治帝和康熙帝都是葬於此地。但雍正即位後,卻把自己的萬年吉地選在了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梁各莊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即清西陵。

偽裝的父慈子孝:為什麼康雍乾祖孫三代都是“父子死後不相見”?

(雍正帝的泰陵)


雍正違背祖制與父祖分陵而葬,已經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了。不曾想,上行下效,後來的乾隆皇帝用實際行動給了雍正一記耳光。


乾隆崇拜康熙而輕視雍正,這是眾所周知的歷史事實。乾隆對雍正倒不是有什麼怨恨,只是他實在看不上雍正的為政手段。雍正的勤政愛民和雄才大略在乾隆看來,不過是嚴刑峻法、苛政猛虎。相對的,乾隆畢生視爺爺康熙為偶像,所以,乾隆在選自己陵址時毅然舍雍正而選康熙。


乾隆心裡是打定主意要跟隨爺爺葬在清東陵,但如此一來,後世皇帝也都會有樣學樣葬在清東陵,那麼就會造成雍正帝獨葬清西陵的尷尬局面,不但不利於子孫祭奠,也有損皇家臉面。那麼怎麼辦呢?最終,還真讓乾隆想出一個“萬全之策”。

偽裝的父慈子孝:為什麼康雍乾祖孫三代都是“父子死後不相見”?

(青年乾隆畫像,時年26虛歲)


熟讀漢學經典的乾隆皇帝參照古代宗廟禮法中的“昭穆相間”準則,創立了清朝皇陵的“隔代同葬”制度。


先介紹一下“昭穆相間”制度。


《周禮》有言:“辨廟祧之昭穆。”鄭玄注曰:“自始祖之後,父為昭,子為穆。”所謂“昭穆制度”,就是古代宗廟牌位的排列順序,即: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二世為昭,三世為穆;四世為昭,五世為穆;六世為昭,七世為穆;二四六世為昭,三五七世為穆……以此類推。


也就是說,始祖在宗廟中居中,後世子孫則分別排在左右兩列,左為昭,右為穆。始祖之子為昭,始祖之孫為穆;始祖孫之子又為昭,始祖孫之孫又為穆。如此一來,父子始終異列,祖孫則始終同列,是為“昭穆相間”。參見下圖。

偽裝的父慈子孝:為什麼康雍乾祖孫三代都是“父子死後不相見”?

(昭穆相間示意圖)


乾隆以《周禮》中的宗廟制度為藍本,制定了清朝皇陵的“昭穆相間”準則,規定後世皇帝駕崩後,都跟隨爺爺葬在一處。當然,要事先假定皇位傳承一直都是父死子繼。但與此同時,顯然造成了實際上的“父子死後不相見”,畢竟清東陵與清西陵隔著幾百公里呢。不過,乾隆管不了那麼多,他就是要葬在清東陵,他就是要永世陪在康熙身邊,弄出個“昭穆相間”,已經算是給雍正面子了,讓他不至於孤零零一人躺在清西陵。


為了貫徹自己制定的皇陵“昭穆相間”制度,乾隆活著的時候就為繼任皇帝嘉慶在清西陵裡選好了陵址,生怕兒子太孝順,以後也隨他葬到了清東陵,從而讓雍正面子上太難看。

偽裝的父慈子孝:為什麼康雍乾祖孫三代都是“父子死後不相見”?

(清朝皇帝順序列表)


如今,清東陵中的五座皇帝陵寢分別是順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清西陵中的四座皇帝陵寢分別是雍正帝的泰陵、嘉慶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和光緒帝的崇陵,外加一個末代皇帝溥儀墓。可見,乾隆之後的皇帝並未完全遵循所謂的“昭穆制度”,比如乾隆帝最愛的孫子道光帝就沒有隨他葬在清東陵,而是葬在了清西陵。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